何經偉
(北海職業學院 廣西北海 536000 )
為滿足廣西資源優勢特色產業、國家戰略創新型產業和北部灣經濟區重要開發戰略的發展需要,以學科專業銜接生產、結構調整為主線,以培養高層次綜合經濟能力人才、強化學科專業服務生產功能為根本任務為努力建設深度融合發展的學科專業群,更好地推進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積極開展重點學科建設,聚焦主體學科專業進行研究,努力發揮自身核心學科特色,形成優勢學科專業群。形成與電子信息產業領域高度結合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學科群,是實現區域科技能力集聚的重要人才集聚區,是實現學科群與產業群協調發展的途徑。北海職業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于2016年接受自治區應用電子技術高等職業院校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項目評審,2019年完成項目建設。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重點服務電子信息、計算機應用產業,重點為工程電子產品、消費電子、工業互聯網、智能家居等企業培養高層次的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的主要內容包括應用電子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技術、物聯網應用技術、計算機應用技術和現代移動通信技術等五個學科,其中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是國家北海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計劃學科,應用電子技術是學校第一個高水平建設專業。
建立專業群內積極對接市場動態調控計劃,具體措施主要有:成立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研究發布《專業群建設指導委員會管理辦法》和《工作細則》,準確跟蹤電子信息工程的發展,通過研究指導、協調群內各學科的專業定位方向和發展目標,對專業群實際職業工作所需專業知識、技能開展的調查研究,根據各學科教學過程和社會發展的反饋數據,梳理課程,改進教學方法,引導群內各學科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從而構建閉環、不斷完善、協調發展的學科間動態調控運行機制。
隨著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開始面臨著轉型升級,這對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但我院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目前已具備存在專業群與產業鏈協同發展不高效、人才培養規格與質量與產業鏈相關崗位不匹配等問題。
以建設現代職業大學的理念,滿足地方政府大力培育和開發國家特色產業,發展戰略性新型信息產業的需要并遵循“銜接行業、工程融合,提高教學質量,推動職業教育融合發展,高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現代職業院校建設理念。針對地方企業就業所需的課程和教學內容,通過對地方企業工作相關要求和新發展的企業動態、研究和調查情況的綜合報告,進行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培養標準的確定,調整設置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學科結構和相關模塊內容進一步鞏固學科基礎內容,動態調整選課(崗位)項目,并設計篩選出相應地方企業需要的學科基礎項目和學科選擇限制項目,進一步完善教材體系和課程標準,著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根據學校教育思政的基本要求和現代教育工作中的基本課程標準,側重于教學能力的提高方面,在課程知識和能力的基礎上,準確定位為本科課程知識點和課程思政知識的結合點,并合理執行合理設計素質目標。構建的課程呈現基礎平臺內容資源共享、中層專業基礎平臺功能整合、高級擴展功能互聯互選的特點,構成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人才培養方案。
搭建的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將呈現底層基礎課程平臺共享、中層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分立、高層拓展模塊互通互選等特征。通過構建“平臺+模塊”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課程體系,實行“大專業進、小專業出”個性化人才培養,與“崗位、專業競賽、職業資格證書、課程”四維融通。
公共基礎知識平臺是指公用的基礎課,通常是公共必課,通常分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安全教育、形勢與政策、軍事理論、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大學英語、體育、勞動課、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理)等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專業群專業基礎平臺是指一個專業群的專業基礎課程平臺,內容通常為專業基礎必修課程,通常分為編程基礎及應用、數字電子技術、現代網絡技術基礎等3門專業基礎課程。
根據專業群對接的崗位鏈、專業群以及各專業的培養目標,設置專業核心課模塊。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分為智能產品開發、移動通信系統管理與運營維護、智能終端調整、智能終端開發、網絡工程、通信技術、傳感網絡應用開發等13個工種。根據“崗位-課程-證書-競賽”一對一對應的原則,將專業群核心課程整合為13個核心課程模塊,每個課程模塊包括2-7個專業核心課程可滿足相應崗位要求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或專業競賽要求。各專業根據具體崗位、專業定位從專業群模塊中選擇本專業所需的模塊進行學習,完成各個專業技術知識系統學習和綜合實踐能力提升。專業核心課程模塊包括智能產品開發應用、移動通信系統管理與運維、傳感網絡應用開發等3個“1+X”(初中高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項目評審內容。
專業發展課程模塊主要結合學習者對個性化發展的需求,設計了橫向拓展課程模塊、專業高級培訓模塊和特色發展模板,在各教學模塊之間構建了互選互認模板。橫向發展模式主要分為集成電路技術應用、移動互聯網新技術和物聯網技術應用三類教學模塊,這些教學模塊側重于適應其個人需求的要求,提高其職業勝任能力。縱向發展高級班模式的設計目的是幫助學員獲得更高級、難度更高的“1+X”(高級)技術等級證書。特色拓展模塊的開設,包括智能終端調試(由電子+3D打印創新工作室、智能電子集成設計工匠工作室、智能電子產品設計制作等創新平臺支持)、工匠工作室、新技術、職業技能競賽、學歷提升、創新創業等模塊供學生課外拓展。
公共拓展教育模塊,主要設置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歷史文化、哲學、社會管理與國民經濟、科學素養與創新思、藝術作品與審美鑒賞、勞動模范精神與工匠精神等六個模塊,每個模塊一般由兩到三門課組成,每門課一般在一到兩節課時靈活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進行。在“課程互認、學分互認”模式下自主選擇,完成相關學員即可畢業設計。此外,目前還討論職業教育參與全國“單位銀行”的嘗試,逐步推動畢業生學習成績的認可和累積轉化。
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形成了適應模塊化、項目任務型教學要求的專業創新型教學團隊。各級教師要全方位介入培訓全過程,教師要分工協作進行項目任務型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同時要選用反映新科技、新技術、新標準等的精品教材,融入典型課程思政案例。教師隊伍還應深入推進深度合作公司開展校企合作、產學融合,與深度合作公司共同編寫活頁型、作業手冊型教材。
發揮政府學科專業群集群優勢,進一步增強公共服務能力,積極促進政府、學校、園、企業在人員、設施、車間等領域開展的全面深化與協同,努力促進政府學科專業集群人才供需方與行業經濟應用方的全面結合,努力培養和培訓人才在科技研究與服務、技術推廣與咨詢等領域,構建政府類校企資源共享共享的一體化服務。
在企業參與和引導下,以企業項目為載體,逐步形成基于實踐性工作任務和流程的企業實習課程建設項目,通過校企合作開發企業實習課程和教學資源。構建專業群內實訓基礎公共平臺課程群、職業技術要求專項作業技能課程群、不同專業崗位方向的專業拓展實踐課程群,并構建相應來源于公司產品的課程標準、教材標準、教程資料、實習指導書資源,并將其轉化為數字化網絡資源為了形成開放共享性的教育資源平臺,促進學習途徑和教學手段的多元化發展。
建設高層次產教一體化網絡平臺,經常開展行業客戶調研和訪談,密切跟蹤行業政策動向,及時優化學科專業群培養計劃。充分運用智能職業教育和網絡平臺的教學過程信息,積極運用數字化考核方法,完善信息化考核評價制度,健全學生學習質量監控、考核和反饋系統,促進學生自我管理、自主學習提高學業質量。建立和完善學校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每學期開展常態化教學質量診斷整改項目,每學期后一周定為教學整改期。認真落實本校教學、課程標準、教師成長標準、學生成長標準等,實施八個螺旋質量管理機制,不斷提高質量、提高效益。
根據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目標的業務范圍,明確各主要學科之間的相互依存機制,重點研究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重點學科與其他專業課程之間的共同點和區別,構建了“群共享、群特色、群相互選擇”的模塊化群選擇模型。利用電子信息學科群互選課拓展學科視角,讓學生針對自身優勢學習崗位轉移的技巧利用企業、創業項目、學科課外活動、專業技能大賽,協助學校在該學科的精準培養。
構建與我國信息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深入融合的,具有“專業基礎與學科核心課程共享、學科選擇與限選課程互選”等特點的電子信息學科群課程體系。根據國家教育部的政策規定,以及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學科專業群體的特點,基于電子信息工程技術專業群系統構建了專業群公共必修課教學模塊,在專業群基礎知識中加入專業群核心模塊,區分了各專業特征和職業崗位的差異,因此,分為學科選擇模塊,為了應對多樣化的職業要求,又分為學科專修。另外,使專業群之間的相互選擇成為可能的學科選擇模塊,既可以進行群內相互評價,也可以進行各專業群之間的相互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