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霞,戴一琰 ,閆萬民,陳曉,付文國
(1.臨沂市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山東 臨沂 276001;2.臨沂市漁業發展保護中心,山東 臨沂 276001)
近年來,我國大口黑鱸養殖業發展迅猛,2020 年產量已突破60 萬t[1]。隨著大口黑鱸養殖區域與養殖規模持續擴大,市場出現了優質大規格苗種緊缺問題,難以滿足養殖生產需求。優質苗種的規模化生產、供應,成為制約大口黑鱸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2020 年3 月至2021年6 月,根據臨沂地區的氣候及資源優勢,在山東郯城縣開展了大口黑鱸“優鱸3 號”夏秋反季節規模化繁育試驗,取得了較好成效。現將試驗過程介紹如下。
試驗時間為2020 年3 月—2021 年6 月。親魚低溫控溫保存于臨沂郯城縣水產良種培育中心,反季節繁殖和孵化試驗于郯城趙莊農場。
試驗塘分為低溫控溫池、產卵池、孵化池3 種,分別用于親魚的反季節低溫控溫儲備、反季節繁殖及孵化。水源均為地下水,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1989),出水水溫 17~18 ℃,ρ(溶解氧)≥4 mg/L。
1.2.1 低溫控溫池
低溫控溫池為保溫車間內長方形水泥池,規格為14.7 m×9.7 m×1.2 m,水深1.1 m。池壁光滑,進排水方便,池底四周鋪有微孔增氧盤,使用空氣能地源熱泵循環制冷系統,對池水進行控溫。
1.2.2 產卵池
產卵池為進排水方便的長方形土塘,長80 m,寬 40 m,水深 1.5~1.8 m,坡比 1∶3。產卵池上方鋪設黑色遮陽網,可使水溫降低3~4 ℃。
1.2.3 孵化池
孵化池為鋼架塑料大棚內長方形水泥池,規格4 m×2 m×1 m,水深0.8 m 左右,配充氧設備及加熱板。大棚外有遮陽網,孵化池上方每隔40 cm 左右放置一根竹竿,用于懸掛魚巢。
試驗親魚是從廣東省佛山市某水產苗種公司引進的優質“優鱸3 號”苗種自行培育成的1 齡親魚。3 月底至4 月初,當池塘水溫上升到10 ℃左右(不超過15 ℃),按雌雄比為1∶1,挑選體格健壯、成熟度好、規格在0.6 kg/尾以上的1 齡親魚,進行低溫控溫暫養。挑選、運輸過程中要帶水作業,避免親魚受傷。
1.4.1 親魚低溫控溫保存
放魚前3 d,對低溫控溫池進行清洗消毒,后注入新水至1.1 m 深,打開增氧設備進行曝氣。將挑選好的親魚按放養密度≤10 kg/m3,投放到控溫池中,向水池潑灑水霉凈[(300~375)mL/hm2]、碘制劑(150 mg/m3)等,對魚體進行消毒,防止魚體損傷引起水霉病。養殖期間,通過低溫控溫設備,使水溫保持在12~14 ℃(不超過15 ℃),以延緩親魚發育。采用大口黑鱸專用配合飼料,每2 d 投喂1 次,投喂量不超過體質量的1%。加強水質管理,每天換水,換水量約為池總水量的20%。此外,采用微孔增氧,定期潑灑復合益生菌,并拌料投喂保肝護膽等動保產品,使用量見產品說明書。2020 年用3 個控溫池(1#—3#)低溫保存親魚 4 190 kg,2021 年用 4 個控溫池(1#—4#)低溫保存親魚 5 558 kg(表 1)。

表1 親魚低溫控溫放養置
1.4.2 池塘反季節繁殖
親魚投放前,將產卵池用生石灰(525~600 kg/hm2)消毒,后注入新水,水深為1.5 m 左右,水溫23~24 ℃,ρ(溶解氧)>5 mg/L。挑選體格健壯、成熟度高的親魚,按雌雄比 1∶0.8 投放到產卵池中,每 667 m2放養量為200 kg 左右。親魚下塘1~2 d 開始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每2 d 投喂1 次,投喂量不超過體質量的0.5%,加強池塘水溫監測,及時注水降溫,保持水溫為23~24 ℃。通常在親魚下塘第3 天即開始自然產卵受精。親魚下塘2 d 后,在池塘四周,每間隔1.0~1.5 m,放置提前消毒好的棕櫚片魚巢1 個(規格為30 cm×25 cm),棕櫚片要平放在產卵池塘的坡底,并用毛竹竿扦插固定。魚巢設置好后,每隔24 h檢查1 次,發現魚巢有卵,及時收集后轉到孵化池中進行孵化,并在原位置補充新的魚巢。勤巡塘觀察,及時掌握水溫、水質及親魚狀態等。保持產卵池塘周邊環境安靜,交替使用乳酸菌、芽孢桿菌、膽汁酸、多維等動保產品,使用量按照產品說明書,增強魚體免疫力,改善池塘養殖環境,預防疾病發生。
于 2020 年 6 月、7 月和 8 月,在 1 個產卵池進行了3 次試驗,共投放繁殖親魚3 206 kg;2021 年6月同時在4 個產卵池進行了大規模繁殖試驗,當月投放親魚 4 255 kg(表 2)。

表2 產卵池親魚投放情況
1.4.3 反季節孵化
孵化前3 d,孵化池用0.005%~0.010%漂白粉全池潑灑消毒,后注入新水并曝氣,保持水溫22~24 ℃。將收集的魚巢均勻懸掛到孵化池上方竹竿上,魚巢間距10~15 cm,完全浸沒在水中,將氣石均勻分布到池中各處。向池中潑灑水霉凈(300~375 mL/hm2)、碘制劑(150 mg/m3)等,以預防水霉病發生。將同一天收集的魚巢掛在同一個孵化池里孵化,便于管理和操作。孵化2~3 d 即可出膜,其間加強觀察,待魚苗全部出膜離開魚巢沉底后,將魚巢及竹竿全部取出,用工具撈除死卵,并換水50%左右。出膜魚苗經沉底發育2~3 d 后,能平游潛水即可出苗。1 次孵化過程需要6~7 d,其間定期監測水溫、溶解氧,并檢查孵化設備設施的運行情況,調控水溫不超過25 ℃,防止魚苗出現大量畸形。觀察受精卵的受精、孵化、出苗及水霉病的發生情況等,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措施,做好記錄和總結。
試驗共繁殖水花6 790 萬尾,其中,2020 年繁殖水花 2 560 萬尾,2021 年 6 月繁殖水花 4 230 萬尾。產卵受精率70%~80%,孵化率90%以上,產后親魚存活率達97%以上,親魚有花身現象的不超過3.1%。繁殖后的親魚可繼續作為商品魚出售,售價與直接上市的商品魚接近(表3)。

表3 反季節苗種繁育情況
試驗結果顯示,在臨沂地區開展大口黑鱸夏秋反季節規模化繁育,完全可行且優勢明顯,6—9 月夏秋季節,可向市場持續供應大口黑鱸苗種,滿足南方市場需求,降低生產成本,促進鱸產業發展。開展大口黑鱸夏秋反季節繁育的關鍵技術要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大口黑鱸親魚低溫控溫儲備,是實現反季節繁育的重要前提,低溫控溫保存可延緩親魚發育,為夏秋反季節繁育提供充足的親魚。(2)控制水溫對大口黑鱸夏秋反季節繁育至關重要。在每個生產階段,要將水溫控制在適宜范圍,減少其波動,提高成活率,否則容易引起親魚嚴重的應激反應,造成損失。(3)動保技術的綜合使用,對繁育、親魚保種起到積極作用,尤其對提高親魚產后存活率、減少花身現象具有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