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洋
1.吉林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3;
2.韓國又石大學,全州 完州郡 55337
2003年教育部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方案》,指出培養目標定位為多能一專體育教育專業復合型人才,并對社會實踐和教育實踐的時間要求做出明確規定:社會實踐、教育實踐和科研實踐環節,其中教育實習(10~12周,其中見習1~2周、實習8~10周)。何耀昕等學者分別對江西省高師體育教育專業和9所體育院校體育教育課程方案的各類課程設置進行了分析。從課程設置看出學校對人才培養目標是“專才”還是“通才”之間的差異。由此可見,雖然部分高等院校的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但大部分高校依舊是以專才思想指導下的應試教育模式,這已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4]我國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進入了較長的探索階段。實施“質量工程”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戰略決策和部署的重要舉措。200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聯合下發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要求:“實踐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調動政府、學校和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把發展高等教育的積極性引導到提高質量上來。”同年2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深化本科教學改革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教學改革要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強專業結構調整。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合理設置學科專業。”密切與產業和行業的聯系,加強緊缺人才培養。并提出了逐步建立高等學校、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的中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由此可見,此階段體育教育實踐教學以“提高質量”“密切與產業行業的聯系”為核心訴求,在此歷史背景下“協同育人”獲得了較好的發展契機,“協同育人”進入更加重要的探索階段。
作為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需求,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我國在創新創業改革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突出問題,針對此問題提出“樹立先進的創新創業教育理念”“強化創新創業實踐”“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等舉措,并提出深入實施系列“卓越計劃”、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計劃等。同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明確要求引導、推動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11月,教育部等三部門印發《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指出緊緊圍繞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大眾創新萬眾創業、“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戰略,推動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提出“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突破口”“大幅度提高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比重”“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由此以后,我國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結合協同育人進入迅速發展階段,迎來了重要的戰略轉機。
2016年,教育部印發《教育部關于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的意見》,指出師范生教育實踐依然是教師培養的薄弱環節,師范畢業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尚不能完全適應中小學的需要。《意見》中明確教育實踐的目標任務、構建全方位的教育實踐內容體系、豐富創新教育實踐的形式、組織開展規范化的教育實習、全面推行教育實踐“雙導師制”、完善多方參與的教育實踐考核評價體系、協同建設長期穩定的教育實踐基地、建立健全指導教師激勵機制、切實保障教育實踐經費投入9部分。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化產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資源質量,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明確深化產教融合,以“統籌協調,共同推進。服務需求,優化結構。校企協同,合作育人”的原則,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用10年時間實現高等教育對經濟發展和產業升級的貢獻顯著增強的目標。這對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協同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10月教育部發布《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要求創新機制模式,深化協同育人……建設一流師范院校和一流師范專業,全面引領教師教育改革發展為總體思路,制定了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完善全方位協同培養機制、建強優化教師教育師資隊伍等改革任務和重要舉措。2019年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一流本科專業“雙萬計劃”建設時期,要求高校不斷完善協同育人和實踐教學機制、努力培育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質量文化。隨著我國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出臺,對于大學而言,必須堅定不移把高校轉型、產教融合、“雙一流”建設作為實現高質量內涵式發展的導向、動力、抓手和目標,探索協同育人模式已然成為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議題。體育教育實踐教學協同育人進入發展階段。
新發展階段是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個嶄新階段,是我國奮力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時期,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1]。“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在十四五高等教育規劃中,國家提倡分類推進高等教育,分類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推進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同步培養應用性人才與學術型人才,提倡因材施教,對于不同的學生需要設置相適應的培養機制,建立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和特色發展引導機制,增強高校學科設置針對性。“十四五”期間將布局建設100個高水平、專業化、開放型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此時,體育教育專業的方位和內涵發生變化。在新發展階段,完善育人體系、深度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是體育教育專業重要任務。縱觀近20年我國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協同育人歷經了探索階段、發展階段和新發展階段,各階段的特征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烙印,涉及到合作主要特征、人才培養目標、協同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育人體系等方面的轉變。
體育人才的協同培養模式包含校內與校外的協同,資金籌措支持的協同、項目聯合開展實踐的協同[2]。懷化學院實施了“一干多枝”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能力為主線的“三位一體”課程結構。創設適合市場需要和本校實情的多向職業模塊課程,并通過調整教師能力結構、創新協同育人機制、設立運動分級選項制度、搭建多級實踐平臺、改進教學與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措施[3]。湖北文理學院(原襄樊學院)構建了包含“講、練、展、評”的教學模式;“知、行、善、美”的導航工程;“鍛、訓、競、測”的實踐平臺;“校、企、政、社”對接的社會服務基地元素的“四輪驅動 協同育人”培養模式和運行機制[4],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針對體育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上的共性問題,以及新形勢下對教師綜合素質、能力復合等方面的要求,安康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實施了“一師三員”應用型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5],通過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內外一體化等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協同育人是高校體育教育專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選擇。其發展呈現出參與主體的多元化、價值取向的同構性、人才培養的聯動性的特征。一是參與主體的多元化特征。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協同模式中多主體融合參與,協同育人模式打破了培養單一來源的約束性格局,形成多維度融合創新的深度培養模式;二是價值取向的同構性特征。在多主體協同育人的實踐過程中,多主體相互協同的良性互動來自于價值取向的同構。體育人才協同培養模式的穩定性與持久性是建立在多主體共同構建篩選機制之上,平等互惠的共享體系與尊重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建立同構化的協同聯合,激發了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資源供給的主動性與自發性;三是人才培養聯動性的特征。高校、政府、企業等參與培養主體的協同實踐形成了內在聯動性,在相對獨立的各自邊界上形成鏈接,同步或者共同作用于體育人才培養的現實目標中[6]。
隨著高等教育在現代社會中的價值不斷彰顯,高等教育現象和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原本基于人才培養的高等教育機構,當與社會現實緊密耦合的時候,高等教育的衍生功能逐漸活躍[7],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共有446所高校設置了852個體育學類本科專業點。很多高校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推進協同育人的過程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問題和困難。
在多種政策背景下,不同類型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協同育人的具體實踐過程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缺乏一定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針對性,大部分高校存在人才培養定位的雷同、模糊現象。學校缺乏系統的頂層設計,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不能滿足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和產業的需要。以往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就業一般都是以體育教師為主,但現在已經逐步向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等進行拓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不少高校已經突破了以培養體育教師為主要目標的定位,所以也必須將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在培養目標的設計上,高校在定位人才培養目標時缺乏必要的調研和研究。李圓圓(2020)提出關于體育師范類學生教學實踐能力目標的制定過程中,高校仍沿用傳統的體育專業人才教學目標,未能基于學生教學實踐能力提升層面展開研究。劉紅建(2020)提出大部分高校實踐課程都難以做到調研,人才培養目標難于與社會實際需求相符。學校未能根據校企合作育人工作的實際需求,加強對傳統教學觀念和方法的改革,造成了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協同育人動力不足主要表現在:一是,高校動力不足。由于產教融合的新興性,不少高校對與企業合作的興趣也不是很高漲,還沒有真正樹立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市場意識,沒有充分重視對社會需求的分析,感受不到市場經濟條件下對高校的壓力,缺乏走向企業、走向市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二是,指導教師團隊動力不足。目前,高校“雙師型”教師和教學團隊短缺,專業化水平偏低。部分高校教師對協同育人的認識比較片面,實踐指導教師缺乏創新創業理念,教學師資隊伍數量不足,來源單一,多為專業教師或輔導員兼任。工作量大但是缺乏激勵機制,導致部分教師不愿意深入研究實踐教學的開展。三是,實踐教學中學生興趣不高、主動性不強。部分學生教師信念差、缺乏創新創業意識及實習基地不穩固、條件差,指導教師配備不足等問題造成學生實踐能力提高不顯著,削弱了學生的主動性。四是,企業參缺乏積極性。合作過程中企業處于被動地位、現行法律法規中沒有明確規定企業參與協同育人的權利與義務、校企之間的利益不協調。還有相關企業受自身條件、經濟實力等方面的限制,缺少參與校企協同育人工作的積極性,從而不能更好地促進校企協同育人工作的發展。
雖然近年來教育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實施了一系列產學合作、 產教融合、科教協同的人才培養計劃,但對于已經實行多主體育人的院校來說,缺乏國家層面促進社會各界參與高校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政府在協同育人中的統籌功能沒有得到切實體現。政策較為零散且沒有形成有效銜接,在稅費減免、經費補貼、政策優惠等方面的激勵政策和機制力度不夠、吸引力不足;現有政策多停留在指導層面,缺乏具有約束性和可操作性的具體實施細則,落地見效比較困難;政府相關部門之間形成合力不夠,協同育人主體間缺乏橫向協調,未能實現“共贏”局面。學校與體育校企之間缺乏長效、深入合作機制。鄭美艷(2014)認為目前短期項目居多,高校與企業搭建的產學研合作和實習基地不是在完善制度基礎之上形成的,更多的是學院教師牽線搭橋,經過口頭協商后形成的校企合作行為。協同育人機制不健全,機構聯動尚未整合這是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協同育人中面臨的現實問題。
優質的實踐教學有賴于合理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與教學方式,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無論在教學模式還是教學方式方面都有待強化豐富性。課程設置滯后與市場需求脫節,很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主項提高項目中都沒有開設市場需求的項目,造成學生的期望值和社會需求三者的不統一。部分院校的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單一化,還是傳統的育人模式“以教師主體為導向”的教育思想,“一支筆”“一言堂”“講授式”“填鴨式”“賣藝式”等教學方法。綜合性體育院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內容多數只是停留在舉辦培訓講座,企業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這些淺層次上,發揮校企合作平臺的力度不夠,平臺優勢尚未能凸顯。傳統的課程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社會需要,尤其是一些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方法掌握和使用更是傳統教學之所缺。實踐教學中為學生布置各類任務、實習工作、畢業設計內容等方面存在不足。比如,集體研討活動偏于形式主義,未能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教學方法指導課堂教學,未能在實習單位組織的校園體育競賽活動中獲得組織、編排的機會等,都暴露出實踐環節的教學內容、方式、方法的薄弱問題。
目前,高校、企業等之間合作處于淺層次,還未建立有效的溝通和聯系渠道。從企業上看,企業對學生的實習心態、就業去向、專業素養和高校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掌握很少。在去實習點之前企業對學生沒有充分的了解,也沒有調研過學生的意愿,去實習點之后發現部分學生對實習崗位適應性差,甚至消極的情緒。企業沒有積極參與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導致實踐教學質量無法有效提高。在企業高層短期授課或者專場講座,參與到相關項目中的學生比例也不高;從學校上看,學校未建立通暢的企業、教師、學生溝通機制和平臺。一是對企業需求溝通不到位。在學生實習未根據企業需求進行實習培訓,高校與企業的實習培養目標不一致。二是與指導教師溝通不到位。學校對于指導教師的工作職責、內容等管理只是流于形式。三是與學生溝通不到位。學生不具有實習的選擇權,如實踐地點的選擇、實踐方式的選擇。校內外指導教師缺少日常溝通,缺乏實習的有效反饋機制,一張“實習證明”往往淪為一紙空文。綜上,沒有建立起有效的交流機制,各方溝通方面得不到匯總交流,就會導致“學生的想法沒人聽、高校的安排沒人管、企業的利益受損傷”的現象。
合理設計教育實習的評價體系,科學地選擇評價方法,是教育實習一項重要工作,也是該領域的一大難題。目前,我國師范院校對教育實習的成績評定大多采用民主集中式的等級評價制或求算術平均值的百分制的表現形式,其評價結果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和片面性。一些體育院校沿用傳統的專業認證評價方式,沒有建立學校和部門兩級教學質量監督機制,教學檢查及監督反饋機制不健全,如沒有建有專門的學生評教數據系統,不能客觀評價學生學習成效,難以形成經常性、網絡化、數據化的科學評價體系。在校企聯合培養的評價上,集中實習、分散實習、頂崗實習中高校與企業教學檢查及監督反饋機制不健全,專門的師生互評數據系統動態調整不夠,不能客觀評價學生實踐教學的學習成效。在督導過程中大部分企業對專業實踐教學的督導屬于粗獷型管理,處于比較隨意的狀態,缺乏全程的引導和制度的約束。企業在學生實踐教學評價中無視與行業標準的契合度,過程與結果相脫節的現象不利于直觀分析產教融合的投入與產出以及育人模式是否合理,不利于實踐教學過程的管理以及人才培養質量的監測評價。總之,在多主體協作的育人模式下人才培養多為總結性、知識性、單一性評價,缺乏行業性、專業性、綜合性評價,難以綜合考評學生對于專業工作的適切性,行業認可度低。
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發展歷程經歷了探索階段、發展階段與新發展階段,為新時代體育教育專業發展奠定了基礎。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育人的主要模式和特征,為高質量體育教育發展提供前提保障。我國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在協同育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主要問題為:(1)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協同育人培養目標定位雷同,學校缺乏頂層設計;(2)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協同育人動力不足,缺乏多維驅動;(3)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協同育人機制不健全,機構聯動尚未整合;(4)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協同育人實踐教學模式單一,課程內容不豐富;(5)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協同育人多主體間缺乏溝通,處于淺層次合作;(6)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協同育人監督反饋機制不健全,實習評價指標體系動態調整較慢;(7)體育教育專業實踐教學協同育人教學管理信息化平臺功能不完善、適用性不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