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道松(江蘇:南京市金陵小學)
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發現,大多數學生會因為學習數學難度大而選擇直接放棄,但是也存在學生因學習的挑戰性而更有動力的情況。這就需要教師有效地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整體能力。因此在成長型思維理念下,作為教師,應該更加注重數學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能力。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數學學習枯燥主要原因是數學學習脫離生活。借助于實踐性作業,可以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生活和理論知識的關系,在增加數學趣味性的同時,提升學生的數學技能。
有成長型思維的個體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智力是可塑造且可增長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自身的能力通過不斷努力,不斷改進學習方法,學習別人先進的學習策略,可以掌握自己先前并不擅長的知識。成長型學生更加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喜歡應對富有挑戰的事情,更善于把原有的失敗作為經驗教訓,不斷提升自己整體能力。數學實踐性作業,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提升學生對數學的感知力和學習能力,利用獲得的數學技能解決生活當中面臨的各種問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數學應用意識。
數學源于生活,因此學生學習不能脫離生活。借助于數學學習,學生能夠解決生活當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將數學學習與生活緊密相連,使得學生能夠從內心感知數學的趣味性,加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同時,教師應該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新,使學生將自身學習到的知識運用于生活實踐,全面提高學習能力。
傳統教學是“理論知識為主”,輔以“考試為主”的評價教學。教師無法打破課本的壁壘,忽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本身對知識的需求,學生的個性難以得到有效發展,“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同時,對于課外知識的展示比較單一,無法體現數學的趣味性,降低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更加談不上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甚至降低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動手能力。大多數的學生思想固化,照搬課本,成為一個毫無生機的做題機器。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數學課外作業主要是對課堂知識的延伸。以教材為主要依據、以試卷為主要形式的課外作業,是課堂作業的延伸和補充。受環境的影響,很多教師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拘泥于課本的內容,不夠生動,不是刻意設計的具有針對性的練習,機械性、重復性、隨意性較大。這給學生不良習慣的養成提供了“良好”的溫床,教師“機械性”地布置作業,學生“埋頭苦干”,使得學生對于學習的過程僅限于機械性“抄、寫、做和背”,毫無個性和創造性,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給學生未來的學習造成不良的影響。同時,學生的作業脫離生活實際,完全拘泥于課本和教師的思想,使得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打折扣,同時對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身心健康也有一定的負面影響。
作業應該以不同形式呈現,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求。“數學來源于生活”,通過實踐性教學,可以縮短數學和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明白,任何學習都不應脫離實際生活。因此,借助于實踐性的數學學習,不但可以提高數學的趣味性,讓學生易于掌握課堂知識,加強對數學的理解,提升學習能力,利用課堂知識解決生活當中面臨的各種問題,同時,也讓學生明白數學和生活息息相關,任何學習都不可以脫離實際而存在。但是,如何讓課外作業成為學生比較樂意做的事情,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當中的實際問題呢?在成長型思維理念下,探尋更好的方法,提升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優勢,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具有重要的意義。
2022年版課標要求,建立完備的教育教學活動,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升教學的質量。因此,應該做好成長型思維理念下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的設計,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為社會提供優質人才。因此,課題的研究更具時代性、科學性和獨創性,更加符合學生發展的特性,教師要根據課題要素,探索適宜學生發展的新路徑。筆者通過閱讀大量的文獻,借鑒先進的學習方法,并應用于實際的教育教學,同時,對現階段的教育教學做了深入的調查分析,提出基于成長型思維理念下的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分為探究性、調查性、操作性和應用性等四個方面的作業。
探究性實踐作業,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的綜合技能,提升學生的新型思維;調查性實踐性的作業,主要是讓學生通過調查和分析,借助于調查的資料,豐富自己的視野,完善自己的知識網絡,將知識更好地應用于生活當中,以便為后期面臨的問題打下一定的基礎;操作性實踐作業,是讓學生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操作,完成對數學的感知,將實際操作獲得的數據、結果,進行分析和推斷,提升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應用性實踐作業,是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深入運用,以解決生活中的諸多問題,通過不斷積累經驗,借助于自己的網絡知識,提升自己的綜合技能,以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基于上述理解,筆者對基于成長型思維理念下的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方法進行了探究,通過實踐性作業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同時提升和全面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最大化地為學生提供成長的空間。對教材內容的突破,其實是對傳統教育方法的根本性突破。通過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存在問題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一系列對策,以有效提高小學數學的趣味性,更好地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感知力,讓學生通過不斷學習獲得全面發展和進步。
生活里處處都是數學。數學知識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抽象思維,還能夠解決諸多的生活問題。多樣化的“生活素材”為學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感性材料”,通過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在看、聽、想、記中獲得豐富的表象。通過觀察,讓學生感知生活和數學的緊密相連。比如,在教授《數學對稱性》一課時,讓學生在折、看和對比的過程中,感知對稱的含義;走出教室,引導學生觀察建筑、樹葉等,豐富對圖形的感知,讓學生體味數學與生活的緊密相連,讓學生用比較形象的語言表達自己對數學的認知。借助于識記,讓學生感知直觀形象,感知數學知識,使學生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通過科學實踐性作業,學生可以將知識與理論有機聯系在一起,強化積極主動探究生活問題的意識,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有效提高綜合技能。例如,在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后,可以給學生安排自主性的題目,讓學生探究生活中長方體的表面積,比如,紙箱、冰箱等。利用生活的實際“教具”,可以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表面積”。
同時,由于數學本身的特點,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循序漸進獲得相關技能,提高創造力。開發設計具有探究性的習題和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從純粹的數學計算轉移到對知識的根本性理解上。比如,讓學生準備一根60厘米的繩子,怎么折使繩子圍成的面積最大。這一環節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意識。
實踐性的應用作業可以加深學生對數學的理解,靈活運用新知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各種各樣問題,有益于學生對數學的學習,增強學習的趣味性。結合實際的生產生活,可以讓學生的目光不僅限于課本知識和課堂內容,而是走出課本、走出教室。教師要將學生的作業擴展到生活當中,更加重視學生的解題能力,培養學生用多種方法解決課本上的問題,加強對知識的理解,進一步培養學生用多維度的方法解決生活中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教學不能僅限于課本知識的傳授,而要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給數學課堂注入生命力。通過增加課外資料,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通過有計劃的課外閱讀,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和沉淀。
比如,在進行《數的整除》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整除的特征。通過收集各種知識,讓學生深入了解整除的特點,通過不斷學習和拓展課外資料,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綜上所述,利用成長型思維理念進行小學數學實踐性作業設計,能夠加強學生對數學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數學的認識和運用,提高數學趣味性,極大地提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將理論知識落實在實踐作業上,可以收到積極有效的反饋,強化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從內心增加對數學的認同感。學習和生活緊密相連,符合教育教學的發展方向,注重培養學生的整體能力,使得學生能夠全面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