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明,耿宇瀚
1.巢湖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2.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生態移民是以消除貧困、保護生態為目標,通過貧困人口的異地搬遷,實現高效生產空間與幸福生活空間重建的過程[1],其實質是人地關系的重新調整[2]。我國生態移民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初,寧夏回族自治區作為我國生態移民的重要實踐地區,歷經吊莊移民搬遷(1983-2000)、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移民搬遷(1998-2010)、易地扶貧搬遷(2001-2008)、中部干旱帶縣內生態移民(2008-2011)、“十二五”生態移民(2011-2015)、“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2016-2020)等多個階段的探索,使近130萬人擺脫貧困,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以川濟山,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生態移民成功之路[3]。生態移民對寧夏貧困地區的脫貧、生態環境的恢復以及區域協調發展都帶來了積極影響。但是,在寧夏生態移民的脫貧與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如移民收入季節化、移民自身能力不足、貧困思想影響以及產業發展動能不足等問題[4]。生計發展與生態移民的經濟融入、社會適應以及文化和心理調適有著重要的聯系,關注生態移民的生計發展與社會適應問題,已成為后脫貧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因此,關于生態移民生計發展的研究,對于鄉村振興過程中生態移民的社會融入、脫貧攻堅、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以及鄉村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
南梁臺子是銀川市七個移民吊莊之一,建設于1990年,于2000年4月歸屬賀蘭縣管理,成立南梁臺子農牧場管理委員會。根據南梁臺子農牧場管理委員會資料顯示,南梁臺子擁有土地面積3.13萬畝,總人口1973戶9005人,轄兩個行政村,18個村民小組。南梁臺子根據包蘭鐵路分為鐵東、東西兩部分,其中鐵東村1054戶,4643人;鐵西村919戶,4362人。本文對南梁臺子移民安置點進行田野調查,通過發放問卷、深度訪談等方式收集資料,對南梁臺子生態移民的生計發展與社會適應進行研究。
寧夏生態移民的遷出地——西海固地區屬于黃土高原的干旱地區,是有著無數的溝、壑、塬、峁、梁、壕、川構成的黃土丘陵地帶,自然環境嚴酷,農業生產力低下。西海固地區的年降雨量200-700毫米之間,而且大都集中在6-9月。缺水的自然環境造就了西海固地區的雨養農業,也就是俗話說的“靠天吃飯”。搬遷到川區平原后,遷入地的農業生產環境與遷出地相比有著天壤之別。遷出地種植作物主要為小麥、土豆,比較單一,與之相比,寧夏川區有著豐富的種植作物供移民選擇。南梁臺子距第二農場渠(也稱二唐渠)較近,政府將水利配套設施修建完成后,灌溉條件極為便利。移民吊莊基地周圍一般是沒有開發的沙地以及有鹽堿化的荒灘,移民們通過平整土地、修渠、土地改良,不斷地改善和適應遷入地的農業生產環境。移民遷入南梁臺子初期,種植的小麥生長不太理想,便通過種植黃豆的方式改良土地。南梁臺子以前是沙地,通過黃河引水灌溉,黃河里的泥沙也被帶到了田地中與原來沙地中的土壤摻和到了一起,也對土質的改良起到了作用。
雖然南梁臺子地勢較高,土地沙化、鹽堿化程度較嚴重,但是經過引渠開墾和土地改良后很快變得適宜農業生產和居住生活。在移民工程初期,由于開發困難大,條件艱苦,出現了許多移民回遷返遷現象。堅持下來的人抱著嘗試的心理,在困難、收獲和希望中適應,想通過努力改變生活和命運。在最初的生態移民工程中,農業和土地保障了農民的基本生存需求,為其提供了穩定的生產和生活環境,也為后續移民過程中的生產適應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增強了移民在生計發展中的心理保障,因此寧夏生態移民對遷入地農業生產的適應是其在遷入地生計發展的重要基礎。
在寧夏生態移民的生計發展中,特色產業的發展不僅為生態移民創造了靈活就業渠道,同時也形成了移民村新的農業發展格局。首先,20世紀的農墾特色林果產業吸納了大量的南部山區和生態移民勞動人口,促進了移民的遷移積極性。其次,隨著2000年以來移民安置點移交當地政府,南梁臺子移民村在一定的政策引導下,發揮地區特色優勢,使移民的生計發展與外部市場的聯系更加緊密,加強了生態移民生計發展的自主性。
寧夏農墾建立于1950年,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農業建設第一師,其發展經歷了軍墾農建師、國營農牧場、企業集團等階段,現在已成為農業、工業、旅游業、加工業綜合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寧夏農墾的土地并不是一個完整連續的區域,它的17個農林牧場和各個公司分布在寧夏9個縣、市(區)中,土地總面積大約18.54萬公頃,占寧夏總土地面積的3.58%。自20世紀80、90年代,寧夏農墾出臺了相關政策,鼓勵職工開墾荒地,興辦開發性家庭農場。這一政策引發了承包戶從寧夏南部山區引入農民到家庭農場務農耕種土地。除興辦家庭農場的政策,寧夏農墾枸杞產業、葡萄產業以及林果等寧夏特色優勢產業的發展也吸納了大量南部山區的勞動力。當時由于產業發展需要,農墾各農場在寧夏南部山區招收了大量貧困勞動人口從事季節性采摘工作。1983年寧夏政府研究決定在寧夏北部黃河灌區劃出大片土地供從南部山區各縣開發種植,通過設立吊莊移民的方式安置來自南部山區的貧困農民。在國務院“三西”扶貧資金的支持下,寧夏吊莊移民工程在全區范圍內以不同的形式展開。在農墾務農的過程中,南部山區農民和移民逐漸看到了在寧夏平原從事農業生產的優勢,其遷移意愿加強。在移民遷移到南梁臺子初期,很多移民在耕種自己土地的基礎上,也會到周邊的國營農場從事季節性的采摘工作,以此作為其生計發展的重要補充,增加了其靈活就業的范圍并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移民生計發展的信心。
經過探索,南梁臺子根據地區特色優勢,積極發展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農民純收入逐年增加,并在打造南梁臺子肉牛養殖小鎮、鐵西村枸杞種植專業村。
南梁臺子由于地勢高、土地沙化嚴重,土壤漏水漏肥嚴重,每畝旱作物平均用水量為平原區用水的2—3倍,60%以上的耕地灌水為二級揚水,成本較高。在不太理想的土地條件下,靠小麥套種玉米的單一種植方式難以實現增產增收。由于南梁臺子的土地、自然環境適合枸杞種植,因此政府開始在南梁臺子推廣種植枸杞,并給予相應的政策補貼。如今南梁臺子鐵西村大概有4000畝枸杞田。2013年,鐵西村還成立了枸杞專業合作社,進行枸杞深加工。
2012年和2016年,鐵東村共流轉土地1060畝,建立了永久性蔬菜基地。根據土壤類型、氣候條件等因素特性,基地主要種植淮山藥、西紅柿等作物,還生產螺絲菜和小米椒。蔬菜基地還雇用了當地村民務工,幫助村民就業的同時,還為村民提供了學習技術的機會,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南梁臺子也成立一些養殖合作社,如寧夏瑞豐福佳養殖專業合作社和振林肉牛專業養殖合作社,解決了閑余勞動力266人,培訓養殖人員達500人次。
生態移民的遷出地西海固地區屬于貧困地區,很多移民的原生生計資本較為脆弱,在生計發展過程中光靠自身較為困難,因此需要通過外部的政策支持以及環境的改變來使生計資本發生變化[5]。在政策的引導下,南梁臺子形成了“鐵西枸杞,鐵東蔬菜”的農業生產格局,促進了農戶生計策略的多樣化選擇,為可持續的生計發展奠定了基礎,也為后脫貧時代推進生態移民在鄉村振興中的轉型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城鄉互動在滿足生態移民村生計發展需求的同時也為城市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勞動力支撐,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城鄉互補與城鄉融合,促進了移民的多元生計發展。
從南梁臺子的地理位置來看,西側與南梁農場接壤,西北方為暖泉農場,北臨暖泉工業園區,東距賀蘭縣城19公里,南距銀川市20公里。因此,移民生活在南梁臺子,除農業生產外,外出務工也十分便利。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建設加快,銀川市逐漸成為輻射寧蒙陜甘毗鄰地區的區域中心城市。城市發展的同時,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加大,也為移民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從移民遷移到南梁臺子初期開始,有些移民就會利用農閑時間到附近的城市干臨時工。如鐵東村1隊的西吉移民馬先生,農閑的時候到附近的煤礦和內蒙古的水泥廠打工,掙到錢買化肥和種子投入下一年的生產。
在調查的有效樣本中,有32.4%的被訪者表示家里沒有承包土地,還有4.8%的被訪者表示家里的土地流轉給了蔬菜基地。在南梁臺子移交賀蘭縣之后,許多后來的自發移民搬遷過來沒有承包土地。因此,南梁臺子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在調查中,外出工作的樣本比例加起來達到65.4%。當問到“您家庭的收入主要靠什么?”時,有將近79.8%的受訪者選擇了“打工”一項。因此,外出務工是目前南梁臺子移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
當寧夏南部山區許多農民目睹移民的生計、生活水平在短時間得到改善,便通過投親靠友等方式陸續自發前往移民居住區。南梁臺子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城市,外出務工便利,再加上遷移者網絡帶來的低分險成本,吸引了大量南部山區自發移民的遷入。從2011年開始,“十二五寧夏中南部地區生態移民工程”展開,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投資105.8億元對寧夏中南部地區7.88萬戶34.6萬人實施移民搬遷,這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自發移民遷入南梁臺子的數量。雖然生態移民工程的實施過程中產生了相伴生的自發移民現象,引發了一些問題[6],但總體上產生了積極的效應。隨著生態移民工程的繼續深入,不僅為移民提供了更多的生計發展機會,同時也促進了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
城鄉互動拓展了移民的多元生計發展,多元化的生計方式增加了移民的收入來源,優化了收入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移民抵御社會風險的能力。
關于南梁臺子勞動力所從事的行業分布,在調查的有效樣本中,建筑、裝飾業所占比例最高,為37%,隨著銀川及周邊城市建設,許多建筑工程項目為移民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其次是農林牧漁業,所占比例為23%。除國營農場外,還有許多私人承包的農產品生產企業、農業莊園也有勞動力的需求,銀川市這幾年的綠化工作也招收了大量的臨時工。交通運輸業占比為16%,在調查中39.2%的受訪者表示家里有汽車。隨著經濟條件改善,移民也擁有一定的購買能力,很多人買車,并考取了駕照。駕駛技能也為移民提供了大量的謀生機會,可以找到客貨運輸、跑出租車等工作,因此交通運輸也成了南梁臺子移民主要的生計手段之一。批發零售業、餐飲住宿業的比例加起來占到12%。在南梁臺子鐵東村的十字路口集中了幾十家商鋪店面,有小賣部、面館、涼皮店、麻辣燙店、手機通訊營業廳、糧店、油坊等,鄉村商貿和集市貿易也為移民提供了便利的生計發展渠道。
寧夏南部山區生態移民由于遷移前生活較為貧困,受教育程度有限,人力資本不高,在遷移到南梁臺子后其通過一定的生計發展策略,逐漸適應遷入地的經濟生產,改善并提高自身的生計發展。在最初階段,移民通過開墾耕種可以維持基本生活,周邊國有農場的季節性采摘、農閑時節的城市務工也提供了一份額外收入。隨著土地開墾和改良,南梁臺子逐漸變得適合農業生產,再加上南梁臺子的區位優勢,移民前往城市和周邊廠礦企業工作也顯得十分便利,因此其經濟狀況得到一定改善。除了農業生產和城市打工,有的家庭通過養牛得到第三份收入。隨著經濟條件改善,家庭條件容許買車,有的移民通過跑運輸又得到一份收入。南梁農場集市也為南梁臺子移民拓寬了經營發展之路,許多移民在南梁農場集市上做生意。當第一代移民的經濟情況好轉,在子女教育方面投入更多,使第二代移民的文化程度、人力資本得到顯著提高,就業范圍和層次得到拓寬。移民通過外出務工、做生意、外出求學等方式在尋求生計發展的同時,也在日常工作、生活的社會交往中不斷地擴展社會網絡,在人力資本、社會資本、金融資本的積累中不斷地加強其生計發展能力,從經濟、生活、文化、心理各方面融入遷入的社會中。
生態移民在生計發展的過程中,通過對遷入地生產生活的適應、政策的引導以及城鄉之間的互補、協調發展,不斷改善薄弱的生計資本,并在探索實踐與精致扶貧中更加合理地配置生計資本,有效地降低了貧困發生的風險。生計發展不僅改善上了生態移民的生活境況,同時增強了其在生產生活中的積極性和自我發展能力,拓寬其社會網絡,文化適應的程度更深,從而在經濟、社會、文化、心理等層面全方位融入遷入地社會。南梁臺子生態移民在生計轉型、社會適應中得到了良好的社會發展,實現了移民群體“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標,也為生態移民村的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提供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