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新城,琚春林
中共唐山市委黨校,河北 唐山 063000
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傳播,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理論基礎。首倡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方法論。李大釗的建黨探索與實踐為偉大建黨精神提供了實踐來源。
李大釗為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傳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世紀初,日本掀起了一股馬克思主義研究熱潮,大量的馬克思主義著作在日本被翻譯出版,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安部磯雄翻譯的《資本論》第一卷、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精髓》、河上肇的《社會問題管見》《貧困物語》等[1]。赴日留學是當時中國人了解馬克思主義主要渠道之一。1914年李大釗在友人的資助下進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2]。早稻田大學教師安部磯雄是日本早期社會主義運動者,他用社會主義觀點講授經濟學,使李大釗較早地接觸到社會主義思想。1916年李大釗從日本回國,他憑借對日本社會主義學者著述的熟悉,“先后創辦和主編了《晨鐘報》《憲法公言》,后擔任《甲寅日刊》的編輯”[3],在《新青年》開設了“馬克思研究”專號。1918年1月,李大釗受聘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4]。在李大釗的組織下,北京大學圖書館引進大量的馬克思主義原著,在這里他潛心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編寫了《史學思想史》《唯物史觀》等專著和講義。1918—1919年,李大釗寫出《法俄革命之比較觀》《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一系列文章[5]16,其中《法俄革命之比較觀》是中國公開歌頌俄國“十月革命”的第一篇文章?!段业鸟R克思主義觀》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較為重要的一篇文章。從研究成果看,李大釗寫下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這一周》《青年與農村》《“五一”May Day運動史》《再論問題與主義》等文章,主張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探究近代中國社會發生大變動的原因,謀求中國社會問題的“根本解決”。
1920年10月,李大釗把“唯物史觀研究”搬上了北京大學的課堂(1)參閱《北京大學日刊》1920年10月1日。,這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教育史上的重大創新嘗試。李大釗“唯物史觀研究”課程講義具有相當強的學理性和系統性,他把《資本論》和《共產黨宣言》相結合,從哲學高度闡釋馬克思唯物史觀,足見其思想之成熟。據北京市檔案館保存至今的1923年“北京大學唯物史觀試卷”[5]22,當年一位名叫賀廷珊的學生準確闡釋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基本原理,論述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革命意義和偉大貢獻,回答了馬克思唯物史觀的要義。該試卷成績被評定為“玖拾伍分”,盡管試卷中沒有評分教師的名字,但可以推定,這是李大釗閱卷評定的分數。原因有二:其一,當時在北京大學只有李大釗開設了這門課程;其二,試卷中“表層構造”“精神構造”等馬克思主義術語以及論述的內容,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核心思想完全一致。從這份試卷中可以真實地反映出李大釗在北京大學講授馬克思主義取得的突出成就。
除講授“唯物史觀研究”外,李大釗在北京大學還講授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史學要論、史學思想史[6]3門課程。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這門課程講義前四節主要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展開,介紹了“社會主義定義”“社會主義與學藝之關系”等內容,后五節主要圍繞社會主義理論來源,介紹了英法等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與思潮、“費邊社”、“基督教社會主義者”等內容,使“什么是社會主義”這個基本問題向實踐化的方向拓展。史學要論這門課程從理論的高度回答了歷史學三個基本問題:一是什么是歷史科學,二是歷史科學與其他科學之間的關系及位置如何,三是歷史科學對人生態度的影響何在。史學思想史講義分上中下三篇結構,上篇兩節主要圍繞歷史的基本觀點、古今關系等史學思想的基本問題展開,中篇五節主要講授了近代世界史上一些思想家的歷史思想,下篇三節重點講授了史學思想史上的重大理論創新,即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在李大釗的影響下,北京大學形成以李大釗為核心,以青年學生為主體,以北大紅樓為活動中心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群體,無數愛國青年學子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為馬克思主義扎根中國土壤作出了重要貢獻。
社團研究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1920年3月,李大釗指導成立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是中國最早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團體[5]17。“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以北京大學為主要活動場所,以研究關于馬克思派的著述為目的,“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主要活動是搜集馬氏學說的各種外文圖書資料,編譯《馬克思全集》等有關論文,組織研討會和講演會,開辟專門存放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圖書室“亢慕義齋”?!翱耗搅x齋”收藏俄文、德文等馬列文獻數百部,北京大學圖書館至今仍保存著列寧的《國家與革命》、馬克思的《雇傭勞動與資本》、恩格斯的《科學社會主義的里程碑》這些極其珍貴的外文版馬克思主義文獻資料[7]。“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存續時間雖然只有7年,但它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從會員發展人數看,到1922年會員已由最初的19人增至152人,到1923年發展到300人左右[5]18-19。從職別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突破了學校范圍,會員中不僅有學生和教師,還有鐵路工人、國會議員、報社記者等不同職業人員。從影響范圍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使馬克思主義真理之火遍及長城內外,傳播于祖國的大江南北[5]19。
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闡釋始終貫穿著極強的內在張力意識,他首倡理論聯系實際原則,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方法論。
1920年10月,“北京共產黨小組”在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辦公室成立[8]。李大釗發展了北京大學進步青年學生劉仁靜、羅章龍、鄧中夏等人加入“北京共產黨小組”。在“北京共產黨小組”成立初期,黃凌霜、袁明熊等“無政府主義者”也加入了“北京共產黨小組”。李大釗堅持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與黃凌霜等“無政府主義者”進行了激烈的爭論和斗爭,最終贏得了斗爭的勝利,將黃凌霜等幾名“無政府主義者”勸退出“北京共產黨小組”?!氨本┕伯a黨小組”在李大釗的領導下戰勝了“無政府主義者”,進一步純潔了組織,加強了小組的戰斗力,提高了小組的馬克思主義覺悟。1920年9—11月,在李大釗的指導下,鄧中夏、羅章龍等人在北京大學學生會辦公所發起成立了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隨后,在李大釗和北京大學等高校師生的幫助下,天津、太原、唐山等地相繼成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1920年11月,李大釗指派張太雷創建天津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4月,高君宇在太原發起成立太原社會主義青年團[9]36-37;1921年7月,李樹彝、鄧培等人在唐山發起成立了唐山社會主義青年團[10]。社會主義青年團作為黨的預備學校,其一經成立,便在革命宣傳、組織工人運動,發展革命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是北京大學、北京和中國北方第一個中國共產黨支部。1920年11月,在李大釗領導下的“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創辦了《勞動音》周刊,由鄧中夏負責編輯工作[11]。該刊創刊的目的是向工人宣傳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工人運動。《勞動音》出版后受到了工人群眾的熱烈歡迎,啟發了工人階級的覺悟。為了進一步深入工人中開展宣傳活動,李大釗領導的“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決定在長辛店籌辦勞動補習學校。在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鄧中夏負責教務,吳汝銘為常駐教員,辦學經費由北京大學學生會和平民教育講演團捐助。李大釗、羅章龍、朱務善等“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成員先給工人講最基礎的文化知識,然后再由淺入深地講革命道理,逐步深化和系統化的授課內容,驅散了工人心中的陰霾,使馬克思主義開始在工人心中生根發芽。1921年5月,長辛店1000多名工人在北京舉行了紀念五一勞動節大會[12]44,在這次紀念活動中,北京“長辛店工會”宣告成立,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不僅壯大了黨的隊伍,而且還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李大釗和“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領導建立的“長辛店工會”,是中國北方現代勞工運動的起點。
在宣傳“十月革命”經驗和馬克思主義過程中,李大釗逐漸認識到:中國要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必須建立中國共產黨。李大釗明確提出了建黨主張,他指出,要實現中國徹底的大變革,必須建立自己的政黨,這個政黨“不是政客組織的政黨,也不是中產階級的民主黨,乃是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13]350。李大釗的公開呼吁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輿論準備。在李大釗領導下,在中共一大召開前,“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已有李大釗、張太雷、羅章龍等十幾名黨員,這些黨員大多數曾在北京大學工作和學習過??梢?,李大釗為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和早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準備。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李大釗因公務沒有出席,“中國共產黨北京支部”派張國燾和劉仁靜出席,大會宣布中國共產黨成立[12]44。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李大釗結合中國革命所處的社會環境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對中國革命“應該怎樣去做”進行了積極探索,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形成作出了寶貴貢獻。首先,李大釗提出要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他把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看作無產階級革命的“真髓”,強調中國革命要走無產階級革命道路[14]。李大釗認為無產階級具有徹底的革命精神與行動,能夠擔任領導階級,應該積極爭取革命的領導權。其次,李大釗提出要重視中國農民同盟軍。五四運動前夕,李大釗就認識到農民是民主主義的“根底”,只有農民得到解放,全體國民才能得到解放。五四運動后,李大釗在領導的北方農民運動中,認識到農民“如果能夠組織起來,參加國民革命,中國國民革命的成功就不遠了”[15]。他提出工人階級要和農民階級組成最廣泛的同盟,作為革命領導者的無產階級要“重視農民在革命中的主力軍作用,積極發動和組織農民斗爭”[16]。最后,李大釗為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做了大量工作。李大釗在總結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經驗的基礎上,認為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對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至關重要。李大釗運用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爭取了北方有利于革命的政治局面,促進了整個北方地區革命運動的發展。
1920年12月2日,李大釗發起成立了“北京大學社會主義研究會”[9]35,將精力投入社會主義理論研究。據1920年12月4日《北京大學日刊》刊發的《北京大學社會主義研究會通告》(2)參閱《北京大學日刊》1920年12月4日。,“北京大學社會主義研究會”對入會者的要求限定為有“研究能力”的北京大學教師和學生,以“互助研究”社會主義為目的。“發起人員的名單中,李大釗位列8位發起人之首,陳顧遠、郭弼藩等7人都具有較強的哲學、政治學研究能力。陳顧遠在1920—1923年,曾發表《孟子政治哲學》《地方自治通論》等著作,郭弼藩在北京大學就讀期間曾擔任《奮斗》雜志編輯?!盵9]36李大釗主張“社會主義研究會”要編譯“社會主義叢書”,深入研究西方各種社會主義思潮。李大釗在《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美利堅之宗教新村運動》等多篇文章中,把科學社會主義與歐美各種社會主義流派進行比較研究,強調社會主義是“共性”和“特性”相結合的新制度,各國實行社會主義時要注重“特色”和“異點”。李大釗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中國是否能實行社會主義進行了思考,提出:“中國實業之振興,必在社會主義之實行?!盵13]354李大釗分析了未來中國社會主義的“特性”,指出:中國“社會主義是要富的,不是要窮的,是整理生產的,不是破壞生產的”[17]。李大釗已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并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命題提供了歷史淵源。
李大釗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重要實踐者,他特有的馬克思主義堅定信仰,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不怕犧牲、敢于斗爭的剛正風骨,對黨忠誠、為民造福的高尚品德,與偉大的建黨精神同根同源同向。
李大釗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踐行了共產黨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精神。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李大釗逐步而堅定地成為馬克思主義者的強大動力。李大釗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呈現出從思想啟蒙到理論學習,從接受信仰到革命實踐的歷史軌跡,最終完成了從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轉變。李大釗一經接受馬克思主義,便夜以繼日,筆耕不輟地研究馬克思主義,寄希望從中獲得真理以實現中華再造。李大釗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拯救中國的導星,它對中國問題有一個根本解決。李大釗倡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理論與時代特征相結合,為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奠定了理論基礎,創造性地解決了“中國革命應該怎么辦”“中國應該向何處去”等問題。李大釗把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應用于中國具體實際,圍繞“為何建黨”“建何種黨”“如何建設黨”等問題,深刻詮釋了偉大建黨精神生成邏輯、理論蘊涵與實踐路徑。
李大釗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彰顯了共產黨人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精神。面對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現實,李大釗青年時期就確定了救國救民的奮斗目標,先后就讀于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和日本早稻田大學,以謀救國之良策。在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期間,面對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面對人民的悲慘生活,李大釗不忘人民疾苦,堅持為民憂、為民憤、為民呼、為民想。在《大哀篇》中,李大釗發出了為人民大眾痛苦命運而悲哀的情感。在日本求學期間,李大釗對未來中國民主政治建設進行了深入思考,提出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民彝”思想。在他看來,民彝是人民權利和人民意志的象征。從日本回國后,李大釗明確提出實現民族復興的奮斗目標,創造性地找到了初心和使命的實現路徑。在李大釗看來,以青春之我,成立中國共產黨,創建青春之國家是造福人民、復活中華的關鍵。1921年3月,李大釗在《團隊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中,公開地在全國提出了建立共產黨組織的主張[18]14。他提出“C派朋友”若能組成的“強固精密組織”,中國的國家面貌將會發生徹底的改變。這個組織是“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18]14。李大釗指明了黨的性質,表明了建黨的初心和使命。李大釗認為走俄國式的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人民幸福、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共產黨從醞釀到成立的過程中,始終踐行著黨的初心和使命,偉大建黨精神與中國共產黨相伴而生。
李大釗的剛正風骨樹立了共產黨人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精神。100多年來,無數中國共產黨人在中華民族每次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在生與死的抉擇中錘煉出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風骨和品質,成為中國共產黨永不磨滅的紅色基因。面對中華民族的內憂外患,李大釗為爭取民族獨立解放運動一直做著最堅決的斗爭。面對亡國的危險,1915年李大釗起草了反對“二十一條”的戰斗檄文《警告全國父老書》[19],為救亡圖存奔走呼號,號召全體國民起來自救。袁世凱接受“二十一條”后,李大釗又撰寫了《國民之薪膽》,號召政府與國民要舉國一致協力對外。李大釗在反對“二十一條”斗爭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為他能夠領導五四運動做了積極準備。1919年李大釗領導參與了五四運動,面對敵人的機關槍,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與北京大學的青年學生一起沖鋒在最前線,與敵人做最堅決的正面戰斗[20]11-13。在敵人的白色恐怖下,李大釗完全獻身于革命的秘密工作,掀起了北方地區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制定了北方革命運動的正確斗爭策略,號召工人階級和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高揚鮮紅旗幟,踏著先烈的血路,向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進行猛烈的斗爭。
李大釗的高尚品德滋養了共產黨人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精神。100多年來,無數中國共產黨人正是靠著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政治品質和政治立場,把有限的生命與青春投入無限的黨的事業中,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成就,不斷提升了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李大釗具有堅定的人民立場和深摯的人民情懷,他關注民生疾苦,心系勞苦大眾,將救民眾于水火之中,為人民謀幸福作為自己一生的奮斗目標,始終保持著對黨和人民的赤膽忠心。李大釗出生在農村,親眼所見底層勞動人民的苦難境遇,深知人民的期盼和心愿,他把對廣大底層人民群眾的生活和情感的關注,作為他思考和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起點。他深入唐山煤礦,了解煤礦工人的生活境遇,悲嘆工人的生活不如騾馬,呼吁政府和社會提高勞工待遇,改善勞工生活,為勞工爭取學習教育的權利,以提高勞工文明素養。李大釗還對婦女解放和兒童生存發展等問題給予了關注,嚴正聲討禁錮婦女的封建禮教制度,抨擊摧殘中國兒童肉體和精神的剝削制度,提出婦女應當享有平等的民主權利,兒童應該享有平等合理的生存權。在革命斗爭中,李大釗深入工人、農民當中,始終與廣大人民群眾打成一片,跟群眾一起斗爭,一起前進,真正做到了相信民眾、依靠民眾,為民眾謀幸福。李大釗始終為黨和人民的利益而奮斗,直至為黨和人民事業而犧牲。李大釗被捕后面對各種嚴刑拷問和威逼利誘,他始終堅貞不屈,用血跡斑斑的雙手寫下了對黨的宣言,只字未提黨的秘密,竭力掩護和解救同時被捕的同志。他從容走向絞刑架引頸受刑,把敵人的刑場作為共產主義講壇,在長達40多分鐘的絞刑中壯烈犧牲[20]13。李大釗在崇高的革命信仰面前無懼犧牲,對黨和人民的事業忠心耿耿,為中國革命者揚眉吐氣,不愧為無產階級最忠誠的革命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