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質培優背景下,提升高職國際化辦學水平是增強國家軟實力的客觀需要、是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支撐、是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必要補充,應堅持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注重內涵、提高質量等四項原則,通過系統化制定高職國際化辦學的法規政策體系、一體化設計高職國際化辦學的戰略規劃、多方位開發高職國際化辦學的標準、整體性搭建高職國際化辦學的合作交流平臺、科學化構建高職國際化辦學的質量評價機制等實施策略,有效提升高職國際化辦學質量。
[關鍵詞]提質培優;高職;國際化辦學
[作者簡介]吳燕萍(1982- ),女,浙江衢州人,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浙江? 義烏 322000)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01-0053-05
2020年9月,《職業教育提質培優行動計劃(2020—2023年)》(以下簡稱為《計劃》)發布,提出加快培養國際產能合作急需人才、提升職業教育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任務。高職院校開展國際化辦學,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我國深度參與國際產業分工、實現產業向高端躍遷的內在需要,更是增強我國高職現代化發展的大勢所趨。現階段我國高職國際化辦學水平還比較低,國際市場的認可度不高。提質培優背景下,如何在高職范圍內廣泛開展國際化辦學實踐,快速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實現內涵發展,為職業教育增值賦能,是我國高職國際化進程中必須面對的關鍵問題。
一、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國際化辦學水平提升的現實價值
(一)增強國家軟實力的客觀需要
一方面,提升高職國際化辦學水平是增強我國文化傳播力的內在需要。高職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傳播先進文化的社會職能,提升我國高職國際化辦學水平,有利于提升我國文化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的文化認同。另一方面,提升高職國際化辦學水平是增強我國國際影響力的客觀要求。高職國際化辦學,有國內與國外兩個“出口”,在國內表現為吸引海外學生留學、外籍教師任教,在國外表現為高職院校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各大高校、教育組織等多邊機構的合作,開展國際化人才交流與人才培養項目,為推動全球教育事業發展貢獻中國智慧。
(二)國家重大戰略的重要支撐
推動職業教育辦學水平的整體提升,有效支撐國家重大戰略,是我國社會主義高職院校辦學的重要職責,也是《計劃》實施的重點任務。提升高職國際化辦學水平,不僅能夠推動我國高職走向世界,也能夠服務和支撐國家一系列重大戰略的實施。一方面,提升高職國際化辦學水平,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撐。“一帶一路”建設涉及大量基礎設施、貿易合作項目,需要大批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提升高職國際化辦學水平,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國際化專業技術人才和專業服務支持,正是高職支撐國家重大戰略實施的具體表現。另一方面,提升高職國際化辦學水平,為我國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提供有力支撐。培養更多熟悉國際經貿規則,通曉國際事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我國引進外資和國內企業“走出去”提供人才支持和技術支撐,助力我國對外開放戰略的深入實施。
(三)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必要補充
一方面,我國高職院校要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需要在參考國際職業教育標準、理念、方法以及模式的基礎上,不斷優化調整自身的辦學體系,從而推動我國職業教育與國際接軌。不僅如此,在高職國際化辦學過程中,不論是引進外籍師資,還是開發實施中外人才交流項目,都需要我國職業教育工作者熟悉國際職業教育的標準和規則,不斷提升師資的國際化水平,也將在客觀上推動我國職業教育與國際接軌。另一方面,高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有利于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走向世界。近年來,我國高職創新辦學和育人體制機制,加快國際化發展步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國際化辦學模式,如2015年天津市教委啟動了魯班工坊項目,取得了顯著成效,在推動中國特色現代職業教育走向世界方面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二、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國際化辦學水平提升的原則
(一)扎根中國,融通中外
提質培優背景下要提升高職國際化辦學水平,必須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融通中外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向。就高職而言,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就是要把讀懂、理解和把握中國職業教育作為最重要的時代課題和基礎資源,立足中國文化,形成中國理論,提煉現代職業教育建設發展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高職工作者應系統梳理和全面了解我國職業教育從近代到現代的發展歷史進程,把握中國職業教育特色的歷史文脈,理解中國職業教育之“根”,在此基礎上,引進和借鑒國際職業教育發展實踐過程中的優質資源和先進經驗。融通中外是我國高職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的重要方向。一方面,要正確理解中國高職院校所處的國際環境。明確中國職業教育在世界時空中的“坐標”,順應時代大勢,找準自身定位,明確發展的目標和方向。另一方面,要深刻理解職業教育的性質和規律。我國職業教育工作者應在深刻理解職業教育性質和規律的基礎上,理性看待中外職業教育的差異,對國外職業教育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找到國際職業教育真正的卓越之處和先進經驗,并為我國所用。
(二)立足現實,面向未來
高職國際化辦學必須立足當代中國發展的現實。立足現實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要立足當代中國職業教育發展現實,把握好職業教育發展的時代特征與問題,與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制度機制實現良性互動;二是要立足當代中國產業經濟發展的現實,緊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興產業加快發展的時代步伐,深化產教融合,增強社會服務能力,為經濟社會建設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使高職國際化辦學與解決好產業經濟發展中的現實問題相統一。同時,高職國際化辦學還應以面向未來、引領未來為目標。我國高職國際化的辦學核心在于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獨立精神和可持續發展能力,能運用創新思維分析和解決未來遇到的各種復雜問題,善于將人類科技創新成果應用于生產實踐場景中的高端技術技能人才。
(三)“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
我國高職實施國際化辦學,應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并重的原則。“引進來”與“走出去”對應了三個不同的境界和層次。第一層次是外向性的“引進來”與“走出去”。外向性的“引進來”主要表現為我國高職院校引進國際優質高職資源和先進標準,借鑒國際職業教育的成功經驗等;外向性的“走出去”主要表現為我國高職院校師生走出國門,通過參與國際職業教育人才交流合作項目的途徑,出國考察和學習交流。第二層次是內向性的“引進來”與“走出去”。內向性的“引進來”表現為我國高職院校擴大留學生招收規模,調整留學結構,招收更多東南亞、西亞、非洲等地區的留學生來華學習。內向性的“走出去”表現為我國高職院校大力開展境外辦學或者境外合作辦學,積極參與制定國際職業教育標準與規則,開發適用于國際的高職專業標準和課程體系,參與建設境外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等。第三層次是融合創新性的“引進來”與“走出去”。高職院校在實施外向性“引進來”與“走出去”的基礎上,推動國際化職業教育標準、規則、模式的內化與轉化,生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優質職業教育資源,形成蘊含中國智慧的職業教育標準,再“走出去”參與國際高職市場競爭,彰顯中國高職的特色和優勢。
(四)注重內涵,提高質量
內涵建設要求高職在實施國際化辦學過程中,要牢牢遵循職業教育的發展規律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規律,實現與職業教育基本屬性的高度統一。一是要在國際化建設的過程中把握好內涵建設的各個節點,使高職院校內涵建設與國際化建設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二是要加強國際經驗的本土化實踐,切忌一味照搬照抄國際職業教育機構的標準或做法,而要結合我國國情和自身校情,積極探索國際經驗的本土化實踐方法和路徑,在借鑒中實現創新發展。
提升高職國際化辦學的質量,首先要提高國際化人才培養質量,著力從國際視野和胸懷、創新意識和能力、國際化知識、跨文化溝通能力、國際活動能力等方面,培養和塑造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的知識能力結構,使高職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達到國際水準,成長為在全球化競爭中善于把握機遇和擁有主動權的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其次要提升教育資源以及人才培養平臺的質量。高職院校在國際化建設過程中,要把打造高質量的教育資源與國際合作平臺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在政策、資金、人才等各方面向提高辦學質量傾斜,以質量贏得國際職業教育市場的認可。
三、提質培優背景下高職國際化辦學水平提升的實施對策
(一)系統化制定高職國際化辦學的法規政策體系
首先,要加快教育立法,系統化制定高職國際化辦學的法律規范。盡管當前我國現行的教育法律法規中涉及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相關內容,但只屬于宏觀層面的法律指導,缺乏針對性的規定。對此,加快高職國際化辦學的立法工作,一是要在現有的法律框架內,逐步完善與高職國際化相關的法律規定,使現行法律與高職國際化實踐中出現的常規性問題和情況相契合。二是國家立法機關應適時啟動高職國際化辦學專門性法律的立法工作,全面規范高職境內外合作辦學所涉及的留學生管理、教育資質互認、職業資格證書互認、知識產權保護等一系列問題。三是各級地方政府要發揮了解地方社情教情優勢,針對區域高職國際化辦學的階段特征和實踐需求,出臺地方性法規,從操作細則層面進一步規范高職國際化辦學實踐。
其次,要強化政策供給,系統化制定高職國際化辦學的政策體系。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不斷強化政策供給,完善高職國際化辦學的支持政策、監管政策和引導政策。其一,要完善高職國際化的支持政策,制定組合式激勵政策,鼓勵更多有條件的高職院校積極開展國際化辦學研究,探索國際化辦學的實踐。其二,要完善高職國際化辦學的監管政策,就外籍教師聘任、出國進修教師選派、留學生選拔等事務加強教育主管部門的監督,確保高職國際化實踐始終行進在法治化、規范化的軌道上。其三,要完善高職國際化辦學的引導政策,促進國家宏觀戰略實施與高職國際化同步發展,健全高職院校“走出去”的政策安排,發揮國家政策在引導高職國際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一體化設計高職國際化辦學的戰略規劃
首先,教育部應加強對職業教育國際化建設的宏觀規劃指導,明確高職國際化辦學的內涵和發展方向。教育部應加快研究制定全國性的職業教育國際化建設指導意見,從職業教育國際化辦學的指導思想、總體要求、發展目標、基本原則、具體措施、組織實施等各個層面,給予正處于國際化辦學探索實踐中的高職院校更加明確詳細的指導,使其結合自身資源狀況逐漸形成國際化辦學特色。其次,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制定區域性的高職國際化發展戰略。各級地方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依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和行業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立足區域高職發展實際,在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職業教育國際化建設宏觀指導意見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區域開放的重點和特點,制定區域性高職國際化發展戰略,以此帶動各區域高職的發展,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職業教育國際化發展格局和聯盟。
(三)多方位開發高職國際化辦學的標準
首先,明確高職國際化標準建設的原則。我國高職國際化標準建設應始終遵循國際性與自主性相結合的原則,既積極借鑒吸收國際職業教育先進標準中的優秀要素,又要堅持我國社會主義職業教育的標準優勢和特色。其次,明確高職國際化辦學標準建設的內容。高職國際化辦學標準應涵蓋高職境外辦學和育人活動的各項主要工作,在標準內容的厘定上,一方面要關照到我國職業教育辦學與國際高職活動的不同之處,體現標準建設的差異性;另一方面要充分考量國際化辦學的通行規則和范式,體現高職標準的對接與融合。具體而言,高職國際化辦學標準應包含教育理念、機構設置、課程體系、科學研究、合作辦學、師資質量等方面,構建出高職國際化辦學的整體框架和基礎規范。最后,參與國際高職標準制定,達到國際互認。一方面,我國高職院校應加強與國際高職機構的聯系和互動,依據國際高職市場的需求和發展趨勢,與國際職業教育相關機構共同探索、制定國際化標準,提升我國高職標準的國際通識度;另一方面,我國在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過程中,要積極加強與世界各國的職業教育交流與合作,舉辦職業教育國際化標準論壇,依托國家力量推動高職國際國內相關標準的對接與融合。
(四)整體性搭建高職國際化辦學的合作交流平臺
首先,搭建國際化產教融合平臺。我國高職院校應積極對接企業“走出去”的發展需求,依托國家級相關領域的行業組織,協同國內合作企業、兄弟院校,以政府部門或權威協會為主導,與國際高職機構、行業企業聯合建設國際化產教融合平臺,拓寬發展載體和路徑,為我國高職參與國際產能合作、項目研發、人才培養等創造有利條件。其次,搭建國際化高職資源共享平臺。我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整合區域高職資源,主導和牽頭成立區域性的高職國際化發展聯盟,設立專門的聯盟領導機構,以聯盟的形式參與國際高職交流與合作,與國際優質高職機構開展教育資源的開發、互換與共享。最后,搭建職業教育境外援助平臺,積極實施高職對外援助。一方面,我國可以以教育主管部門或者綜合實力強的優質高職院校為主導,聯合兄弟院校、社會性培訓機構、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等搭建高職援外培訓平臺,根據各發展中國家的實際培訓需求,設計培訓項目,綜合開展多樣化的援外培訓活動;另一方面,我國高職院校可以聯合“走出去”的企業,搭建境外援助辦學平臺,通過境外企業提出人才需求或提供信息支持、國內高職院校提供教育資源,與境外職業學校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聯合組織實施,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就地培養技術技能人才,擴大我國高職教育的國際影響力。
(五)科學化構建高職國際化辦學的質量評價機制
首先,要明確評價宗旨,建立多元參與的高職國際化辦學評價體系。我國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明確高職國際化辦學評價不是給高職院校做實力評價,而是秉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鑒定和診斷高職國際化辦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而采取針對性的舉措,促進高職國際化辦學水平提升。高職國際化評價主體的構成應遵循多元化的原則,基于利益相關性的大小,確定不同評價主體的權重,尤其要注意吸納參與高職國際化辦學實踐的院校師生作為評價主體,確保評價結果的公正性和全面性。
其次,注重評價指標的多維性,兼顧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高職國際化辦學是綜合性的教育實踐活動,相關評價指標的設置應具有整體性,在評價指標的設計中要注重多維結合。一是要注重定量與定性相結合,凡是能夠進行量化評價的工作,都應以量化評價為主,而非常規、難以量化的工作,則以定性評價為主。二是要注重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評價指標既要體現高職的共性規律和共有特征,也要關照不同高職院校開展國際化辦學的實際和特殊情況,突顯質量評價的公正性。三是要注重重點與一般相結合,既要體現院校整體建設,也要突出重點和創新。評價辦法則要兼顧結果評價與過程評價。一方面,要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總體評價機制,強化績效考核在高職國際化辦學質量評價中的地位和作用,激勵廣大高職工作者在國際化辦學工作中取得卓越績效。另一方面,要兼顧過程評價,重視高職國際化辦學過程中相關工作者個體的工作態度和工作表現,體現質量評價結果的公平性和客觀性。
[參考文獻]
[1]顧衛杰,柴京.高職院校國際化發展戰略的思考與實踐[J].職教通訊,2017(14):1-3.
[2]凌健,錢維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熱點分析和前沿演進——基于CNKI數據庫1985—2019年文獻的可視化分析[J].教育探索,2021(3):7-14.
[3]孟海濤,張冉.高職院校國際化專業教學標準建設策略[J].工業技術與職業教育,2021(2):96-99.
[4]莫玉婉.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的階段特征、影響因素及改革舉措[J].職業技術教育,2019(4):13-17.
[5]任占營.職業教育提質培優的現實意義、實踐方略和效驗表征[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3):5-9.
[6]石偉平.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提升:戰略重點及具體方略[J].現代教育管理,2018(1):72-76.
[7]吳燕萍.文化自信引領下職業教育國際化拓展的問題與路徑[J].教育與職業,2021(10):49-52.
[8]吳燕萍.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國際化發展的問題與路徑[J].北京經濟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21(1):25-29.
[9]肖俊.職業院校海外辦學的發展類型、表征與推進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19(21):57-61.
[10]楊順光,石偉平.“十四五”時期高職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原則、關鍵任務與推進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21(7):38-43.
[11]余雅晶,朱華兵.提質培優行動計劃下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建設[J].教育與職業,2021(8):5-11.
[12]張舒,郭強.我國高職院校境外辦學的實踐路徑分析——基于全國82所高職院校的實證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3):78-86.
[13]鄭亞莉,劉仿強,魏吉.“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國際化水平提升的路徑研究[J].職教論壇,2020(10):13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