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富,李新橋
(1.河南大學,河南開封 475001;2.保定市第十七中學,河北保定 071066)
長期以來,我國中學生整體學習氛圍的被動性和傳統課堂以填鴨式為主的教育一直為人詬病,如何解決這一問題也一直是相關研究的熱點。本研究試以自主學習為切入點,從學習的預習、錯題、復習等三大基本流程中,通過實踐梳理出具體可行的思想、做法及學科案例,以期能更好地完善對我國中學生自主學習系統的研究。
近年關于中學生自主學習現況的相關研究論文中可知,我國中學生多半認為自己的學習應由老師及學校負責,在學習上過多依賴老師、家長和學校,整體的學習比較被動,普遍在學習態度、學習認識、學習方法上存在偏差。
在對我國初高中生開展關于“什么學習方式最好”的訪談后,發現認為認真聽老師講授最好的學生人數在初一最高、高二最低,并且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中呈現依序遞減的情況;在認為應多做題目加以消化理解來掌握知識的調查中,發現存在初二的人數顯著高于初一、初中生的人數高于高中生的情況;在認為自己總結、歸納消化領悟知識最好的問題中,出現初二、高二的人數分別高于初一和高一,并且高二高于初二的情況;關于認為教師最應該教給學生知識的來龍去脈,對知識進行歸納、類比、總結的方法上,高一的人數顯著高于初一。這說明初一時,學生的學習方法貧乏,只能靠認真聽課進行學習,并且沒有意識到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和對知識進行整理歸納的重要性;在初二,學生發現認真聽課的重要性有所下降,并且刷題的重要性提升了,也開始意識到自己總結、歸納知識的重要性;在經歷初三、中考,一路到高一后,學生意識到刷題并沒有太大作用,反而對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和對知識進行系統整理的方法格外重視。由此可知,從初一到高二,隨著年級的增加,聽課和刷題在學生學習方式中的重要性逐漸下降,而自己總結、歸納知識的重要性卻呈現上升趨勢。
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學生的學習有別于小學生的學習,中學生的學習除了有知識量大、跨度大的特點外,還增加了比小學多兩倍的學科,但每日學習的時間并沒有增加,因此,構建中學生的高效自主學習系統尤為重要。
高效自主學習系統由預習認知結構圖、錯題分析以及大單元復習組合而成。預習認知結構圖是結合康奈爾大學諾瓦克 (J. D. Novak) 博士發明的概念圖以及在我國理論實踐上得來的本土化方法[1];錯題分析是指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錯誤資源開展反思,錯題分析可以幫助學生在對共同錯題及學科錯誤進行記錄、分類之后,進行統計、分析;大單元復習是基于一個較大的知識單位(一般是章、單元),在知識框架的基礎上,以自己的話為主進行回想、復述、分析、練習的一種建立腦子知識整體性理解的系統復習方法。
預習分為規范預習和不規范預習,規范預習指依據大腦認知習慣,由淺入深、由簡而繁地步步深化及拓展,規范預習的關鍵是使大腦通過自主學習過程,將新知識緊密地與舊知識相聯系,并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及語言。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學習是主動的、經過深思熟慮的,并且能享受學習的樂趣;不規范預習指依據直覺,單純地決定做什么,不明白每個步驟間的先后次序、邏輯關系,常見的不規范預習有單純抄書、直接百度、僅以四種顏色條列重點、將書上的思維導圖僅換個形式照抄、未在書上進行勾畫關鍵詞及寫重點、照用自己的舊預習圖來套用新文字等方式,在整個預習過程中,學生未能將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聯系,如同復印機般進行復印,并且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是被動的、應付的。規范預習的過程分為三大步驟,依序為:
1.主題分析
“主題分析”指對一章或一單元進行學習目標分析,了解這一章或這一單元主要應學會什么知識與技能,也就是明確學習目標,進而知道自己要學什么以及學到什么程度,然后注意這一章或這一單元中有幾節或幾課、是怎么設計的、前后次序是什么等內容,讓自己對整章的知識框架有一個基本理解。
學生要對每一節內容中的主題進行主題分析,在主題分析中需要先圈出關鍵詞,再延伸數個相關詞,例如“數據的收集”這一主題分析中,關鍵詞為數據、收集,再重組為數據的收集,進而延伸出數據的類型及判斷、數據的收集方法。學生對照書上的內容,會發現自己的主題分析比書上的內容多了一項“數據的類型及判斷”,也就是學生已超越了書本的作者,可以享受到超越課本作者的樂趣,這樣能逐漸培養學生的學科語言及學科感受。
2.重編架構
在做完整個單元、整節內容的主題分析后,學生已在大腦中打開了知識進入的閘門,已經做好了接受新知識并對新知識迅速進行內化的準備。在內化之前,學生需從自己的大腦中挖掘出一個熟悉,并且與新知識結構最接近的圖案,將之結合主題分析的占比,再分析知識間的關系和知識組成部分,將之放大成A4或A3大小的圖,隨后再結合教輔及課本,理清知識變化的方式和知識間的趨勢,并標注出重點、難點及自己的話,最終形成只適合自己的認知結構圖。在整個過程中,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學生必須找到典型范例或自編范例,在典型范例的書寫過程中標注學科語言,從而讓自己掌握學科思考方法及學科表述。此外,學生在經歷了畫關系線之后,還需將所有補充處、重點處全標記在課本上(以四色筆方式:黑色表內容、藍色表重點、綠色表想法、紅色表難點或錯題),這樣方便在課堂上更好地與老師的講課內容產生碰撞,可能是加深理解,也可能是發現新問題。
3.知識輸出
知識的學習必須將靜態的大腦吸收轉化為動態的應用輸出,邊學邊用。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要不斷地以規范的學科語言將自己腦中的自然語言進行轉換,并通過單向的自己說、雙向的互動說、定向的自問自答等三種方式逐次深化。單向的自己說指依據預習圖及課本,盡可能地從頭到尾說清楚;雙向的互動說是找一個同學或家長,聽自己講課,并且給自己提問,在有問有答的過程中,大腦發生迅速的整合、應用、比較、分析;定向的自問自答指先寫好幾個基本問題,再想好幾個聽眾,接著對聽眾講課,聽眾依序將先寫好的基本問題對學生進行提問,學生再依據問題進行回答。這三種方式都是將知識轉變為自己的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整體的知識框架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并且對每個知識的理解深度也有增強。在積累練習經驗后,學生大腦中的學科素養已要逐漸形成、學科語言逐漸規范,并形成自己的學科表述能力,進而將知識轉化為成績單上的分數。
將錯題頁一分為二,左邊寫或貼錯題,右邊寫解析。在解析部分中,分為關鍵詞、解題思路、解題步驟、錯因、審題五項內容。這樣的分析相較于一般的只寫解析的錯題分析,雖然耗時較多,但卻能確保學生對每一道錯題的理解,進而使學生在該錯題上不再重復犯錯,提高錯題分析的價值。在進行錯題分析的過程中,為了符合認真水平,學生需要嚴格按照以下順序進行:
1.關鍵信息
“關鍵信息”指題目或材料中對解決問題有幫助的信息,包括某些關鍵詞、材料中的要點、時間等內容。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只有找到足夠多的關鍵信息并對關鍵信息進行排序、組合、注解,才能迅速找到解題思路。
2.解題思路
“解題思路”指對該錯題的解析進行拆解,隨后寫出解題的大致思路及其對應的步驟。這是因為在初三錯題中,解析的內容很長,少則十行、多則二十幾行,這樣的長度使許多學生對錯題的理解感到有難度,當學生讀到第十八行時早就忘了第二行是什么,因此需將解析內容進行依序概括。經常鍛煉解題思路有助于學生迅速在大腦中識別出不同的題型,并及時想出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
3.解題步驟
“解題步驟”指依據解題思路進行的詳細說明,包含運算順序、具體假設、知識點間的具體結合、公式的變形、定義的解讀、規范的答題格式及注意事項等。學生在養成依據思路解決問題的思考習慣后,會形成自己對學科框架的深度理解,并且對步驟間的區分也非常清楚,既不易忘記步驟,也不易粗心。
4.錯因
“錯因”指的是這道題目的錯誤原因,包含知識殘缺、基礎不牢、概念混淆、資料誤導、對錯不分和分辨模糊,不同的錯因需使用不同的復習方法。知識殘缺指沒有將相關的知識記齊全,對應的方法就是列出應背但未背全的內容后再記下;基礎不牢指存在計算不熟、概念不清等問題,對應方法是練習基礎運算、寫下對該概念的自我理解;概念混淆指將不同的概念記混了,對應方法是將混淆的概念做出比較表;資料誤導是沒有識別出問題中的干擾條件,解決方法是分別注明誤導的條件及應正確理解的條件;對錯不分指未對每個選項進行對錯判斷,應在每個選擇后說明為什么錯以及怎么改;分辨模糊是沒有明確標準,既看起來像a,又看起來像b,此時應找到該觀念的判斷標準,并依據該標準進行判斷。
5.審題
“審題”就是依據關鍵詞、思路及步驟,提取出題目的特征并進行分類。經常進行規范審題,能使學生更快更準確地識別出題目的特征,再在腦海中及時浮現出解題思路及步驟,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大單元復習”指在學完幾節或幾課后的一章、一個單元或一個學期的大單元復習。復習分為不規范復習和規范復習,“不規范復習”指僅憑直覺或直接不過大腦分析就刷題的復習方法。而“規范復習”是指按照學習進程和認知原則,由小到大、由簡到繁地復習。在大單元復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找出本章或本單元的思維導圖,或是做出思維導圖(一般做成A3大小較為合適),并在整理出來后,標上該單元中的重難點、典例、問題、錯題等關鍵信息。此外,由于解題方法的數量較多,故應寫在另一張紙上進行整體標注。
1.完善分支
“完善分支”指將一整章的架構寫在A3紙上,并在每一條分支周圍將該分支的定義、概念、學科語言、比較、特例、要點等內容寫上。定義及概念可以使學生對該章核心知識進行概括,學科語言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科表述能力,比較及特例可以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一般知識及特殊知識間的差異,要點指上述知識外的重點,并且學生在整個過程中要盡可能地以自己的語言表述,以使自己能對該章知識一目了然。
2.提煉問題
學生在完善分支的過程中,由于會對舊知識進行快速提煉整合,因而會產生許多新問題,故在學生在完善分支的同時,要把不斷冒出的問題用綠色筆記下。
3.找出重點
在提煉問題之后,學生要到課本及教輔中尋找自己所提煉問題的答案或線索,找得到的就進行標注,找不到的就進行假設,直到思考完所有提煉出來的問題。
4.寫出典例
“舉例子”是一種在平時溝通及課堂上都經常被使用的解釋方法,這種解釋方法也是協助大腦理解復雜事物的有效方法。在單元復習圖中,由于存在許多跨節的綜合性知識,故在遇到不易理解或是重要的概念時,要補上典例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復雜事物。
5.對照材料
“對照材料”指對照自己手邊的所有教輔書(例如五年中考三年模擬、學霸筆記)、課本等材料,如有發現遺漏的要補充上,然后再看整張單元復習圖,邊思考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邊畫關系線。
6.規范說出
“規范說出”指圍繞大單元復習圖的分支,從大到小依序說出自己的話與學科語言。說出時要像是給沒有學過的人講課一樣直白,并且要增加一些自問自答的環節。最后要錄上視頻,以備在日后有遺忘時觀看復習。
7.標注錯題
在規范說出后,大腦通常已對該章知識有了一定程度的復習,接著就要再做本章檢測,也就是驗證自己對該章的掌握程度。在做完本章檢測及期中期末檢測等大范圍復習題后,必將存在許多跨章節的錯題,此時就需要在大單元復習圖中進行標注。
8.做題驗證
“做題驗證”指依據錯題找到類題練習,以驗證自己確實已掌握該類題型。此時需要學生從自買卷中找兩三道題進行類題練習,以增加自己在同類問題中的經驗。
9.錯題補充
在整理錯題的過程中,當發現有書上沒有的內容時,不論是知識點還是定義,皆需以紅筆補充在單元復習圖上。
“整合”指結合預習、錯題、復習內容的整合性學習步驟。既在每個新知識的學習中扎實思考,也在必要的考試后進行錯題分析,最終在每一章的總結學習中有層次、有重點地查漏補缺。
1.新學一節或一課時
先對單元及一節的主題進行分析,再做重編架構,整理完再進行表述輸出,錄好視頻,最后做該節的題目進行自我檢測。
2.學完該節或該課時
進行五個步驟的錯題分析,在標注錯因后,從關鍵信息提煉到解題思維歸整,再將解題思路延伸成解題步驟,最后概括成特定的題型并納入自身的分類系統中。
3.學完一章或一單元時
圍繞該單元的學習目標分析進行大單元復習,整理成思維導圖的形式,將一章或一單元(通常由四到六節組成)中的重點、定義、典型范例、比較、注意事項等內容以自己的話及學科語言進行標注,然后看著單元復習圖的內容能夠說出知識點,再做該章或該單元的檢測(該種檢測以跨節題目與知識點為主,與單節題目的導向不同),最后對錯題進行分析,并在單元復習圖上標注。
4.學完期中或期末考時
以初一上學期的數學期末考為例,先看著該冊的六張單元復習圖,邊看邊說出知識點,并把該章的“必背”標題列于紙上。隨后對不熟悉的部分或背不出來的部分進行標注,并把標注部分周圍的錯題重做一次,最后再做一次期末檢測卷,了解自己復習完后的掌握程度,再決定哪一章或哪一節要重點復習。
以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第六章“數據的收集與整理”內容為例,將該章標題拆解為:了解并區分普查與抽樣,了解總體、個體、樣本及簡單的抽樣,體會抽樣調查的優點和局限性,知道抽樣調查可能得到不同的結果或答案,了解基本的學習目標。
隨后對該章第一節“數據的收集”進行主題分析,發現該章的內容分為收集方式、步驟、方法和典例四項,依據課本內容,四項占比約為30%、10%、30%、30%;在重編架構環節中,畫出一輛坦克車的簡單縮圖,接著依據課本及教輔調整占比,發現基本一致,隨后依序填入標題收集方式、步驟、方法、典例填入縮圖,然后將縮圖放大到A3大小,再往里填內容,以及深入思考內容間的關系并補上關系線。最后再將預習圖的重點以四色筆抄在課本上,并檢查材料是否合理,以及在五年中考三年模擬中的題目覆蓋率超過80%。在知識輸出環節,選擇自問自答方法,撰寫簡單劇本:
主要人物:吳狗子、小石頭、云先生
劇本內容:
師:今天,我們講數學第六章“數據的收集與整理”。
吳狗子:怎樣收集呢?
小石頭:這都不知道(翻白眼)?
云先生:就是問卷、訪談、查資料呀!
吳狗子:那你知道具體步驟嗎?
云先生:就是明確調查目標及對象,選擇調查方式及記錄……
小石頭插嘴說:剩下一個我知道,就是收集與整理數據。
師:對了,果然是聰明的小石頭及云先生。
題目:課本(七年級下冊)P11-1,代表七年級下冊數學課本第11頁第1題。
審題:已知同底數時的求解
關鍵信息:見到底數相同的冪
錯因:基礎不牢-計算錯誤
解題思路:先計算、后驗算
解題步驟:先算指數相減,底數不變,最后合為一數即可
解題過程:213÷27=213-7=26
答案:26=64
七年級上冊數學第三單元“整式及其加減——分支——字母表示數”
重要(紅字):用字母表示數量關系/變化規律;運算律;公式法則。
自己的話(綠色):用字母表示數,字母和數都可以參與運算。
錯題:略(無錯題)。
在漫長的中學生學習策略演變中,之所以應試教育以刷題為主,是因為缺乏學習方法及學習方法的科學性不足。通過明確四大流程37個步驟的學習策略,將能促使中學生科學地使用大腦,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習效果,使中學生實現真正的“學習減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