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遠 李 琪
進入數字經濟時代,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技術正逐步滲透至各行各業,進而對勞動力就業市場產生影響。當前經濟形勢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下行壓力增大,就業問題已成為備受關注的社會問題。“保就業” 成為促進經濟發展,實現“十四五” 目標的關鍵所在。在這一背景下,深入解析人工智能對就業市場的影響對于“促進就業” 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以往關于就業問題的文獻多從分工、投資、經濟增長等角度切入,基于中國發展現狀以及人工智能視角的研究較少。而已有的針對人工智能與就業的研究中,又主要分析對就業總量的影響,對就業質量、就業結構、就業波動以及技能溢價等多層次問題的關注較少。本文立足宏觀、微觀多個層面,圍繞一般視角、結構視角、行業國別視角等多維度具體分析了人工智能應用產生的就業效應以及對勞動力市場產生的系統性的、不確定性的沖擊風險,并基于其綜合性、交叉性影響和系統性風險等提出有針對性應對策略。
人工智能應用對就業產生替代效應,結構性失業風險增加。人工智能應用因其成本優勢及技能優勢,對就業總量呈現出替代效應大于創造效應的顯著特征,在短期內,部分崗位的智能化替代將成為常態。這種替代效應不可避免的帶來一定的失業風險,而且由于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企業之間的實力差距,人工智能對東部地區和大型企業勞動者的就業抑制作用明顯高于西部地區和中小企業。在就業質量方面,人工智能應用主要通過替代效應促進就業質量,通過創造效應抑制就業質量,但對就業質量影響的邊際效應呈遞減趨勢。在就業波動方面,人工智能應用則會通過替代效應增加就業波動,且就業波動的增強作用在機器人滲透度較高的企業、高技術行業以及東部地區更為顯著。同時,人工智能應用顯著減少地區低技能勞動者的流入,并促進高技能勞動者的流入,對勞動者的技能需求提高,部分重復性、規律性較強的程式化工作崗位極易被人工智能載體或機器人替代,即產生 “機器排擠人工” 的現象。受人工智能沖擊,流水線工人等體力性、重復性、程序性工作失業危機嚴峻,大量的傳統工作崗位面臨淘汰的可能。就受沖擊的個體而言,適應新業態、形成新技能是適應逆境降低失業概率的唯一路徑,也是緩解當前結構性失業的應對策略。
人工智能應用導致就業市場呈現極化效應,勞動收入兩極化加劇。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會更多地替代中等技能勞動者,同時,因其技能偏向性特征,對高技能勞動者需求量增加,替代中技能勞動者崗位,進而使得中技能失業者向技能結構的兩端移動,造成技能結構中間塌陷,出現就業極化現象。該現象基于空間外溢視角考慮時發現,若人工智能對本地區高技能勞動者就業出現負面影響,則對其鄰近地區的高技能勞動者存在正面影響,但總體上仍保持正效應。從高技能、中技能和低技能三類勞動者角度來看,中等技能勞動者受人工智能的沖擊最大。其次,人工智能通過影響就業結構還可以進而影響技能溢價,通過創造效應提高對高技能勞動者的需求,使其工資水平持續上漲,通過替代效應降低對中低技能勞動者的需求,總體增加低技能勞動崗位競爭,使其工資停滯乃至下降,進而拉大各技能勞動者工資差距,推動技能溢價持續上升。
人工智能應用產生的就業效應存在行業、國別異質性的特征,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在金融業以及制造業的應用中,因技術外溢效應,人工智能對金融業、制造業的就業總量均呈現負向影響。在金融行業中,人工智能提高了金融業的收入效率,從收入角度來看,起到了減員增效的積極作用,但是從就業視角來看,降低了金融業吸納就業的能力,同時增加了諸如大數據應用、計算機和統計學等專業人才的需求,導致出現就業崗位總量下降而就業結構發生變化的現象。對于制造業而言,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對于員工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為了吸引高質量勞動者而提高薪酬,中技能勞動者為了避免掉入低技能崗位的可能,將提高自身能力促使收入水平不斷提高,該效應的發揮主要處于東部地區企業以及大型企業。從國際視角來看,OECD 國家整體就業質量會因人工智能的應用得到顯著提升,且低人工智能密度地區、高工作時間地區相對而言效應更顯著;對 “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的研究顯示,總體的技能溢價水平會因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得到提升,但陸上絲路國家和海上絲路國家還是存在一定的差異,陸上絲路國家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顯著提高了技能溢價;而在海上絲路國家中,人工智能對技能溢價的影響并不顯著。由于不同行業及地區間存在著數字鴻溝,人工智能技術使用的深度和廣度不一致,互聯網資源及市場機會存在差異,產業聚集程度和技術紅利使得數字經濟整體發展差距存在拉大的風險。
積極應對人工智能高速發展及其帶來的就業影響,需要對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和風險防控進行更多的關注和研究。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本文認為,應鼓勵企業開發有利于發揮就業創造的人工智能技術,在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的同時提升低技能勞動者的相對工資,緩解收入不平等程度;通過提高教育水平,調整收入分配政策等手段來積極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針對可能存在的風險沖擊,提出以下具體建議。
打造環境引擎,驅動智能化健康發展。首先,優化市場規則,激發主體活力。有效的競爭和退出機制能夠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為企業提供發展空間。從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現實來看,民營企業擁有高于國有企業的生產效率,重點鼓勵民營企業進行智能化升級,同時,產業政策要逐步過渡到 “產業+貿易” 政策相結合方式,有助于增強市場創造活力。另外,完善落實相關法律法規,規范應用人工智能。根據 《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范》 厘清倫理和監管責任,以透明、安全、公平和問責為原則,建立有效的風險檢測、評估和預警機制,結合產業屬性及市場監管,優化市場環境。其次,促進科技創新,夯實基礎支撐。增強人工智能產業鏈的創新能力,通過 “新基建” 提供信息網絡和數據計算等方面的硬件和軟件支持,構建包含生產、服務以及創新在內的產業生態系統,搭建“產學研”融合研發平臺,實現創新鏈、產業鏈與資金鏈的三鏈協同,攻克 “卡脖子” 的核心技術。同時增強財政資金和稅收政策對核心技術領域的支持力度,通過項目制整合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資源,耦合企業、國家項目,打造示范工程,為人工智能初創企業創造良好的孵化條件,引導企業朝 “人機協同” 方向發展,提高人工智能產業發展水平。最后,借助多邊合作機制,提高國際話語權。一方面,積極參與國際人工智能規則制定,提高國內外治理的協調性、一致性和聯動性,增強國際話語權,鼓勵國際校企合作和項目合作,通過舉辦智能工廠展、世界機器人大會等活動,加強人才交流和技術交流,構建機器人產業生態紐帶,將我國建設成為全球人工智能發展高地。另一方面,利用境外經貿合作區,鼓勵人工智能企業 “出海” 尋求市場,拓寬企業成長空間,鼓勵發揮服務貿易的橋梁作用,為參與海外市場的人工智能企業提供注冊、稅收等方面優惠,發揮中介機構的市場黏合劑作用。

優化就業結構,提升技能崗位匹配度。首先,深化產教融合,對接校企人才供給需求。根據 《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發揮城市承載、行業聚合、企業主體作用,建立以城市為節點、行業為支點、企業為重點的產教融合改革創新的新路徑、新機制,為中等技能勞動者提供改善自身水平的機會和平臺。在企業層面給予人工智能技術方面的信息,使企業在進行技術升級和行業選擇時有效減少行業過冷或過熱投資對勞動力市場帶來的負面影響,幫助企業找到技術革新和削減雇用量的平衡點。深化產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將企業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養對接,構建政府、學校、企業、家庭和社會五位一體教育平臺,利用數字技術培養具有 “數字智能+工匠精神” 的新型智能技術人才。其次,加速技能人才培養,推動中低技能勞動者就業。大多數企業缺乏技能勞動者,且失業者轉崗再就業存在時滯問題,所以更需要加快相關人才培養,鼓勵企業提供技能培訓,按需供給以實現技術與人力、資本與勞動的互補。同時,區域間的要素稟賦差異體現在資本要素向技術密集區集中,而勞動要素向非技術密集區集中,最后拉大區域間經濟發展差距,惡化要素收入差距。因此,可以通過政策引導,避免單要素在某一地區的過度集中,平衡區域內要素占比,并以此為基礎,落后區域借流入的資本發展技術增強勞動競爭力,發達地區反過來借流入的勞動提高資本回報率。最后,增加教育培訓投入,提高高技能比重和質量。對高技能勞動者需求的增加是發展的必然方向,而優化勞動者供給技能結構則會削弱人工智能對技能溢價所產生的促進作用。因此,改善要素市場體系,促進勞動者供給技能結構與人工智能的勞動者需求相匹配尤為重要。實施高等教育提質增效工程,提升教育質量,實現人工智能與共同富裕協同發展。重視結構性失業問題,完善技能培訓體系,提高勞動者技能,引導失業工人轉變就業觀念,提高低技能勞動者向新崗位轉移的能力和速度。
穩定經濟紐帶,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首先,堅持鄉村振興戰略,逐步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發揮金融、科技、數字信息、人才的作用,推進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地區經濟增長,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農民增收。同時,通過鄉村教育振興,補齊鄉村教育短板,縮小城鄉基礎教育差距,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培育鄉村優秀師資,留住鄉村優質生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持續實施提供智力支持。其次,縮小地區間發展差距,發揮智能化產業帶動作用。各地區間人工智能發展應用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進而影響各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和技能溢價程度。為了推進各地區的平衡性發展,首先,對部分弱勢地區給予招商引資方面的政策優惠,完善政策環境、促進地區間的技術轉移正處于關鍵的十字路口。其次,不同地區采用不同對策,在技術薄弱地區,先發展當地優勢行業,再以優勢行業帶動其他行業的模式,逐步實現全行業的廣泛應用,以保障相對落后地區的產業技術升級平穩有序。再次,統籌規劃區域發展,縮小中西部發展差距。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針對西部地區,繼續改善交通運輸條件,發揮成渝交通樞紐地位,逐步建立西部地區生態立體交通網絡,同時結合西部地區水資源豐富,電力價格便宜等比較優勢,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為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支撐。針對中部地區,要發揮中部地區 “承東啟西”的作用,在東中西協同發展的新格局下,打造立體交通運輸網,依托 “一帶一路” 倡議發展對外貿易,依托 “長江經濟帶” 戰略拉動內需。最后,發揮東部區位優勢,增強東北地區創新能力。在留住人才的同時,吸引人才流入,堅持 “綠色” “共享” 發展理念,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對內依托高速鐵路建設,構建區域合作新格局,對外建設開發合作高地,通過建設國際合作區、引進外資等方式提高開放水平,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
推進穩就業政策,拓寬就業廣度及深度。首先,利用數字經濟發展紅利,提高就業公共服務水平。通過數字賦能就業服務體系,降低信息獲取成本,促進信息在勞動者供需雙方流動,構建覆蓋多部門的就業信息服務平臺,提高就業信息采集、共享和使用效率。支持新業態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參與公共就業服務活動,聯合多方打造線上人力資源服務平臺,優化勞動者市場資源配置,助力精準就業。其次,及時跟進社會經濟發展態勢,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社會保障力度,為新形態從業者提供兜底服務。快速做好應急預案和預警機制,及時出臺相應的就業補償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重點關注受人工智能影響較大的制造業企業一線工作人員,提前對這類勞動者做好轉崗安排和再就業培訓。針對新業態從業人員,要根據其特征調整養老保險、事業保險參保和保費繳納辦法。關注新業態從業者的職業安全保護權,推進新業態從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工作,提高職業傷害保障的覆蓋面。同時,對勞動救濟方案實施創新,結合新業態組織形式尋找最優勞動救濟路徑,保證新業態從業者的勞動救濟權。最后,為失業者提供技能培訓服務,鼓勵失業人員轉崗再就業和再創業。整合線上線下資源,教育引導群眾轉變就業觀念,強化就業、創業政策協同,為失業者提供技術指導,結合地方經濟、文化特色,提供傳統文化和技能培訓,既能傳承地方特色手工技藝,又能為失業人員創新提供再就業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