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昆 張 峰
山東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山東 濟南 250300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已迫在眉睫,學校武術教育只有取得突破性進展才能緊跟國家層面力求建設文化強國的步伐。學校武術普及教育應該服務于學生的精神培養,塑造學生剛健自強的民族精神,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最終實現以武育人的目的。[1]由于以套路為主的傳統武術教育模式并沒有體現出武術的本質屬性,也沒有起到培養學生興趣、提高技擊水平的作用,反而使學生對武術產生了敬而遠之的態度。為了使傳統武術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起到培養青少年學生民族精神、強化精神教育的作用,就要讓其回歸技擊本質屬性,在各級學校開展有安全保障的文明化對抗的武術教育模式,這是實現對學生教育價值最大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傳統武術現代化轉型的重要手段。
民國時期,在培育勇武精神、“強國強種”的時代背景下,張之江發起成立的中央國術館所提倡的武術還是以技擊對抗為主體內容的對抗類武術。[2]而1949年后,中華民族精神煥發,無需再借助武術教育來培育民族精神,因此并沒有繼續走民國時期的武術發展之路,而是以“鍛煉身體、對健康有益、樹立優美的形象”為主旨,用表現技術難美為主要價值取向的套路運動形式來取代帶有殺傷技擊功能的格斗對抗形式并加以改造。這些“體操式”的武術套路成為了各級學校教學的主體內容,實質上已經開始阻礙武術本質功能的發展,從而偏離了武術正常的發展軌道。改革開放不久,原國家體委武術主管部門對中國傳統武術拳種進行挖掘整理,對散手、短兵等對抗運動也進行試點,但經國家干預后的武術教育狀況并沒有得到絲毫改善。直到今天,各級學校仍然照搬建國時期設立的陳舊教育模式,20世紀,原國家體委創編的初級長拳、初級器械、簡化太極拳等武術套路仍在各級學校的體育課上廣泛沿用。由此“套路即武術”的錯誤認識在人們的腦海里根深蒂固,以套路為主體的武術教育模式也在各級學校“屹立不倒”。
實踐證明,普遍采用“填鴨式”“注入式”教學方法的傳統學校武術教育模式的開展并不成功,由此帶來的問題開始全方位地凸顯出來。經過調查研究后反映的問題如下:學生的武術認知與武術教學實際形成強烈反差。“學生喜歡武術”,是因為它具備其他常規運動項目不具備的技擊功能價值;然而,學生“卻不喜歡武術課”則是因為學生想通過武術學習技擊對抗、防身自衛的熱切期望得不到實現。武術套路動作復雜、難學、難練。作為經過五千年深厚文明積淀的中國傳統武術,其運動的高深程度和難度系數遠遠凌駕于西方體育項目以及跆拳道、空手道等對抗性運動,即使是在專業人士看來很初級的入門套路對于絕大多數沒有武術基礎的青少年學生來講也較難掌握。武術套路技術的封閉性和內容的枯燥性不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長久練習按照固定程式編排的套路,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難以充分體現。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物質生活的富足,頑強意志和抗挫能力成為當代青少年最稀缺的精神品質。對抗類武術通過搞競賽對抗,培養學生頑強不屈、敢打敢拼的意志品質,這是套路運動所無法給予的。
正如武冬所說:“中國傳統武術是以技擊攻防動作為主要載體,以提高攻防技擊能力為主要目的的各種自成體系的拳種的總合”。[3]我國的傳統武術之所以能夠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鐵律約束下的世間萬物中脫穎而出,并且能夠流傳至今,與其本身具備強大的技擊功能密不可分。而上述所有問題的存在根源于傳統教育模式剝奪了武術的技擊對抗功能,技擊本質屬性逐級弱化,武術教學“體操化”的趨勢愈演愈烈,由此導致“武術課就是做操課”的錯誤認知以及“學生喜歡武術,卻不喜歡武術課”的普遍現象。事實證明,傳統學校武術教育模式通過不具備技擊對抗功能的武術操和競技武術套路教學根本無法達到回歸技擊本質屬性的目的,橫跨大半個世紀的武術套路教育模式沒有很好地完成“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既定任務。國內以跆拳道為首的域外武技深受廣大青少年的青睞已經充分說明我國傳統武術向技擊對抗方向上革新的必要性。技擊是中國傳統武術安身立命的根本,學校武術教育的魅力能否綻放取決于武術的技擊價值能否得到充分體現。
中國傳統武術的原型實質上是一種實用技擊格斗術,世界上任何武技表現出的原始狀態同傳統武術如出一轍。在最近兩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西方拳擊、擊劍等技術由決定生死的殺人技術向安全文明對抗的競技比賽過渡,并通過貫徹競技體育“勇爭第一”的精神實現了技術上的現代化轉型;以柔道為代表的日本武道在19世紀末也走向了改造和革新技術的實踐,嘉納治五郎的“講道館”柔道改造的成功做到了以點帶面,帶動了劍道、空手道等其他武技的飛速發展。步入近代以來,中國武術經歷了3次現代化轉型的嘗試,但最后都在中國特殊國情的大環境影響下走向失敗。中國傳統武術發展至今,大多數套路中所表現出的許多技法還停留在有悖于現代高度發達文明社會的鎖喉、插眼、擊襠等實用技術層面,在技術的文明化程度上遠遠落后于西方與日本[4]。經研究調查表明,將我國傳統武術納入學校教育領域面向廣大學生是其實現現代化轉型、加速文明化進程的主要發展趨向,特別是對于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實現教育價值的意義重大。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提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傳統武術要實現現代化轉型,一個關鍵點就是要搞提升傳統武術拳種技擊對抗能力的學校武術教育。這里的“創造性轉化”,就是將傳統武術轉化成一種有安全保障的文明化對抗,學校要開展的是文明化對抗的武術教育模式。我國傳統武術要想步入文明化的技擊行列,在學校武術的普及教育上就要以促進青少年精神教育為目標導向,以安全文明化的對抗項目為教學內容,這是傳統武術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舉措。
3.2.1 核心技術的提煉
傳統武術拳種要回歸技擊本質屬性,才能有利于培養廣大青少年學生剛健自強、敢打敢拼、迎難而上的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運動積極性。有研究表明,以往的傳統武術主要通過提高練習者的體能來實現技擊功能,[5]在實戰訓練上仍停留在說招講手的初級層面,這種事倍功半的訓練模式使得傳統武術的技擊實戰能力離真正自由狀態下的技擊實戰相去甚遠。為改變這一落后現狀,學校可以根據地方特色及自身需要選擇當地盛行的武術拳種(遵循“一校一拳”的發展理念),武術人在各個拳種中提煉出最具實戰技擊功能的核心技術,首先進行單趟招勢練習,學生熟練掌握后再進行條件性喂手實戰,最后增加難度并過渡到相對自由狀態的技擊實戰(散手)練習,形成在競賽規則、禮儀教育的約束下文明化對抗的武術教育模式。另外,在課時量較為充足的條件下,可以將武術套路教學和練習放到整個武術教學中的最終環節,既能夠突出教學重點,又可以全方位提高學生的武術境界。
3.2.2 技擊規則的制定
西方拳擊、韓國跆拳道、日本柔道等域外武技,都是根據各自的運動特點來制定相應競賽規則進行競技比賽,其核心技法在依據競賽規則的約束下得到縱深化發展,成為世界上獨樹一幟的優秀技擊術。許多民間拳師為傳統武術能實施全方位的打擊而引以為傲,其實追求擊打方位上的面面俱到往往會顧此失彼,同時也是一種落后思想的體現。目前,我國傳統武術沒有適合自身的科學技擊規則,武術自身的技術特點決定了其不能在擂臺上進行綜合性的實戰比賽。由于傳統武術的每個拳種都各具特色,并偏重于技擊的某一方面,就要根據每個拳種的主要特點和核心技術來分別制定適合自身的技擊規則,體現出自己的技術特色;同時將一些致殘和致死的原始性技術在技擊比賽中剔除,從而保證技術上的安全性。另外,要根據不同拳種的不同特色來設計比賽場地,有利于在對抗中能夠發揮每個拳種的競技優勢,例如太極拳的引進落空、劈掛拳的放長擊遠、八極拳的貼身近打等等。
3.2.3 競賽安全的保障
1847年軟皮手套、1876年擊劍面罩的發明,使得西方的拳擊、擊劍運動有了安全對抗的物質保障,為能夠進行常態化的技擊對抗奠定了物質基礎,拳擊、擊劍運動又在“勇爭第一”的競爭思想刺激下不斷尋求自我突破,大大促進了實戰技術水平的提高。18世紀頭盔、手套、護心等護具的使用和刀具的改良也使日本的劍道運動有了安全性保障,又通過大量的實戰練習促使劍道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此同時,日本的其他武技也相繼完成了全方位的文明化改造。中國傳統武術要想實現文明化跨越,必須要解決安全保障問題,為常態化實戰對抗提供物質前提。可以參照西方與日本的改良方法,只有將護具、改良后的器械運用到兩兩實戰對抗的競賽機制中,使技擊對抗競賽常態化,才能夠大幅度提高技擊實戰能力。技擊實戰能力有所提高,才能緊跟世界武技發展的時代潮流,并改變傳統武術在我國教育領域所處的尷尬境地。
3.2.4 優秀拳種的推廣
拳種是我國傳統武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上世紀80年代對中國傳統武術拳種挖掘整理后,符合“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要求的拳種就有71種。[6]從“育人”的角度出發,需要在這龐大的武術體系中篩選出能夠培養學生民族精神的拳種內容,重點將這些拳種內容推廣到學校普及教育中,反之或者關系不大的就應該舍棄。可以學習日本武道以點帶面的成功經驗,在中國式摔跤、太極推手等最能體現以小博大、以弱勝強、四兩撥千斤等智慧理念的拳種上加大力度,帶動其他優秀拳種的推廣。[7]中國式摔跤擁有一套較為成熟的技術體系和競賽規則并自成一派,而且摔投技作為中國武術的精華技術,在學校推廣最能體現我國武術的文化特色;[8]太極拳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一項承載東方文明的智慧之術,而太極推手則是將拳種的松靜為本、陰陽相濟、以柔克剛用技擊對抗的形式展現出來,[9]學生通過推手比賽,同樣能培養永不服輸的精神,并體驗競賽帶來的樂趣。
3.2.5 禮儀教育的規范
中國武術與韓國跆拳道作為東方武技的產物,都受過儒家思想的熏陶,為此兩者在思想禮儀方面具有較多的相似之處,但韓國跆拳道的禮儀側重學習,而中國武術的禮儀側重修煉。[10]其實中國武術的文化底蘊遠遠高深于跆拳道,通過單純學習機械的禮儀動作無法真正體會到我國武術的精妙之處,須通過長年累月的修煉和體悟才能達到更高的思想境界。我國傳統武術要實現現代化轉型,真正做到以武育人,通過理論課程對中國武術的禮儀知識進行深化教學與普及;在實踐教學中學習跆拳道在禮儀教育方面(包括服裝設計)的高度規范性,并將禮儀教育貫穿到教學的各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