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施奔林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著密切的關系,教師將二者有機結合可以對中職學生進行心理、思維等多方面的指導和教育。因此,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教師應該積極地融入德育內容,以增強中職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良好的品德。目前,部分中職學校的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主要根據教科書的內容給學生講解相關知識,并沒有與其他教育內容相結合,導致課堂教學較為枯燥,因而教學效果不佳。對此,教師可以將德育與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相結合,使用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相關的專業知識,引導學生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中職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之間是不可分割的關系,兩者結合能夠幫助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形成健康、積極的心理,以樂觀的態度面對未來的挑戰。中職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部分教育內容是一致的,教師可以整合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內容,以實現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中職德育具有廣泛的知識內容,包括有關中職心理健康教育的大量知識,教師將德育滲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引導學生系統地學習這些知識,有助于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的最終目的。
首先,設定教育目標。無論是心理健康教育還是德育,中職學生都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滲透德育時,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發展自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為他們下一步的發展奠定基礎。
其次,有機結合二者內容。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要有機結合二者的教育內容,在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時,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升其道德素養,為學生的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最后,選擇科學合理的方法。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存在一定的差異,德育關注的是創設環境,樹立榜樣,心理健康教育則更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與學生的討論,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充分發揮作用,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道德素養。因此,教師應選擇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注重二者的結合,以更好地教育學生,讓他們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和良好的道德品質。
部分中職學生認為自己學習不好,再怎么努力也沒有用,并且在意識形態和思想道德上也存在困惑,在別人遇到困難時不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同時,部分學生對自己缺乏信心,不想與他人聯系,也很少與父母進行溝通和交流,導致自己與父母的關系較為疏遠。此外,部分中職學生對未來感到焦慮、恐懼和彷徨,給自己的成長帶來了負面影響。中職學生正處于比較敏感的青春期,思想較為獨立,但缺乏自控能力、判斷能力和社交經驗,這不利于他們身心的健康發展。因此,在中職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應有效滲透德育,努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水平,以更好地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在實際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些教學理念與中職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學習關聯不大,使學生無法進行自我連接,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不夠明顯。同時,部分德育內容與現實的社會文化相脫節,很難發揮實際作用。此外,現代社會的發展日新月異,一些主流思想和主流意識正在發生變化,而教科書上的部分內容較為落后,導致學生無法很好地領會其中的教育意義。

在日常的教學中,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較為傳統,無法與當前的教育理念相結合,他們多采用說教模式,缺乏創新,未能整合現有的社會話題與德育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容易對學習失去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對道德價值觀的理解,限制了他們對社會問題的思考。此外,部分德育教材的形式和內容比較單一,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而教育效果不佳。
在部分中職學校的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一種教育目標模糊的現象,即教育目標不強調國家主導的意識形態,也不強調個體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且面向社會現象的德育內容較少,學校德育內容與社會現象存在脫節的情況,從而導致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難以有效落實。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實際上是兩個獨立又互補的內容,二者都集中在學生身上,教育的基本內容也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發展狀況確定,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育的作用。因此,教師有必要將德育滲透到中職心理健康教育中,實現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教師應注意學生在學校的日常生活,根據學生的實際問題和心理需求,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具體來說,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了解學生的生活和問題。
一是積極溝通。積極的溝通不僅是教師了解學生的主要方式,還是教師為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并就特定主題和內容進行討論,了解當前中職學校學生的主要問題。
二是客觀觀察。客觀觀察是教師了解學生的主要方式,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學生在日常教學活動、學科教育和職業教育中的課堂表現,從專業的角度發現學生存在的問題。在基本了解中職學生的狀況后,教師可以先結合專業知識,從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角度出發,分析和總結這些問題,然后組織主題活動和創建情境,還原學生的問題,最后使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沉浸式現場教學,指導學生進入場景,探索問題的解決方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滲透德育內容,引導學生逐漸形成正確的認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這種方式,中職學生可以在現實生活中解決類似的問題,進一步鞏固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將兩者結合起來可以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教育的基礎和方法,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也可以通過教育內容的結合來實現這一目標。中職學校的教育與普通中學的教育不同,不僅應包括學生的學科教育、素質教育等普遍性內容,還應包括相關專業的教育內容,這也是中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的特殊性。對此,教師應選擇多樣化、有特色的教育形式,如結合現實活動中的具體案例來完成學生的教育,通過課堂專題討論、主題演講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以增強教育活動的效果。
保證中職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是教育體系中人才社會化的基本 要求,也是對素質教育有效性的重要評估標準。教師應將德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以確保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讓學生擁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并對生活保持積極的態度。在撰寫教學大綱時,中職教師應科學地將德育的基本內容整合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中,在教學中適當融入意識形態和道德文化知識,并根據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具體表現,適當調整和優化教學大綱,以更好地實現 相應的教育目標。教師應豐富教育內容,讓學生充分理解心理健康問題,并引導學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中職學生心理尚未成熟,對許多人生哲理和處事原則不夠了解,在處理問題時可能會比較沖動。這時,教師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結合個人經歷或教育經驗,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完美結合,逐步引導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要保持冷靜,并教導他們不要因沖動而犯下無法彌補的錯誤。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真實事件,講解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內容,并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受,讓學生客觀地分析事件,真正了解沖動行為的危害,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首先,學校是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會對學生的教育產生一定的影響,而教師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也是學生學習的榜樣,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學校應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并努力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從而借助教師的榜樣力量促進學生的發展。另外,學校的教育氛圍與校園文化密不可分,學校應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并通過廣播、講座、展覽等方法進行宣傳,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與成長氛圍。
其次,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品德具有重要的影響,學生的習慣、個性、思想、道德等與家庭環境直接相關。因此,學校應與家庭合作,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指導學生,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最后,社會本身是一本教科書,始終在教育中發揮著作用,教師可以利用各種社會資源來教育學生,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有益的實踐活動,有效地將德育滲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真正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基礎。
總之,將德育有效地融入中職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強教育效果,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開展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還要時刻重視德育知識的融入,以達到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