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慶新
新時代群眾文化活動創新升級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需要,也是提升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指數的重要手段,更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工作導向的重要體現。發揮好群眾文化活動在精神調節、宣傳教化、普及知識、團結凝聚等方面的突出作用,必須堅持以實現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基本文化需求為目標,堅持政府引導、群眾為主、社會參與、各界支持的工作思路。本文將簡述江西省吉安市群眾文化活動的基本情況,并試以提出新時代下推動群眾文化活動創新升級的基本路徑。
吉安是創造井岡山精神的紅色搖籃,也是孕育廬陵文化的人文故郡,素有“金廬陵”和“江南望郡”的美譽。歷史上文化教育發達,文化名人輩出,文化遺址眾多。歷代共出宰相22 位,狀元17 名,科舉進士近3000 名,走出了歐陽修、楊萬里、文天祥、解縉等一大批先賢名臣和147 名共和國將軍,流傳了“隔河兩宰相,五里三狀元”以及“滿朝文武半吉安”的千古佳話。吉安市廣大市民秉承廬陵先賢優良傳統,積極參與各項群眾文化活動,為新時代放歌。
近年來,吉安市各級文化部門堅持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為目標,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主體作用,圍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組織開展了一系列主題突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有力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情況如下:
目前,吉安市有本地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各類公共文化機構組織成立的廣場舞和群眾合唱團隊共390 支,經常參加活動的人數約64.5 萬人,主要群體為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各類公共文化機構工作人員及親友、在校學生、退休干部職工和普通市民群眾。本地群眾自發組織的常年在廣場、公園開展活動的廣場舞團隊數量801 支,經常參加活動的人數約158 萬人,主要群體為退休干部職工和普通市民群眾;群眾合唱團隊數量79 支,經常參加活動的人數約22.6 萬人,主要群體為退休干部職工和普通市民群眾。
吉安市廣大群眾了解和參加群眾文化活動主要渠道有:一是公共文化服務場館開展的免費開放項目以及群眾文化活動;二是通過各級新聞媒體、政府及文化部門的新聞宣傳、微信、官網、美篇、抖音、快手等信息;三是宣傳冊、宣傳欄、LED 屏等媒介;四是群眾之間口耳相傳的活動消息。
一是群眾自辦文化活動形成品牌。如新干縣充分發揮各地農民劇團作用,利用各地經濟社會資源優勢,形成了潭丘鄉潭丘村的“春晚”、神政橋鄉橋頭村的“金果節”、大洋洲鎮夏塘村的“中秋詩會”、城上鄉大坑村的“桃花節”、荷浦鄉云堆村的“荷花節”等一批有特色、有品位的“農”字號文化活動,推動全縣形成了“我要上‘村’晚”“美麗鄉村·舞動新干”“歡樂新干大舞臺” “書香新干”等一系列有特色、有品位、有影響力的群眾文化活動品牌。萬安縣在澗田鄉、寶山鄉、沙坪鎮、高陂鎮等地開展的“燈彩鬧春”及“元宵唱船”等民俗活動和兩屆萬安“兒郎文化”藝術節的盛況均于元宵節晚上在央視播出,成為“中國唱船文化之鄉”。二是積極參與宣傳文化部門舉辦的大型活動。在重大節日、紀念日慶祝活動之際,吉安市廣大市民、群眾文化團體想方設法參與宣傳文化部門組織的大型群眾文藝匯演、廣場舞比賽、大合唱比賽等活動。如2019 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周年,全市有200 余支廣場舞隊伍競相參加了廣場舞的初賽和預賽,經過層層選拔后,有15 支隊伍參加了全市廣場舞展演大賽,4 支隊伍參加全省比賽,2 支創編有吉安特色的原創作品的隊伍參加全國比賽;其中安福縣選拔的廣場舞隊因為安全原因,節目被取消,經過幾個月精心準備的20 多名群眾,淚灑吉安保利大劇院,久久不愿離去。2021 年圍繞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的主題,吉安市各界群眾積極參加了“永遠跟黨走”吉安市廣場舞大賽、“唱支山歌給黨聽”吉安市歌詠比賽、“唱支山歌給黨聽”吉安市群眾性歌詠晚會匯報演出、“廬陵文化大舞臺”2022 年迎新春文藝匯演(國家公共文化云直播)等;這些活動規模宏大、組織嚴密、反響熱烈,其中不少節目在全省性展演活動中獲獎。
吉安市各級群眾文化部門和廣大群眾文化愛好者,圍繞24 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作了一大批群眾文藝作品,用文藝形式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生動詮釋和注腳。創排了小品《生日聚會》《洗腳》《醫鬧》《都是套路惹的禍》,小戲《陶母截發》《血染的欠條》《夫唱婦隨》,快板《掃黑除惡大快人心》等,分別講述了家庭親情、陶母教子等感人故事,揭示了黑惡勢力的危害,激發社會正氣,促進了社會和諧。這些圍繞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創作的作品主題突出、內容多樣、形式活潑,較之刻板的宣傳和說教,更容易被廣大群眾理解和接受,堅定了干部群眾聽黨話、跟黨走、建功新時代的信心和決心。
盡管吉安市群眾文化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在日新月異的時代發展的大背景下還存在以下問題:
隨著老百姓的專業素養和欣賞水平越來越高,對群眾文化活動的要求越來越高,群眾文化活動的專業性越來越強,但群眾文化活動專業隊伍短缺的矛盾卻越來越突顯。一是文化館、圖書館、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基層專職文化工作者缺乏。目前鄉鎮(街道)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大多身兼數職,任務繁重,難以全身心投入群眾文化工作。二是各類專業人才老化,新專業人才由于體制機制原因無法引進,專業素質不高,尤其是缺乏創作、編導、攝影、舞蹈、非遺保護、活動策劃等方面人才,導致節目奇缺、策劃水平不高,嚴重制約了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三是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群眾年齡偏大,年輕人參與積極性不高,大多在50 歲以上,專業水平、安全保障等方面有待提高。同時各類文化活動以演出形式為主,具有單一化傾向,創作水平普遍偏低,沒有能力自己編寫劇本,演出的內容都是傳統曲目,很少有反映現實生活的新創曲目。
缺少節目資源,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比較單一,歌舞偏多,小戲小品作品不夠,特別是一些主題作品偏少,普遍存在無節目可演、節目反復演的情況,缺少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形式活潑、群眾歡迎的文藝精品節目。群眾文化活動數字化服務不足,供需對接不夠。
吉安市屬于井岡山革命老區,經濟基礎較弱,各類文化活動基礎設施薄弱,不僅缺少活動場所,還缺少音響、燈光等基本設施;部分地區總分館體系建設滯后,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設施設備簡陋;村級文化服務中心利用率不高的問題仍然存在。市中心城區尚沒有一個條件較好、可供全市群眾文化團體輪流巡演的群眾文化舞臺。
對群眾文化專業機構而言,實施免費開放后,各種群眾文化活動逐年增加,參與人數成倍增長,所需的活動經費、培訓教師、場地租金都大量提升,現有的經費很難滿足活動的開展。對業余文化團體而言,無固定資金來源,設施設備不足,運營困難,演出服裝陳舊,新戲更是無法添置服裝、道具,所開展的活動規模小,水平較難提高。
各級文化館、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受資金和專業人才限制,數字化、智能化水平較低,無法適應現階段廣大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此外,群眾通過抖音、今日頭條等新媒體進行才藝展示或開展藝術普及也需要提高質量,予以技術指導。
結合個人工作思考,具體實現路徑是:“辦好一個節,強化兩個保障,打造三個平臺”,提升群眾文化活動水平。
當前,街頭巷尾,城鎮農村,群眾自發性文化活動蓬勃開展,但大多數活動層次偏低,品位不高,需要各級文化主管部門積極引導提升。以吉安市為例,可以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主題,以傳承廬陵文化、弘揚井岡山精神、塑造美好心靈為落腳點,每兩三年舉辦一屆全市市民文化節,設置“美德美育”“成就展示”“才藝比拼”“書香廬陵”四大板塊。其中,“美德美育”板塊,推出文化大講堂、《傳承好家風》公益講座、市民美育及道德課程等,大力推動全民人文藝術提升,不斷提高大眾審美能力和公民道德水平。“成就展示”板塊,著重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吉安市各行各業取得的偉大成就,帶領市民看成就、看演出、游吉安,通過“市民寫、市民講、市民唱、市民看”的方式,展示市民藝術風采和吉安美好生活。“才藝比拼”板塊,重點推出市民合唱大賽、廣場舞大賽、演講大賽、市民手工藝大賽、書法美術大賽、青少年傳統文化大賽等賽事。“書香廬陵”板塊,整合開放吉安的紅色文化、書院文化、農耕文化、禪宗文化、青銅文化、陶瓷文化、名人文化、民俗文化等各類書刊典籍,舉辦“愛我吉安 書香廬陵”全民閱讀活動,聯動全市圖書館、書店開展閱讀指導、讀書交流、親子朗誦及紅色經典誦讀比賽等特色活動,推動全民閱讀,提升市民閱讀的廣度和深度。
新時代群眾文化活動創新升級,離不開政府和相關部門的支持和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和資金保障。
1.強化人才保障。人才是制約群眾文化活動創新升級的第一瓶頸,強有力的管理和專業人才,可以適當解決群眾文化活動中面臨的一些具體問題。這就需要調動全社會的人才資源。一是充實群眾文化專業隊伍。以全國文化和旅游干部網絡學院為載體,加強對基層各級文化文藝工作骨干、文藝團隊負責人員培訓,提供交流平臺,提升文化素養。通過公開招聘、公益崗位等方式充實保障文化館、圖書館、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活動中心等基層群眾文化工作隊伍,從業人員必須要有一定專業基礎并能夠專職從事群眾文化輔導或策劃工作,定期對相關工作進行專業培訓和指導。重點要參照教育、衛生和農業部門,制定文化專業人才定向培養辦法,有計劃、分年度定向基層文化館(站)充實文化專業人才,尤其是創作、編導、數字化技術和活動策劃人才。二是擴大群眾文化志愿者隊伍。應該吸引鼓勵社會團體、民間藝人等社會力量投身鄉村(社區)文化建設,對農村(社區)業余文藝骨干開展免費培訓,加快培養文化帶頭人、文化中心戶,著力彌補基層人才不足、不專的短板。鼓勵鄉賢、退休醫生、教師和干部等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指導群眾文化活動。建議出臺相關政策規定各級各類文化社團組織、協會,每年必須組織會員到基層村(社區)開展志愿活動多少場次以上方可通過年審,逐步形成市(縣)、鄉鎮、村三級文化志愿者服務網絡。三是扶持民間團體和鄉土能人。鼓勵各地各部門制定獎勵扶持辦法,成立各級民間文藝團體發展促進會,發掘和培養多種門類的業余文體骨干,發展一批小劇團、舞蹈隊等民間文藝團體,培養一批音樂、美術、書法、舞蹈、剪紙等專業農村文藝人才,不斷鞏固壯大基層群眾文體隊伍;對民間文藝團體、鄉土文化能人和非遺傳承人,在活動經費、活動場地及學習培訓等方面給予支持。
2.強化資金保障。一是加大政府投入。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是提升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指數的重要手段,也是我們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工作導向的重要體現,各級政府予以適當的資金支持是必要的。建議上級明確規定地方政府支持群眾文化活動資金投入,市、縣均需要設立群眾文化活動專項資金,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以保障重大群眾文化活動的正常開展。二是撬動社會投入。群眾文化活動既然是以群眾為主體,就應堅持群眾辦,社會籌資為主。應該落實和完善文化經濟政策,鼓勵和吸引社會力量資助群眾文化活動,通過社會捐助、企業贊助、商業活動等形式多渠道增加資金投入,大力宣傳表彰資助群眾文化活動的社會團體、個人或企業。制定群眾文化活動獎勵辦法,對優秀民間文藝團體或承擔較大規模、較大影響群眾文化活動的民間團體及協會,給予一定資金補助,逐步形成以政府的小投入撬動社會大投入的新局面。
新時代群眾文化活動創新升級,需要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搭建相應平臺,為群眾文化活動創新升級提升必要的平臺和條件。
1.打造資源共享平臺。針對各地普遍反映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缺少專業輔導人才、群眾文化作品及節目等問題,建議應該建立群眾文化專業輔導人才信息庫和群眾文化作品信息庫。群眾文化專業輔導人才信息庫應將轄區范圍內的相關專業人才(包括具有相關專長的鄉賢、退休醫生、教師和干部等)的姓名、年齡、專長、聯系方式等收集入庫。群眾文化作品信息庫則按照小戲、小品、舞蹈、音樂等分門別類建立,在征得本人同意后收集入庫。兩個信息庫均面向全市群眾文化團體,在收取系統基本維護費的基礎上,供其查詢和挑選。
2.打造宣傳及公共服務平臺。一是充分利用“廣電網+、互聯網+公共文化服務”模式,加強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建立并完善地方公共數字文化平臺。一方面對擬籌備或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進行預告、募集隊伍,及時跟進宣傳,進行現場直播,加大群眾文化活動網絡化、數字化力度,依托網絡傳播媒介,提高本地群眾文化活動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在數字化平臺設立人文藝術類慕課,在與全國有關平臺進行鏈接的同時,上傳本地美術、書法、舞蹈、音樂、非遺等方面專家的授課視頻,方便廣大群眾隨時隨地學習各類舞蹈、剪紙、書法等,推進公共文化活動深入普及。二是對重大群眾文化活動在本地廣播電視媒體每場給予約3 至5 分鐘的宣傳報道,深入開展“群文之星”評獎,大力進行宣傳表彰,激發群眾參與群眾文化活動的熱情。三是在各類公共數字文化平臺和政務新媒體廣泛推介各類群眾文化“網紅”,開展網絡作品展或專題才藝展。
3.打造陣地平臺。近年來,盡管各地興建了一些文化廣場,但不少文化廣場所處位置較偏,且沒有相對專業的舞臺和燈光音響設備,影響到了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升級。因此,現有的各類陣地應該進行改造升級,活動開展注重效能提升。一是應在縣級以上中心城區人氣較旺的廣場,而不是偏遠新區,建設一個燈光音響設備齊全及配備有LED 顯示屏的現代化群眾文化活動舞臺,以培育和踐行24 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目的,按照“一月一主題”方式,由各市(縣、區)或各鄉鎮(街道)輪流,每月到該舞臺開展一場大型群眾文化活動,力爭將該舞臺打造成知名的群眾文化大舞臺。二是對現有的村(社區)各類平臺、陣地進行資源整合,將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與便民服務中心、農村電商服務站、衛生醫療室、農耕文化展示館、民俗館、村史館等進行整合,實現資源統籌、效能提升的最大化。三是建立“鄉村(社區)流動文化集市”,鼓勵各地整合文化、廣電、旅游、體育等系統各項服務內容,集中時間、集中項目、集中人員統一進圩鎮、進村組(社區)等,開展文化惠民服務,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在寓教于樂中提升群眾的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水平,讓廣大群眾就近參與各項公共文化服務活動,享受各項公共文化服務。
新時代群眾文化活動創新升級是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需要,是一項綜合、立體、系統、全面的工程,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和文化部門的高度重視,需要社會各界的合力共為。發揮好群眾文化活動在精神調節、宣傳教化、普及知識、團結凝聚等方面突出作用,堅持政府引導、群眾為主、社會參與、各界支持的工作思路,打造平臺,強化保障,推動群眾文化活動創新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