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2月18日,“大愛無國界——鄉村振興,健康先行”國際義賣活動開幕式在北京舉行。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和夫人錢韋,外交部黨委書記齊玉、副部長樂玉成等外交部領導,以及160余位外國駐華使館、國際組織駐華機構、有關企業代表等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出席。
錢韋女士在致辭中感謝各國駐華使館、國際組織代表機構和各界愛心人士對“大愛無國界”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持。錢韋說,“大愛無國界”這項有溫度、接地氣的公益活動已走過12個年頭,開出友誼之花,結出累累碩果,為中國脫貧攻堅事業作出積極貢獻。
錢韋表示,2021年,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鄉村振興開始全面推進。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人民健康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此次義賣活動的善款將用于為云南省金平縣人民醫院更新體檢設備,為麻栗坡縣婦幼保健院添置專用設備,讓鄉村百姓享受更好的醫療服務,讓健康一路相伴。
阿塞拜疆駐華大使杰納利代表外國駐華使團致辭,祝賀中國脫貧攻堅事業取得巨大成就,感謝中國外交部連續多年舉辦“大愛無國界”活動,為世界各國人民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提供了重要平臺,也為中國脫貧事業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作出重要貢獻。
嘉賓們共同見證了“云義賣”活動的正式啟動?!霸屏x賣”在天貓平臺設立“幫一把消費幫扶旗艦店”專題網頁,持續一周時間。當晚,部分外國駐華使節、國際組織駐華機構代表和外交部定點幫扶縣、合作支持縣代表等進入央視新聞客戶端和淘寶“央視新聞”直播間,與央視主播共同推介本國文化和義賣貨品。

2021年11月25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重點學科“大國與中東關系”項目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主辦的《俄羅斯的中東政策:從列寧到普京》發布會暨俄羅斯與中東關系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
首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梁艷玲副社長進行了新書致辭,隨后本書譯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唐志超對新書做了精彩介紹。前駐沙特、埃及大使兼駐阿盟代表、前中東問題特使吳思科,中國政府敘利亞問題特使、前駐伊朗、埃塞大使兼駐非盟代表解曉巖,國際關系學院教授羅英杰,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中亞主任張寧分別對該書進行點評。新書發布環節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國別區域分社總編輯高明秀主持。
《俄羅斯的中東政策:從列寧到普京》作為目前俄羅斯研究的重要著作,對百年來蘇聯(俄羅斯)與中東國家關系的發展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梳理,深刻反思了其中東政策的得與失,揭秘其中東外交政策的制定過程,并探討了這些政策背后的指導思想。唐志超作為本書的主要譯者,對本書的特點進行了概括。首先是權威性,作者瓦西里耶夫是俄羅斯中東研究的權威。第二是內容性,瓦西里耶夫查閱了大量的文獻檔案,特別是采訪了許多高官和大使,包括前政治局委員、莫斯科的市委書記、前外長、副外長等等。這種高規格訪談只有以原作者的地位才能進行。第三是獨特的寫作風格,似訪談又似傳記,是非典型的學術著作。第四是本書為國內中東學界提供了創新性的研究視角。最后是可借鑒性,本書對我國當下乃至未來的中東政策具有借鑒意義,同時這也是翻譯本書的重要出發點。

日前,以“文化軟實力、文化多樣性與人文學”為主題的第十三屆中韓人文交流政策論壇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黨組成員趙奇,韓國經濟人文社會研究會理事長丁海龜出席開幕式并致辭。韓國文化遺產廳原廳長鄭在淑以“動態人文學”為主題、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魏道儒以“中國貴和思想及其文化價值”為主題分別作基調演說。
韓國首爾大學、成均館大學、西江大學、延世大學、浦項工科大學、協成大學、韓國歷史博物館,以及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外交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人民日報社、世界知識雜志社等中韓機構50多位學者參加會議,并圍繞“文化軟實力與國家競爭力:人文學的價值”“人文學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中韓構建文化軟實力的實踐與經驗”三個分議題展開交流與討論,系統闡述了文化軟實力與國際競爭力之間的關系,強調了人文學建設、文化軟實力建設對于中韓人文交流及兩國經濟社會發展所起到的推動作用。
“中韓人文交流政策論壇”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信息情報研究院與韓國經濟人文社會研究會共同主辦的國際會議,自2005年起輪流在中韓兩國舉辦,開展人文政策研究分析、挖掘人文政策方面的成果與經驗、探討未來人文政策的作用與影響,以期為中韓兩國及東亞地區的人文交流及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借鑒。

日前,由中國社科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及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主辦、歐亞系統科學研究會及《文化縱橫》雜志社協辦的“冬奧會的國際關系與東北亞合作”國際學術會議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舉行。中國社科院亞太院院長李向陽、中國外交部亞洲司參贊董書慧、韓國駐華大使館政務參贊金尚煜、中國社科院世經政所副所長徐奇淵致辭。聯合國前副秘書長沙祖康,北京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運動員委員會主席、世界反興奮劑機構副主席楊揚作主旨演講。會議圍繞“冬奧會中的外交與全球治理”“韓日俄冬奧會的成功經驗”“北京冬奧會與東北亞合作新契機”展開研討。韓國成均館大學、韓國世宗研究所、韓國對外經濟政策研究院北京代表處、日本國際論壇、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成都代表處、蒙古國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中國社科院、歐亞系統科學研究會、浙江大學、山東大學、內蒙古社科院、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改委、國際體操聯合會、外交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溫州大學、人民日報社、世界知識雜志社、環球雜志社等單位學者參會。中國社科院地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鐘飛騰作總結發言。

2021年12月11日,國際關系學院“知識產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成立儀式暨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國際關系學院黨委書記韋春江、院長陶堅等領導和師生代表出席會議。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北京大學)研究基地主任易繼明,北京知識產權法研究會會長曲三強,科技部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徐捷,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貿易與投資安全研究所所長程慧,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秘書長、教授陳琪,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副部長、教育部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基地執行主任王棟,北京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王勇,字節跳動公司法務部法律研究總監李穎,小米集團法務部總經理劉振,北京知產寶網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璇,中國核工業集團戰略規劃部部長王加勝,中國科學院科學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樊春良,世界知識出版社副總編輯羅潔以及來自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教委等機構的專家學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出席揭牌儀式和研討會。知識產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郝敏主持了成立儀式暨學術研討會。
郝敏在開場詞中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高新科技領域激烈競爭中創造出的高質量知識產權,是大國博弈的勝負利器。現代科技發展的速度和復雜程度前所未有,“單打獨斗”式科研已經難以滿足現實需要。
韋春江書記在致辭中指出,“知識產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對重大國家利益和決策需求的積極回應,是對黨中央、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知識產權和科技創新重要指導精神的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明確強調要繼續推進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知識產權保護關系國家高質量發展,關系人民生活幸福,關系國家對外開放大局,關系國家安全”。中心研究應圍繞知識產權強國建設和科技自立自強,努力辦成守政治初心、擔政策使命,積學術大成、有社會影響的高水平研究智庫。
中國常駐世貿組織代表、特命全權大使李成鋼發來賀信,對中心成立表示熱烈祝賀。李成剛大使表示,國際關系學院近年來在國家安全學學科建設和國際安全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期待新成立的知識產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充分利用學科交叉優勢,為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服務國家戰略決策提供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持。

在學術研討交流會環節,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最高人民法院、科技部、商務部、中國科學院、中國核工業集團、小米集團、字節跳動公司、知產寶科技公司等各界專家學者圍繞“知識產權強國的基本思路和任務”“中美科技競爭與科技安全”“美國對華出口管制最新趨勢分析”“大國科技競爭的政治邏輯及治理”“美國促進公私科技合作的立法與政策”“美國重組全球供應鏈的政策及影響”“中美核科技競爭的現狀”“首腦會晤以后的中美關系現狀”“全球知識產權保護及科技企業出口合規”等主題發表主旨演講。
陶堅院長在會議總結中對“知識產權與科技安全研究中心”的未來發展寄予厚望并提出要求,要樹立服務政治大局意識,以國家最迫切的安全利益需求為導向,將國際科技合作和人才交流中的現實問題和突出問題作為優先研究對象,力求把研究做扎實、見實效。

2021年12月21日,由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主辦的“日本與中日關系:形勢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天津社科院、自然資源部海洋發展戰略研究所、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知識出版社、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信息工程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河北大學等機構的專家學者,以線下和線上方式參會。
日本研究所所長楊伯江出席會議并致辭。他強調了本次研討會的三個目標:回顧梳理形勢,抓住關鍵問題;相互借鑒成果,促進學科融創;實現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對策研究有機結合、同步推進。
研討會分為日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日本外交與對外戰略、中日關系五個單元。政治單元主要圍繞岸田政權的穩定性、日本國內政治與中日關系、日本政治生態變化特別是日本政治右傾化發展演變態勢等方面展開分析與討論;經濟單元主要探討了日本經濟現狀及走勢、中日經濟關系、日本企業經營狀況與新趨勢、日本經濟安全保障對策與全球價值鏈重構及日本金融政策等;社會文化單元主要分析了日本社會變遷對中日關系的影響、當前日本社會思潮、日本人口安全戰略、日本新保守主義概念以及當前日本社會關于皇室制度的討論等;日本外交與對外戰略單元主要探討了日本政局變動下的對外政策、日本安全政策與防衛政策走向及對中日關系的影響、日本海洋政策和中日海洋問題以及日本在中美戰略博弈中的位置與作用等;中日關系單元主要討論了“政冷經熱”問題、中日關系“范式之變”、中日關系困局中的積極因素、中日關系中的印太因素、近年來的日臺關系等。

日前,由北京語言大學主辦的“中國、聯合國與人類進步——紀念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暨北京語言大學聯合國研究中心成立28周年”學術研討會以線上線下結合方式召開,圍繞“中國與聯合國攜手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和“多元視角下的聯合國研究”兩大主題展開12場學術發言,議題包括中國在聯合國取得的歷史成就,裁軍、人文交流、氣候、全球治理,以及中國如何面對聯合國未來變革、中國的聯合國研究等問題。
北語校長劉利,中聯部前副部長于洪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非洲部主任、北語校友愛德蒙·木卡拉,北語資深教授李鐵城,聯合國糧農組織前副總干事何昌垂,前中國聯合國協會副會長兼總干事劉志賢,前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尤少忠,國際勞工組織原(泰老柬)國家局局長王紀元,以及外交學院、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上海聯合國研究會、世界知識雜志社等單位學者參加會議并作致辭或發言。北京語言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聯合國研究中心主任賈烈英教授進行會議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