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博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傳統藝術也在不斷地尋求新的突破和發展。新媒體藝術是一種與時代同步的新型藝術;它與傳統藝術的區別在于,在新媒體的作用下,原來比較單一的藝術表現手法,呈現出許多不同的表現形式,虛擬與交互技術的產生更是使藝術作品由靜態呈現到動態呈現,藝術欣賞由被動的審美轉向以欣賞者為主體的審美。在新媒體技術的支持下,計算機軟硬件設施日益完善,強大的算力和算法支撐著虛擬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是以虛擬現實技術為中心的表現形式,虛擬現實技術也被稱作“VR技術”。在VR技術中,可以進行人機交互,通過鼠標和鍵盤可以實現虛擬操作。[1]70-72科技改變著人們的思維,使我們的生活豐富多彩,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需求發生著變化,各種藝術形態也不斷發生變化。VR技術的出現,使人們的審美交流更加便捷,能給予人們更好的審美體驗,讓人們看到更多以往看不到的東西。[2]155-157
理解新媒體藝術的意義,首先要認識它的產生和發展過程。20世紀中期,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有眼光的藝術家開始使用當時先進的電視、錄像等技術以及利用音像媒體完成藝術創作。并且隨著媒體材料的逐漸豐富,使用多種技術制作的藝術作品也逐漸增多。盡管目前還沒有人把這類以多種媒介為素材制作的藝術作品稱為“新媒體藝術”,但是他們的藝術實踐卻是新媒體藝術產生的前提和基礎。[3]69-71當前的新媒體藝術就是建立在多種媒體技術之上的融合創作。新媒體藝術源于20世紀60年代,它的核心是科技和藝術的結合。[4]189-191其科技領域的因素主要包括網絡、視頻技術等,藝術領域的因素則主要有虛擬以及視覺藝術等。就藝術層面而言,新媒體藝術的基本原理就是以“新媒體”為基礎,而對“新媒體”的更高美學追求則是其終極目標。媒介技術已成為藝術表達的工具,而藝術的數字化則是新媒體的體現形式,它包括互聯網技術設備、電子娛樂設備和大量的多媒體系統。新媒體藝術的特點表現在:
第一,具有多樣性。新媒體的融合是新媒體藝術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將多種藝術元素融合到一起,將傳統元素融入到全新的形式與內容之中,通過各種藝術形式的有機結合,創造出一種媒介藝術。新媒體藝術表現形式的多樣化,使其發展的空間更為寬廣,借助新媒體技術方法及手段,可以實現媒介間的交互作用,將技術和藝術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之更為美好。它的表現形式千變萬化,在不斷創新的過程中,它對觀賞者的審美、感受、體驗的影響也在不斷發生變化。
第二,具有一定的交互性。能夠互動是新媒體與傳統媒介的本質區別,具有現代特征的互動能帶給人們一種從未有過的藝術感覺和經驗。這種新奇的感覺使得人們對新媒體藝術的接受能力更強,即時互動能夠讓更多的人加入其中。這種藝術活動也是一種革新,真實的感覺正悄然改變著人們的審美觀念和文化觀念。由此,交互展現了新媒體的藝術特色,并從中引發了一種全新的藝術審美。
第三,虛擬化。在新媒體科技的不斷發展下,藝術家們能夠用新科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并呈現出不同的藝術形式。藝術家通過創造虛擬空間,不僅拓展了現實空間,而且在現代科技的支撐下,充分發揮想象力,運用虛擬的獨特特性創造的新藝術,可以超越現實、空間和時間。虛擬空間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影子,藝術家用它來創造真實世界所不存在的藝術,通過虛擬的方式,讓人們體驗到生動奇特的一幕,讓他們在虛擬世界中經歷獨特的審美體驗。[5]45-46
VR,英文為Virtual Reality,意思是“虛擬現實”。“虛擬”可理解為在一個不真實的時間、不現實的環境,所聞所見都是虛擬的,這些都是通過計算機技術實現的,我們在這里看到的是計算機構建出來的一個世界。“現實”是我們所處的真實的世界,具有真實的時間、現實的環境,可以觸碰和真實感知到。“虛擬現實”,即是利用一些高新技術設備及手段,如計算機等,為人類提供一個三維的虛擬立體空間,創造出一個可以讓人從視覺、聽覺等感官中體驗到的逼真效果并且仿佛置身于一個全新的現實世界。VR技術,指的是將虛擬信息通過計算機技術等手段進行搭建、層層疊加并融入到虛擬與現實的空間中,這樣,一個具有綜合性的交互式計算機平臺就形成了。[6]254-255使用者要在虛擬世界中找到真實的感覺,就必須要有一個輔助裝置,比如頭盔、手套、數據服,讓人能夠感受到周圍的一切。其次就是在虛擬世界里的互動,能夠在任何情況下與其他人完成互動。用真實的感受讓大腦皮層產生反應,使受試者可以體驗到與實際情況差不多的視覺享受,并通過諸如手套等輔助設備來進行實際的交互。所以,虛擬現實系統可以通過計算各種數據,計算出不同情況下的不同物體之間的交互作用,從而得到大量的數據。隨著VR技術的普及,在虛擬現實中可以實現多個人的交互。
VR技術不管在哪個領域都很受歡迎,未來的發展空間廣闊。它的特點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立體性。VR技術展示的效果是傳統技術無法比擬的,二維的視覺效果顯然不如三維特效,不僅如此,在這個虛擬的世界里,使用者可以將整個作品融入到三維空間中,而使用者也是一個在三維空間中具有變數的創作者。人們對于空間的回應往往是來自于外部的東西,即光、線、面的分割。通過更為細致的布局,以人的視角來感知,讓使用者更好地體會到立體的空間。如,在VR頭盔《節奏光劍》的游戲中,使用者利用一把光劍,對虛擬環境中的三維立體方塊進行切割。而且,在佩戴了眼鏡和手柄之后,使用者可以清晰地感覺到有三維立體的東西在自己的眼前飛過,由此能夠感受到虛擬的真實性與三維立體性的雙重影響。另一方面是虛擬現實性。VR技術是一種藝術的展示手段,藝術所顯示的東西,通常來自生活,但比生活更加抽象,所以,虛擬現實可以說是一種抽象的表現形式。虛擬現實與傳統藝術的區別就是:具有高度即時性的虛擬現實藝術,使用者可以將所有的畫面都變成自己的電影,這種電影有兩種不一樣的展示結果,一種是以觀眾的第三人稱視角帶來的體驗,另一種是體驗者親身體驗才能體會到的感覺,這兩種情形都被記錄在案,虛擬現實就像是現實世界里的東西,又像是無法觸摸到的東西,能讓使用者在內心最深處感受到更多的真實。
VR技術的直觀性、虛擬性、協作性等,使其在包括影視、建筑、工業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7]149“身臨其境”與“互動性”是VR技術適應藝術表達的顯著特征,這兩個特征構成了VR技術設計的新形態。藝術設計通過VR技術呈現,更能讓人體會到其“虛擬現實”帶來的逼真效果。在虛擬環境中,用戶可以感受到不同于以往的體驗信息的方式和形式。傳統的電影、電視,只能給觀眾帶來視覺和聽覺上的雙重體驗。而通過VR技術,可以讓使用者在體驗到真實場景的同時,感受到與傳統藝術不一樣的“身臨其境”的多重感受。“互動性”,更多地反映了人與虛擬世界之間的信息交流,可以即時獲得一些反饋信息。這種“互動”可以分為“視覺互動”與“行為互動”兩種。[8]142-144視覺互動是觀察者對觀察到的景象所產生的反饋,電腦能夠通過觀察到的影像與眼睛的改變來實現這種互動。動作互動是在一個虛擬的環境中,體驗者通過雙手和身體的接觸來感知物體的材質、質量、運動等的變化。
藝術設計與VR技術結合,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表現:VR技術的多元化,將各種技術的特點與藝術的表達方式相結合,可以使藝術作品在虛擬世界中表現更為突出。比如,基于某個特定的特性,利用VR技術開發出一種只屬于該藝術品的屬性,它的傳播平臺包括了手機、電腦、網絡、數字媒體等多種途徑,同時,它還能讓使用者通過身體感受到藝術作品。[9]146-147在這個過程中,藝術作品通過VR傳播媒介,讓使用者在類似游戲活動中感受到更多的樂趣。使用者可以自己成為設計師,利用電腦上的鼠標和鍵盤,改變作品的外觀、色彩等,甚至可以更合理地進行局部制作。VR技術還可以創造虛擬展廳,使用者設計的作品能夠按照一定順序在其中排列呈現。在現實展廳里,很多作品不是用三言兩語就能解釋清楚的,有的文字也不適合觀者深入了解作品;VR技術則可以將不同的作品分為不同的類別,通過添加聲音和三維模型,讓使用者能夠全面立體地感受到作品的所有信息。
藝術美學與媒體信息的相互融合,有助于藝術作品的審美表達。新媒體是使人們能更好地感知信息的媒介,它為人們提供豐富的信息,使人們的感知、創作能力無限延伸,更好地賦予作品以靈魂。藝術和不同媒體形態的融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VR技術的運用基于對各種藝術作品的美學認識,它將各種媒介的不同表現方式和個人的感受相結合,使藝術作品具有更鮮明的美學特征,從而更好地發揮其傳播價值,以各種新媒介的表現方式進行審美傳遞。美學的本質屬性是任何一種藝術類型都具有的,VR技術在美學上與其他傳統的表現方式不同,具有自身的特色。在新媒體的背景下,VR技術改變了藝術的審美模式,在不同視角下呈現出的審美特色也不盡相同。VR技術的理論研究,必須以原有的審美理論為依據,將VR技術美學作為一種科學的美學理論和實踐進行深入研究。
在數字技術和顯示技術的加持下,VR具有獨特的優勢和魅力,吸引著無數藝術家使用它進行藝術創作。當藝術家利用VR技術進行藝術創作,VR技術能成為藝術創作的工具,成為藝術創作和使用的材料,成為藝術創作的“場域”,這三者經常是相互交織在一起的,而非獨立存在的。
以VR為工具進行藝術創作,按照使用的技術手法可分為兩類創作形式,即以制造沉浸感圖像為主的創作形式和以互動為主的創作形式。
以制造沉浸感圖像為主的創作形式是傳統視頻藝術的技術升級,其特點是打破了固定視角的傳統視頻呈現方式,變成使用VR的360°全景視角的觀看模式。沉浸感圖像的產生可以有兩種形式:以計算機生成圖像為主和以實拍產生影像為主。其中,用計算機生成虛擬影像,依靠計算機擺脫了真實物理世界的束縛,極大地拓展了藝術家的想象力,創作者在計算機中造夢并在VR影像中傳達觀念;以實拍為主的沉浸感圖像創作可以看作是電影藝術的延伸,觀眾從過去的按照導演設置的情節套路被動地觀影,變為在VR環境中可任意變換視角的主動觀影,觀眾注視的焦點也是自由的。以互動為主的VR創作形式,在創作者設計的交互環節中,真實物理世界通過交互技術與計算機創造的虛擬化界發生關聯,體驗者在其中可以獲得獨特的藝術體驗。這就使體驗者有了更強的參與感,在與虛擬世界的互動中沉浸感也會增強。
有些藝術家在利用VR技術進行創作的時候,著眼點并沒有放在VR技術本身,而是借用VR構成的系統來探討和闡述自己的藝術觀念,他們僅僅是把VR系統作為構成自己藝術創作的材料。雖然藝術家在創作中并沒有把使用VR技術作為創作的重點,但是這種方式卻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來審視VR技術及其背后隱含的文化內涵。[10]41-43
VR以其獨特的優勢構建起虛擬環境。這個虛擬環境可以是純粹的虛擬空間交互共享,也可以是虛擬和現實物理空間的結合。VR技術由于擁有交互性和網絡共享性,所以其本身也可以構成藝術創作的“場域”。[10]45同時,參與體驗VR藝術的觀眾和為作品設置的物理環境共同構成了藝術作品的一部分,觀眾既是藝術作品的觀賞者,也是作品完成的參與者。藝術作品、觀眾和藝術作品所在的物理環境在VR技術的主導下共同形成了一個“場域”。[10]45
虛擬現實與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在創造新的藝術和受眾之間的關系時,也在不斷地改變著傳統的創作方法。一個完美的虛擬現實藝術作品的完成過程相對于傳統的藝術創作形式,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VR技術工作者在創作中擔任了技術和藝術進行融合的中介作用,在電子設備上,要盡量把藝術設計師心中的畫面描繪得淋漓盡致。虛擬技術與技術人才是藝術創作人手中的“畫筆”,所以,其創作過程比起傳統藝術創作,更多的是人與人的交流,以及對科技的依賴性。在向受眾呈現虛擬現實藝術作品的同時,受眾也可以通過交互設備將自己連接到藝術作品上。受眾也與藝術作品融為一體,并成為最終的表現要素,由此產生了一種不同于傳統美學的互動美學。
VR技術為體驗對象提供了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同時也為真實的社會生活增添了一種情緒和審美取向。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感覺到了技術的改變,而藝術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質變。在VR技術的支撐下,互動藝術將會涌現出許多新的作品,人類和電腦的關系并不限于今天,而更多的互動形式則會更加自然、和諧,并且會在人們的意識里產生強烈的沖擊,突破了虛幻與真實的界限,將真實與虛擬結合在一起。這一天的到來會給人類社會帶來深遠的變化,藝術作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也必將被這一天的到來所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