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良英 林葉芯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廣東 廣州 510303)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美育為主題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在總書記的指示下,國務院陸續發布了關于學校美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其中2015年的《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給美育工作指明了改革方向,引起眾多學校的廣泛關注和重視,2020年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學校美育工作起到了促進和引領的作用。在美育工作不斷成熟的背景下,2022年4月21日由教育部修訂發布了《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稱新課標),新課標的發布是學校美育工作的具體化落實,標志著課程改革進入到新的高度。從新課標的名稱可以看出,音樂不再是單獨的一個學科門類,而是融入到“藝術”的學科群范疇中,集合了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五大模塊稱之為“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體現出藝術的學科綜合和大教學觀念,為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當下對新課標進行解讀并將其融入到教育教學當中,以此來適應黨和國家提出的新要求。
新課標將黨的教育方針貫徹落實,提出了更符合黨的教育方針的“核心素養”。新課標為更好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實現從舊課標的“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的轉變,將“核心素養”細分為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個方面,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核心素養”的提出使得課程目標更清晰、準確,引領了音樂課程教學實踐,體現了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要求。
新課標確立了堅持以美育人、重視藝術體驗、突出課程綜合三大點為課程理念。堅持以美育人的理念貫徹落實了習總書記關于美育的重要講話內容,彰顯了美育的重要性,明確指示了要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重視藝術體驗的理念是指藝術感知和情感體驗,是音樂教育的實施路徑,充分發揮了音樂學科的特性;突出課程綜合的理念是音樂與其他課程、社會現實、學生個人生活的聯系,不同知識之間相互融合、滲透促進音樂核心素養的培育。此次的修訂使得課程理念更加簡煉和明晰,成為教師應該遵循和落實的教育觀念、課程實施的標向和追求。
新課標內設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影視五大類,這加強了各學科間的相互交叉與綜合,使藝術課程更多元化。音樂課程中,新課標主要以音樂學科為主線,課程內容包括“欣賞”“表現”“創造”和“聯系” 4類藝術實踐,融入多重依據教學提示總結為下表:學科等相關內容,發揮音樂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我們不僅要從各學科獲取更廣泛的知識,融入音樂課程及實踐之中,豐富其藝術內涵,同時能夠從不同學科中獲得新的思維方式,促進音樂課程創新。

表1
學業質量標準是學生完成課程階段性學習后的學業成就表現,新課標根據學生發展特點,對義務教育階段按照年級進行分段分析,針對不同年級學生提出符合其發展階段的學業質量要求。細化學業質量要求后,對課程教學目標有了更明確的要求和檢驗標準,讓教師能夠清晰教學設計,做好教學反思工作,有助于課堂教學的進一步完善,提高學生學習的質量、效率。
從以上四點我們可以看出在新課標中無論是目標、理念、內容、學業質量標準都對音樂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化了新時代立德育人的培養目標,這些都為音樂教師的培養方向提供了指引。新課標作為新時代的產物,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新方向,師范生作為教師人才的儲備軍,十分有必要在大學期間對新課標進行學習、解讀,高校是培育教師的基地,更應該緊跟時代指引,為師范生提供學習資源和路徑,使師范生能更好的的進入教師這一角色。
新時代音樂教師應該具備的教學技能和教學能力,在新課標不同課型中均給出了培養方案,尤其是在欣賞課程教學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本文僅對欣賞課教學能力進行探討。
音樂學科課程內容包括“欣賞”“表現”“創造”和“聯系”4類藝術實踐,涵蓋14項具體學習內容,在“欣賞”中明確了學習內容為音樂情緒情感、音樂表現要素、音樂體裁形式、音樂風格流派四個大的方面,更注重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在音樂課堂中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豐富審美體驗。
新課標指出,通過“欣賞”,學生體驗音樂的情緒與情感,了解音樂的表現要素、表現形式,感知、理解音樂的體裁與風格等,發展音樂聽覺與感知能力,豐富音樂審美體驗,深化音樂情感體驗,提升審美感知和文化理解素養。
從表格內容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課堂組織能力、教案設計能力、教學活動創新能力、學科綜合能力、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傳承民族文化的能力對師范生教學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作為師范生應該參照這樣的標準進行自主學習,從而具備欣賞課程教學的素養,以下將從提升路徑進行探討。
在當前音樂師范教育中,師范技能的培養不夠成熟、全面,大多側重于演奏技能方面,而忽略了教學技能的培養,導致大部分即將步入職場的音樂師范生都沒有達到新課標的要求,甚至相差甚遠。欣賞課程教學是最能體現師范技能的課型之一,對教師的文化儲備、技能運用與綜合都有較高的要求。欣賞教學能力擁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但國外目前有關“欣賞教學”的研究相當匱乏,而國內的相關研究大部分都還在探索與現有課程的融合度,能夠搜索到的相關論文僅有5篇,在實際應用范圍小,通常只出現在實驗類課程中,而且只是簡單地將資料擺出來供學生使用,教師沒有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也難以獲得優秀的學習體驗。因此,本文將為師范生欣賞課程教學能力提升提出一些自主建構的路徑。
音樂師范生的課程均是由必修與選修兩大部分組成,必修是學校根據年級、班級或專業為單位設計的人才培養方案,而選修課程是學生可以自行選擇的課程,具有能自主支配的特點。由于人具有獨特性,每個音樂師范生的知識結構是不一致且統一的,必修課程的設置并不能將每個音樂師范生都培養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在這樣的現象下,選修課程的選擇尤其重要。
音樂師范生師范技能有專業技能和教學技能兩大塊,現在許多師范生都把自己的重點放在專業技能的學習上,常常忽略自身教學技能的培養。欣賞課程的教授對教師的文化儲備、技能運用與綜合都有較高的要求,師范生是教師的前身,那么,增加文化儲備、學習各項技能、提高技能綜合能力是師范生在學習階段的重要目標。
學會自我監控和反思性學習。音樂師范生在培養欣賞教學能力的學習過程中,是通過學習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為主要路徑來實現提升教學能力,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提出,學習者要不斷監視和判斷自己的進展以及與目標的差距,采用各種增進理解和幫助思考的策略,并對學習活動進行階段反思和整體反思,修正學習策略。對于必修課程,音樂師范生可以根據自身知識體系把時間精力重點放在較缺乏的課程上,并不斷監視和判斷自己的學習成果。對于選修課程,音樂師范生可以有指向性的選修課程,首先,結合需要達到的師范技能來選擇一些與必修課互補的課程;其次,根據自身情況選擇缺乏的理論知識或者技能訓練課程;最后,學有余力的情況下,選擇一些知識技能來學習,持之以恒的朝著成為一專多能的教師方向前進。
1.應用互聯網對理論知識進行拓展
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新時代,線上教育資源不斷被豐富,作為師范生要善于利用互聯網進行知識拓展,對最新資源進行檢索與學習。教育部、國務院等官方網站是國家政策、教育動態的便捷途徑;知網、方特、維普網等資源庫是文獻檢索、論文學習的高效平臺;網易公開課、智慧樹、學習通、中國慕課等優質線上課程軟件是豐富學識的有效路徑;嗶哩嗶哩、愛奇藝、騰訊等視頻播放軟件是學習優秀課堂教學案例的媒介。師范生通過多樣的線上渠道對教育教學理論知識進行拓展、提高文化素養、加深對教育教學的理解為教學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2.利用“微格教學”對教學實踐進行訓練
微格教學實際上是提供一個練習環境,使日常復雜的課堂教學得以精簡,并能使練習者獲得大量的反饋意見。當師范生在課堂上學習到某些教學技能時,需要進行鞏固和實踐,但常規四十五分鐘的完整課堂教學具有消耗時間長、缺乏教學對象、針對性弱等缺點,因此,師范生可以運用微格教學進行某個教學技能的訓練,可以不需要學生,只需要5—20分鐘就可以完成教學,再對錄制的教學視頻進行觀看總結,汲取經驗,提高學習效率進而提高教學實踐能力。
3.使用“意念訓練法”對教學技能進行訓練
師范生在匆忙的學習生活中,大部分都不能系統或固定的時間、空間對教學技能進行訓練,因而,學會時間高效管理,利用好日常生活的碎片時間就顯得尤為重要。“意念訓練法”是在師范生掌握了相關知識和操作技能之后進行的,是指通過意念訓練在大腦皮質內建立神經聯系,留下“痕跡”,不斷反復操練以刺激大腦皮質和中樞神經,使自己的意念對自己的心理施加影響,使大腦全神貫注于某個技能之中,從而達到自我控制和調整的一種訓練方法。師范生在碎片時間時,可以結合意念訓練法對新掌握的教學技能在大腦反復復習和演練,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進程。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新時代對教師提出的育人要求,“課程標準”是動態發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在現階段我們要對新課標進行解析、實踐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
欣賞課教學是學生審美發展的基礎,師范生是教師的儲備軍,欣賞課教學訓練應從師范生開始培養。現國內對欣賞課教學能力提高的研究還太少,欣賞課教學能力研究這條路還很長,希望有更多的專家學者能注意到從師范生角度出發的欣賞課教學能力研究的空缺,并對其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