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龍環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郭赟,王春根,高晶蕾,蔡珺安,李超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體是工業現代化,有效途徑是提高制造業現代化水平。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著力點是實體經濟,戰略任務是加快建設實體經濟。工業園區是實體經濟建設的主戰場[1],也是產業轉型發展、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載體,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平臺作用[2]。園區A是一家省級經濟開發區,目前園區已經初步形成了化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港口物流貿易三大主導產業,成為長三角地區產業特色最鮮明、創新資源最集聚、開放活力最強勁的區域之一,入選國家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園區、綠色化工園區創建單位。
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省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指揮部辦公室下發《蘇污防攻堅指辦〔2021〕56號》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園區A積極推進限值限量管理工作開展,進一步加快園區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實施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是江蘇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源頭治理的重大創新舉措,同時也是工業園區在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關鍵一環。
工業園區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指的是通過開展工業園區及周邊大氣、水環境質量監測以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測算,有效實施以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污染物排放總量為主要控制手段的環境管理制度體系。所謂“限值”,是根據區域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制定園區環境質量目標,明確主要污染物排放濃度值;所謂“限量”,是根據園區環境質量考核目標和實際排放情況,確認園區主要污染物允許排放總量。
限值限量主要工作內容包括明確工業園區限值限量管控范圍、明確工業園區限值限量主要指標(見表1)、確定工業園區主要污染物允許排放總量(見表2)、探索建立工業園區碳排放總量管控機制、嚴格工業園區限值限量管控措施以及建立工業園區限值限量管理激勵機制等七大方面,基準年為2020年。

表1 工業園區限值限量主要指標
根據已批復規劃環評,本次園區A管控范圍為規劃環評的批復范圍,鑒于園區內含有化工園區,按照指南要求,園區A大氣管控范圍分為兩個管控單元(管控單元a和管控單元b),將化工園區a單獨作為一個管控單元來實施“限值限量”管理。管控單元內水管控范圍根據企業污水接管去向(接管污水廠、直排等類型)進行劃分。特征污染物篩選原則主要如下:
(1)具有較大的排放量,在環境中檢出頻率較高;
(2)毒性大或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作用;
(3)惡臭(異味)污染物(污水站產生惡臭污染物的除外);
(4)難降解,在環境中有一定殘留量,在生物體內有積累性;
(5)具備實施監測與控制的必要技術條件。
根據以上篩選原則,結合《園區廢氣特征污染物名錄庫》,以及污染因子涉及實際企業數量、排放量以及擬關停企業名單情況,按照等標負荷法,篩選出污染負荷占比較高的特征因子。在編制方案過程匯總,重點通過收集園區內所有在產企業環保手續資料、在線監測、例行監測、監督性監測以及排污許可年度執行報告等數據資料,對管控單元內企業許可排放量及實際排放量進行整理、統計及匯總。本次限值限量工作開展也是園區A首次對區內企業許可排放量和實際排放量進行的全口徑摸查。其中,2020年基準年園區A的管控單元a大氣污染物VOCs、顆粒物和氮氧化物實際排放量分別占允許排放量的53.76%、52.17%和52.03%;管控單元b中大氣污染物VOCs、顆粒物和氮氧化物實際排放量分別占允許排放量的68.91%、38.84%和64.24%。
既然是“限值、限量”,那么作為評價園區下一年度許可排放量的桿秤就是園區的環境質量現狀,通過園區內及周邊2km范圍內國、省、市、區/鎮及園區多級別監測站點的環境質量監測數據分析,同步對比園區現狀環境質量與所在轄區現狀環境質量情況,以及園區生態環境近年來的變化趨勢,結合園區限值限量主要指標,判定園區基準年度情形,并作為下年度許可排放量的依據。
根據限值限量實施方案,園區A內兩個管控單元大氣指標均滿足情景一,即管控單元內污染物下一年度許可排放總量為許可排放量,即規劃環評測算的污染物排放量,或所有企業許可排放量總和。鑒于園區A規劃環評較早,包括VOCs等因子未許可總量。因此,從實際考情況考慮,園區大氣污染物許可排放總量暫時按照管控單元內所有企業許可排放量總和作為許可排放量的依據。待后續園區新一輪規劃環評完成報批后,園區許可排放量便可采用規劃環評中測算的總量作為園區許可排放量。園區A中兩個管控單元水環境指標對照表2,部分滿足情景一,部分滿足情景二。

表2 工業園區限值限量許可排放總量情形匯總
本次限值限量工作實施方案,根據園區實際情況,同步完善“一園一策”的配套政策,從污染物總量管控措施、生態環境擴容措施、園區允許排放總量配置政策以及重點工程等方面進一步將高質量發展關鍵一環工作落實、落細。
通過限值限量管理工作的開展,園區A全面摸清園區環境質量、全口徑企業污染物排放數據、園區監測監控體系現狀等環境家底,精準核定園區環境質量目標,明確園區企業污染物許可排放量、實際排放量及允許排放量“三本大賬”,有效實施了以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污染物排放總量為主要控制手段的環境管理制度體系。限值限量的穩步開展,是以生態環境高質量提升作為重要著力點,“一園一策”為重要抓手,為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根據實施方案判定結果,園區A堅持高起點謀劃,出臺園區轉型升級發展規劃,明確園區發展主線,突出發展高性能碳纖維及復合材料、先進高分子材料、特種化學品和創新藥等特色產業。嚴把項目準入門檻,始終堅持高標準招商引資,從產業吻合度、主體知名度、安全環保可控度、資源利用節約度、經濟貢獻度等5個方面施行科學評價,堅決執行安全風險隱患“一票否決制”,確保引入項目符合限值限量要求。
與此同時,園區A根據行業前景、企業能力、安全評價、環保評價、政策影響等5個維度對園區內企業進行分類管理,推動區內企業實施高質量轉型。
園區A深入推進“長江大保護”工作,加快推進綠色轉型發展,騰退大量落實產能,通過沿江企業綜合評價,實現沿江一公里低質低效化工企業全部“清零”,2019年以來累計安全拆除企業40余家。通過園區企業“三廢”污染防治整治提升,企業轉型升級,園區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園區“一河一策”治理等措施,進一步完善園區污染防治基礎設施。目前園區已累計實施騰退地塊復綠3000多畝,改善了園區環境質量,持續推進園區生態環境有效“擴容”。
通過對園區已有監測監控設施現狀的充分調研,并按照相關導則、規范布點要求,園區A已按照管控單元分別編制完成《園區限值限量監測監控能力建設方案》,方案擬在園區新建氣站、微站、VOCs在線監測及惡臭等監測點,按照“填平補齊”原則進一步完善環境質量監測監控體系,實時獲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濃度、流量等在線監測數據。為更好地掌握園區污染物排放情況,結合重點企業排放等信息,園區同步實施廢氣污染物排放量初步模擬核算,以此評估、校驗園區廢氣污染物實際排放情況。企業及園區層面的在線環境監測數據可科學、精準為園區開展限值限量工作提供完備的數據基礎。
本次限值限量開展,同步從園區能源活動排放、凈調入電力和熱力排放兩個方面摸清園區現狀碳排放量。碳排放核算方法參考《江蘇省產業園區碳排放評價技術指南(試行)》,根據園區統計部門及企業提供的能耗數據,識別碳排放源及排放種類。各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和氧化亞氮排放因子參考根據《江蘇省工業園區(集中區)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實施方案編制技術指南》附錄D。通過核算,園區A中管控單元a碳排放量為1788358.45tCO2e,管控單元b碳排放量為8549537.63tCO2e。
(1)限值限量管理前期工作投資巨大。限值限量管理監測監控體系需要建設較多數量的監測監控設備,無論是從體量上還是維護層面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技術等多方面的支持,而目前涉及的基層人員、資金、技術等方面相對匱乏,對園區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控體系形成長期穩定支撐存在一定困難。
(2)園區生態環境易受周邊環境影響。園區區位敏感,特別是水體、大氣等處于流通狀態,園區環境質量容易受到周邊區域環境的影響,因此環境質量考核目標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
(3)實際排放量的模擬存在技術難點。園區排放量模擬是不斷貼近真實排放情況的必要手段,模型成熟后,可實現逐日、逐月動態模擬,但首次構建園區層面實際排放量模型耗時較長。此外,納入模擬的氣象監測點位基數相對較少,現階段企業微站尚未納入模擬模型中,數據基礎有待進一步整合。
(4)園區限值限量管理激勵機制尚未建立。限制限量實施方案規劃園區將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園區推進、企業參與的政府-園區-企業三個層面總量配置架構體系。園區層面將允許排放污染物總量合理分配給園區企業。監測監控設施完備的企業之間,可在園區內進行污染物總量交易。無監測監控設施或監測監控設施不完備的企業,不得突破園區分配的允許排放總量。通過按信任保護原則,優先支持工業園區內企業實行重污染天氣應急管控豁免。但目前園區相關機制尚未建立,未來一定時期內還將處在探索建立和完善階段。
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工作既對園區管理提供了新的契機,同時也對園區后續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下一階段,園區應將工作重點放在園區及企業層面的監測監控體系建設、合理制定“限值限量”質量目標、進一步融合限值限量成果與園區管理工作、建立并完善園區、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能耗及碳達峰、碳中和等管理機制等方面。園區A通過限值限量管理工作的開展,可以實現推進園區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加強源頭管控,減少污染排放,切實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從而推動園區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