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津偉 祖木熱提阿依·哈力瓦爾 應梓芊
(寧波大學陽明學院,浙江寧波 315211)
民族預科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根據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相對滯后的現狀,對參加普通高等學校統一考試的少數民族學生進行適當降分、擇優錄取,促進了少數民族學生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華麗轉變。伴隨著國家的需要和相關領域的深入研究,經過幾十年發展的民族預科教育,在各個階段都順利完成了它們的責任與使命。而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民族預科事業又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各高校創新開展學生培養新模式,促進少數民族預科教育和本科教育的有效銜接。根據教育部辦公廳于2018年3月份印發的《關于切實做好高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自主培養工作的通知》要求,寧波大學自2018年秋季學期開始面向新疆招收涵蓋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預科學生,并實行自主培養,截至2022年7月,累計培養共計120名學生。本文從寧波大學陽明學院所秉持的立德樹人視角出發,探究其對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培養模式。
關于我國的民族預科教育,有學者將其概括為恢復發展、快速發展、特色發展和全面發展4個階段。民族預科教育政策在經歷“文革”時期后,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民族預科教育事業開始在摸索中前進[1]。1979年8月,第五次全國民族學院院長會議明確提出了“民族學院發展的第一要務是培養少數民族政治干部和專業技術干部”。國家也在同年11月發布《關于民族學院工作基本總結和今后發展任務的報告》,指出“民族學院立足少數民族學生的特點和民族地區發展的實際,創辦民族班,幫助他們提高漢語水平、補習文化知識,這種政策方針是正確的,應繼續堅持。”在此后的十幾年時間里,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陸續設立民族預科班,將著重點從單純對文化知識進行提升轉移到關注少數民族學生如何更好更快地適應大學學習與生活。
隨著黨的十四大召開,我國改革開放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1992年10月,《關于加強民族教育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強調,“應重視民族學院和培養民族學生的幾所高等院校發揮好作用,繼續把民族預科班辦好”;同年11月,又出臺《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工作的意見》,創造性提出“各高校應組織力量,開始著手編寫民族預科主干教材”,并在1993年秋季開始要求教師根據預科統編教材進行教學安排和結業考試。在這段時期中,國家主要在政策上加大扶持民族預科教育的力度,要求從快速適應大學轉移到人才質量的問題上。通過科學設置課程,促進教學質量提升,以適應新階段對人才和地區現代化建設的要求[2]。
到了21世紀“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國家對民族教育的關注度急速上升。國務院于2002年發布《關于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要求加大對民族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強民族預科教育基地建設,提高教育質量。這一《決定》使得民族預科的相關政策進入有法可依的階段。國務院后又陸續出臺《關于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民族預科班、民族班招生、管理等有關問題的通知》《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民族班招生工作管理規定》等文件,將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的錄取資格、程序、辦法、結業等問題用文字化的方式,做了詳細且具體的規定,為民族預科相關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法規依據。2010年,教育部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班、高層次骨干人才碩士研究生基礎強化班管理辦法》,要求學校應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馬克思主義民族政策和民族團結教育為主要內容,加強少數民族學生“三個離不開”和“四個認同”教育。這是少數民族預科相關政策首次在育才之上提出育德,加強少數民族學生思想管理和引領,注重人才層次和民族團結教育。
在2010年之后,根據黨的十七大對于“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戰略部署,先后發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扶持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關于印發少數民族事業“十二五”規劃的通知》《關于開展2016年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結業會考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深化對民族預科事業的認識和加強支持力度,對各項工作和制度做出明確且具體的要求,給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工作予以指導。2018年3月,頒布《關于切實做好高校少數民族預科學生自主培養工作》要求,開啟中央部門所屬高校自主培養和分省集中培養少數民族預科學生新模式。在浙江省就有多所高校,諸如浙江理工大學、浙江水利水電學院等,響應該政策,根據民族地區實際發展需要開設專業與招收民族學生,以預科和本科相結合的方式培養高素質少數民族人才。其中,浙江理工大學在學習方面之外,還關注預科學生在人際交往、心理、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幫助他們解決適應難題。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則更多以豐富活動和成立工作室的形式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促進各民族學生成長與成才。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民族學生政策逐漸從穩步發展轉向深化改革。2015年8月,時值第六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前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民族教育的決定》在招考制度、學生管理、就業分配各個方面進行設計部署,進入少數民族學生政策的深化改革階段。《決定》作為現階段我國最重要、最系統全面的民族教育政策法規,為我國民族教育事業發展及民族教育政策建設提供了重要依據和方向性指導。黨的十九大以后,2020年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更是提高了民族教育對教育品質內涵質量的追求[3]。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諸多少數民族學生政策的出臺,不僅體現了國家牢鑄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決心,實際上也是國家精準扶貧在民族教育方面的縮影。伍秋林在《后扶貧時代民族地區教育扶貧政策調適研究》一文中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重要教育扶貧政策,包括《關于實施教育扶貧工程的意見》《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等7項重要政策,這些政策旨在拓寬民族地區教育普及、提高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助力民族地區教育扶貧,以“一對一”幫扶的形式,從教育方面落實精準扶貧。
綜上可見,預科生管理制度始終以培養人才為主線,根據時代要求,培養目標從初創時期的育才向改革開放新階段的育德發展,并在新時代轉變成為培養德才兼備的高質量、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在相關制度規定之下,各高校靈活利用政策,在學習之外,也關注預科學生的心理狀態與生活情況,讓他們能夠順利渡過從預科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轉變時期,為他們未來的發展打造堅實的基礎[4]。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到:“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寧波大學陽明學院以立德樹人為目標,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感化與激勵,在從預科教育向高等教育轉變的這一關鍵時期,幫助預科學生樹立好正確的三觀,培養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5]。
陽明學院將德育工作放在民族預科教育工作的首位,從增強少數民族學生“五個認同”出發,依托第一課堂和各類針對預科學生的補習班,以開設國情課、思修課的課堂為主要模式,讓少數民族學生的政治素養和國學基礎在學習中培養起來。
黨史學習教育是德育培養活動中的關鍵部分。陽明學院“石榴籽之家”工作室在學院黨總支的領導下,從學院黨建品牌“黨旗領航”中的“早日站在黨旗下”“黨旗在我心中”和“我為黨旗添光彩”3個模塊,開展民族學生的黨史教育工作。通過談心談話宣講黨的歷史,將黨史穿插于問與答的說話過程中,為民族學生普及黨史知識,增強其入黨意識;工作室通過與陽明學院學生第五黨支部合作,舉辦各種形式主題黨團活動,加深少數民族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黨史和時政熱點的了解;通過與陽明學院學生第二黨支部結合的平臺,聯系并建立志愿服務基地,不定期組織志愿活動,讓少數民族學生加入到志愿服務的隊伍中,讓民族學生服務身邊人。
與此同時,陽明學院還組織“我給家人講黨史”等活動,對少數民族學生宣傳黨史以及黨的政策,計劃通過少數民族學生之口,讓他們為身邊人講述黨史和自己所接受的優惠政策,將自己和親戚朋友,所在的社區進行緊密連接,在宣傳的過程中對自身形成二次教育。陽明學院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為少數民族學生量身打造集體理論學習、紅色尋訪和理論宣講為一體的“多維度”黨史學習課堂,打造線上線下一體的多維度黨史學習陣地,實現少數民族學生黨史學習從“在校學”到“場館學”再到“臺上講”最后到“辦實事”的轉變,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陽明學院注重民族學生工作中的思想引領和入黨教育,2020級學院新疆籍民族學生入黨申請人比例是23%,積極分子的比例11%。2021級學院新疆籍民族學生入黨申請人比例是30%,積極分子比例是20%。
在學習方面,陽明學院以學風建設和能力提升兩方面為抓手,實現少數民族學生共同進步。其主要可以分為強制度、建隊伍、補基礎和樹典型4個方面:首先,在強制度方面,為少數民族預科學生量身打造頒布《寧波大學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培養與管理辦法》這一文件,讓學院對于少數民族學生教育管理有制度保障,并根據預科學生情況,學院在此基礎上制訂《陽明學院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獎學金評定辦法》,鼓勵預科學生關注學業,增長才干。其次,利用陽明學院的優秀學生資源探索設立黨員服務先鋒崗,組織學院學生支部黨員、預備黨員利用課余時間對預科生進行一對一幫扶。同時,學院課程助教團隊針對預科學生英語情況,分了英語基礎班和提高班,在預科生內部進行分層補課。再次,因為少數民族預科生存在普通話發音不標準,英語基礎薄弱等問題,再加上因為文化差異等問題影響,導致預科學生難以融入校園。針對此問題,陽明學院創新開設“普通話輔導培訓營”“英語輔導”等課程,全面提升少數民族學生學業基礎,幫助其更好適應大學學習節奏。最后,陽明學院采用朋輩引領的模式,在預科學生中挖掘學生先進典型,往往以已結業的高年級少數民族預科學生進行經驗分享為模式,通過傳授學習方法和個人經歷與經驗激發預科學生學習潛能。同時,設立朋輩學習互助學習小組,實現各民族學生共同進步。
除此之外,在學風建設方面學院還組織安排預科班定期開展學風建設座談會,以問題為導向,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習任務和同學們迫切關注的問題安排專人進行講解。以2021—2022學年為例,陽明學院于2021年11月的座談會,是圍繞入學一個月以來在課程設置、專業確認、創新學分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展開交流;2022年4月,就預科生關心的專業選擇問題進行講解;2022年5月,針對期末沖擊動員展開經驗分享,做到想同學之所想、急同學之所急。
針對預科學生身體素質普遍較好這一特點,陽明學院鼓勵預科學生參與各項體育競技類活動,其中以足球為主,其他諸如籃球、排球、田徑等項目為輔;給預科生以更開放性的制度支持,在學院杯的比賽中,預科學生可以選擇任一學院作為代表隊伍出戰,借助比賽與訓練的平臺,讓他們得以和其他本科學生接觸,促進他們融入大學校園環境。民族學生在陽明學院的動員組織之下,每年都于學校“新生杯”足球賽中有著亮眼的表現,亦有學生在校級跳操比賽中獲得團體獎項。
在美育方面,陽明學院結合非學業因素評定指標,開展針對預科生相關的讀書會活動,與預科語文課堂聯動,以思鄉等預科生切身感興趣的題材作為切入,共讀一本好書,共享一份感情;在提高學生國學基礎的同時,促進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水平的提升,塑造積極向上的審美情趣與審美態度,民族學生中美育卓越者更是有在中華經典誦讀校級一等獎和第四屆校園情景劇大賽三等獎獲得者。美育不僅能給予個體自信,也能幫助民族學生走上適應大學生活和融入當地文化的道路。
寧波大學在“個十百”美育浸潤工程的品牌活動之一“行走的美育課堂”里,陽明學院將美育課堂帶到戶外,結合舞蹈、音樂、傳統戲曲等多種形式,在豐富學生校園文藝生活之余,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促進了民族學生的美育工作。
在預科生的勞動方面,學院也予以高度重視,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因少數民族預科學生家庭經濟困難情況較普遍,學院助力勤工儉學信息幫推,鼓勵學生用勞動兌現價值。在校園110、檔案室、輔導員辦公室、S2S伴同服務中心等全校多個勤工儉學崗位上,均有預科學生的身影。學院也支持預科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為預科學生增加對外交流的機會,以幫助其更好地融入大學校園生活。近一年來,陽明學院新疆籍民族學生勤工儉學人數達22名,占學院新疆籍民族學生27%。
4年來的教學管理實踐,發現預科生有以下特點:
(1)學生年齡差異大—18~22歲。
(2)學業基礎差異大—主要體現在城市和農村的學生。
(3)民族學生普遍普通話水平較弱—普通話理解表達和書寫存在問題。
(4)英語基礎差、部分學生英語基礎幾乎為零—2021級預科學生高考沒考英語。
(5)知識見識缺乏—生源均為民族地區。
(6)學習態度差、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需要老師督促。
(7)組織紀律性和學習習慣較差—出現早晚自習遲到現象。
(8)家庭經濟困難與學業困難的“雙困”現象嚴重—困難生絕大部分是學困生。
(9)融入校園、社會的技能缺乏—小圈子現象嚴重,心理問題需要關注。
而針對上述情況,在立德樹人視角下,高校更應在德智體美勞這五方面予以更切實的關注,搭建更完善的平臺。根據寧波大學陽明學院目前對于預科生的培養狀況,主要應在美育和勞育方面進行重點關注。
在美育方面,可以從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3方面進行考慮。在發現美方面,根據2021級預科生的興趣反饋以及其他高校預科學生培養實踐,可以考慮組織攝影大賽等入門門檻低、受眾廣、參與度高的活動,也引導與鼓勵預科學生參與美育方面的活動和講座,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展“高雅藝術進校園”相關活動,豐富疫情常態化下預科學子的日常生活。在創造美方面,可以與寧波大學“行走的美育課堂”專項活動結合。預科學生中有許多能歌善舞的學生,為她們開展少數民族舞蹈、聲樂專場活動,既能幫助預科學生走出寢室和教室,給她們提供展現自我風采的舞臺,還能促進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學生文化交流,創造相互對話的條件。
在勞動教育方面,除了常規性地開展勤工儉學和青年志愿者服務之外,還可以結合時代背景,增強公共服務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抗疫相關的志愿服務工作,并加強少數民族同學先進典型和優秀事跡的宣傳,和德育工作結合,培育少數民族學生在面對重大疫情、災害等危機時主動作為,以此作為一個加強思想引領的推動力,鼓勵各預科學生在之后也能積極參與家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作。
預科學生作為寧波大學等高等學校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預科生的培養任重而道遠。寧波大學陽明學院積極創新預科生培養新模式,對預科生在高校學習的痛點和難點積極關注和擊破。其基于立德樹人的視角下通過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的形式力圖培養出德才兼備的少數民族人才的模式,值得與其他高校進行經驗交流,但其中美育和勞育還需要繼續加強,今后也需立足時代大背景,在德育的領導下謀求發展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