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鈺舒 王肖雨 崔曉


關鍵詞:柳編;公共藝術;設計;創新應用
柳編取材自然,綠色環保,編織方法多樣,具有獨特的材質和藝術特性。可通過不同的編織方式構建個性化的造型,在現代高速發展的工業社會里,滿足人們渴望自然肌理和質樸氣息的藝術感受,體現著人與自然、人與歷史、人與社會的關系。可為室內公共藝術設計提供更多的選擇與可能,提升室內空間設計的表現力,增加室內空間的設計語言和情感表達方式。
1 柳編工藝及室內公共藝術概述
1.1 柳編工藝的類型及種類
傳統民俗手工藝是華夏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活態呈現的重要內容和主要載體[1]。柳編工藝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其材質與肌理帶有獨特的自然氣息與親和力,常給人以天然樸素之感。隨著社會的發展,柳編工藝已從最初的生產用途發展到如今的生活用具,具體發展狀況、編織工藝類型和器具種類如表1 所示。
1.2 室內公共藝術現狀及發展
室內公共藝術是根據室內公共空間的功能與特點完成的藝術作品,起著調節公共空間氛圍、彰顯文化屬性、影響公眾精神、塑造場域性格的作用。在室內空間中,公共藝術可以與公眾產生互動、交流,具有藝術性、參與性、開放性和體驗性等特征。近年來,公共藝術從應用于城市、廣場、街道等場地逐漸過渡到室內空間,成為連接公眾與空間的橋梁,是公眾感知室內空間形式與生命力的重要途徑。如今公共藝術也開始引入傳統手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等多種藝術形式,豐富了其內容和表現力[4]。與此同時,隨著科學技術和材料科學的飛速發展,室內公共藝術在材料使用、手法表現上也更加趨于多元與包容。藝術的疆界在不斷擴展,越來越多的內容與形式被加入其中,如自發光材料的應用、石墨烯新型材料的應用和天然材料的應用等。同時很多公共藝術將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和智能化等技術植入,不僅將環境與藝術結合,還增加了環境的科技感、體驗感和趣味性,創造出自身獨特的造型語言,傳達著所在環境的情感敘述和身份標識。
2 柳編工藝在室內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意義
人們對空間環境的體驗性要求日益提高,室內公共藝術的發展日趨多元化,柳編工藝因其天然環保材料和傳統編織工藝將賦予室內公共藝術設計獨特的藝術魅力。
2.1 豐富室內公共藝術表現形式
柳編工藝在經過漫長的發展歷程之后,其編織語匯已十分豐富,為室內公共藝術編織形態儲備了大量經驗。結合現代的設計理念與設計手段,推陳出新,可在原有器具編織工藝的基礎上,探索編織技巧,對編織手法進行概括,創造出更多適合公共藝術大尺度、大空間的編織方式,為室內公共藝術設計提供更多的選擇與可能,提升了室內空間環境的表現力。
2.2 傳承和拓展民族手工藝
將柳編工藝應用于室內公共藝術設計中,可以傳承柳編工藝美學,同時對室內公共藝術的造型形式、材料肌理等造型要素進行了設計和藝術形式的探索;此外,還能拓展室內公共藝術的范圍與方式,根據建筑內部空間的不同,探尋柳編工藝在室內小品、雕塑、公共座椅、裝置等公共藝術方面的應用,對室內空間環境設計進行有效的嘗試和創新。
3 柳編工藝在室內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思路
3.1 編織肌理和光影形態的應用
柳編工藝賦予了公共藝術設計作品特有的編織肌理和光影形態。任何一種藝術品都以其優美的藝術造型和亮麗的質地、紋理展現其藝術美感[5]。柳編工藝的獨特性在于其材料與編織工藝的結合,可通過易于成型的編織工藝展現其自身魅力。編織工藝的不同會呈現出不同的編織肌理與形態,在室內公共藝術設計中,形態愈豐富,其表現形式愈多元,除了傳統的幫體花式、底部花式、口部花式、提梁花式和耳把花式等,還可采用疏密對比、經緯交叉、穿插掩壓、粗細對比等手法,甚至可以運用排列的方式,使編織形態形成虛實、起伏、凹凸等藝術效果。材料的不同處理對編織肌理的表現有著一定的影響。例如,杞柳剝皮后表面光滑,編織出的平面較為光順,適用于光滑平整的勒編樣式,體現出溫和柔潤之感;而未剝皮的杞柳則更為粗糙,多用于平編、胡椒眼和拉花等編織方式[6]。
光影的表現是很多建筑與室內設計工作者喜歡采用的設計手法。光影的形態感、圖案感和變化感是對靜態設計的補充和外延,能夠有效豐富設計語言,提高人與人、人與物、人與空間之間的共情聯系。柳編因其良好的可塑性及形體特征,在形態構成中可采用虛實結合的方式去強調和塑造光影。柳條編織盤繞的間隙可虛可實、可大可小,形狀可圓、可方,光照時可自然形成不同形態的斑駁光影,同時因編織可塑性所產生的曲面、水平面交替轉折,通過微小肌理造型連續、漸變地賦予建筑室內空間以連續感與虛實交替感[7]。柳編工藝交錯縱橫的獨特肌理,可使物體表面帶有起伏凹凸的質感和視覺效果,亦可依據主觀支配,將編織的間隙預留的多一些,當靠近光源時,便會在空間立面中形成柔和斑駁的點光[8]。有些編織方式本身就會產生縫隙,例如米字心式和豐字心式,這類編織方式可直接應用于室內公共藝術產生光影效果,除了在編織過程中會產生縫隙的傳統方法,還可以根據設計意圖去創造出不同的編織形式。例如,改變縫隙大小、在表面編織出不同的鏤空形狀、在鏤空造型的支架上直接纏繞柳條等,從而展現豐富多元的光影效果。
3.2 多源材料組合的應用
材料是公共藝術呈現的載體,其色彩、肌理和質感對造型具有重要影響。材料組合的運用可以提高形態美感和使用舒適度。在形態表現時,為了增加藝術的對比效果,可在柳條的基礎上,結合一些現代材料如金屬、布藝和亞克力等,亦可通過材料的局部涂飾進行藝術表現。在室內公共藝術設計中,一般具有較大的尺度,因柳條的輕質性和柔軟性不利于產品的穩定與安全,因而常常采用金屬、藤條和木材等材料作為骨架,起到結構支撐作用。既可作為隱性的單結構形體,亦可作為兼具功能性和裝飾性的表達方式,實現結構美和形式美的統一。另外,柳條編織形態的表面因其編織的性質和可變性等特點,具有良好的抗壓性和耐拉伸性,適合制作大空間的編織形體,具有不受形體面積限制的特點,有利于室內公共藝術設計中形體的實現。在室內公共藝術設計表現中,多源材料的結合應與作品主題一致,在制作大型造型裝置中,可在局部位置設置亞克力材料,其質輕、透明、時尚感強,與柳條的天然木色可形成良好的視覺互補,使作品時尚又具有溫度感,同時還具有良好的透光和空間感。在制作藝術感較強的座具時,座面采用柳編與布衣、皮革的結合,一方面增加了座面的舒適性,另一方面布藝、皮革豐富的色彩也會為柳編作品帶來更多的趣味。而與金屬材料的結合,則是剛柔并濟,主題創意可結合場地尺度構架形態,既可以增加造型多變的可能性,亦可利用材質的軟硬、冷暖對比,突出造型形體特征或結構的技術美學特征。
3.3 智能化的應用
智能化是指事物在計算機網絡、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滿足人的各種需求的屬性[9]。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及新型材料的出現,各類智能產品不斷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互動裝置、多功能智能家具、傳感器產品等。智能化的運用不但可以節約能源、便于生活,還可以提高產品的舒適度和使用質量。例如,柳編的室內多功能座椅與無線充電相結合,既可滿足人們使用電子產品的方便性,同時也可提高空間環境的體驗感,促進休閑空間的功能性、舒適性,延長人們停留的時間,對商業和辦公空間具有良好的商業價值。此外,還可利用傳感器功能增加多功能的人性化設計,例如感應燈,在有人經過時可自動發光或根據不同時間、場域、環境改變燈光顏色或發光部位等。亦可利用聲控裝置做一些趣味性設計,通過聲波去控制某些圖案的形成、表現和變化等,結合柳編工藝的材質和工藝特點,豐富室內公共藝術設計的表現形式。
3.4 情感化與敘事性的表達
情感化設計是指充分考慮用戶的心理感受,使用戶在產品使用過程中體驗到愉悅的一種設計方式,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走心的設計” [10]。情感化設計要求設計人員以用戶的情感和情緒作為設計出發點進行創作,并作為整體開發設計的思路,從本能、行為和反思三個層面進行設計[11]。柳條作為一種天然生態材料,具有粗獷、質樸、自然、柔和的視覺特點,而編織工藝作為一種傳統手工藝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表達,能夠給人們輕松、愉悅的體驗感,在滿足本能需求、用戶體驗和精神思考的基礎上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的情緒變化。
敘事性就是講故事,是通過人物、事件、情節等傳遞信息的一種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敘事性設計,就是一種聯系外部場所與人們內在思想的設計方法或手段[12]。在室內公共藝術設計中,色彩、造型、材質、裝飾等元素都是其敘事語言,傳遞出藝術作品所營造與傳遞的精神意蘊。柳條的親和感與樸實感,使編織形態具備了天然的故事性,通過“形”的塑造,傳遞“意”的表達,體現出作品的生命力與背后故事,可增強環境空間的感染力。另外,傳統圖案、傳統節日、民族故事等同樣可成為敘事表達的方式。總之,室內公共藝術設計的敘事性表達絕不拘泥于某種形式,只要能與用戶產生情感共鳴,便完成了物象與人的情感交流。
4 柳編工藝在室內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實踐
4.1 螺
作品名為《螺》,如圖1 所示。海螺材質堅硬、輪廓清晰,寓意“兩情不渝”和“傾聽”,被稱為“大海的耳朵”,在民間有著“妙音吉祥”的說法。它吉祥美好的象征被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被喻為祥瑞之兆。作品將海螺的造型進行解構重組,通過柳編編織的方式進行了形態設計,表達了對空間、時間和生命的情感互動,引發了人們對生命的思考,表達了人們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美好情感和生活的向往。作品可用于大型商業、辦公及休閑型室內公共空間。
作品為13.5 米(長)×8.7 米(寬)×7.2 米(高)的公共藝術裝置。裝置以“海螺”造型與寓意為切入點。在大面積“面”為主的造型下,橢圓形的“孔洞”以虛面的形式出現,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方式。該處理手法一方面使光影變得更加豐富,另一方面三個橢圓面對應著“三生萬物”,分別代表了時間、空間、生命三個主體。其內部為金屬結構支撐,外包裹柳條編織,肌理采取整體做舊的形式,表達出時間流逝的美麗與滄桑。作為主題性的藝術裝置,有著串聯整個空間的作用,螺口空間便是作為鏈接另一空間的出口。此處的設計考慮了欲揚先抑的手法,通過先狹窄后廣闊的觀景手法,增加了體驗感。另外,在走廊的中部下吊了金屬裝飾,由麻繩材質的線與18 個不規則金屬塊組成。“18”是美好生命力的象征,代表著青春、獨立,是對未來的向往和對生命的敬畏,象征著時間一去不復返與生命流淌的痕跡,同時也帶給人們珍惜當下、且行且惜的啟示。
4.2 游魚
這是一款利用柳編工藝制作的多功能座椅,其整體外形如一條游動的魚兒,魚兒向往著自由與靈動(如圖2)。作品其主要由“魚頭”和“魚尾”兩部分組成,體現了設計的多功能性與靈活性,作為室內公共藝術座椅,不但具有較好的藝術性,還可以實現公共空間內的社交、休息等實用功能。
作品尺寸為6.8 米(長)×4.0 米(寬)×0.7 米(高),其在保留藝術性、欣賞性的基礎上體現了功能性的特點,從形態仿生的角度實現了休閑沙發和休閑吧臺的兩種使用模式,且具有良好的流線型,形態流暢、優美。同時在功能上滿足了單人和多人的使用需求,單人使用時可在休閑吧臺的獨立座椅上休息,保持一定的社交距離;多人使用時則可在休閑沙發處圍聚,進行聊天、就餐等活動。此外,“魚身”安置有按壓發電裝置,通過用戶坐在其上往復產生壓力,并將電力儲存于內部的蓄電池,以便給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移動設備提供充電的服務,實現環保節能、綠色低碳可持續的設計特點。
5 結語
隨著社會與科技的發展,室內公共藝術更加趨向于多層次、多維度、多風格的特點。文章從編織肌理和光影形態、多源材料組合、智能化、情感化與敘事性表達四個方面提出了柳編工藝在室內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應用思路,以期為室內公共藝術的多元化發展及傳統手工藝的創新應用提供一定參考。柳編工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民俗手工藝與現代技術的結合,展現了自身特有的藝術魅力,其將自然環保材質與傳統編織文化融入設計當中,希望賦予室內公共藝術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