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萱
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新聞記者作為新聞制造者、生產者,其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提升新聞記者的創新能力,加快新聞記者的職業轉型,具有十分重要和深遠的意義。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有亮點的優質新聞是媒體出奇制勝的法寶。同質化的新聞已經無法引起受眾的廣泛興趣,這就需要新聞記者立足本職崗位,轉變觀念,創新思維,做到與時俱進,推陳出新,讓老樹長新芽,給受眾帶來如沐春風和耳目一新的感覺。作為新聞記者,要不斷提高自身工作質量,嚴格要求自己,適應形勢的發展,與時代同步,不斷創新新聞內容和形式。創新的新聞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新聞的廣泛傳播,推動媒體更好的發展。
融媒體時代的到來,給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了較大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不得不在夾縫中生存。這就對傳統媒體發展提出了更新的課題要求。作為媒體發展的核心力量,新聞記者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承載著不可替代的重任。這就要求新聞記者“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在工作實踐中,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累”的優良傳統,與時俱進,銳意進取,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發展能力,凸顯自身媒體的競爭優勢和新聞價值,提高自身媒體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受眾中樹立起較好的口碑,不斷擴大市場份額,在新形勢下持續提升競爭力。
新媒體時代對新聞記者學習能力、創造能力要求都是很高的,新聞記者要結合時代的新特點、新規律和新要求,積極投身工作實踐,大膽探索新的發展思路,尋求適合自己媒體發展的新路子,并充分認清形勢的變化,避免在變化面前無所適從、驚慌失措。新聞記者每天都要用新思維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提升改造社會的能力和創造價值的能力,尤其是提升適應能力和學習能力,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充分發揮自身的巨大潛能,通過自己大膽的嘗試以及借鑒他人成功的經驗,用智慧的頭腦和勤勞的雙手去迎接挑戰。
社會發展日新月異,受眾的審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文化水平也不斷提升。受眾對新聞節目的要求變得更高了,對新聞記者提出了更深層的要求,傳統的新聞節目已經難以滿足受眾的需求,這就需要新聞記者隨時關注受眾的需求和心態,用職業敏感性及時發現新聞節目存在的問題,及時完善,緊緊圍繞受眾需求,對新聞節目加以優化調整,最終得到受眾的認可和青睞。
簡單、粗制濫造、千篇一律的新聞節目已經無法滿足受眾需求,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必須提升作品質量,把稿件質量當成生命線,展現更新的題材,突出亮點。要提高服務質量,為受眾提供更豐富的信息,讓受眾從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新聞記者要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為提升新聞質量夯實基礎。只有如此,才能從根本和源頭上提高新聞節目的收視率,提升受眾的認可度和滿意度。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是行動的指南?!辫b于新聞記者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以及新聞記者創新方面存在的問題,新聞記者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要做到以下幾點:
新媒體時代,受眾將更多的注意力轉移到新媒體平臺上,傳統媒體若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就必須向新媒體看齊,新聞記者必須樹立新媒體意識,不斷創新新聞采寫的角度,讓新聞更有溫度、深度和廣度。
第一,新聞記者要掌握各種新媒體平臺的運作方法。尤其是一些老記者更要與時俱進,轉變觀念,學以致用,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職業發展需求。
第二,新聞記者要另辟蹊徑,選擇獨特的角度。面對新聞事件,新聞記者不要貪圖省事,選擇一個司空見慣的平淡無奇的角度,而是要對搜集到的素材加以分析、整理,選擇一個不一樣的角度。例如,面對大學生跳水救人搭進性命的新聞事件時,很多新聞記者可能會從大學生見義勇為的角度來寫,由于類似的新聞以前也發生過,不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而某新聞記者從“大學生該不該救人”的角度去報道,引發了受眾的思考,大大提高了節目的收視率。
第三,新聞記者要深度挖掘新聞事件。淺薄的內容已經難以在受眾的心中引起共鳴,尤其是一些知識分子對新聞的深度要求很高。新聞記者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探究新聞事件背后的深刻內涵。
第四,新聞記者要拓寬報道面。傳統媒體的新聞報道類型較為單一,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新聞記者的發展。新聞記者必須博覽群書,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報道多領域、多主題的新聞事件,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
千篇一律的新聞形式大大降低受眾的閱讀興趣,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在形式上加以創新,帶給受眾不一樣的觀看體驗,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努力:
第一,新聞記者要善于應用現代化元素。倘若新聞缺少現代化元素,會讓節目難以獲得受眾尤其是年輕受眾的青睞。這就需要新聞記者借鑒新媒體平臺的節目形式,從中汲取經驗。新聞記者在制作一期關于脫口秀盛行的新聞節目時,為了提高節目的藝術感染力和趣味性,可以融入表情包等元素。
第二,新聞記者要豐富節目的形式。當前大多數新聞節目是在室內演播室錄制,經年不變的節目形式已經讓新聞受眾感到厭倦,這就需要新聞記者打破思維定式,推陳出新,豐富節目形式,提高節目的質感。新聞記者可以在戶外直播,給受眾帶來強烈的現場感。例如,百姓希望設立一檔民生節目來解決急難愁盼問題,××電視臺新聞記者了解這一需求后,經過認真策劃、籌備,最終開辦一檔《民生直通車》直播節目,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現場督辦。由于這檔節目反映老百姓最為關注的問題,也幫助老百姓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
好的畫面和音效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聞記者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要從以下兩方面努力:
一是,新聞記者要制造出強烈的視覺沖擊。短平快的生活節奏,已經讓廣大受眾喪失了觀看較長新聞節目的耐心和興趣。如何快速抓住受眾的眼球,將是新聞記者著重考慮的問題。新聞記者必須抓住受眾的心理特點,將色彩、符號與文字等抽象內容相結合,最終達到令受眾心動的效果。
二是,新聞記者要善于運用音效,達到畫中有聲音、聲音中有畫面的效果。新聞記者要注重同期聲的運用,增強節目的真實感。例如,在采訪一位用拾荒賺來的辛苦錢撫養孤兒的六旬老人時,新聞記者運用大量同期聲,讓拾荒老人談出自己內心真實感受,鏡頭聚焦在老人身上,老人緩緩說出了自己收養孤兒的原因以及這些年艱辛的經歷,這樣的同期聲能夠讓受眾了解到老人的內心世界,具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增強了節目的感染力,引起受眾的共鳴。
新聞記者要遵循“內容為王”的原則。因此,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新聞記者要不斷創新思路,在采編內容上下功夫,具體從以下兩方面努力:
其一,為了避免內容淺顯單調乏味,新聞記者要積極思考,提前策劃內容,帶給受眾更多的信息。隨著受眾文化水平的提升,受眾希望看到更多富含專業信息的新聞節目。新聞記者需要拓寬采編領域,深耕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例如,某電視臺有多位新聞記者是經濟學專業出身,該電視臺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優勢,開設名家說經濟欄目。這些新聞記者具備了一定的專業知識,在采訪經濟專家的時候,能夠找到較好的切入點,搜集到更多專業信息,提高節目的專業度,受眾認可度也會較高。
其二,新聞記者要努力增強節目內容的趣味性。當前,受眾更傾向于觀看那些充滿趣味的新聞節目。為此,新聞記者要在采編時增加節目的趣味元素,編制出受眾喜聞樂見的新聞節目。
受眾對新聞時效性、全面性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對選題有一定的宏觀把握和駕馭能力。在采編工作過程中,新聞記者要努力提高策劃選題能力,具體做到以下兩點:
一是,新聞記者要明確選題方向。同質化的選題已經難以寫出新意,新聞記者要選擇與眾不同的選題。有創意的選題才能帶給受眾不一樣的閱讀感受。例如,國外某地常年發生戰爭,停戰協議簽訂后,這里百廢待興。有一位記者將目光聚焦在廢墟上面的一片鮮花上,這片鮮花寓意美好和希望,于是他策劃了“廢墟上的希望”這一選題。這樣的選題能夠給人們帶來希望,使人們對未來和平生活產生憧憬,具有正面導向作用。很多人看到這期節目后,覺得這篇報道別出心裁,角度新穎。
二是,新聞記者要通過對選題的策劃反映自己的立場和態度。新聞記者策劃的目的不僅是對新聞事件的記錄,更重要的是要表達媒體的觀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正能量、傳播主旋律。
新聞采訪,指的是新聞記者為了達到傳播新聞的目的,從客觀角度了解相關新聞,然后運用訪談、拍攝等手段,對采訪對象進行記錄、傾聽、詢問和觀察等新聞采訪活動,這是新聞編輯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從本質的角度來說,新聞采訪是一種采集新聞線索和挖掘事實真相的研究調查活動。部分新聞記者由于自身綜合素養不高,實踐經驗有限,面對重大新聞事件和突發新聞事件的時候,會出現緊張的情緒,沒有周密的計劃,準備不夠充分。新聞記者應增強自身綜合素質,提高自身對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具體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做好采訪前的準備工作。新媒體新技術的使用,使人們隨時可以獲取各類新聞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更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人們對新聞記者采訪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記者在采訪前要做好、做足各類準備工作,寫好策劃方案。提前設想在采訪中容易發生的各種情況,做好應對預案,利用自身優勢,及時解決問題,進而保障新聞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
第二,增強洞察力。一線新聞記者在日常采訪工作中應該不斷積累經驗,鍛煉自己的觀察能力,善于從細微處入手。從一粒沙中看見整個世界。很多新聞事件并不是擺在那里等著記者去采訪,而是需要新聞記者用慧眼不斷去挖掘、發現。一線新聞記者需要不斷提高個人的職業素養,廣泛涉獵社會各個領域,不斷提高自身洞察能力,從而及時發現社會重大新聞,為社會大眾及時傳遞信息。
第三,根據現場情況靈活調整采訪策略,提高采訪效率。如:對一位在救火中壯烈犧牲的消防員家屬進行采訪時,新聞記者應盡量避免提問觸及家屬痛點的問題,如果對方情緒失控,要及時中斷話題,多給予安慰。如果采訪對象出差而不能及時見面,可以采取視頻通話或語音通話的形式進行采訪。所以,采訪模式需要因地因時制宜,根據采訪情況進行靈活調整,權衡利弊,綜合把握,最終達到采訪的最佳效果。
第四,提高自我防護能力。新聞采訪工作中經常會遇到突發性事件,新聞記者要想得到第一手真實資料,需要深入現場,運用各種設備拍攝。但在拍攝的過程中,要有一定警惕性。比如:新聞記者采訪火災事故時,承擔了一定的風險,所以新聞記者要加強自我防護,確保自身安全,聽從現場消防人員的指揮,不要影響救援的正常進行。必要時可以用無人機等新設備手段進行拍攝,把采訪風險控制在有效可控的范圍,同時提高采訪效率。有了無人機的幫助,就能突破空間限制,尤其是處于復雜地形和艱險的環境中。當面對火災、爆炸等突發新聞事件時,使用無人機進行采訪既能快速獲取素材,也能保證記者的生命安全。此外,航拍較地面拍攝視角獨特,能夠展現整體環境,為受眾帶來更加直觀立體的感受。
鑒于新聞記者提升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在今后的工作實踐中,新聞記者要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和危機意識,從提高新媒體意識、創新采編形式、創新采編內容、提高選題策劃能力、提高應變能力等方面入手,推動新聞記者工作的高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