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 園 謝智學 羅金富
西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甘肅 蘭州 73012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根植的文化沃土,[1]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舞龍運動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賓陽舞炮龍是融合了漢、壯民族文化特色的民間民俗體育項目,而炮龍節民俗節慶活動形成的背后印證著古老的文化記憶,其孕育于宋,發展于明,成熟于清末民國,至今已有近千年的悠久歷史,在現代社會中賓陽民眾正是依靠這種獨特的“儀式性身體活動”來喚起流淌在血液里的族群文化基因。在中國夢、文化強國的時代背景下,深入挖掘炮龍節的社會功能及價值,對于豐富民俗體育文化,促進賓陽舞炮龍的傳承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賓陽縣位于廣西中南部、南寧市東北部,是壯、漢、瑤、苗等多種民族的聚集地,古為百粵之地,夏至周屬荊州地,秦為桂林郡管轄,唐朝置賓州,清宣統三年改賓州為賓縣,民國元年稱賓陽至今。賓陽民眾各民族雜合而居,文化互有涵化,于悠久歷史長河中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而“炮龍節”就是在其多元、開放、包容的文化養分中逐步形成。在古時賓陽主要民族為壯族,漢族移民多在北宋狄青剿滅儂智高叛亂后,分別由北方、中原地區以及閩、湘等南部地區不斷遷徙而來,在炮龍節等民俗節慶體育文化活動的帶動下,身體語言交流加速漢族文化的滲透與融合,并隨著時間推移在其它民族生產生活、風俗習慣、節慶文化都具有共同之處。
有關炮龍節的起源,歷史資料中沒有詳細的記載,在1987年版的《賓陽縣志》稱舞炮龍是蘆圩群眾特有的一種傳統舞龍形式。[2]具體起源何時也無從考究,但炮龍節歷史悠久,影響深遠這是事實。據當地口碑相傳北宋皇佑年間,儂智高借據昆侖關天然地形屏障舉兵起義作亂,名將狄青受宋仁宗之命南下圍剿,屢攻不克后遂采取智取策略,其時正值元宵節和當地燈酒節,狄青借中原士兵擅編織、舞龍技藝,令士兵將稻草化為龍形,并于鞭炮齊鳴中大鬧舞龍加以慶祝節日,以此麻痹儂智高,敵惑,隨即便平息了叛亂。當地人據此認定舞炮龍能夠祈福消災、逢兇化吉,每年正月初十至十五都進行舞炮龍活動,逐漸形成當地獨特的炮龍節,后來約定俗成于每年正月十一進行節慶活動。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與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炮龍節也隨著時代的更迭通過不斷的實踐進行著創新變革,主要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在計劃經濟時期,賓陽地區延續著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炮龍節活動的開展即在原生狀態下多以街道為單位自發舞龍,其內容形式較為單一;國家實行改革開放的前20年,伴隨著“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盛行,完成炮龍節文化符號的提取和表達成為了該時期賓陽民眾的共同追求;而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政府通過出臺地方文化發展綱要等措施,一步步推動以賓陽炮龍文化為核心的民俗節日產業化發展;面臨信息經濟時代的今天,炮龍節的集資、操辦、運營、盈虧平衡由商會、協會全權負責,政府在其中只需牽頭引導、完善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
由于生活環境、生產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每個人所形成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等都卓爾不群,但群體之間的互動促進了人與人的交集,加深了群體間的交流,而炮龍節慶活動的團體或組織更是基于人際交往而產生與發展的,伴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愈發蓬勃,進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炮龍文化主體。由于近些年政府對炮龍節文化品牌的打造,商會、協會等團體對賓陽炮龍節的精心策劃,在其人力共同努力下,讓原本單一化的活動形式逐步多樣化,為炮龍節慶吸引了更多的人參與,調動了人們的參與熱情,一個炮龍隊少則幾十人,多則數百人,以村為單位推選出炮龍領導四十多人,炮龍隊長近百人,這些“炮龍精英”是炮龍表演的主要支持者、倡導者、組織者和參與者,他們把炮龍表演得有聲有色、淋漓盡致,向外界展示了炮龍的力量和形象。全縣通過老社區、老街帶動新社區、新街道,基本形成了以古廟、商業城、南街為中心,以點帶面,覆蓋四十多個街巷村的炮龍文化共同體,在人情往來與人際溝通整合作用下炮龍活動方興未艾,人們在“炮龍節”這一天聚會溝通慶祝,無論是言語行為亦或者肢體行為,都在傳遞和表達著炮龍思想與情感。
利益整合意指為實現群體價值目標,在照顧不同群體利益的基礎上,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對各種利益主體和局部利益關系進行規范與調整,將多個利益群體組合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對過程。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3]在社會主義市場導向下利益主體呈現多元化趨勢,這種不斷分化的社會利益形成了槃根錯節的利益關系,自2008年炮龍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民眾在享受炮龍文化活動帶來的愉悅心理、社區認同以及滿足感的同時,也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滿足,發展壯大民俗體育文化推動其經濟市場轉型升級實際上是各直接利益主體共同打造城市文化名片的利益過程,以文化搭臺、尋求對外傳播和擴大區域發展的前提下,把炮龍節打造成賓陽文化旅游名片,不僅使賓陽旅游業的發展如魚得水,也為其它產業的發展推波助瀾。從“應然”角度來說,協作機制有利于各方形成一個有機契合點來調和各方的利益訴求,實現各主體間利益持續互動均衡發展。如舞炮龍已經成為賓陽鞭炮行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推手,在炮龍節期間也是鞭炮行業銷售最旺的一個時期。
文化整合是指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態在相互包容、理解趨同的基礎上,相互融合、吸收,筑就祥和發展的文化樣貌過程。當一種文化進入另一種文化時,它通常會受到其它文化的抵制,在內、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過程中,進而使文化整合。賓陽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移民地區,有著璀璨奪目的民俗文化資源,炮龍節是賓陽漢、壯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晶,大量南遷漢人將漢族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傳播到壯族地區,不僅為當地經濟文化發展融入新的源泉,更增強了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作為一個禮俗社會,各種習俗和活動構成了人們日常生活的骨架,在賓陽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相互交流與碰撞中,經過數百年的磨合,民俗文化通過儀式實現了沖突與分化的文化整合,如舞龍前供奉神靈,用雞血給龍眼開光;手舉炮龍翻轉騰挪,鞭炮炸盡龍身;搶龍珠鉆龍肚,炮龍火化升天等等。賓陽民眾整合同化出具有共同地域、同質化的文化符號,他們認為團結、合作、奮進的精神是賓陽炮龍文化的價值觀,使炮龍活動從一個祈福消災的心靈訴求變成以“龍”為主題的地方精神重建,在各民族互補與交融中逐步使區域資源文化變為賓陽民眾共享的文化共同體資源。
炮龍節既是意識形態的產物具有精神文化性,又是物質文化結晶具有客觀物質性,對維系人際關系穩定,促進鄉間鄰里的和睦共處,增強中華民族的內聚力都大有裨益。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說:“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3]傳統的中國社會、鄉村社會便是熟人社會,村民之間、村與村之間均形成了鄉土社會的共同規則,這種規則的建立得益于共同的民間民俗節慶,是民間信仰的所指,更是民族間和睦相處互相交流的基調,炮龍節是以人際交流的形式參與到社會和人的意識中來,以動態的、活動的組織樣式與民眾的生活緊密聯系,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分。從炮龍節的發展進程來看,賓陽民眾從最初的生理、心理層面需求逐步轉變為一種參與社會關系網絡建構的社會交往手段,在炮龍節彩架游行、開光儀式、送龍歸天等活動儀式中均涉及到鄉村社會的集體參與,需要村寨民眾的集體合作,還需要和周邊村寨、民族的友好協作才能順利完成,而不是單個的家庭或個人獨立完成。炮龍節通過人際整合協調了周圍村寨關系,增加民眾之間的交往密度,將不同民族的民眾、不同村寨的民眾聯系起來,跨越村際和民族之間的界限,促進彼此的交流交往。
我國眾多地區在民俗節日盛會期間都會開展多姿多彩的民間民俗體育活動,同時進行盛大的經濟貿易活動,炮龍節作為中國龍文化的一種特殊存在方式,享有世界狂歡節的盛譽,具有獨特的經濟價值,節慶期間游客從四面八方齊聚炮龍節盛會,不僅增添了節日氣氛,同時也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賓陽民眾對傳統的“炮龍”反復實踐和應用使“傳承的過去”獲得傳統的意義,實現了傳統炮龍節的“現代性成長”。[4]近年來,當地政府在炮龍節知名度逐步擴大的同時也結合當地居民實際情況制定系統規劃措施,在充分考慮目前市場需求的基礎上,重點開發具有賓陽地方代表性的文化產品,以滿足市場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就賓陽民眾而言,不管是從事旅游、交通、餐飲等各個行業,他們都能在“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中得到“一杯羹”。新媒體新形式的傳播途徑促使炮龍文化發展呈現出更多元、更寬廣、更快速的一面,傳統的單一發展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墨守成規、抱殘守缺只能被淘汰,實行多向互動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炮龍節要跟隨時代號召,在保持炮龍節原生態的基礎上與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相交融,實現多向互動傳播,既保留了當地的受眾人群,又能延伸出世界各地潛在的受眾人群,達到傳播弘揚的效果。
在民間民俗文化以及民間生活方式中流傳的體育形式,是順應和滿足人們多種需要而產生發展起來的文化形態,[5]民俗體育項目舞炮龍成為賓陽民眾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祭祀、傳統廟會或慶典活動中開展得如火如荼,并形成自己特有的民俗風貌,炮龍節的傳承與發展既愉悅了民眾身心,又是沿襲其文化基因的重要保證。文化基因是相對于生物基因而言的非生物基因,是人類文化系統的遺傳密碼[6]。一般而言,文化基因是人類社會文明信息的表達,控制著人們的意識形態和客觀生活方式等外在形態,可以通過學習和模仿來持續進行類似于DNA片段的復制遺傳,深刻影響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和歷史的心理底層結構與思維方式[7],是人類集體記憶中文化內涵的基本元素[8]。炮龍節是賓陽歷史文化的高度濃縮,是中國龍文化的象征符號,蘊含著民族圖騰崇拜的文化基因,而文化的發展本能也使得炮龍文化的傳承不能靜止,心理效應的驅使對舞龍技術和炮龍文化的代代承接具有較好的推動作用,舞炮龍的張力與吸引力讓受眾產生無限的遐想及祈福納祥的美好愿望,如果適當挖掘和利用其帶來的正面價值,在節慶活動中讓民眾更多地領悟炮龍文化的內涵,這對于承襲民族文化基因,傳承中華圖騰文化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賓陽炮龍節是中國龍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經過漫漫歷史長河的洗禮,賓陽炮龍文化內涵和外在的表現發生了改變,其價值功能趨向多元化,不再單單是一種娛神娛民、陶冶情操的外在表現,而更多的是服務于人際交流與合作、文化融合與傳播、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的開發等方面。深入分析炮龍節當代社會功能與價值,不僅強化文化自覺和自信意識,彰顯中華民族的偉大魅力和時代精神,還是保證民俗體育文化生存權、話語權及民族文化多樣性的現實要求,因此,應讓炮龍節社會功能與價值得以充分發揮,推動與其相關的各個領域健康發展,弘揚民族文化,并服務于民眾,服務于社會,使其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