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勞動精神塑造有利于幫助大學生成長為勇擔大任的時代新人,有利于推動應用型高校完成轉型發展的核心任務,有利于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的建設需要。針對當前應用型高校勞動精神塑造過程中存在的認知偏差、定位不準、手段片面、結果輕視等方面的突出問題,需要在精神引入階段強化“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教育主旋律,在精神生成階段把握“地方性、應用型、開放性”三大體系建設關鍵詞,在精神強化階段用好具體戰術促進“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三者組合發力,在精神升華階段形成“以奮斗詮釋勞動精神”的整體風貌和行動自覺。
[關鍵詞]勞動精神;應用型高校;大學生
[作者簡介]譚璐(1973- ),女,廣東臺山人,廣西科技大學土木建筑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研究員,碩士。(廣西? 柳州? 545006)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規劃2021年度資助經費重點課題(A類)“地方應用型大學大學生勞動精神塑造路徑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1A010)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01-0090-06
勞動教育對人的成長至關重要。培育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掌握與國家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勞動技能,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一直是我國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生素養教育的落腳點,“勞動”對于“德”“智”“體”“美”均具有重要的反哺作用。勞動教育的核心在于“價值體認”,即價值觀教育,而勞動精神本身即為一種價值觀的存在,因此塑造勞動精神天然地處于勞動價值觀教育的中心地位。基于此,從宏觀層面來說,在應用型高校大學生中加強勞動精神培育,是加強勞動精神教育的關鍵一招,對促進大學生增強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意識,錘煉誠實勞動、勞動奉獻的品格,砥礪精益勞動、創造勞動的能力,實現勞動創造價值的目標具有先導性意義,有利于實現勞動養德、勞動益智、勞動強體、勞動育美。從微觀層面來說,加強勞動精神塑造,有利于提高應用型高等教育的育人水平,有利于學生個人成長,關乎區域社會進步和國家的長遠發展。
一、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勞動精神塑造的價值
強化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勞動精神塑造,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精準化育人水平、類型化高校管理水平,符合教育強國的戰略要求。
(一)有利于幫助新時代大學生成長為勇擔大任的時代新人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以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著眼點”。新時代大學生要成長為時代新人,核心在于擔當民族復興大任,根本在于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標對表。擔當民族復興大任,要求新時代大學生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涵養高強的本領才干和實干素質,體現為國為民的擔當精神。“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①立足崗位、腳踏實地的勞動精神,是堅定理想信念和擔當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提高本領、才干、素質的必由之路,與擔當民族復興大任之間具有直接必然的聯系。因此,從時代新人的培養核心來看,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勞動精神的塑造。一是新時代需要培養契合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能夠與時俱進的人才,而新時代勞動精神所具有的“奮斗”底色、“精益”底色、“創新”底色,正體現了新的歷史階段對于勞動本身的特色要求,有利于解決“培養什么人”的問題。二是“人民創造歷史,勞動開創未來”②,新時代大學生參與勞動的過程,也是其成長為時代新人的過程,因此加強勞動精神培養,使大學生立足崗位不懈奮斗,有利于解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三是黨是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一代代的時代新人和社會主義建設者、勞動者發揚勞動精神進行代代接續、久久為功的努力,因此塑造勞動精神有利于解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綜上,勞動精神對于幫助大學生成長為勇擔大任的時代新人具有總、分兩個層面的積極意義。
(二)有利于推動應用型高校完成轉型發展的核心任務
基于我國高等教育結構性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為提高畢業生培養質量、緩解就業難的問題,為產業發展提供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的人才,在國家宏觀政策文件的引領下,高校日益向專業化、應用型方向轉型。《教育部 國家發展改革委 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細致分析,每一項具體任務均圍繞“技術技能”“產業創新”等關鍵字眼展開,說明在重視基礎技能型勞動的同時,更要注重高水平創新性勞動。在這一背景下,加強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塑造,大力促進勞動教育,有利于雙向發力,消除大學生在基礎勞動中的“軟手軟腳病”、在創新勞動中的“笨頭笨腦病”,促進大學生“手腦相長”,提高實戰工作能力和產業對接水平,涵養務實技能。一方面,勞動精神直接指向具體勞動,使教育工作對接崗位實際,促進學生的工作本領具有更強的實用性和經濟價值,維護就業、擇業、創業的切身利益,成功邁過“勞力”“靠體力勞動吃飯”的第一步;另一方面,勞動精神所包含的“奮斗”內涵,將使大學生在“勞力”中實現更多的價值創造可能,為一般勞動賦予更多的附加值,促進具體勞動向抽象勞動的進一步轉化,實現“勞力”向“勞心”的轉變。總之,在“勞力”與“勞心”的交互碰撞和一以貫之中,應用型高校的應用特色、產業創新特色將更加突出,轉型發展任務將更好地實現。
(三)有利于滿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的建設需要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加強應用型高校建設,不但關系著我國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人才儲備質量,也關系著我國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的建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而教育強國的具體表現,就是秉承真、善、美的人才培養理念,使人才具有足夠的勞動能力和專業素質,并能夠將自身的基礎工作能力和價值創造能力應用于崗位實踐中,服務國家和社會發展,同時在各行各業的精耕細作中收獲自我幸福感,實現人生價值。如果說建設教育強國方略是一種目標牽引,那么包含著真、善、美價值意蘊的勞動精神,就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首要手段,對人才的工作動機和行為表現直接起到“催化劑”作用。從“真”的維度說,勞動精神表現為求真務實的辛勤勞作,實現教育強國的目的,需要人才實實在在的勞動和持續不斷的工作,也即是對艱苦奮斗精神的傳承。從“善”的維度說,勞動精神表現為不打折扣的誠實勞動,這既是勞動的準則,也是做人的準則,正是千萬勞動者的辛勤勞動,才能筑牢教育強國大廈的基石。從“美”的維度說,勞動精神表現為創造性思維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只有更多的勞動者超越低層次的機械化勞動,勇于向高層次的創造性勞動進軍,才能深刻地踐行勞動使命,助力中國“智造”“質造”的發展,實現教育強國的終極目標。
二、當前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勞動精神塑造中存在的問題
由于教育主體、受教育主體雙方對勞動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當前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勞動精神塑造中仍存在較為突出的問題。
(一)勞動認知存在偏差,統一的勞動精神理念尚未形成
從當前應用型高校對大學生勞動精神的塑造情況看,大部分依然是機械重復著對勞動精神知覺、表象層的“坐而論道”、局限于口號化的宣揚,而沒有對勞動精神的具體內涵、精神實質、典型榜樣等進行應用層面的量化和具象化的分解,使得大學生踐行勞動精神缺乏統一的認知標準和科學引導,認知呈現分散化、淺層化的特點,尚未達到判斷、推理層面的感性認識。具體來講,大學生對勞動以及勞動精神的認知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偏差:一是重腦力勞動、輕體力勞動。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以腦力勞動為主的技術型、創新型勞動備受重視,應用型高校往往更加關注大學生應用技術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勞動精神層面的引導和塑造,未能實現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有機統一。二是應用型高校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沒有建立起由感性到理性的勞動精神傳授橋梁,統一的理性勞動精神共識尚未形成。
(二)教育核心定位較籠統,勞動精神育人體系亟待完善
勞動教育定位是學校勞動育人的宗旨和指導思想,明確的勞動教育核心定位有利于高校有的放矢地進行勞動育人體系建設。當前盡管許多應用型高校在校訓或辦學指導思想中確定了自身的勞動定位,如厚德篤行、知行合一等,但在辦學實踐中,教育主體常常將共性化的勞動育人理念與個性化的具體育人定位混為一談,以為明確了理念定位就能夠實現勞動精神育人,而對于辦學定位的個性化與可行性則深耕不足。籠統的勞動教育核心定位指引下的直接后果,是使高校的勞動精神培育如空中樓閣,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勞動精神育人體系的有效性不足。在勞動教育辦學層次上,應用型高校的“地方性”個性在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均未充分彰顯。精神層面,未能通過高校的勞動精神涵化,在引導和塑造社會勞動風氣中貢獻力量;物質方面,在拉動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智力、技術、環境支持仍有不足。在人才能力素養上,應用型高校的“應用型”特色仍需加強。根據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研究,以化工類為例,當前大多數大學生的專業勞動技能欠缺,專業課程內容掌握不扎實,在校實習走馬觀花、“完成任務式”的實習較為普遍,由此導致本應成為看家本領的“應用能力”較差,影響了勞動精神的踐行。在人才隊伍建設上,應用型高校的“開放性”特色仍需加強。由于校企雙方先天的育人追求與經濟利益追求之間存在隔閡,導致高校與社會之間尚未形成利益耦合的育人聯合體,因此不論是學校還是企業,在加強學生培養和教師隊伍建設上的思路仍需拓展。
(三)勞動育人手段片面化,多元化教育元素組合發力仍需加強
新時代背景下的勞動育人要求已經不再僅僅是安排大學生參加普遍性勞動,并通過勞動積累謀生的手段,而是要求辦學主體綜合運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教育組織形式、教育環境等多維度元素組合發力,既滿足大學生的生存需要,又滿足大學生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要,因此既要強調普適性教育,又要注重量體裁衣。反觀當前應用型高校的勞動育人手段,則往往偏重于上述元素中的一項或幾項,綜合運用各教育元素進行人才針對性培養有待加強。具體來看,教育育人手段片面化和組合發力欠缺的主要表現可分為教育者中心、受教育者中心、教育影響中心的三類片面性。以教育者為中心的育人手段拘泥于傳統的“灌輸式”“填鴨式”培養方式,未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社會的不同需求,盲目地對學生的勞動理念、勞動技巧等進行照本宣科的培育,影響了學生主動性的發揮。以發揮受教育者自主意識的教育手段,則片面強調大學生的“本我”意識,勞動課程安排、實習經歷要求粗放,教師的過程性指導不足,片面依靠大學生的行動自覺,反而導致了勞動實踐的浪費,勞動精神培養效果和勞動育人效果難以保障。與前兩者強調人的主動性不同,以教育影響為中心的勞動育人手段過多地側重客觀的教育軟硬件條件的影響,如教育內容和方法的更新、教育設備的改良、教育環境的開拓和改善等,具有“技術決定論”導向,忽視了人與工具之間的平衡與制約關系。
(四)勞動實踐重形式輕成效,大學生積極勞動意識仍顯不足
2020年,教育部印發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要求高校必須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明確生活中的勞動事項和勞動時間,并納入學生日常管理。在此背景下,勞動教育滲透到大學教育中的普遍性毋庸置疑,而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勞動教育普及化程度與實際勞動涵養程度、工匠人才輸出程度缺乏有序協同,勞動教育實踐更多地注重“被動參與”而非“主動投入”,培訓過程有“形”無“神”,培訓實效浮于表面。具體來講,一是大學生過于重視參與勞動的投入產出比。許多大學生在參與勞動前,會出于有助學業、評獎學金、提高找工作門檻等功利主義需要,而忽視了勞動本身就是拓展視野、提升能力的過程。二是大學的勞動實踐安排與社會實際脫節,勞動形式、內容均比較單一。有的學校將簡單勞動,如打掃校園衛生、社區義務勞動等作為勞動育人的主要形式,缺乏與大學生未來工作崗位之間的有效銜接。三是學校勞動教育效果跟進反饋配套機制不全面,勞動精神評估缺乏核心抓手。部分應用型高校建立了勞動精神教育方案或評價標準,但具體條目模糊,呈現大而空的現象。同時,還有部分學校即使制定了細分化的評價標準,但也只是局限在實習次數、勞動時間等方面,對勞動對象、勞動場所、勞動自我影響、勞動社會影響等方面的評估缺乏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指標。
三、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勞動精神塑造的關鍵出路
勞動精神的塑造過程,是一個勞動精神引入、生成、強化、升華的過程。針對當前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勞動精神塑造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通過統一認知引入勞動精神、明確體系建設定位促進精神生成、教育元素組合發力實現勞動精神強化、自覺勞動促進勞動精神升華來解決。
(一)精神引入階段:強化“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的教育主旋律
加強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勞動精神塑造,必須在引入階段明確勞動教育的主旋律,形成認知共識。“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作為勞動教育主旋律,具體可以分解為勞動是一切成就的基礎、勞動模范是勞動者的旗幟、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崇尚勞動是社會正道四個關鍵點。在勞動精神引入階段,要聚焦關鍵點發力,將知覺、表象層的勞動共識分解為可視化、具體化的理性認知,使教育主體切實發揮引導責任,搭建“教”與“學”的橋梁,做好大學生認知糾偏。一是以勞動是一切成就的基礎為引領,將體力勞動、腦力勞動擺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以體力勞動樹牢工作基礎能力、錘煉艱苦奮斗作風,以腦力勞動砥礪奮斗精神和創新意識,實現事業升華。二是以勞動模范為旗幟,動員大學生對照其成功成才的路徑和經驗,改進假勞動、偽勞動、自我陶醉式的勞動作風,以“梅花香其苦寒來”的精神,對自身從嚴要求。三是以幸福靠奮斗為要求,使學生明確美好憧憬和目標實現需要靠久久為功、持之以恒的努力。四是堅信崇尚勞動是社會正道,教育大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在所難免,但不能因此而輕視勞動。要幫助大學生找準勞動方法,提高勞動效率和工作含金量,在勞動中收獲成就。
(二)精神生成階段:把握“地方性、應用型、開放性”三大體系建設關鍵詞
在勞動精神生成階段,要做好教育的“地方性、應用型、開放性”定位,將原有的空泛化、共性化的勞動育人理念分解為容易落實、體現特色的個性化育人實踐,共同完善勞動精神育人體系。一是要在辦學層次上體現“地方性”特色。一方面,形成對地方勞動風氣的精神引領。教育的發展關系國民素質的提高,同樣,應用型高校的勞動風氣也應直接作用于區域勞動精神的養成。學校可以牽頭聯動地方文體單位和部門,通過宣傳教育手段的應用、勞動風采展示活動、勞動標兵評比等形式,促進大學生投入社會勞動,助力地方勞動精神的養成。另一方面,以勞動精神促進高水平勞動力輸出、聯動地方產業做好技術攻堅、為地方發展創新提供實驗場所等,從而形成勞動精神在物質層面的地方性特色,幫助高校以及其所培養的大學生具有更大的“家鄉情懷”“社會情懷”。二是要在人才能力素養上體現“應用型”特色。要重視大學生在校勞動、學業實習過程中的成長程度,以勞動技能提升程度為核心,將“應用型”培養定位分解為問題解決能力、實踐創新能力、就業能力、崗位勝任能力等具體的控制指標,在此基礎上細化大學生勞動實習過程控制機制,加強過程考核,發揮過程性獎罰的激勵約束作用,從而使大學生在有限的規定勞動時間內盡可能積累實際操作應用能力。三是在人才隊伍建設上要增強“開放性”特色。通過兄弟院校交流平臺、校企合作平臺的完善,促進教師和學生視野的開闊,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對接崗位一線的勞動機會。要明確院校之間、校企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打造合作的利益共同體,從而實現雙方在經濟利益和人才培養目的上的雙贏。
(三)精神強化階段:用好具體戰術促進“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三者組合發力
勞動精神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明確勞動教育主旋律、把握關鍵詞進行體系建設的前提下,要不斷地強化勞動精神,做好核心戰術運用。著名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勞動教育主要通過集體勞動作業完成、樹立榜樣、從成績中培養熱愛以及競賽四種方式達成。我們可以此成熟的教育理念為基礎,從中解析出勞動精神強化階段的四種具體戰術。通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三類教育元素與四種戰術進行多元化的排列組合,從而演化出實戰化戰術,最終實現戰術引領下的多教育元素組合發力。一是通過集體勞動作業完成、從成績中培養熱愛、競賽三種方式,改變傳統的以教育者為中心的“填鴨式”教育,充分激發大學生的勞動主動性。二是通過樹立榜樣等方式加強對大學生的引導,變勞動實習過程中的粗放管理為科學引導,使大學生在與模范、榜樣的對標對表中明確自身所處的位置,從而更好地發揮勞動參與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防止陷入“我以為”的誤區。三是充分運用現有勞動教學軟硬件資源,結合實際勞動教學需要為大學生配備符合時代要求的工作設備,從而為大學生完成勞動任務、提高勞動熱愛度、順利完成競賽任務等提供客觀支持。只有這樣,才能使人的主觀能動性與工具和技術的實用性、便捷性有機結合,實現勞動精神的真正強化。
(四)精神升華階段:形成“以奮斗詮釋勞動精神”的整體風貌和行動自覺
經過“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響”三者的組合發力,在實現勞動精神強化的基礎上,注重做好勞動精神培育效果檢測,既避免大學生勞動熱情的回退,又促進勞動精神向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的轉化和升華。工匠、勞模與普通勞動者最大的區別,就在于其勞動動機單純、勞動參與過程積極,并能夠做好勞動過程的“常”“長”控制,時刻踐行“以奮斗詮釋勞動精神”。因此,勞動精神深化階段,一是要引導學生端正勞動動機,變功利主義為“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將每一次勞動經歷都作為成長和自我磨煉的機會。如果勞動任務簡單,則錘煉自身的精細化修為;如果勞動任務煩瑣,則錘煉自身的堅忍修為;如果勞動任務為學業、求職的剛需,則錘煉自身的精益修為。二是以大學生未來實際工作崗位為勞動參與的核心組成,優化日常簡單勞動與崗位實習實踐的時間比例,將未來崗位的實際需要前置到在校教育階段,豐富勞動內容,提高大學生的勞動熱情,積累有助于未來工作的能力,一舉三得。三是優化勞動精神塑造評估的方案細則,將勞動精神培育效果評估抓“常”、抓“細”、抓“長”。要將勞動精神評估常態化,做好前期評估、中期控制和后期評比,提高學生的勞動緊迫感。首先要結合具體實踐細化勞動評價標準,通過制度形式對勞動對象、勞動場所、勞動自我影響、勞動社會影響等方面進行指標分解,為評估提供精細化抓手。其次要目光長遠,完善對“以奮斗詮釋勞動精神”的長期性教育指引,做好畢業生勞動精神跟蹤,通過典型示范培育更好的校內校外勞動環境,增強大學生的勞動情感認同。
總之,應用型高校大學生勞動精神塑造的關鍵是錨定自身定位,妥善處理好當前存在的認知偏差、定位不準、手段片面、結果輕視四個方面的突出問題。只有在勞動精神引入、勞動精神生成、勞動精神強化、勞動精神升華四階段之間形成合理高效的閉環,才能實現勞動精神的真正塑造,培養更多的勞動模范、大國工匠。
[注釋]
①人民網.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習近平談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EB/OL].(2021-10-02)[2021-11-05].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1004/c1001-32245586.html.
②環球網.習近平:人民創造歷史 勞動開創未來[EB/OL].(2013-04-29)[2021-08-05].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Ajgt.
[參考文獻]
[1]胡華,梁德萍.勞動精神融入新時代職業教育理路探微[J].教育與職業,2019(19):101-107.
[2]趙浚.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價值意蘊[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01-19(8).
[3]杜先偉.論大學生新時代勞動精神培養[J].教育評論,2019(4):16-20.
[4]上官苗苗,李春華.論新時代勞動精神的內涵、價值與培育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6):22-26.
[5]何云峰,萬婕.勞動精神的主體性闡釋[J].思想理論教育,2020(6):10-15.
[6]湯素娥,柳禮泉.習近平論弘揚勞動精神的三重意涵[J].思想教育研究,2021(1):3-7.
[7]鄧旭升,程娟.新時代勞動精神培育的邏輯脈絡、價值內核、困囿與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0(33):6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