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馬宏艷
1.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創新創業觀。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有利于更新觀念、創新思維,引導學生明確創新創業的目的和意義。正確的認識自身價值,理性看待理想與現實的關系,做出正確的創業方向選擇。當創業遇到困難時能正視問題,理性判斷,以積極的心態應對問題和挑戰,最終在創業中取得成功。
2.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思政教育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有助于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激發實踐育人潛能,提升學生實操能力,幫助學生用科學的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同時,將良好的道德素養與創新創業知識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團隊意識,打造具有優秀品質的創新型人才,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實踐能力。
3.助力學生工匠精神培養和傳承。“雙創”教育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塑造職業道德、能力和品質,引導學生將工匠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汲取源源不斷的資源,創造自身價值。思政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使學生通過創業過程錘煉意志品質,養成堅持不懈的敬業精神,詮釋工匠精神,弘揚企業文化。
4.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開展創新創業系列實踐活動,如專題演講、辯論賽、訓練營等,可以使學生身臨其境地在實踐中理解創新創業內涵,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入其中,可以塑造學生勇于挑戰、無私奉獻等創新創業必備的優良品質,可以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創新創業的活動中,進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1.教育觀念不一致。創新創業教育起步相對較晚,人們的認識程度不夠全面。有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內在素質,忽略了實踐能力的提升,使理論與實踐脫節,所學不滿足市場需求;有時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和能力,忽略了思想道德品質的培養,導致學生抗壓能力弱,遇到突發事件不能應對。這兩種情況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思政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協同發展。
2.師資力量不均衡。調查發現:承擔“雙創”教學工作的教師多數是跨專業領域教師,在具體教學中,“雙創”基本理論知識由經濟類教師承擔,“雙創”管理服務由就業創業中心教師承擔,“雙創”實訓實踐由教務處、輔導員承擔,“雙創”技能由行業領域專家承擔。由于各環節授課對象不同,不易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講授內容易存在重復交叉或斷點,使“雙創”教育各階段不能有效互通,更不易與思政教育緊密結合。
3.教學模式不兼容。思政課程教學多以理論為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理想信念、核心價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主要內容,幫助學生養成正確政治觀念、正面思想觀念,重在潛移默化的滲透。而創新創業課程教學是以教為輔、以學為主,更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實踐能力的提升,使學生在模擬實踐中掌握知識,重在效果的呈現。兩者在教學模式上存在較大差異,缺乏借鑒融通。
4.教學內容不結合。高校思政課程涵蓋了眾多學科領域,側重于學生的思想、信仰、理念、政治等方面知識的傳遞。創新創業教育,注重創新創業方法、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內容更加傾向于應用和實踐,通過實踐,促使學生利用現有的資源明確其創業項目,并根據項目需求積極尋求外部資源的幫助。兩方面教育內容的結合程度相對較低。[1]
1.開發課堂教學。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創新課堂教學,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因此,課堂教學要進行再創造,以課堂教學促進思政教育與“雙創”教育的協同發展,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要做好思政課程建設,將“雙創”的優秀案例引入思政課的講解過程,以“雙創”實例豐富思政課的形式和內容,增強思政課的現實教育力。同時,要將高校思政理論課融入“雙創”教育,在“雙創”課程的講解中,加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誠實守信、勤于學習、堅韌執著、甘于奉獻等良好創業品質和素養。
2.豐富創新創業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教育引導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要實現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的協同發展,就要充分利用“雙創”教育的特點,通過“雙創”,將學生帶入社會大課堂,不斷強化“雙創”實踐,實現“大思政”。一方面,帶領學生多參加校內實踐,充分利用校內的實習實踐資源,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另一方面,帶領學生實地走訪調研企業、孵化器、產業園,參與各類校外“雙創”實踐活動,豐富學生“雙創”實踐領域,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3.強化師資保障。師資對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起決定作用,思政課滲透度如何關鍵在教師,創新創業課程的有效度如何關鍵也在教師,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自覺性、積極性、創新性。校內深入挖掘資源,促進“雙創”教師強骨增肌。要組織創業工作隊伍教師參加培訓,加強“雙創”教師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和專業實踐的培養,鼓勵教師開展“雙創”實踐活動,將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校外要招才引智,吸引更多領域更專業的優秀人才擔任“雙創”導師,對學生創業團隊進行跟蹤指導,將理論、經驗、資源傳授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
4.整合校內外資源。高校應緊密結合大學生創業教育實際需求,積極與政府、企業聯系,深入挖掘、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挖掘思政元素、提供實踐機會。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外優質思政資源,如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借助紅色展廳、紅色舞臺劇、紅色實踐活動等,促進紅色文化融入課程、教材、校園、活動等,增加“雙創”實踐活動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校外人才資源,邀請校外的專家學者和企業家來宣講創業歷程,分享成功案例,結合他們的切身經驗融入思政教育和創業教育,增強學生主動性和能動性,讓學生切實體會到創業的壓力、艱辛和由此帶來的成長、成就和成功的喜悅與收獲,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素質。[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