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婷 陳桂志
貴州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丟花包運動具有健身性、民族性、親和性,紫云縣布依族丟花包活動基本沒有正規的組織形式,多為民間自發組織開展,每逢紫云縣布依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和歡慶日子才會進行該項活動。丟花包沒有固定的場地,也沒有嚴格的設施要求,一般會到距村寨附近的空地舉辦,有寬5~10米、長30米的空地即可開展,丟花包活動是借助實物花包的一項間接對抗比賽,參賽的隊員,每隊一般不超過四人,男生女生各兩人,裁判三人雙方做好準備后,由裁判宣布活動開始。規則如下:一是在規定的范圍內接不起花包,使花包落地就算輸;拋過規定范圍或者拋不到規定的范圍也算輸。二是不準亂丟花包,也不許抬腳、抬腿、更不允許接不是自己應該接的花包。三是丟花包沒有規定的場次,雙方議定三局兩勝或五局三勝定輸贏,每局11分,先得11分者獲勝,如第一場一方贏了,等到贏方向輸方索要禮物交給裁判保管后,在進行第二輪,以此類推。禮物一般是隨身攜帶的東西,如女方的多為手鐲、戒指、圍腰帶、頭帕等東西,男方的禮物多為手表、錢、手機等。禮物僅僅作為活動場上的交情物,活動結束后,禮物返還給本人。
1.1.1 傳承地域分析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坐落于貴州省西南部,是黔中安順市下屬的一個民族自縣,與省會貴陽市相距161km,東有長順、羅甸兩縣,南與望謨縣交界,西北與鎮寧縣緊相連,北鑲西秀區。南北共長76km,東西有52km之長,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縣內的“亞魯王”少數民族文化被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第三批名錄推薦類別屬民間文學項目名單。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共有2個街道,8個鎮,2個鄉。分別是松山街道、五峰街道、格凸河鎮、猴場鎮、貓營鎮、板當鎮、宗地鎮、大營鎮、壩羊鎮、火花鎮、四大寨鄉、白石巖鄉。布依族向來喜歡把房屋建在溪河、田壩旁,也有的少數布依村寨會建在山腰、山梁上,一般地布依村寨都會由一個或幾個姓氏組成,雜性的村寨并不多,單家獨戶的就更少。因此,紫云縣布依族村寨具有依山傍水,成片聚居的特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縣有多個民族,總人口將近30萬人,其中布依族人口約86510 人, 占總人口的29.09%。布依族丟花包運動范圍可以說是遍布紫云縣內布依族村寨,在其中布依村寨都有舉行過“丟花包”活動的歷史,應該說是無一例外,只有濃厚程度的差異而已。通過走訪深入到洛河、狗場、紅巖、落麥、五星、青塘、大坡、山嘎等布依族聚居村寨,了解每逢春節或喜慶日子依然保持開展傳統丟花包活動的地方有壩羊鎮紅巖、大坡、山嘎、洛河這幾個鄉鎮,一些傳承比較好的布依族村寨有:大坡、山嘎、紅巖、洛河等。其他鄉鎮與其他村寨較少開展,因此也只有紫云縣南部丟花包運動開展的氛圍較濃厚。
1.1.2 傳承人情況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結構方式的轉型、生產方式的轉變,在人們享受現代化帶來便利的同時,民族文化也遭受來自互聯網與其他文化的沖擊。這導致了丟花包運動開展的氛圍大不如前,布依族村寨丟花包活動的傳承面臨的威脅越發嚴重。如落麥村,了解丟花包活動的傳承人都已經年邁,而且舉辦丟花包運動時間距今已有四十多年,久而久之,丟花包在此已經失傳。壩羊鎮五星村為傳承民族文化,自籌資金舉辦,在2012年和2019年分別舉辦過兩次丟花包活動。雖然2019年春節舉辦過丟花包活動,但距上次舉辦活動相隔已有八年之久。因新穎好奇而參與活動的人雖多,卻都不是專業、固定的傳承人,活動參與者傳承的也僅僅是丟花包運動過程,對于丟花包的起源、規則、情歌對唱、制作技藝毫不知曉。壩羊鎮的五星村、大坡村、山嘎村一帶布依村寨每逢過年期間都會自發組織開展丟花包活動。每年不斷開展丟花包活動,年輕人自然而然會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與傳承民族文化。因此,這些村寨傳承丟花包活動的人數也較多,所以丟花包在這些村寨依舊盛行。開展丟花包活動對人們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它能夠塑造布依族民眾的情感,而民眾又是民俗活動最好的傳播媒介和受眾。
1.1.3 制作技藝傳承情況分析
紫云縣“花包”的形態有正方形、菱形,其規格根據形態而異,“花包”的顏色大都以紅色、黃色為主。原始的“花包”的形狀幾乎以正方形、菱形為主,“花包”的布料是用家里自產的土布制成,當時的條件有限人們對“花包”的布料沒有太多講究。“花包”的制作由布依族女子在閑暇時間一針一線親手縫制完成。“花包”的顏色除了白色之外,其他的顏色都可以,當時的花包四個角并沒有飄帶。現在部分都采用機繡,少有手工刺繡。“花包”的制作材料、工具和方法簡單且容易上手。材料有:一塊漂亮的布料、線、絲綢帶、針、縫紉機。縫制花包時,先把布的正反兩面都繡有象征吉祥如意、追求美好的漂亮圖案,再把布料的四個角對折好,用針線或者縫紉機把對折好的四個角進行縫合,縫合最后一邊時,將棉花籽或者谷糠裝入包內縫好,紫云縣布依族“花包”的重量在半斤和一斤重左右,最后分別在四個角裝飾有五顏六色的飄帶,但忌諱用白布做花包飄帶,用白色會認為不吉利。
受經濟全球化、生產方式轉變影響,為有更好的經濟條件,大量的青年男女紛紛外出打工,部分居家的大都是老人和兒童,這樣的情況在部分布依村寨到處可見,只有過年期間,外出打工的人們才會回來,但居住的時間并不長,村里人口流動性大,這樣一來民族文化活動傳承人數問題就尤為突出。
紫云縣在2020年11月前還是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高度,經費有限致使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工作難以得到深入開展。包括丟花包活動在內的布依族文化,在搶救與保護方面存在著嚴重的缺點,許多歷史傳承下來的手工技藝和文化活動逐漸被遺忘直至失傳,諸多有關布依族優秀文化實物和書籍資料因為得不到妥善的保護而流失。布依族丟花包活動以及其他優秀文化缺少有效保護措施,使丟花包這一項源遠流長的布依族傳統習俗面臨失傳的困境。
丟花包運動自身短板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丟花包只在布依族人聚居的村寨舉行,活動參與者幾乎都是布依族,而紫云縣境內除了布依族、還有漢、苗族等其他民族,參與者在民族上有局限性。二是近幾年來城鎮化發展和異地搬遷,多民族混合居住,布依民族文化慢慢被同化。三是語言差異,在丟花包運動過程中,伴有布依山歌對唱,而其他民族聽不懂布依話,不懂布依民歌導致參與困難。
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銷售等手段,將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將布依姑娘精心制繡的“花包”轉變為文化產品銷售,在真實傳承“花包”制作技藝的前提下在原有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文化進行創新。通過銷售布依族“花包”以及其他特色民族產品,售出盈利可根據情況分發給手工人,以鼓勵她們積極生產。
利用現代科技多媒體完整的記錄紫云縣布依族丟花包運動,可以更加生動、客觀、真實、詳細、完整地保存。丟花包 “影像記錄片”可為后人提供直觀的珍貴影像資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傳承人缺失導致丟花包運動的消失。可以把有關丟花包影像記錄內容發布在電視頻道、互聯網平臺進行宣傳,分享、傳播紫云縣布依族的風土人情,讓更多的人了解紫云縣布依族文化,吸引潛在的“心動者”們前來體驗觀看。
把布依族丟花包風情與紫云縣旅游業結合,提升紫云縣旅游業的知名度,使外地游客到紫云縣旅游時有看點,有亮點,從中感受到布依族人民的民族風情。將少數民族文化融入旅游業讓游客加入到民俗體驗中。每逢年過節,組織紫云縣各鄉鎮舉行丟花包運動,開設多時段丟花包演出,邀請旅客參與比賽,讓游客們體驗丟花包的樂趣。制作精美的小花包,作為景區送旅客的紀念品,或作為旅客參與互動的獎品,激發游客參與互動的激情,這樣一來不僅提升了丟花包運動的影響力,還能讓游客對丟花包運動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方面,將丟花包運動作為校園特色體育文化活動開展,融進學生的校園日常文化生活。通過體育教學、校運會,并組織相關比賽,創新比賽規則,對不同年級的學生安排不一樣的比賽、使學生們真正融入丟花包傳統活動中去。另一方面,把花包制作技藝編入地方教材,條件較好的學校讓學生親自動手完成制作,或讓學生觀看花包實物。進入學校課堂教學不僅能夠培養學生們的動手能力、創新能力,還能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讓學生真切地了解本地區民族特色文化。通過教育教學促進學生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識,提高學生對本地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等,達到保護和傳承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