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發
黨課研究式教學,就是改變以往教員一味灌輸、學員被動接受內容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調動教員和學員雙方的積極性,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學學相長。筆者在黨課教學實踐中,按照“確定研究課題、設計研究方案、自主探討問題、總結研究成果、交流學習體驗”的操作步驟,進行了黨課研究式教學的探索。
研究式教學講究的是以“問題”為導向,確定研究課題是進行研究式教學的前提。教員確定研究課題是為了讓學員自覺進入“問題”情境之中,讓其帶著問題去學習、去探索。研究課題一般選取國內外重大熱點問題,或結合社會現實生活和學員的思想實際來確定,主要目的是讓教員帶動學員運用已有知識、技能解決新問題。確定研究課題應注意三個聯系:一是要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增強問題的鮮活性,如“培育優良家風筑牢廉政防線”;二是要與學員的思想實際相聯系,增強問題的針對性,如“做好新時代群眾工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三是要與社會實踐相聯系,增強問題的實效性,如“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有效路徑”。研究課題可以由教員圍繞某一教學內容編制一組參考課題供學員選擇,也可以由教員和學員共同討論擬定,還可以由教員創設一定的情境,并提出具體的要求,讓學員自由選定。教員在幫助學員確定研究課題時,既要考慮到學員研究問題的能力和潛力,又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不可一味地追求新穎而選擇過于深奧或過于前沿的課題。
研究課題一旦確定下來,就要設計具體的研究方案,以確保研究式教學有序高效地進行。一份完整的研究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確定研究課題的原因和目的;課題內涵的界定;進行研究時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實施手段;開展課題研究的活動安排和時間進程;研究成果的結題形式等。實施課題研究的主要形式有查閱資料、實地考察和社會調查等,有的課題還需要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進行社會調查。設計研究方案時,教員要重點考慮研究方法和實施手段的適當性。教員要引導學員根據研究課題的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社會調查形式,如跟蹤調查、抽樣調查、問卷調查等。教員設計的研究方案要符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盡可能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研究式教學的核心是教員用共同研究、相互討論的學習方法來培養學員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研究課題和研究方案確定以后,學員要在教員的指導下,緊緊圍繞課題開展自主探討。在此過程中,教員應始終發揮主導作用,為學員提供廣闊的自由活動空間,如有計劃地指導學員查閱文獻、調查研究、總結成果。在探究問題過程中,教員應尊重學員的個體差異,鼓勵學員的獨特見解,讓學員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自由地討論,并指導學員整理資料、加工處理信息,讓學員以恰當的方式展現研究成果。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學員自主探究問題過程中,教員指導的方法不是把現成的知識和已有的結論強加給學員,而是要使學員的研究活動始終沿著一條正確的路徑進行,讓學員自主地獲取知識、運用知識,最終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專題研究論文是課題研究成果的總結。學員在教員的指導下,寫出專題研究論文,是實施研究式教學的重要內容。首先,教員要告訴學員撰寫專題研究論文的一般知識,讓學員具有“論文意識”和“學術意識”。其次,教員要指導學員掌握撰寫專題研究論文的基本方法,讓學員懂得怎樣搭建結構、進行闡述、得出結論。再次,教員要指導學員對寫好的專題研究論文進行反復修改,做到精益求精。一篇成功的專題研究論文能夠巧妙地將研究式教學引向深入,激發學員的思維潛能,拓寬學員的知識視野,培養學員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總結研究成果要實事求是、全面具體,研究成果不一定要有重大發現,但對學員本人來說必須是獨特的、新穎的結論。
研究式教學重在學習過程,目的在于使學員獲得研究問題的感受和體驗,不過分強調研究結果的水平高低。教員要鼓勵和組織學員通過征文比賽、課堂辯論、論文答辯、論文展覽等多種形式進行交流,讓學員互相交流在選擇課題、設計方案、收集資料、調查研究等環節親身實踐后的經驗;互相交流進行課題研究的一般流程和基本方法;互相交流在課題研究過程中,與他人交往、與社會接觸以及如何進行團隊合作的體會等。教員要通過這樣的學習體驗交流,讓學員體會到從事研究的艱辛與歡樂,培養學員團隊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讓學員重新審視自己的研究過程和結果,知曉研究的得失,得到實踐的啟示。事實證明,教員在黨課教學中合理運用研究式教學,可以為學員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