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鄧選國 張小燕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后勤服務中心,海南海口 571101)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各類型的農業科技博覽園建設不斷涌現,并成為展示各地現代農業科技發展成果的重要載體。農業科技博覽園不僅具有一般農博館的科技資料收集、樣本制作、種子保存等功能,還具有新成果新品種展示、生產示范、技術孵化、可及普及和技術培訓等功能。新時代的農業科技博覽園還進一步發展為兼具生態、文化、休閑等服務功能,逐漸成為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主體的一部分。因此,農業科技博覽園不僅要考慮建設運行的社會功能,還要考慮其運行的經濟效果。本文通過對海口熱帶農業科技博覽園在經營管理內容、方式、成效與問題方面的分析,提出促進發展的政策措施。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簡稱“中國熱科院”,以下使用簡稱)隸屬于農業農村部,是我國唯一從事熱帶農業科學研究的國家級綜合性科研機構。創建于1954年,前身是設立于廣州的華南熱帶林業科學研究所,1958年遷至海南儋州,1965年升格為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院,1994年更為現名。老一輩革命家周恩來、朱德、鄧小平、葉劍英、董必武、王震等,新一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先后來院視察,為熱作事業發展傾注了殷切期望和關懷。
經過傳承創新與發展,中國熱科院現在海口、儋州、三亞、湛江、廣州等地建有5個院區,建有三亞研究院、廣州研究院、廣西研究院、云南研究院、四川攀枝花研究院,設有14個科研機構,2個附屬機構,1個院本級,土地面積6.8萬畝。擁有國家重要熱帶作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海南儋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國家熱帶植物種質資源庫、農業農村部綜合性重點實驗室等88個部省級以上科技平臺和5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海口熱帶農業科技博覽園由中國熱科院投資建設和開發管理,位于中國熱科院海口院區,始建于2010年,占地面積300畝,是一座集科技創新、成果展示、農業科普、植物觀賞、休閑體驗、研學培訓、科技交流于一體的自然展覽館。園區作為國家種質資源保存和展示基地,收集保存了熱帶植物1000余種,熱帶海洋生物600多種。擁有熱帶珍稀植物園、熱帶百果園、熱帶國花園、熱帶作物品種資源展示園、熱帶海洋生物資源展覽館、熱帶海島珍稀藥用植物館、熱帶生態農業科技館、天然橡膠科普館、國家熱帶農業圖書館、中國熱科院展覽館等特色景點,構建了“一心、兩館、三園、四場、五景、六區、七樓”的空間格局。“一心”:國家熱帶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兩館”:中國熱科院展覽館、國家熱帶農業圖書館。“三園”:熱帶珍稀植物園、熱帶國花園、熱帶百果園。“四場”:中心廣場、文化廣場、熱科廣場、神農廣場。“五景”:熱帶海洋資源展覽館、黎藥南藥科技館、熱帶生態農業科技館、熱帶作物品種展示園、天然橡膠科普館。“六區”:植物觀賞區、科普展示區、科研實驗區、成果轉化區、人才孵化區、綜合服務區。“七樓”:生物所科研樓、環植所科研樓、品資所科研樓、海口站科研樓、橡膠所科研樓、測試中心科研樓、信息所科研樓[1]。
該園于2020年正式對外開放運營,并于2021年6月17日順利通過海南省旅游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評定,成功創建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海口熱帶農業科技博覽園堅持以科技為支撐、市場為導向,主要開展休閑觀賞、成果展示、農業科普、研學培訓等相關業務,努力將其打造成為海南省會城市精品景區、海南自貿港靚麗名片、國際旅游島高端品牌,推動海南農業經濟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發展。
園區內風景優美、環境宜人。走進其中,便如同打開一本關于熱帶植物的百科全書,大自然的種種奇妙在這里五彩紛呈,名優稀特不勝枚舉;穿行其中,游客會獲得一份探奇的驚喜、一種釋然的心態;各種奇特的熱帶植物花木組成一幅幅美麗的圖畫,置身其中,仿如畫中游。如有時間還可以喂食水中的烏龜、小魚。園區內設置有咖啡廳,游客可以喝上一杯咖啡或是可可椰奶,放松心情。園內現在越來越多的周邊居民在節假日期間都來到園區享受愜意的時光。
充分發揮中國熱科院在熱帶農業種子、土肥、植保等科技方面的科研優勢,通過園區景點將熱帶農業的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進行集中展示,推進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實際運用;將土壤肥料、植保農藥、綠色環保、植物組培等技術融為一體,帶動示范熱帶農業在立體種養、循環農業等方面發展,推動熱帶作物優良品種的普及推廣和更新換代。同時,可以培養熱帶農業科技人才,提高熱區農民的文化水平和基本生產技能,培養造就具有一定科技水平、能基本使用現代技術、了解社會信息的新型農民。
園區內收集保存了香蕉、橡膠、菠蘿蜜等熱帶植物1000余種,在熱帶海洋資源展覽館、黎藥南藥科技館、熱帶生態農業科技館、熱帶作物品種展示園、天然橡膠科普館可以了解不同作物的發展及相關農業知識,在中國熱科院展覽館中可以通過了解中國熱科院從一棵橡膠樹發展成為現在多學科齊全的綜合性熱帶科研機構的歷史感受我國農業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國家熱帶農業圖書館可以查閱各種有關熱帶農業科技的圖書資料。可以說,海口熱帶農業科技博覽園是我國熱帶農業發展的縮影,是熱帶農業在資源收集、資料保存的一個巨大寶庫。
院區內搭建了種苗、科技產品線下和線上銷售平臺,開展線下體驗消費。將最新研制的熱帶農產品在園區展示銷售,加快熱帶農業科技產品的轉化和推廣(詳見表1)。
表1 海口熱帶農業科技博覽園部分科技產品
海口熱帶農業科技博覽園依托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科研基地、科技人員、科研成果等資源優勢,開發了“熱科學堂”系列科普課程,課程主要圍繞熱帶動物、植物、農業科技、 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內容,結合青少年樂于接受的科普講座、參觀、體驗等方式傳播科學知識、傳遞科學精神。2021年6月,園區正式啟動“熱科學堂”系列科普講座研學活動,截至2022年5月5日,已開展科普講座研學活動94場,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目前,園區的研學課程已經成為一張“金字招牌”。
面對越來越多的的農業科技博覽園以及其他旅游景點,園區的同質化越來越嚴重、競爭對手越來越多,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體制下確保正常運行是當下所有園區面臨的共同問題。筆者認為應該從規劃入手,找準園區定位,結合市場主體,挖掘消費需求,通過宣傳加大園區知名度。
農業科技博覽園既具有農業的自然屬性,又具有現代農業新型設施、模式的現代氣息,加上園林化的整體設計,形成了融科學性、藝術性、文化性為一體的人地合一的現代休閑觀光景點[2]。園區在建設之初就應該合理規劃布局,通過園區的干道、水系所對應的軸線關系來整合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新成果展示、現代農業科技教育與培訓等各個定位分區;運用整體組團、局部特色、突出植物群落的處理手法,在各個植物群落中合理布置各種綠植及休閑設施,使園區形成具有濃郁現代農業氣息的場所。
園區應以農業科技為核心,充分展示農業科技新理念、新成果,并通過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為載體的形式表現出來。以現代高新技術為抓手,充分融合生產理念、生態理念、示范理念與培訓服務意識,打造先進的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園區的引領模式:以休閑觀光為依托,發揮農業、科技、旅游三大優勢,形成五大分區。
農業科技博覽園的核心在于“科技”,優勢也在于“科技”。首先,要以產品、技術和服務為紐帶,利用自身優勢有選擇地安排農業生產、加工、流通和銷售環節,避免在農業科技博覽園發展過程中的同質化現象,通過合理的設備、手段、途徑強化園區科技優勢,促進園區盈利。其次,要挖掘農業科技博覽園的文化內涵,避免盲目跟風、“拿來主義”。結合當地的歷史文化、人文地理,深入挖掘自身的品牌文化,與當地的文化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的品牌定位,講好園區的“文化故事”,體現園區的獨特文化內涵,吸引游客數量,增大消費基數。最后,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將科研形成的新品種、新技術、農產品加工與營銷、物流等渠道結合起來,利用農業科技博覽園的平臺形成更大的的銷售市場,不斷增強園區的“造血”功能。
旅游業是典型的形象產業,知名度就是生產力,品牌就是效益。要打造博覽園的市場品牌,首先要通過聯合地方政府爭取相關優惠政策,提高園區在城市旅游景點的社會地位;充分利用現代傳播媒體,通過抖音、公眾號等自媒體讓人們了解農業科技博覽園,在立足城市基本市場的同時,爭取開拓國內市場。發揮科學普及研學培訓等方面的優勢,滿足游客對現代農業科技技術和成果知識需求,盡量把科學普及和研學培訓活動與經濟效益相結合。同時,進一步發揮旅行社等中介組織的作用,中介組織是旅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經濟環境下的重要參與力量,通過旅行社的介入和積極參與對宣傳農業博覽園,提高知名度,組織游客旅游具有重要意義。
園區應當在建立健全管理機構,明確崗位職責分工,配備管理的人員外,還要建立以市場經濟為基礎、以企業法人制度為主體、以公司制度為核心的現代新型企業制度,能夠對接靈活對接市場主體、適應新時代市場規則,確保園區能夠在符合國家、地方法律法規的約束條件下正常運行。
綜上,現代農業科技博覽園在當前形勢下,需要在規劃、內涵、宣傳方面加大力度,提升園區的綜合實力,是實現園區可持續運行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