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田金梅
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給予以保護的村落[1],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但伴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迅速推進,城市要素不斷涌入鄉村,傳統的農業生產生活方式被迫瓦解,大批傳統村落由于人口流失而逐漸衰敗,村落生存和發展環境逐漸惡化,傳統村落生存狀態令人擔憂。因此,保護、發展我國傳統村落,實現村落的更新活化刻不容緩。2012年4月國家四部門聯合啟動了中國傳統村落的調查,同年12月公布了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截至2021年,我國已完成了五批中國傳統村落評選,共計6819個傳統村落。
近年來,學術界對傳統村落的相關研究愈來愈多。學者們分別從多個學科領域研究傳統村落,如建筑學、地理學、社會學等。研究內容上,主要集中于空間分布[2]、景觀基因圖譜[3]、保護與發展[4]、人居環境[5]、公共空間[6]、動力機制[7]等方面。研究范圍可以劃分為國家、省、市層面。從研究方法與手段看,最初研究方法以傳統的田野調查、史料考證等定性分析為主,隨著地理信息技術與大數據等技術手段的融入,研究逐漸轉向實地調研與3S技術、點云模型等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研究方法不斷完善。因此,本文借鑒前人的研究,運用地理信息技術研究山東省內125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及特征,分析地形對傳統村落的影響,為山東省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山東省地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位于114 ° 19′E-122 ° 43′E、34°22′N-38°23′N之間。北臨渤海,東臨黃海,三面環海,陸地海岸線占全國海岸線的1/6,多天然港灣,自西北向東南接壤河北、河南、安徽、江蘇4省份,全省土地面積15.79萬平方公里[8]。山東省地勢中部高,東部起伏小,西南、西北平坦,境內有平原、丘陵、山地等地形,擁有5大水系。山東歷史可以追溯到四五十萬年以前,是中華民族古老文明發祥地之一,山東省是孔孟之鄉,擁有濃厚的儒家文化,文化遺產豐富,造就了獨具地方風格和特色的傳統村落,其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和藝術價值非常高。截至2019年,山東省國家級傳統村落共計125個,覆蓋全省12個地市,探討其傳統村落的空間格局及特征具有一定代表性,對研究其他區域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征提供有益的參考。
本文運用Excel軟件和ArcGIS 10.1空間分析工具,對125個傳統村落進行定量分析,同時測算其核密度。
核密度估計法是指在指定鄰域范圍內計算點或線要素的個數,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規律,用于估計未知事物在其某個范圍內的集聚狀況,是一種常用的非參數估計方法。即將點或線要素賦值大小通過軟件進行處理,轉化為熱力圖像表達。核密度值愈大,則代表傳統村落愈密集。計算公式為:

式中:f(x)為核密度估計值;k為核密度估計值的權重系數;h為搜索半徑(帶寬),h>0,其取值大小能夠影響到圖形光滑程度;n為要素點數,即傳統村落個數;(x-xi)為估計點與測量點xi的距離值[9]。
本文傳統村落數據信息來源于2012年-2020年發布的五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分別從中提取出山東省的傳統村落,共計125個,采用核密度分析、最鄰近點分析以及疊加分析等方法進行研究。利用google earth標定,通過ArcGIS 10.1軟件對其矢量化,得到山東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圖(圖1)。

圖1 山東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圖
山東省傳統村落屬于點狀要素,本文通過利用最鄰近點指數對點狀要素進行判別,而點狀要素的空間分布狀態有均勻、隨機、凝聚3種狀態[10],最鄰近點指數R是指點狀要素的實際最鄰近距離與理論最鄰近距離之比的地理指標[11],能夠反映點狀要素在空間上的位置關系。其公式為:

式中:R為最鄰近點指數;為實際最鄰近點之間距離的平均值;為理論最鄰近點之間距離的平均值;D為點密度。當R=1時,說明傳統村落分布狀態為隨機狀態;當R<1時,傳統村落分布狀態趨于凝聚分布狀態;當R>1時,傳統村落分布狀態趨于均勻分布狀態。利用Arc GIS 10.1軟件中Average Nearest Neighbor,計算得出R=0.53<1,說明山東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狀態為凝聚分布。
在ArcGIS 10.1中利用Quantities對全省傳統村落的空間位置進行可視化分析,最終得出山東省各市域傳統村落分布狀況(圖2),并分析傳統村落的分布特征,圖中市域色塊顏色愈深,代表該地區傳統村落分布數量愈多。由圖2可知,各市域色塊顏色并不均勻,說明山東省的傳統村落存在分布不均衡的現象,多集中分布于魯東地區、魯中南地區。市域傳統村落定量分布統計如表 1所示,煙臺、淄博、威海、臨沂、濟南、棗莊分布較多,其中煙臺、淄博各有25個;濰坊、泰安、濟寧、青島、日照、菏澤等城市分布數量較少;德州、聊城、濱州、東營等城市傳統村落的數量為0個。

圖2 山東省傳統村落市域分布圖

表1 市域傳統村落定量分布統計表
空間聚集區域分析,采用分布密度進行測量。核密度估計法認為某種特定事件可能會在任意地點上出現,但是這種情況在不同的空間上出現的概率不同。如果在某個特定地區內的某一事件出現的次數比較多時,則認為區域內某事件的發生頻率更高,即點(傳統村落)數量愈多的區域,發生地理事件的概率愈高,反之愈低。采用ArcGIS 10.1軟件Spatial Analyst中集成Kernel Density工具對125個傳統村落進行核密度分析,得到山東省傳統村落的核密度分布圖(圖3)。
由圖3可以看出,傳統村落分布有2個高密度集聚區,分別是以濟南、淄博為中心的高密度集聚區和以煙臺市為中心的高密度集聚區。首先,濟南、淄博等均位于魯中山區,作為東夷文化的發源地,文化遺產豐富,自唐朝以來一直是傳統村落聚集的重要地區,其村落建筑風貌和整體格局擁有較高的歷史、人文意義,例如濟南長清縣方峪村,村落建筑采用全石建造,受齊魯文化影響,民居造型極為大氣。由于山區地形崎嶇復雜,交通不便,村落與外界的溝通貧乏,近代接受城市文化的影響較小,因此傳統村落數量較多,保存較好。其次,煙臺市地處魯東丘陵區,地形平坦、降水豐富,其區域內的傳統村落多形成于近代,傳統村落多集中分布在招遠市,自然環境造就魯東地區獨特的村落風貌和建筑風格,村落特征明顯,海草房成為沿海地區濱海與農業相結合的典型代表。此外,在泰安、濟寧—棗莊—臨沂、威海形成3處傳統村落次級高密度區。其中,濟寧是儒家文化孕育的搖籃,村落民俗文化氛圍濃厚;棗莊、臨沂地區的傳統村落主要位于山區,村落依山而建,造型單一、風格樸素,與外界的溝通、交流較為困難;在明朝時期,威海榮成地區受國家政策的影響下,設置了海防設備、兵戶成村,村落防御性較強[12]。

圖3 山東省傳統村落分布核密度圖
在山東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圖的基礎上,利用ArcGIS10.1軟件疊加山東省地形高程圖。由圖4可知,山東省的傳統村落主要分布在丘陵、平原和低山3種地形上,3種地形相對較為平坦、土壤肥沃,利用傳統村落建設和發展,能夠滿足農業社會時期人民生產、生活的需求。自然條件是早期傳統村落選址和延伸的重要參考,受地形的阻隔,山間平原地區形成了相對偏遠、封閉和孤立的區域,這些區域交通相對滯后,村落與外界的溝通較少,傳統村落受現代文明沖擊更少,加之地形相對平坦,更加適合農業生產種植和農民居住生活,傳統村落保留較好。反之,魯西北平原地區傳統村落由于受頻繁人口流動的影響;沿海地區由于開放程度較高,接受現代化思想的洗禮,傳統村落保留情況較差,數量十分稀少。

圖4 山東省傳統村落在不同高程上的分布
利用Excel軟件和ArcGIS 10.1空間分析工具,對山東省125個傳統村落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地形地勢影響進行了研究,并得到以下結果:(1)山東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類型為凝聚狀態,其中煙臺、淄博、威海、臨沂、濟南、棗莊等城市傳統村落數量分布較多,濰坊、泰安、濟寧、青島、日照、菏澤等城市分布數量較少,德州、聊城、濱州、東營等地區屋傳統村落分布。(2)全省傳統村落分布不均衡,以魯中南山區及魯東丘陵區為主,存在濟南—淄博、煙臺兩個高密度區。另外,在泰安、濟寧—棗莊—臨沂、威海是3處次級高密度區。(3)山東省傳統村落分布受地形地勢因素的制約。
山東省的傳統村落是傳承齊魯傳統文化的載體。但伴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鄉溝通加深,在城市文明和現代生活的影響下人口流失嚴重,村落自身特色消失,傳統村落逐漸失去原有活力。在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大背景下,如何實現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確保傳統村落的有機更新是目前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本文嘗試運用地理信息技術研究山東省傳統村落空間分布及特征,其目的在于探究省域層面的傳統村落科學保護和有效開發,為深入研究山東省傳統村落空間布局提供了理論依據。但傳統村落的保護與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受歷史、社會、交通、經濟等多種現實因素的影響,后續將探究多因素對傳統村落的空間格局和特征,以更好地實現傳統村落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