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澤龍
名揚天下、如雷貫耳的黃埔軍校及黃埔精神,長久以來一直為海內外華人及仁人志士津津樂道。回溯歷史不難發現,黃埔精神的核心要義是愛國,而肩負著將黃埔精神付諸實施、發揚光大的歷史重擔,進而將黃埔精神不斷充實與豐富的,則是黃埔軍校學生。進入新時代,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之下,黃埔精神被賦予了新的現實意義,即包括青年民眾在內的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攜手,秉承黃埔先輩的宏愿與初心,推進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黃埔軍校建立之前,中國各地的軍閥和地方機構,也曾開辦過多家不同水平和規模的軍校及講武堂。然而,只有黃埔軍校真正做到獨樹一幟。黃埔軍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干部的新型軍事政治學校,匯華夏之青年英才,肩負起“愛國”“革命”為重要內涵的時代使命與擔當,對20世紀中國的軍事發展和政治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其中關鍵所在,是因為黃埔軍校有著特殊的團隊精神——黃埔精神。
來自全國各地的黃埔青年以青年民眾特有的蓬勃朝氣、昂揚斗志,積極投身于國家統一、民族獨立、人民富強的歷史進程中,用自身的熱情、鮮血乃至生命詮釋和塑造了黃埔精神。這是為統一中國、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頑強奮斗的“犧牲、負責、不怕死”的愛國主義精神;是面對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不計前嫌共御外侮的“天下黃埔是一家”的團結精神。
黃埔精神發端于每個黃埔學生對國家、對民族的熱忱與熱愛,歸根于對國家、對民族、對社會的奉獻與犧牲。可以說,愛國主義是黃埔精神的出發點,也是黃埔精神的外在體現,更是黃埔精神的核心要素。
回溯歷史,不難發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要義的黃埔精神,作為當時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重要思想潮流之一,一直伴隨著千千萬萬的黃埔青年及各界仁人志士,為國家和民族求獨立、求解放、求富強而前赴后繼、奮勇向前,推動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

/ 海澤龍。
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內憂外患:軍閥割據、戰亂頻仍;水災、旱災、蝗災等天災此起彼伏;英法等國在中國領土上劃分勢力范圍,日本占據臺灣并駐軍東北,租借地遍布中國的城市和港口,“治外法權”四處橫行……
為解救積貧積弱、民不聊生的中國,1924年6月,孫中山先生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創建了黃埔軍校。一時間,“到黃埔去”的激昂口號響徹中華大地,成千上萬的中華熱血青年紛紛涌向革命圣地——廣州黃埔長洲島上的黃埔軍校。在黃埔軍校,這些熱血青年如饑似渴地學習當時進步的革命思想和先進的軍事知識,以革命的武裝力量挽救國家民族于危亡,為中華之崛起與強盛奉獻青春、拋灑熱血。
從 1924 年到 1949 年,黃埔軍校共招生23期(期間因時局發展校址有多次變動,也曾在各地開辦多所分校),共培養學生約18萬,其中不乏國共兩黨的著名軍事將領。在國家危亡時刻,這些黃埔的熱血健兒義無反顧地奔向戰場,不惜拋頭顱、灑熱血。東征、北伐、抗日戰爭中,大江南北到處都留下了他們的英勇身姿。他們用生命和鮮血踐行了入校的報國志,也締造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黃埔精神。
時代在發展,黃埔精神也在發展,它的內容在一代代黃埔人的傳承發揚中不斷豐富,同時也對一代代黃埔人提出新的要求。2020年年初,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中,面對傳播速度快、感染范圍廣、防控難度大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全國各地的黃埔軍校同學會帶領黃埔人冒著危險“逆行”而上,做到“守土有責,黃埔有擔當”“戮力同心共抗疫,黃埔精神再生輝”“攜手共戰疫情,彰顯黃埔作為”,用實際行動踐行了黃埔精神的時代擔當。這無疑是黃埔精神傳承發揚的重要體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