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陽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大量涌現的新媒體平臺對傳統廣播電視臺新聞編輯的職業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視臺新聞編輯必須認清形勢,加強自身學習,創新工作模式,調整工作節奏,以滿足新時期受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
為適應新媒體時代的要求,創新新聞編輯工作是必然的。如果把關不嚴、導向模糊,就容易出現媒體行業亂象。信息傳播并不單純是越快速越好,關鍵要對信息的真實性進行核實,嚴禁虛假信息、垃圾信息混淆視聽。電視臺不僅要負責收集整合、及時發布、有效傳輸信息,還要加強輿論引導,倡導和傳播正能量,以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眾所周知,在確保新聞的政治性、思想性以及稿件綜合質量方面,電視臺新聞編輯都具有明顯的優勢,這個優勢也體現了新聞編輯工作的價值。在新時代,探索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意義。
新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實現新聞素材的快速采集、整理和便捷化的存儲,實現紙質存儲到電子化存儲的轉變。云端存儲技術可無限擴充存儲容量,方便調取存儲的素材,也支持對素材的反復修改與使用,素材使用效率得到提升。在新媒體時代,電視臺新聞編輯既要發揮新媒體技術優勢,也要提高政治素養,加強自我學習,始終保持傳統媒體新聞編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維護電視新聞的權威性,從而實現電視新聞節目收視率的提升,促進電視新聞行業的創新發展。
新媒體環境下,誕生了各種先進的編輯工具。電視臺新聞編輯可以進行編輯理念的調整、編輯技術的更新,從而帶動新聞編輯工作的轉型。電視臺新聞編輯在工作中應實時關注微信、微博、抖音等公眾平臺,增強信息制作和發布的創新性。
傳統的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特點是流程較長,需要不同環節的人員進行審核,審批時間較長,導致新聞播報效果不理想,甚至存在報道滯后的情況。如今,我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信息傳播速度快,便捷化信息傳播服務能夠滿足人們多元化信息需求。在具體工作中,電視新聞編輯要考慮到受眾對獲取新聞便捷性方面提出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新聞的時效性。在新聞內容編輯制作過程中,盡量簡化流程,提高審核效率。可以運用軟件先進行一遍自動審讀,盡量減少新聞編輯的工作量。
從市場反饋來看,新媒體之所以受大眾青睞,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良好的互動性,能借助有效的互動渠道和機制,促進平臺信息發布人員、編輯與受眾的互動。例如,其拓寬了受眾意見反饋渠道,針對社會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和受眾的閱讀喜好進行有目的的編輯報道,既能增強新聞關注度,更好地吸引受眾,又能調動受眾與新聞編輯互動的積極性。電視臺新聞編輯可將文章或視頻內容放在官網平臺上,以更好地吸引受眾。人們可以隨時觀看,還可以隨時留言、點評、轉發,編輯能及時獲取受眾反饋的信息,作為后期工作策略調整的參考。
面對更新速度快的海量信息,如何篩選出價值高、值得報道的新聞是十分困難的事情。而新媒體技術在這方面有突出的表現,新聞編輯可以借助先進的信息采集工具和大數據分析系統,對信息進行高效采集、整合匯總,并根據受眾信息閱讀偏好等進行精準推送。所以,電視臺新聞編輯在工作中,要盡可能借助最新的數字技術完成信息的及時制作和發布,提高信息檢索和提取的效率,讓信息整合更高效。由于數字化編輯工作不受時間、空間條件的限制,還能支持多人協同合作,使編輯效果更加理想,大大提升了新聞的時效性。
對于電視臺新聞編輯來說,要關注新媒體時代發展趨勢,關注新媒體技術的創新運用,自覺樹立創新理念、創新思維,讓新媒體技術助力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的優化。電視臺新聞頻道之所以面臨生存與發展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在于編輯缺乏創新意識,從而拖慢了新聞傳播變革的速度。要想真正實現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編輯工作的優化,需要新聞編輯自覺增強創新意識,關注新涌現的技術,積極學習,取長補短,順應時代變化。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了解受眾的閱讀習慣、閱讀偏好、閱讀方式,逐步增強與受眾的互動溝通能力,積極回應受眾。
新聞編輯要充分認識到工作創新的意義,提升藝術審美能力,將藝術審美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打造有品位的電視新聞節目,從而增強電視新聞節目的吸引力,進一步提高節目收視率。還要提高新聞編輯工作的靈活性、主動性,讓編輯工作更有價值,進而提高電視新聞的呈現效果,提升電視新聞在社會中的影響力。
電視臺新聞編輯只有持續創新,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要充分發揮大數據技術的作用,靈活運用智能化軟件,進行新聞事件的深度解讀和連續報道。新聞編輯要在做好新聞選題策劃、新聞內涵挖掘的基礎上,利用新媒體技術,借助一些軟件使新聞內容具有更豐富的表現形式,從而制作出立意新穎、報道及時、具有趣味性和創新性的資訊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受眾對電視新聞內容的認可度。
電視臺新聞編輯要通過提高業務能力、提升自身素養,來帶動新聞編輯工作的創新優化。在業務能力提高方面,需重點關注新型編輯工具的靈活使用。我們看到,新媒體環境催生出許多先進的編輯工具和現代技術,比如虛擬演播室、非線性編輯系統及三維動畫技術等,這些現代設備和技術的普及,都要求電視臺新聞編輯加大對新工具和新技術的應用力度,無論是內容剪輯串聯,還是片頭片尾的制作以及節目的整體包裝,都需要編輯利用新技術,淘汰過時的傳統制作方式,從而實現編輯工作的增值。電視臺應該為新聞編輯人員提供專業培訓,提升他們的專業素養,讓新媒體編輯技術在全臺各個頻道得以全面推行運用,使新聞編輯熟練掌握新工具的使用方法,明確新工具使用的注意事項,合理規避使用風險,了解更多的新媒體技術運用案例并靈活借鑒,從而做好輿論引導,為受眾提供高質量的新聞資訊。在具體新聞編輯工作中,編輯應不局限于對文字或視頻內容的整理審核,也要關注一些創新元素的運用。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促進了新聞傳播速度的顯著提升。新媒體平臺的大量涌現,也為電視新聞的采集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電視新聞媒體應高度關注全媒體的發展變革,以媒體融合的方式助力自身發展。借助互聯網平臺拓展電視新聞傳播途徑,關注新媒體的傳播模式,拓寬社交平臺意見反饋渠道,對新聞進行包裝與優化,提升電視新聞的便捷性和時效性,豐富受眾的觀看體驗,滿足不同受眾群體的個性化需求。
在電視新聞制作中,要借助新媒體技術實現新聞首發機制的落地。過去,電視記者在新聞現場采集素材后,將獲取的信息提供給編輯部門,經過編輯、整理、加字幕、配音、審核等流程后才能發布,牽涉主體較多,流程較長,時效性顯然無法保障。
而新媒體時代下,大小屏協同,在線播報、直播成為常態,新聞首發機制可以實現對新聞及時、迅速的傳播,第一時間滿足受眾對新聞信息的即時性獲取需求。電視臺新聞編輯應基于互聯網平臺,及時發布信息,讓受眾先睹為快,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及時獲知最新鮮的新聞資訊,并可以反復觀看,讓新聞傳播擺脫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例如,數字化傳播模式下,新聞往往在網絡首發。新聞制作推行一次性采集、多平臺發布的模式,以實現對新聞資源的高效利用,同時保證新聞發布的時效性。
傳統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內容制作,需要分別處理文字、圖片、視頻等素材,工作難度較大。而運用新媒體技術卻可以實現對這些素材的高效整合,實現對高價值信息的精準篩選和提取,提升新聞的制作效率。
鑒于當前處于信息高速傳播的時代,傳統媒體技術與新媒體技術的結合是必然趨勢。電視新聞制作者應借助對資源的合理整合,推進媒體融合,實現新舊媒體取長補短、相互借鑒,提升電視媒體的服務能力,擴大服務范圍。
當前抖音、微博社交軟件的發展,促進了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區域人群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因此深受大家歡迎。傳統電視媒體要積極學習新媒體傳播手段。媒介之間的融合不僅是內容層面的整合,更是技術、組織等深層次的整合。
新媒體環境下,信息技術的創新運用幫助新聞編輯與受眾建立更多的聯系。網絡平臺成為新聞編輯與受眾互動的主要載體,搭建了雙方溝通的橋梁。新聞編輯能夠借助網絡平臺查看受眾留言,對受眾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受眾閱讀偏好,對受眾提出的問題進行回復,積極采納受眾提出的可行性建議,這對于優化新聞編輯工作、提升新聞編輯效果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電視新聞網絡平臺的優化,實現了電視新聞覆蓋面的擴展,幫助受眾與編輯人員互動,增強受眾黏性。受眾如果對新聞內容有強烈共鳴,可以自發地進行轉發和分享。因此,只有真正了解受眾心理,做到“投其所好”,才能加快新聞傳播速度,擴大傳播范圍,讓電視新聞信息占據更多的市場份額。
推動新聞輿論工作不斷強起來,“守正”是基礎,“創新”是關鍵。“守正”與“創新”是辯證統一的,完成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既有“守正”的要求,也有“創新”的課題。
以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高度審視新聞輿論工作改革,就能明晰改革的核心目的是解放和發展新聞生產力,適應當前宣傳思想和新聞輿論工作在環境、對象、范圍、方式等各方面發生的劇烈變化,以創新優勢贏得發展優勢,在全球傳播和話語競爭中占據主動。
新聞輿論工作之“新”,意味著在思想內容、傳播手段上的探索創新,乃至對思想觀念、體制機制的推陳出新。內容是新聞傳播最核心、最基礎的要素。好的內容永遠是核心競爭力,在融合發展中,必須堅持內容為王。現代新聞業從報紙、廣播、電視到今天的互聯網,輿論生態、媒介形態、新聞樣態發生了巨大變化,但人們對于優質內容的需求是一以貫之的,內容建設始終是媒體發展創新的根本所在。電視臺新聞編輯必須立足內容創新這個根本,不斷提升新聞報道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把內容優勢轉化為傳播優勢、發展優勢,以優質內容贏得用戶、贏得受眾、贏得未來。此外,還要深入推進理念創新、手段創新、業態創新、技術創新、體制機制等全方位的創新,唯此才能把握社會脈搏、反映時代精神、貼近現實生活,始終成為社會進步的先導。
當前新媒體快速發展,媒介融合的大環境初步形成。眾多電視臺紛紛強化融媒傳播思維、用戶思維,構建融媒體傳播新矩陣。對于電視臺新聞編輯來說,應適應當前新的媒體格局,加強自身學習,做好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加強與受眾的互動,多措并舉,推出更多有價值、針對性強的新聞報道,更好地滿足受眾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在新媒體時代闖出一條改革新路,從而帶動電視媒體行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