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馮文化 侯曉俊 程軍華
南陽市中心醫院心血管內科特需病區,南陽 473000
肌肉減少癥是指與老年人衰老相關的骨骼肌質量損失(skeletal muscle mass,SMM)和肌肉力量的退化,即使體質量不變[1]。從長期的角度來看,對肌肉減少癥的研究表明,從25歲開始,人體骨骼肌每10年下降3%~10%[2]。此外,從50歲開始,人的功能能力每年下降1%~2%,在60歲以后,人的功能能力每年下降3%[2];這些癥狀導致行動不便,生活質量下降[3]。鍛煉可以改善老年人的生理狀況和生活質量。對于老年人,已證實中等強度的阻力訓練有助于增加肌肉的大小和強度[4]。在各種類型的重量訓練中,壺鈴訓練是動態的,涉及全身運動。這種訓練方法有益于增加肌肉力量、核心力量和有氧運動能力,以及功能能力的發展。然而,很少有研究將壺鈴訓練應用于針對老年人的相關訓練計劃的設計中。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8周壺鈴訓練對老年女性肌肉減少癥患者的身體成分、肌肉力量、肺功能和慢性低度炎癥的效果,具示如下。
經南陽市中心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選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南陽市中心醫院接受治療的200例患有肌肉減少癥并具有完整隨訪記錄的女性患者。按照隨機抽簽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100例行壺鈴訓練治療,對照組100例無壺鈴訓練治療。兩組年齡、體質量、SMM、體脂肪量、四肢骨骼肌(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ASM)、肌肉減少指數、呼氣流量峰值(peak expiratory flow,PEF)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所有患者均知曉此次研究。
表1 兩組老年女性肌肉減少癥患者一般資料對比(±s)

表1 兩組老年女性肌肉減少癥患者一般資料對比(±s)
注:觀察組行壺鈴訓練治療,對照組無壺鈴訓練治療;SMM為骨骼肌質量損失,ASM為四肢骨骼肌,PEF為呼氣流量峰值
?
(1)納入標準:①60~75歲;②表現出肌肉減少癥的跡象。(2)排除標準:①被診斷為患有即時疾病;②當前顯示感染跡象;③在過去4周內已接種疫苗;④過量飲酒或吸毒;⑤當前正在接受癌癥治療;⑥長期接受慢性疾病藥物治療;⑦當前正在接受治療的藥物影響免疫系統(例如甾體和非甾體抗炎藥)。
3.1、觀察組 對于觀察組,招募了合格的培訓師以在社區中心啟動一系列培訓課程,在那里,每周兩次進行壺鈴舉重訓練,每次重復1次(RM)的60%~70%,共8周。為了全身主要的肌肉群,這項訓練包括11個動作:壺鈴搖擺、壺鈴硬拉、壺鈴高腳杯下蹲、蹲弓步、壺鈴行、單臂壺鈴行、二頭肌卷曲、肱三頭肌伸展、兩臂壺鈴軍事新聞、土耳其起床和全面的動態鍛煉。每兩周調整一次進行性阻力訓練的時間表和負荷,包括上肢和下肢訓練。在每個培訓課程中,教授了5個動作。每個動作進行3組,每組包含8~12次重復,并間隔2~3個休息。每次會話持續60 min,間隔48 h。根據個人身體狀況調整阻力負荷。具體而言,當參與者執行>10次重復時阻力負荷增加,而當參與者執行少于8次重復時阻力負荷減小。阻力訓練的實施、計劃和指導均符合美國運動醫學學院提供的指導[5]。
3.2、對照組 對照組的參與者在前8周內沒有參加任何運動訓練計劃;此外,每周定期與這些參與者進行聯系和監控,以確保完全避免任何可能影響研究目標的活動,并確保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得到維持。
(1)對比兩組體質量、SMM、內臟脂肪面積、ASM及肌肉減少指數,其中SMM、ASM通過GE Healthcare DXA測量儀(美國通用醫療公司)測定,內臟脂肪面積通過定量CT(QCT)法測定。評估時間為訓練前、訓練后第8周、停止后第4周。(2)采用BTL-08肺功能測量儀(北京瑞強盛源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測定PEF、用力肺活量(FVC),通過BSATS法測定背部力量。評估時間為訓練前、訓練后第8周、停止后第4周。(3)炎癥標志物。采集患者訓練前、訓練后第8周、停止后第4周的3 ml空腹靜脈血,離心后取血清,通過乳膠增強免疫透射比濁法測定高敏C反應蛋白(hs-CRP),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
觀察組在訓練后第8周、停止后第4周的肌肉減少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在訓練后第8周、停止后第4周的ASM、肌肉減少指數明顯高于訓練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在停止后第4周的SMM明顯低于訓練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在訓練后第8周的肌肉減少指數明顯低于訓練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訓練前、訓練后第8周、停止后第4周的體質量、SMM、內臟脂肪面積、ASM與對照組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在訓練后第8周、停止后第4周的體質量、SMM、內臟脂肪面積與訓練前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訓練在后第8周、停止后第4周的體質量、內臟脂肪面積與訓練前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在訓練后第8周的左手柄、右手柄、背部力量、PEF明顯高于訓練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在停止訓練后第4周的背部力量、PEF明顯高于訓練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在訓練后第8周、停止訓練后第4周的左手柄、右手柄、PEF明顯低于訓練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在停止訓練后第4周的FVC低于訓練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在訓練后第8周的左手柄、右手柄、背部力量、PEF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在停止訓練后第4周的背部力量、PEF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老年女性肌肉減少癥患者訓練前后相關指標對比(±s)

表2 兩組老年女性肌肉減少癥患者訓練前后相關指標對比(±s)
注:觀察組行壺鈴訓練治療,對照組無壺鈴訓練治療;SMM為骨骼肌質量損失,ASM為四肢骨骼肌,PEF為呼氣流量峰值,FVC為用力肺活量;與訓練前組內比較a P<0.05
?
觀察組的hs-CRP在訓練后第8周、停止訓練后第4周的hs-CRP明顯低于訓練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對照組的hs-CRP在訓練后第8周、停止訓練后第4周的hs-CRP明顯高于訓練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的IL-6、TNF-α在訓練前、訓練后第8周、停止后第4周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在訓練后第8周、停止后第4周的IL-6、TNF-α與訓練前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老年女性肌肉減少癥患者訓練前后炎癥標志物的變化對比(±s)

表3 兩組老年女性肌肉減少癥患者訓練前后炎癥標志物的變化對比(±s)
注:觀察組行壺鈴訓練治療,對照組無壺鈴訓練治療;hs-CRP為高敏C反應蛋白,IL-6為白細胞介素-6,TNF-α為腫瘤壞死因子-α;與訓練前組內比較a P<0.05
?
壺鈴最初用于稱重,其魅力在于自身的全身性、實用性、趣味性、獨特性等特點。在壺鈴訓練過程中,訓練者手臂不會迅速出現疲勞,有助于充分鍛煉訓練者的肌肉耐力及心肺能力。壺鈴多用于體育鍛煉中,以發展運動員肌肉力量,減少體脂,增強耐力,目前關于壺鈴在肌肉減少癥中的應用效果及推廣價值尚不清楚。
由于老年女性肌肉減少癥的運動量減少和內分泌功能的改變,患者通常伴有肥胖癥,多傾向于表現出高脂肪量、高內臟脂肪水平。肥胖、脂肪量和內臟脂肪水平的這種組合被統稱為肌肉減少癥肥胖癥,這表明肌肉量減少而脂肪量增加[7]。在本研究中,觀察組訓練后第8周、停止后第4周的肌肉減少指數明顯高于對照組,且ASM、肌肉減少指數明顯高于訓練前,可見低強度的壺鈴阻力訓練可以有效增加肌肉質量、力量,減少總脂肪質量。分析原因在于壺鈴抗阻訓練不僅可提升機體協調性、靈活性、平衡性及敏感性,且有助于鍛煉身體各個部位肌肉,故有助于改善肌肉力量[8];此外,從生理層面而言,通過壺鈴訓練可提升身體內部酶活性,加快身體分解脂肪速率,降低血脂水平,從而通過調節機體自身代謝途徑而發揮調節脂肪代謝的作用[9]。
T?rpel等[10]研究針對患有肌肉減少癥(≥65歲)且身體不活躍的肥胖老年患者開展阻力訓練,結果發現,阻力訓練可起到減脂、改善身體機能、提高肌肉力量的效果。Nikroo等[11]針對45例老年女性患者進行為期12周的阻力訓練,結果發現,患者上身、下身肌肉的力量及握力均得到改善。Lund等[12]針對老年輕度癡呆患者實施8周的抵抗力訓練,結果發現,訓練8周后患者的握力和下肢肌肉強度均顯著上升,而訓練后12周、24周后患者的握力和下肢肌肉強度呈降低趨勢。本研究中,觀察組訓練后第8周的左手柄、右手柄、背部力量及停止訓練后第4周的背部力量、PEF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壺鈴訓練可提高肌肉力量、握力、背部力量。分析原因在于壺鈴抗阻訓練可促進機體新陳代謝,增加骨骼肌肥大,提升靜息代謝率,進一步通過抗阻訓練影響身體成分,遵循人體能量攝入與機體消耗的負平衡狀態,從而達到減脂、提升肌肉力量的效果[13]。本研究還觀察到,參加壺鈴訓練8周后,患者的PEF顯著增加,這表明壺鈴抗阻訓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功能。Kuo等[14]結果發現,有氧運動訓練8周后,患者FVC、PEF等肺功能指標明顯上升。Wu等[15]招募了30例超重或肥胖的受試者,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接受有氧運動訓練24周,結果發現,干預后患者的FVC、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均得到實質性改善,均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研究證實,CRP是先天免疫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hs-CRP是慢性炎癥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生物標志物[16-17]。此外,一項臨床研究表明,IL-6水平升高與心血管疾病、骨質疏松癥、類風濕性關節炎、阿爾茨海默氏病和2型糖尿病有關[18]。除了與疾病有關,高水平的IL-6可能會影響老年人的肌肉力量和功能能力。TNF-α被認為是導致肌肉減少癥的老年人群肌肉質量下降的原因[19]。本研究的結果表明,觀察組訓練后第8周、停止后第4周的hs-CRP比對照組低,但IL-6、TNF-α水平與對照組相比未見明顯差異,表明壺鈴抗阻訓練可降低患者的慢性低度炎癥。Grazioli等[20]招募了28~60歲的女性多發性硬化癥患者,并以最大自愿等距收縮(MVC)的50%~70%進行抵抗力訓練,2次/周,共8周,鍛煉部位包括膝蓋、脊椎屈伸/足底屈肌,結果發現,患者慢性炎癥標志物CRP水平明顯降低,但IL-6和TNF-α的水平沒有明顯變化。Jahangiri等[21]進行一項為期12周的訓練計劃(阻力訓練聯合有氧運動),結果發現,該訓練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RP水平,但并未顯著改變IL-6或TNF-α水平,均與本研究結果相近。但在同一主題上,一些學者也提出了不同的結果,如,G?bler等[22]將47位久坐但健康的男性隨機分為抵抗訓練、耐力訓練和同時訓練組,為期16周,結果發現,3組IL-6、CRP或TNF-α均無明顯變化。Lopes等[23]對久坐的老年婦女進行了10周的抵抗力訓練,訓練后血清TNF-α水平降低了37%,但CRP、IL-6水平未見明顯改變,與本研究結論略有不同,可能與研究對象不同、訓練強度等不同有關,故后期仍需擴大樣本量及病例范圍,以進一步論證本研究結論。
綜上所述,8周壺鈴訓練有助于提升老年女性肌肉減少癥的肌肉力量,增加握力、背部力量,改善肺功能,降低慢性低度炎癥。但是,本研究僅選擇老年婦女作為參與者,并以中度到困難強度作為訓練強度,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未來的研究應該以男性長者為主體,并使用不同的強度,以充分證實壺鈴訓練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