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麗萍 ,徐曉瑩 ,張寧 ,李五 ,姜作真 ,姜黎明
(1.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山東 煙臺 264003;2.煙臺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山東 煙臺 265617)
綠鰭馬面鲀(Thamnaconus modestus)隸屬鲀形目(Tetraodontiformes),單角鲀科(Monacanthidae),馬面鲀屬(Thamnaconus),俗稱剝皮魚、象皮魚、面包魚、馬面魚、扒皮狼等,主要分布于朝鮮、日本、非洲東岸以及我國東海、黃海、渤海等海域,屬于外海暖溫性近底層魚類。綠鰭馬面鲀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是我國重要海水養殖經濟魚類之一,20 世紀80 年代后期,年產量約30 萬t,由于90 年代以來的過度捕撈,導致自然資源量急劇減少[1-2]。近年來,隨著漁業保護和增殖力度不斷加大,綠鰭馬面鲀的市場價格不斷攀升,人工養殖需求不斷增加,產業發展前景良好。
目前,綠鰭馬面鲀的人工育苗技術已獲得突破[3-5],關于其胚胎發育[6-7]、早期養殖條件[8-9]、攝食習性[10-11]、形態特征[12-13]等方面的研究均有報道,但綠鰭馬面鲀規模化養殖體系尚未建立。黃渤海海域歷來就是綠鰭馬面鲀的自然分布區域,現在該海域開展綠鰭馬面鲀的陸海接力規模化養殖,于冬春兩季外海水溫較低時,利用陸基室內工廠化車間開展繁育和大規格苗種培育,待夏秋兩季水溫回升時,通過活魚運輸船,將適宜規格的苗種運送至外海深水抗風浪網箱中,進行接力養殖至商品魚規格,直接進行活魚或冰鮮魚銷售。
試驗時間為2020 年2 月—12 月。陸基養殖試驗位于煙臺宗哲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海上網箱養殖試驗煙臺市劉家旺村東部海域。試驗用綠鰭馬面鲀為公司2019 年自繁幼魚。
隨機選取12 000 尾幼魚于室內工廠化車間8個方形弧角水泥養殖池(7 m×7 m×1.3 m)進行培育。養殖時間持續4 個月,根據魚體大小和養殖密度,及時分池并更換合適粒徑的配合飼料,沙濾海水經地源熱泵加熱后流入養殖池,水溫(T)為17.0~17.5 ℃,鹽度為 2.9%~3.3%,pH 值為 7.9~8.1,ρ(溶解氧)≥6.0 mg/L,養殖密度≤5 kg/m3,日換水量300%~400%,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 次,日投喂率為2.0%~2.5%,池底每周清理1 次。
幼魚在室內工廠化車間養殖到同年6 月份后,隨機選取1 000 尾符合要求的大規格苗種,利用活魚運輸船將其運送至外海深水抗風浪網箱,開始網箱養殖試驗。大規格苗種要求體質量>90 g,全長>18 cm,規格整齊,魚體完整,體表光滑無病灶,色澤正常,體質健壯,有活力,無傷、無蟲、無病。設置周長為40 m 的深水抗風浪網箱1 個,網箱水深7 m,網目4.5 cm,最大養殖水體積890 m3,養殖周期為6 個月,養殖海域水質符合《漁業水質標準》(GB 11607—1989)。除惡劣天氣外,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投喂1 次,日投喂率為1.5%~2.5%。觀察試驗魚活動和攝食情況并記錄水溫,日常使用水下探頭觀察網衣狀況。
每月1 日,隨機撈取30 尾樣品,測量并記錄其體質量(W)、全長(L),計算體質量月增加量(GW)、月體質量增加率(GRW)、月全長增長量(GL)、月全長增長率(GRL)、肥滿度(K),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GWn為 n 月份的體質量增加量,g;Wn為 n 月份的體質量,g;GRWn為 n 月份的體質量增加率,%;GLn為n 月份的全長增加量,cm;Ln為n 月份的全長,cm;GRLn為 n 月份的全長增長率,%;Kn表示 n 月份魚體的肥滿度,g/cm3;n 表示數據采集于n 月份,每月數據采集于當月1 日;Wn+1為n+1 月份的體質量,g;Ln+1為 n+1 月份全長,cm。
綠鰭馬面鲀陸基養殖周期為4個月,養殖水溫為17.0~17.5 ℃,成活率為92.7%;海上網箱養殖周期為6 個月,養殖水溫為9.2~24.6 ℃,成活率為89.6%。養殖過程中無明顯病害發生,樣品平均體質量從(64.0±9.2)g 增長到(307.9±16.3)g,平均全長從(15.6±0.7)cm 增長到(29.2±0.6)cm(表1),最終養殖的成品魚基本符合上市要求。表明在該海域通過陸海接力方式養殖綠鰭馬面鲀可行。

表1 綠鰭馬面鲀陸海接力養殖結果
在陸海接力養殖過程中,綠鰭馬面鲀體質量呈線性增長趨勢(圖1),生長方程為W=25.755 0x+27.047 8(R2=0.919 0);全長呈線性增長趨勢(圖 2),生長方程為 L=1.434 7x+14.703 3(R2=0.991 0);全長與體質量呈線性關系(圖3),方程為W=18.160 7L-241.474 7(R2=0.949 0)。

圖1 綠鰭馬面鲀體質量增長趨勢

圖2 綠鰭馬面鲀全長增長趨勢

圖3 綠鰭馬面鲀體質量與全長的關系
試驗中陸基養殖水溫為17.0~17.5 ℃,海上網箱養殖水溫為9.2~24.6 ℃,月體質量增加率波動基本與水溫變化趨勢相符合(圖4),分析發現月體質量增加率與水溫呈線性關系(圖5),方程為GRW=2.297 7x-27.873 0(R2=0.752 9),在水溫較高的 7—9 月份,苗種的月體質量增加率也較高,均>25%;月體質量增加率及肥滿度與水溫未顯示出明顯的線性關系。

圖4 不同月份水溫及月體質量增加率變化趨勢

圖5 綠鰭馬面鲀月體質量增加率與水溫的關系
在綠鰭馬面鲀苗種陸基養殖中,于適宜的入海時機對其規格進行篩選,保證入海苗種盡快適應海上養殖環境,在網箱養殖周期內能獲得達到規格的商品魚,避免因無法上市再次接力回車間越冬,進而增加養殖成本和風險。于清晨將苗種從陸基工廠運輸至網箱,盡量保證車間水溫、運輸水溫、網箱水溫溫差<5 ℃。選擇水質好、無污染的水域是網箱養殖成功的保障[14],養殖海域適溫期的長短會直接影響陸海接力的養殖效果。
綠鰭馬面鲀為雜食性魚類,網箱養殖階段會主動啃食網衣附著物,無須頻繁清洗更換網衣,相比陸基養殖,可減少倒池、洗底等日常管理操作對魚體造成損傷和引起應激反應。養殖過程中,根據魚體生長變化,及時更換適宜粒徑的餌料和適宜網目尺寸的網衣。冰鮮餌料會對水域環境產生危害,同時也會攜帶致病菌,影響綠鰭馬面鲀的健康[15],因此養殖中應使用配合餌料,堅持定時、定點、定量的原則,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1 次,利用海洋生物多肽產品和益生菌拌餌,可優化綠鰭馬面鲀腸道菌群,提高其消化能力,增強體質。
陳丕茂等[16]通過捕撈東海野生綠鰭馬面鲀樣本,以脊椎骨年輪推導出全長與體質量為指數關系,說明綠鰭馬面鲀屬于勻速生長魚類,但因為樣本不是全年的,故其數據準確性有待進一步確認。本試驗中,綠鰭馬面鲀經過10 個月的陸海接力養殖,體質量從(64.0±9.2)g 增長到(307.9±16.3)g,全長從(15.6±0.7)cm 增長到(29.2±0.6)cm,體質量、全長的增長均呈線性趨勢;全長與體質量呈線性關系,方程為 W=18.160 7L-241.474 7(R2=0.949 0)。對綠鰭馬面鲀工廠化養殖[17]研究中發現,經過9 個月的養殖,幼魚體質量從(0.07±0.02)g 增長到(143.20±10.32)g,全長從(1.59±0.33)cm 增長到(20.31±0.67)cm,體質量與全長的增長均呈線性趨勢,體質量與全長間呈指數關系;在網箱苗種培育[18]研究中發現,經過50 d 的養殖,幼魚體質量從2.6 g 增長到41.1 g,全長從5.4 cm 增長到15.1 cm,體質量的增長呈指數趨勢,全長的增長呈線性趨勢,體質量與全長間呈指數關系。
魚類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生長特性,文獻[17-18]和本試驗,針對的試驗對象規格差異較大,養殖條件也不盡相同,是導致生長趨勢有所差異的主要原因。綠鰭馬面鲀的生長速度、養殖條件和養殖規格密切相關。本試驗中,陸海接力前后生長速度未發生明顯波動,說明在陸基養殖中,盡可能模擬自然海區水溫并選擇合適的入海時機進行網箱養殖,能夠保證綠鰭馬面鲀陸海接力養殖的生長速度,提高養殖成活率和收益。
肥滿度是衡量魚體豐滿程度、環境影響及健康狀況的重要指標[19]。陸海接力養殖試驗過程中,測得的樣品肥滿度為1.16~1.69 g/cm3,與工廠化養殖(1.32~1.78 g/cm3)[17]、網箱養殖(1.08~1.93 g/cm3)[18]相比,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0.53)介于工廠化養殖(0.46)與網箱養殖(0.85)之間,這與本試驗包含工廠化和網箱2 個養殖階段相關。同時人工養殖試驗的肥滿度極值和差值均高于野生捕撈(1.0~1.4 g/cm3)[20],這主要與二者餌料差異有關,人工養殖群體投喂的是飼料,而野生群體是天然餌料。
水溫對養殖品種的生長速度、養殖收益有直接影響。試驗過程中,發現綠鰭馬面鲀月體質量增加率的波動與養殖水溫的變化趨勢相符合(圖4),回歸分析表明,兩者呈線性關系。月體質量增加率最大值出現在8 月份,為網箱養殖階段,試驗海區8月份平均水溫為24.6 ℃。試驗表明,水溫為17.2~24.6 ℃,綠鰭馬面鲀均能保持較快的生長速度,這與薛美巖[8]和孟憲菊[21]等研究結論一致。
試驗過程中綠鰭馬面鲀月體質量增加率及肥滿度與水溫未顯示出明顯的線性關系,這可能是在整個陸海接力養殖過程中,水溫較適宜綠鰭馬面鲀快速生長,導致該規格的試驗對象全長增長相對體質量滯后。
本試驗表明,綠鰭馬面鲀在陸海接力養殖模式下具有較快的生長速度和較高的存活率,能夠在我國北方海域進行陸海接力規模化養殖。相比單一的陸基養殖和網箱養殖模式,陸海接力養殖模式既可以降低工廠化養殖設備運轉、人工管理等成本,也可以發揮工廠化養殖苗種培育的優勢。此外,也能保證網箱養殖的成效,獲得達到規格要求的商品魚。該模式可在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基礎上,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