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軍


“十三五”時期農民教育培訓取得驕人成績,農民總體素質明顯提升,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漸趨完善。縣級農民教育培訓機構作為全國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之間是基石與大廈的關系,國家頂層和縣域基層同時發力、久久為功,縣級農民教育培訓有序高質量開展,那么國家農民教育培訓事業就會蓬勃發展。新的歷史時期,在縣域構建以縣級農廣校為主平臺,集成各方社會力量和資源,持續培育高素質農民,實現“一主多元”的縣域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將有效推動農民教育培訓事業高質量發展。
一、縣級農廣校的特殊作用
縣級農廣校在不同歷史時期履行了農村基層學歷教育、農民技術技能培訓、高素質農民隊伍建設等職能,扎實有效開展了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在農業農村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出色地完成了特定時期的重點任務,展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和旺盛的活力。當前縣級農廣校適應農業科技進步的新要求、農業生產主體變化的新形勢、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新變化、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動向,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其公益性職能進一步凸顯,縣級農廣校已成為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的一線主陣地和為農民農村農業服務的重要渠道。
二、“一主多元” 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內涵
(一)以農廣校為主體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的優勢
縣域“一主多元”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是指在縣級農民教育培訓中,通過共建與協作,以縣級農廣校為主平臺,科研院校、涉農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參與并發揮各自優勢,以全面提高農民教育培訓質量效果為目標的培訓管理和服務體系。
大多數縣級農廣校都有固定的工作人員、辦公場所、經費渠道,并具有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的職能。因此,縣級農廣校作為縣級的農民教育培訓專門機構推進各項資源整合利用,可以通過縣、鄉鎮、村農業服務體系資源整合及培訓能力提升,充分發揮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及社會力量各自特長,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為農民提供學習實踐,并給予跟蹤服務指導,形成各類資源在機構間和區域間的協調對接、共建共享、優勢互補、高效協作。同時,縣級農廣校可以發揮農民教育培訓組織管理職能。縣級農廣校既聯接政府又聯接各相關部門,既聯接企業又聯接農民,具有綜合協調的獨特優勢,在農業農村行政主管部門的領導下,既可以做好農民教育培訓的需求調研、學員遴選、信息管理等基礎性工作,又可以參與教育培訓的組織實施、考核評價等關鍵性工作,是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的組織中心、培訓中心、指導中心、服務中心和宣傳中心。
但是,也要認識到,縣級農廣校在掌握農民需求變化等動態信息方面存在不足,農廣校單方面的資源也難以滿足廣大農民的需要,農廣校師資力量的不足也制約著農民教育培訓的高質量發展。同時,由于參與農民教育培訓的力量較多,從部門看有農業農村、人社等,從機構看有農廣校、涉農院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社會組織等,容易導致培訓力量較為分散、工作同質化、系統性不強等問題,制約農民教育培訓工作邁向更高質量。
(二)“多元”培訓體系的優勢
日益增長的農民復合需求單靠哪一個部門、哪一個主體都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一主多元”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是解決農民日益增長的培訓需求與分散的培訓資源之間的矛盾的有效方式。因此,構建以縣級農廣校為主平臺,集成各方社會力量,實現優勢教育培訓資源與培訓服務網系互利結合的“一主多元”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是促進農民教育培訓高質量發展的佳徑。因此,不僅要發揮縣級農廣校等公益性機構的作用,也需要充分發揮科研、教育、推廣、市場等多元力量的優勢,強化資源整合利用,通過構建統一的培訓方案、統一的質量標準、統一的管理要求、統一的評價體系,促進部門、機構、區域之間聯結聚合,形成強大發展合力,共同推進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工作。
三、在實踐中構建“一主多元”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當前,如東縣已構建起以如東縣農廣校為主平臺,主管部門、科研院校、行業協會、農業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共同參與,以踐行江蘇省農民教育培訓質量標準為目標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全面提高農民教育培訓績效。
(一)依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培訓
為提高學員“動手”能力,為學員提供實踐場所,真正實現學以致用,如東縣農廣校根據江蘇省農廣校的建設要求,評定出13家縣級高素質農民培育實訓基地,委托他們承擔高素質農民培育項目的實訓工作,成效顯著。如省級農民培訓示范基地如東縣洋口鎮洋新糧食種植家庭農場承辦了南通市集中育秧暨側深施肥綠色防控觀摩培訓會,全市256名種糧大戶現場學習育秧、側深施肥、綠色防控新技術,觀摩了該家庭農場流水線播種、水卷苗育秧現場演示。
(二)聯合相關部門開展專項培訓
如東縣農廣校聯合主管部門相關科室開展專題培訓,舉辦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網格化管理培訓和農產品電子商務高素質農民培訓,邀請專家授課,既有理論知識的傳授,又有操作技能的示范,內容豐富實用。
(三)創辦鎮級種植行業協會,基層農技推廣增添新路子
如東縣馬塘鎮種植行業協會是如東縣首家創辦的以種植為主的社會組織,創辦六年來,協會組織會員加強培訓學習,推廣先進、實用、適用的新品種、新技術,不斷調優產業結構,提升土地產出率,創辦示范性農場、示范性基地,打造區域品牌,創新高質量農業發展的捷徑,助推提質增效,示范帶動會員共同創業致富。部分會員不再停留于稻麥的周年生產,視角轉向更為廣闊的領域,如出口蔬菜訂單化、熱帶水果種植規模化、人工飼料育養蠶產業化等,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加快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成為鄉鎮農技推廣隊伍的延伸。
(四)豐富培訓模式,完善培訓體系
為提升農民培育質量,如東縣農廣校不斷總結歷年工作經驗,開拓思路創新模式。一是采用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的培育模式,積極打造“固定課堂”“田間課堂”“基地課堂”“網絡課堂”,實現“理論與實踐、動口與動手、技術與生產”的有效對接,滿足農民多元化的課堂需求。二是實施“校企合作”培育模式,將已評定的縣域內省級、縣級高素質農民實訓基地作為田間課堂,發揮實訓基地的創業孵化服務平臺作用。如東縣農廣校還組織學員走出如東到蘇南農業發達地區去“取經尋寶”,搭建起新的學習實踐平臺,豐富了培訓體系。
(五)延伸培訓內容,完善服務體系
延伸開展復合型知識培訓。近年來,如東縣農廣校的農民教育培訓向全面服務農民發展延伸,開拓更精準、更豐富的學習資源。除了圍繞糧食、蔬菜、畜禽、葡萄、南美白對蝦等地方主導產業和優勢特色產業,針對農戶需要,聘請國家級、省級頂尖專家,對接示范性基地,進行現場指導、田間授課等常態化技術指導,還與如東縣開放大學、南通科技職業學院聯合舉辦培訓;安排職業道德和禮儀方面的專家給學員“傳道授業”,提升農民綜合素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誠實守信的氛圍。
政策引導,依靠地方政府主管部門構建農民能夠學、愿意學、持續學的政策體系,對被評為市、縣高素質農民標兵的給予表揚和政策性補助,對評定為縣級農民實訓基地給予一定資金的獎勵,讓優秀的高素質農民在精神和物質上都擁有獲得感和成就感,既鼓勵了高素質農民中的佼佼者,也激發了廣大農民的進取心。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