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德偉 林玉桓 雷艷玲
[摘要]“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教師能力包含政治能力、融合創新能力、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數字化應用和改造能力以及國際化產教資源整合推廣能力。但目前高職院校教師存在專業素能結構性失衡、校企合作應用性能力不足、在國際話語體系的權威性不夠等問題,對此文章提出基于人才培養視角,打造四能并進的學業導師;基于產教融合視角,打造校企雙向融通的產業導師;基于高質量發展視角,打造賦能“三大變革”的創新導師,開展“三師三能”型高職教師能力建設。
[關鍵詞]雙高計劃;職業教育;三師三能型;教師能力建設
[作者簡介]孫德偉(1980- ),男,湖北荊州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博士;林玉桓(1964- ),男,吉林吉林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雷艷玲(1981- ),女,湖北松滋人,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館員,碩士。(江蘇? 無錫? 21415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0年度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重點課題“‘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新型‘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的實踐探索”(課題批準號:KJXJ20302,項目主持人:林玉桓)和2020年無錫市職業教育創新發展專項研究重點課題“‘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三位一體’建設高水平雙師隊伍的探索與實踐”(課題批準號:錫教高職函〔2020〕6號,項目主持人:林玉桓)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22)01-0015-06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師資的數量和質量,是直接關系到職業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和培養人才質量的根本問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是辦好職業技術教育的一項戰略性措施。《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教職成〔2019〕5號)(以下簡稱為“雙高計劃”),提出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和技術技能創新平臺,提升校企合作水平、服務發展水平、信息化水平、國際化水平等內容,這些作為雙高建設賦予學校層面的目標與任務,究其本質是對教師多元能力和綜合素養的要求與映射,只有高職院校教師在這些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雙高計劃”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才有實現的可能。如何圍繞雙高建設目標任務,提升高職院校教師綜合素能,成為高職院校高水平建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要求。
一、“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教師能力的意義與內涵
“雙高計劃”提出的目標任務是當前高職院校教師能力建設的邏輯起點,打造一支結構均衡、德技雙馨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將會為“雙高計劃”順利實施提供必要的保障和基礎。
(一)政治能力是首要前提
服務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融合培養,強化師德引領的政治能力建設是高職院校教師能力的首要前提。“雙高計劃”提出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構建三全育人的工作格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全過程,實現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培養的高度融合,賦予高職教育承擔建設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的重要使命。首先要加強教師自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理想信念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提升課程思政能力,積極弘揚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增強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時代使命感、政治責任感和價值歸屬感,切實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素養,將知識傳授、技能培養與價值引領融合統一。
(二)融合創新能力是必然要求
服務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培訓,提升多元跨界融合創新能力是高職院校教師能力的必然要求。“雙高計劃”提出“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加強學生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和職業能力培養”,進一步明確了高職教育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的戰略定位。作為高職院校教師,除了傳統的基本教學能力之外,更要加強對新興產業、新技術、新業態的實踐和認知,準確把握專業發展新趨勢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新要求,將企業最新技術、最新工藝引入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提升跨專業、跨知識、跨領域多元復合學習能力,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結構,構建跨界交叉融合創新的知識體系,才能推進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落到實處。
(三)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是時代特色
服務技術技能創新平臺打造,提升應用導向的科研和社會服務能力是高職院校教師能力的時代特色。“雙高計劃”提出緊密對接科技發展趨勢,分門別類地建設功能復合的人才培養與技術創新平臺、產教融合平臺和技術技能平臺,大力開展技能培訓和職工繼續教育,提升服務社會水平。在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之外,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成為高職學校辦學功能的重要延伸。對高職院校教師而言,要緊緊圍繞高職教育辦學功能拓展,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科研成果轉化和技術應用為路徑,以服務終身教育和勞動者職業技能提升為目標,不斷提升自身科研應用意識、技術研發能力、科研成果轉化能力以及培訓資源開發和培訓教學實施能力,真正做到“當地離不開”。
(四)數字化應用和改造能力是有效支撐
服務信息化水平提升,突出教師數字化應用和改造能力是高職院校教師能力的有效支撐。“雙高計劃”提出“促進信息技術和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全過程”,及時發展數字經濟催生的新專業,主動適應“互聯網+職業教育”時代需求,推動無界化、智能化、個性化學習成為時代的潮流。作為高職院校教師而言,要善于主動把握“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的發展趨勢,培養數字經濟創新思維和數字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積極應對數字經濟對應崗位群、職業群所需要的課程體系、教學體系和評價體系的構建能力,多媒體、多空間、多平臺融合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能力以及數字化教學場景和教學模式的組織實施能力,切實推進傳統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五)國際化產教資源整合推廣能力是必然路徑
服務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職教育辦學目標,提升國際化產教資源整合推廣能力是高職院校教師能力的必然路徑。職業教育作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及其與產業發展的深厚聯系,使其成為最適合“走出去”的教育類型。“雙高計劃”提出職業教育要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產能合作,培養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承接“走出去”中資企業海外員工教育培訓,成為支撐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的主要力量。作為高職院校教師,要服務國際國內雙循環發展格局,緊跟企業“走出去”步伐,主動對接企業需求點,通過職業教育幫助企業破解“走出去”困境,為其提供技術技能支撐,這需要教師具備“將教育資源要素和產業資源要素相融合”的能力,以產業的國際化引領職業教育的國際化,以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推進產業的國際化。
二、高職院校教師能力問題反思
(一)來源的多樣性導致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素能結構性失衡
1.“繼承性”教師素能結構失衡。我國高職院校多由中職學校升格而來,由于高職發展積淀時間較為短暫,這一批原有中職教師目前仍是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的中堅力量,承擔了大量的教學工作,其專業實踐能力較強,但專業理論的前瞻性、系統性不足。
2.“發展性”教師素能結構失衡。伴隨高職教育飛速發展,高職院校從普通高校大量聘用應屆畢業生進入教學崗位,這些應屆畢業生具備系統的專業理論,但企業實踐經歷不足,兼具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的“雙師型”教師仍然較為匱乏,這種脫離企業的相對單一和封閉的高職院校師資培養體系已然無法適應職業教育向類型教育轉變的趨勢。
3.“合作性”教師素能結構失衡。兼職教師作為高職院校的重要辦學力量,數量得到迅猛發展,但其中來自行業企業的管理專家、技術專家、能工巧匠較為缺乏,特別是國家級、國際化高水平行業領軍人才不多。此外兼職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實踐技能,但教學能力參差不齊,整體質量堪憂。
4.“思政性”教師素能結構失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是深化人才培養改革的重要方向和路徑。當前,強化專業課教師立德樹人意識,引導專業課教師根據不同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和專業能力素質要求,梳理專業課程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發揮專業課程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推動專業課教學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結對共建、結伴同行仍需不斷探索。
(二)認識的滯后性導致高職院校教師校企合作應用性能力不足
1.校企合作動力不足。從學校層面看,高職院校大多劃歸地方政府教育部門管理,高等職業教育與行業企業天然連接的紐帶被割裂,加之校企作為不同的利益主體,校企協同育人的合作機制、利益分配機制、激勵獎懲機制等尚不完善,高職院校開放辦學、合作辦學動力不足。從教師層面看,由于高職院校教師評價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沿用本科院校評聘標準,評審指標重學術成果、輕科研應用,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技能,教師的校企合作意識較為淡薄。
2.校企資源整合能力不足。由于高職院校教師企業實踐經歷較為匱乏,將最新行業企業資源引入人才培養體系的能力不足,跨專業、跨院部、跨行業的高水平混編教師團隊仍在探索之中,資源整合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都有待進一步提升,校企合作依然以碎片化項目合作和淺層次低密度合作為主。
3.教師校企資源應用能力不足。一方面,教師參與企業實踐成效不顯著,據部分調研顯示,教師到企業實踐專業匹配度低,實踐鍛煉時長嚴重不足,且以考察觀摩和實習指導等形式居多,企業實踐鍛煉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教師參與的高層次研發應用項目數量少、規模小,這與“雙高計劃”中提出職業教育要服務新時代經濟高質量發展,為中國產業走向全球產業中高端提供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支撐的培養目標有差距。
(三)渠道的單一性導致高職院校教師在國際話語體系的權威性不夠
伴隨著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職業教育的國際化走上了快車道,職業院校走出國門開展海外培訓、參加國際技能大賽、舉辦國際論壇等,不斷拓展國際化視野、擴大國際影響力、提升師生的國際素養。但高職教育作為專科層次為主的教育,職業教育縱向發展的層次體系不夠健全,吸引力有限,教師“走出去”開展國際化辦學的方式、路徑、載體等都有待進一步拓展,特別是國際職教標準制定和職教資源的國際輸出能力仍然較弱,高職教師的職業教育國際話語權還不夠。
三、“雙高計劃”下高職院校教師能力建設的對策
高職院校教師隊伍是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核心環節,全方位提升高職院校教師能力是實現高職教育提質培優增值賦能的第一資源。開展“三師三能”型高職教師能力建設,就是要基于人才培養的視角,提升教師思政素養、專業素養、信息素養、國際化素養等專業認知能力,培養學業導師;基于產教融合的視角,提升教師的校企合作資源整合與應用能力,培養產業導師;基于高質量發展的視角,提升教師技術技能積累創新和社會培訓開發實施等社會服務能力,培養創新導師。
(一)基于人才培養視角,打造四能并進的學業導師
1.強化技術技能人才職業精神培養,提升教師思政能力。作為高職院校教師,要圍繞技術技能人才職業精神培養,提高立德樹人意識,把握立德樹人方向,掌握立德樹人方法,提高立德樹人能力,切實促進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具體來說,就是要以師德師風建設為引領提升教師思政素養,把師德師風作為教師評價的第一標準,設立師德負面清單,在教師引進、職稱評審、評優評先等考核評價中實行師德一票否決制,強化師德評價在教師評價中的剛性約束作用。創新師德學習實踐,通過組織新教師入職宣誓、開展“四有”好老師評選、全面推進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強化教師師德承諾踐諾,注重提升教師的師德踐行能力和教師政治素養,為促進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的高度融合提供良好的政治前提。加強全員師德培訓,將師德師風作為教師培訓的必要內容,強化教師的師德意識和思政育人意識,充分挖掘師德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跡,營造良好育人生態。
2.強化技術技能人才的專業能力培養,提升教師專業素能。要精準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提升人才培養的適需度,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圍繞技術技能人才專業基礎能力、專業核心能力、專業拓展能力、專業創新能力等,多階遞進促進教師可持續發展,打造一批行業有權威、能夠改進企業產品工藝、解決生產技術難題的骨干教師、行業企業領軍人才、大師名匠。就培訓階段而言,從初入職場的新手期到逐步發展為骨干教師的成長適應期,再到專業帶頭人乃至行業領軍人才的精英提升期,基于每一階段教師成長的核心能力,設計不同的培訓任務和培訓路徑,構建適應教師專業能力不斷提升的終身教育模式。就培訓方式而言,根據各級各類教師專業成長需求設置不同學分目標,建立以學分銀行為基礎的教師培訓管理體系,為教師自由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地點提供成長指引。就培訓內容而言,圍繞思政能力、實踐能力、數字化能力、國際化能力、教學科研能力、社會培訓服務能力等不同層級能力需求,設計不同培訓模塊,構建教師企業實踐、國外研修、國內訪學等不同路徑的教師培訓內容體系,引導教師不斷精進其專業技能。
3.強化技術技能人才數字能力培養,提升教師信息能力。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廣泛應用,以人工智能促進傳統專業改造、轉型、升級迫在眉睫,這些都依賴教師進一步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一方面,要在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先導技術與產業鏈融合創新中,主動對接“數字產業鏈”和數字經濟龍頭企業,在專業建設中緊緊融入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拓展專業內涵,在推進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過程中同步提升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另一方面,要精準研究數字經濟對應的崗位群、職業群,建立適應數字經濟產業鏈的課程體系。圍繞數字經濟創新思維和數字經濟技術應用能力,打造面向數字經濟的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多媒體、多空間、多平臺融合的教學資源,探索數字化教學模式,創設數字化的教學情境,構建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智慧教育新生態,為無界化、智能化、個性化學習提供基礎和前提。
4.強化國際化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提升教師國際化能力。創設國際化發展平臺,提升教師的國際化水平成為服務“雙循環”發展格局,建設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重要一環。對于高職院校教師而言,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舞臺,依托國內留學生培養平臺,開設雙語課程,培養雙語教師,開展留學生學歷教育和短期交流項目,積極參加國際化論壇、舉辦國際職業技能大賽,提升教師的國際化辦學能力;設立教師海外培訓進修專項資金,建立海外師資培訓基地,與國外優質院校開展聯合辦學項目,引進國際優質職教資源,聯合開展學術研究、標準研制、人才培養等,拓展教師的國際化視野,提升教師國際化引進能力;依托魯班工坊等海外辦學項目、海外培訓基地,助力企業走出去,校企協同選派教師赴海外開展國際留學生在地培養培訓,在輸出中國職教標準和職教資源、開展國際職教援助服務、宣傳推介中國職教改革經驗中,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化品牌,提升教師國際化輸出能力。
(二)基于產教融合視角,打造校企雙向融通的產業導師
1.著力打造產教命運共同體,提升校企合作資源的整合能力。“雙高”建設與產教融合本質上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工作的一體兩面,前者代表高職教育邁向高端、爭創一流的目標,后者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原則和路徑。作為高職院校教師,首先要牢牢把握產教融合的方向使命,強化產教融合意識。其次要通過“引企入校”,吸引行業龍頭骨干企業合作共建產教聯盟、產業學院,設立校中店、校中廠、技能大師工作室、協同創新中心等載體平臺,共同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教材工作委員會、產教協作分理事會等管理架構,引聘中高級管理人員、產業教授、技術骨干、大國工匠等人才資源,探索企業資金注入、核心技術引進、管理模式共享、企業智慧引入等校企雙元共建形式,與企業共建管理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文化共同體、資源共同體,將優質企業人力、技術、設備等資源納入學校辦學資源,打造利益相關方合作共治開放包容的產教命運共同體,搭建產教融合協同治理平臺,提升產教融合整合能力。
2.探索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任務式培養模式,提升校企合作資源的轉換能力。高職院校教師要緊緊把握行業企業發展趨勢和發展需求,通過各類落地產教融合項目,引入企業深入參與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調整專業設置,推進專業轉型升級,將行業企業發展方向轉換為專業建設方向;對接技術前沿,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納入教學標準和教學內容,改革課程體系,校企共同編寫活頁式教材、教學案例庫、在線開放課程等,將企業最新生產技術資源轉化為教育教學資源;對接崗位群任職要求,積極參與1+X證書試點,共同制定突出職業能力的課程標準、教材標準、職業技能等級標準、實習實訓標準等系列標準,及時將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與學歷證書、專業教學標準相結合,將企業技能標準轉換為人才培養標準;對接生產過程,通過“引校入企”,校企共建教師企業工作站、企業工作室、企業實踐基地等,校企聯合探索現代學徒制和企業新型學徒制培養模式,利用企業真實項目開展實習實訓,基于企業實景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教學場景,建立基于目標任務導向、基于工作工程,以企業為主的考核評價標準等,實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師聯合培養”為主要內容的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機制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將企業生產過程轉換成人才培養路徑,從根本上解決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互脫節的問題。
(三)基于高質量發展視角,打造賦能“三大變革”的創新導師
推進技術技能積累和創新既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使命,也是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打造一支具有較高社會服務能力的高水平教師隊伍,則是企業實現人力資本的積累和培育,助推企業轉型和創新發展的必由之路。具體來說:
1.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力變革為支撐,提升教師技術技能積累和創新能力。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第一驅動力。對于高職院校教師而言,要積極對接產業高質量發展需求,探索科技創新到創業實踐的“科創融合”機制,柔性引入校外企業和科研院所專家,打造跨專業跨行業的混編項目團隊,提升組團實施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能力;完善教師績效考核評價體系和職稱評審制度,將應用技術研發成果轉化與社會服務成效等作為職稱評聘和工作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激發教師開展科技創新服務的積極性;探索形成技術技能積累持續發展新機制,校企共同搭建科研技術技能積累創新平臺,共同開展產品研發、工藝開發、技術推廣轉化、智庫咨詢等各類服務工作,讓教師在真實項目運營過程中不斷磨礪并提升技術技能積累和創新能力。
2.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效率變革為導向,提升社會培訓資源開發和實施能力。堅持“育訓并舉”,適時培養企業急需的高水平緊缺人才,是建設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當前,高職院校教師要緊緊抓住1+X證書、企業新型學徒制等國家重大改革制度,以及社會擴招、鄉村振興等國家重大戰略實施機遇期,結合學校優勢專業,面向高校畢業生、農村轉移就業勞動者、下崗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針對急需緊缺工種、鄉村振興、退役軍人培訓、特殊人群服務等重點領域,審時度勢挖掘培訓需求,校企聯合開發培訓資源、聯合組建培訓團隊,靈活采取送教入企、引訓入校等多種途徑,提升教師開展技術技能培養培訓能力,適時為企業輸送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解決企業創新發展中的人才瓶頸,提高技術技能人才供給效率,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參考文獻]
[1]董剛.把握“雙高計劃”建設的三個關鍵[N].中國教育報,2019-04-16(9).
[2]方向陽,蘇益南,桂德懷.“教研用”聯動: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機制創新[J].教育與職業,2015(3):82-84.
[3]高淑紅.“雙高計劃”背景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國際化激勵機制研究[J].職教論壇,2020(6):105-110.
[4]劉靜靜.“雙高”背景下職業院校專業教師企業實踐研究——基于遼寧省部分高職院校專業教師的問卷數據與訪談[J].遼寧高職學報,2021(5):88-92+109.
[5]潘海生.“雙高計劃”引領職業教育向類型教育發展[N].中國教育報,2019-05-07(9).
[6]楊懿,宋立丹.高職院校教師隊伍現狀建設分析與對策[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21(1):14-18+95.
[7]張鋒.校企合作視角下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路徑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9):14-15.
[8]張慧波.以國際化視野和行動推進“雙高計劃”[N].中國教育報,2019-05-21(9).
[9]周元才,閆智勇.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三重困境之質辯[J].職教論壇,2011(30):9-12.
[10]鄒吉權,劉斌.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院校建設的理論與行動框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4):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