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悅
(陜西青年職業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鄉村是一個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離不開人才的支持。2021年,高校畢業生規模909萬,2022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1000萬,達到了1076萬,比上年增長167萬人。畢業生人數持續上升,加上疫情導致整體環境不景氣,經濟低迷,不少企業縮減用人崗位等,畢業生就業競爭更激烈,部分學生面臨著就業即失業的問題。農村籍大學生可以抓住鄉村振興這一重要契機返鄉創業,既可以解決就業問題,同時可以促進農村發展,實現學生自身價值,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畢業即面臨工作、租房等問題,尤其是高職大學生學歷低,在就業市場中處于劣勢,大多數剛就業的高職大學生工資水平低,工作不穩定,城市高昂的生活支出,加上租金、高房價,對大多數普通家庭的學生來說是巨大的壓力。同時,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回國工作,城市出臺高層次人才引入政策,各類人才不斷涌入,城市競爭越來越大,高職農村籍學生面臨更大的挑戰。相比之下,農村就業壓力較小,大學生返鄉通常也不需要考慮租房等問題,家吃家住,省下一筆不小的開支,經濟負擔小,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創業中,更容易獲得價值感和成就感。
數據顯示,在高職有近60%的學生來自農村,相比城市學生,農村籍大學生選擇回鄉創業,能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取得更長遠的發展。一方面,農村籍大學生土生土長,對鄉村地域、環境、特色、風土人情等更加了解,沒有語言障礙,可以更好更快地融入鄉村環境;另一方面,這些學生的親人、同學很多在老家,創業中更容易獲得情感、資金、政策等方面支持,人脈資源相對好拓展,更有利于創業成功。
2021年,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農村面貌煥發出新氣象。農村在轉型過程中,憑借自身獨特的優勢獲得了許多發展機遇,為返鄉大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返鄉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大顯身手。大學生積極向上,銳意進取,視野更為開闊,可以為農村發展注入更多新的活力。近幾年,教育部連續出臺政策,支持鼓勵畢業大學生返鄉創業,尤其是農村籍畢業生要能認識到現如今農村發展蘊含的巨大能量,應該將目光從城市轉到農村,充分抓住農村這一大舞臺。
高職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具有以上天然和外在優勢,但不可否認的是,受政策、農村經濟發展程度、自身能力、家庭觀念等多方面限制,大學生返鄉創業面臨多重困難。
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國家出臺政策鼓勵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從稅收、培訓、場地等方面給予一定的幫扶和支持,但對于農村籍畢業生這一特殊創業群體,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政府提供的資金、稅收、培訓等幫扶措施涉及多個部門,具體執行過程中難免出現執行力打折扣,個別部門辦事效率較低,部門間聯動不夠,創業者在辦理業務過程中遇到多跑腿、辦理進程緩慢等問題,或多或少會挫傷部分返鄉學生的創業積極性和自信心。創業普遍會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資金短缺,對于高職農村籍大學生來說,資金短缺問題更為突出。雖然國家政策在這方面給予了優惠和傾斜,提供了創業補貼等,但從整個創業過程需要的資金和投入來說,幾乎是杯水車薪,更多的還是需要創業者自行解決。高職農村籍學生大多來自經濟困難家庭,不少學生畢業后還背著生源地貸款要還,有些學生學費生活費也是親戚朋友湊齊的,家底可能已經被掏空,只能從其他方式獲取創業資金,這是個問題。此外,國家政策關注更多的是創業啟動階段,對于創業者來說,這只是個開始,更大的困難來自后期運營管理,返鄉畢業生創業經驗幾乎是零,這就需要政府能夠全程關注、支持和幫扶創業者,想創業者之所想,急創業者之所急。目前來說,這方面還存在不足。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實施,鄉村面貌跟以前相比,煥然一新,但跟城市相比,交通、水電、通信等基礎條件還存在較大差距,醫療、教育、娛樂也不能滿足較高需求。經過三年的大學生活和學習,大多數高職學生已經適應、習慣和喜歡上了城市生活。農村的基礎條件發展不充分,一定程度上會拉低部分農村籍大學生的返鄉創業意愿和熱情,即使城市生活壓力大,有些學生也舍不得離開。農村發展條件的先天不足,導致愿意在鄉村投資的企業鳳毛麟角,社會資源獲取困難,影響創業成功率。
受出身、家庭環境和成長環境的影響,大多數學生溝通、組織和表達等綜合能力較弱,參加的社交活動少,性格易敏感、自卑,不善于大膽的展示自己,缺乏自信。家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學生成長和工作中能給予的指導和幫助有限,更多時候只能依靠自己摸索,易走彎路。創業學生的綜合能力會直接影響到創業的成功率。高職院校雖然開設了創業課程,但課時量普遍較少,流于形式,難以達到實質效果,學生對創業認知有限。大學生剛畢業,缺乏創業經驗,生活閱歷簡單,掌握的技術、資本少,創業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意識不足,抗風險意識和能力弱,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產生了較大影響,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一些創業學生不知該如何有效應對。信念不夠堅定的學生,遇到阻礙和問題,很容易逃避、放棄,甚至逃回城市。
畢業生返鄉創業還面臨著世俗眼光的制約,首先來自家人的反對,而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對創業學生來說尤為重要。大多數農村家長認為,家庭傾盡全力供孩子去城里上大學,好不容易脫離了農村“苦海”,孩子應該在城里找一份體面的工作,事業單位、公務員這類“鐵飯碗”最好,光宗耀祖,改變命運。如果學生返鄉創業,認為是沒有出息的體現,在鄉里也覺得沒有面子,大學白上了。部分學生也認為,畢業后返鄉創業代表自己能力不足,無法在城市立足才會回去,會成為笑話。固有的思想觀念和消極的思維模式嚴重阻礙了大學生返鄉創業步伐,從長遠來看,也不利于鄉村發展。
目前國家、地方出臺的各項返鄉創業政策非常有利于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地方政府可進一步加大宣傳,讓學生真正弄懂吃透政策,了解政策紅利。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政策主導功能,健全大學生返鄉創業專項扶持政策,地方根據當地特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好配套服務。簡化辦事流程,提高部門辦事效率、部門間協同合作效率,讓創業者少跑路,不推諉不扯皮,盡力幫助解決問題,讓創業學生及時獲得幫扶。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比如適當放寬貸款門檻,簡化貸款手續;提供多方位的免費創業培訓;拓寬創業資金來源,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到高職返鄉大學生創業活動中。
大學生剛出社會創業,缺乏經驗,風險意識、心理素質較弱,創業過程難免遇到各種問題,需要各方力量的扶持和幫助,政府可以在法律、資金運轉、企業管理、風險規避等方面提供更周到的服務,并貫穿在創業始終。即使創業失敗,也可以對返鄉創業大學生予以優先扶持,以打消其后顧之憂。
大學生返鄉創業離不開良好的創業環境,地方要加大優化創業環境力度。結合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發展地方特色產業,提高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吸引力。加強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交通、綠化、生活服務水平等“硬”環境,同時加強社會治安、民風民俗等“軟”環境治理,盡量縮小城鄉差距,提升鄉村公共服務水平,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項目、資金、技術和人才流向農村,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讓越來越多的農村大學生愿意主動返鄉,而不是迫于無奈返鄉,助推更多的創業項目落地生根。
只有明確目標,才能向目標靠近。返鄉創業大學生應盡早規劃人生發展方向,大學階段明確創業目標,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提升各方面實力。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多做兼職,積累經驗,在實踐中,提升個人組織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等多項素養,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抗風險意識。同時,要提升抗壓能力,讓自己盡快成熟起來,學會用理性、正面、積極的思維看問題。不放棄學習,多向專家、有經驗的長輩請教學習,多閱讀勵志書籍、名人傳記,不斷自我激勵,讓創業的路越走越順暢。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國家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戰略,高校大學生應當積極響應國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號召,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各項事業。發揚延安精神,吃苦耐勞,不怕艱辛。農村籍大學生有著天然優勢,理應沖在前,不忘家國情懷,獻身家鄉。
家長應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轉變思想觀念。一方面,城市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就業形勢嚴峻,學生在城市發展,聽著體面,但是,學生面臨的巨大壓力不容忽視,長期巨大的壓力也可能帶來身心問題。任何工作都有被淘汰的可能,學生的自身實力才是真正的“鐵飯碗”。應糾正認知偏差,如果孩子有返鄉創業的意愿,應從心底理解、鼓勵和支持其想法,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讓孩子創業多一份底氣和勇氣,多一份成功的機率。
在國家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高職院校紛紛設立了創業課程,但還存在著創業教育體系不健全,教學與實踐結合不夠緊密,教學針對性不夠強的問題。高職院校應進一步健全創業人才培育體系,讓創業課不再邊緣化,將創新創業理念貫穿到整個大學教育階段,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全方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加強創業政策宣傳,鼓勵學生大膽創新,不墨守成規。召開校內外創業優秀典型事跡交流會,激發學生創業熱情。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升教育實效,培養學生服務基層、貢獻家鄉的責任感和擔當。
高職農村籍大學生返鄉創業,既能夠緩減就業壓力,同時有利于助推“三農”發展。本文針對當前存在的創業扶持政策不健全、創業環境不完善、學生綜合能力不夠和家庭觀念陳舊等問題,從四個方面提出建議和對策。農村籍返鄉創業大學生應把握政策,抓住機遇,發揮主觀能動性,堅定創業,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帶動家鄉致富,振興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