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巖
鄉村數字技術建設是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是進一步實現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便捷化、均等化的必然選擇。2022 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強調要“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加強村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2022 年國家多部門聯合印發《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 年)》進一步明確“十四五”時期要實現文化等方面的數字化轉型,提升公共服務效能,著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由此可見,在鄉村振興視野下,加強鄉村數字技術建設既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大戰略,也是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途徑。那么,如何加強鄉村數字技術建設,筆者認為,在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時期,重點從當地鄉村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入手,探析數字技術賦能鄉村文化振興的思路。
筆者所在的靈臺縣地處隴東東南邊緣,全縣轄13 個鄉鎮184 個行政村,其中98%以上行政村寬帶網絡和4G 移動通信網絡全覆蓋,三分之二以上的農戶已接入寬帶,全縣65 歲以下群眾普遍使用4G 智能手機,鄉村互聯網基本普及,為開啟數字鄉村建設奠定了基礎。
隨著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靈臺縣正全方位加快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在公共文化領域,建有數字文化館、智慧圖書館管理系統等綜合業務管理平臺,該平臺具備文化慕課、活動展示、消息發布、自助借閱等基礎功能,為用戶提供了一站式檢索、閱覽、文化服務等體驗,初步滿足了群眾學習要求。2022 年為進一步與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對接,靈臺縣實施完善縣級文化館公共文化云大數據平臺建設,將與國家公共文化云數據資源全面對接,推動遠程文化教育等應用普及,彌合城鄉數字鴻溝,為建設高素質、高水平數字化人才隊伍,推動全民藝術普及,提高靈臺縣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打好基礎。
鄉村群眾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亦是鄉村文化建設的主體,其文化素養高低、數字技術能力的應用,都可影響到鄉村文化建設的興衰。從目前靈臺當地鄉村核心群眾結構看,鄉村長期居住的人口呈兩極分化態勢分布,留守婦女和留守兒童居多。隨著近年來城鄉一體化建設發展,鄉村群眾“去農文化”思想較重,高學歷人才返鄉少且流失嚴重,鄉村群眾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能有效傳播文化的人才非常欠缺。因此,加強鄉村群眾數字素養與技能的培育,是順應數字時代要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文化振興的關鍵舉措。
當地鄉村各學校雖然都能按照國家教育部及省、市、區級要求開設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科目,但是由于鄉村諸多客觀條件的影響,很多專業教師或考試調離,或干脆不愿意到鄉村教書,專職教師素質明顯低于城市,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文化、藝術、信息技術教育很難落到實處。在這樣的環境中,鄉村孩子的科學素養和藝術教育很難提高,長此以往,嚴重影響鄉村文化振興步伐。基于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借助互聯網技術,推動遠程數字教學對鄉村群眾的文化教育,對于均衡文化資源,提高鄉村人口素質有重要的作用。
新時期,手機已成為群眾“新農具”,直播帶貨成為“新農活”。提升村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是順應數字時代要求、促進全面發展的重要任務,也是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關鍵舉措。為加強村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一方面組織相關專業人員開展線下數字公益培訓,并錄制各類文藝培訓視頻,上傳至文化資源庫,供群眾下載學習;另一方面,與公共文化云大數據平臺對接,通過多方合作,科學設計適合群眾文化需求的集網絡通訊、信息服務、后臺管理為一體的公共文化數字化服務平臺,加強數字鄉村應用場景的宣傳和示范,提升村民掌握數字技術的意愿,構建公共文化教育信息化服務體系,匯集整合新媒體應用等優質培訓資源,開設公益培訓,提升村民掌握數字技術的能力,推進村民手機應用技能,促進數字服務向鄉村延伸。有效提高鄉村人口素質,推動遠程文化、遠程教育在鄉村的應用和普及,促進數字化對鄉村文化教育影響作用,提高全民文化素質,豐富群眾的精神世界,為建設文明鄉風,提升鄉村和諧注入動力,推進鄉村振興。
文化可以通過教育活動得以傳遞和深化,教育是傳遞文化的手段,體現著文化的特質,影響著人們思想觀念、價值傾向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因此,可以加強對鄉村網絡覆蓋和手機使用現狀的調查以及對鄉村群眾,尤其是留守兒童文化服務需求調研,根據鄉村現狀和群眾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數字文化和教育服務產品,促進鄉村文化教育發展,提高鄉村群眾文化素質,豐富鄉村文化。一方面,以留守兒童(中小學生)為核心進行調研,根據實際需要,為留守兒童(中小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數字化服務資源,設置與藝術教育緊密聯系的“學習專欄”,滿足鄉村適齡兒童就近接受良好藝術教育,促進教育文化均衡發展,使偏遠地區留守兒童(中小學生)足不出戶就能與優質的教育資源零距離接觸,將快樂健康學習變為現實。另一方面,以鄉村教育工作者(教師)為核心進行調研,為教師提供藝術教育的教學輔助資源。同時,為以后更好地提供文化教育資源,設置“交流專欄”,讓學生和教師交流心得。根據現狀,依托數字技術的遠程教育和文化資源建設,收集、制作優質數字文化服務產品,面向群眾輸送優質文化教育資源,使鄉村邊遠地區教育文化與世界接軌,滿足鄉村群眾就近接受良好藝術教育的基本要求,對提高鄉村人口素質、促進鄉村教育振興和文化可持續發展有積極的推動作用。第三,以村民為核心進行調研,根據用戶意愿設置“公共文化服務欄目”,通過與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銜接,整合提取或購買群眾感興趣的文化產品,分類保存至文化資源庫,供群眾學習,實現文化資源共建共享,提高鄉村人口素質,促進鄉村文化振興。
利用現有的微信公眾號服務平臺的便捷性,加強與群眾的交流和互動,深層次了解群眾文化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務。首先,面向鄉村重點群體開發文化教育資源,提高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在鄉村的豐富性、便利性和可選擇性。一是設置資源下載平臺:收集整理本地特色文化資源,利用云計算平臺進行數字化處理,上傳到平臺存儲供下載宣傳推廣。二是利用云平臺的運算功能,對群眾的點擊,閱覽和下載的文化資源進行統計和計算,分析群眾的喜好,在全國范圍內收集、提取各類優質數據資源,為群眾推薦適合群眾喜好的文化資源鏈接。如在線學習視頻等,按不同類別分類整合,形成大容量開放式學習環境,供群眾下載學習,為群眾自主學習文化藝術提供資源幫助。三是為增加群眾獲得感和滿足感,調動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熱情,在微信平臺舉辦一些線上活動,加強對公眾號數字文化服務的推廣,征集本地優質文化活動并將其編輯制作成標準的數字文化資源,上傳至數字資源庫,進行傳播和交流。其次,通過“文化云”平臺,整合各方面優質服務資源,讓群眾在數字服務平臺享受活動預約、場館預訂、社團風采、競賽互動、藝術鑒賞、藝術培訓等公益文化服務,提高文化服務質量和效能。即在公眾號平臺面向群眾開啟新操作模式,實現微信預約文化活動,下載文化資源,查詢文化信息、提供在線問答服務等功能,實現線上線下服務的“全天候”“零距離”,讓群眾享受到精準高效的信息服務。這些舉措對于縮小城鄉差距、進一步落實國家“雙減”政策,優化鄉村兒童藝術學習路徑,減輕家庭經濟負擔,提升公共文化服效能,加速推進鄉村振興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