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 帥 , 燕居懷 , 程義民 , 李沙沙 , 褚學林
(1.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山東 威海 264300;2.山東藥品食品職業學院,山東 威海 264210)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中提出“啟動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這是國家對職業教育改革作出的重要部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制度設計創新[1]。《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教職成〔2019〕6號)部署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工作[2],從此拉開了“1+X”證書試點的序幕。
截至目前,職業院校的“1+X”證書試點工作依然處于探索階段。課題組以高職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為例,針對現階段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和痛點,以“1+X”證書試點為契機,完成“書證融通”,探索出一條基于“1+X”證書制度的“培養模式”之路。
到目前為止,教育部共發布與工業機器人有直接關聯的“1+X”證書有4個,如表1所示。

表1 與工業機器人有直接關聯的“1+X”證書
對比4個證書標準可以發現,4個證書面向高職學校的相同專業有工業機器人技術等7個專業,如圖1所示。

圖1 4個證書面向高職學校的專業
根據4個證書崗位對象分析,4個證書面向的崗位基本一致,均面向工業機器人本體生產制造企業、帶有工業機器人的智能制造系統設計開發企業以及帶有工業機器人的生產線應用企業,其中“裝調證書”的崗位工作領域主要面向機器人本體生產企業,其他3個證書區別不大。
通過4個證書工作任務對比發現,均需要學生具備工業機器人安裝調試、系統維護維修等技能,其中“裝調證書”主要面向工業機器人本體生產制造企業,強調學生掌握工業機器人的機械裝配、電氣安裝、校準與標定、性能調試、異常分析判斷與應對等。“集成應用證書”強調工作站的方案設計、系統集成、電氣設計、機器人周邊設備編程、工作站三維建模與視覺系統調試等,要求學生綜合素質高,機械、電氣方面基礎知識牢固,分析思維、判斷能力強。
4個證書的支持單位不同,同一所學校可以申請多個證書。“應用編程證書”的初級、中級、高級對應中職層次、高職層次、本科層次,劃分清晰,書證融通工作進度較快,并且與學分銀行認證單元契合度較高。
基于4個證書標準對比,并且根據學校周邊地區目前工業機器人相關企業情況分析,生產工業機器人本體的企業鳳毛麟角,工業機器人系統集成開發和應用的企業相對較多。威海海洋職業學院(以下簡稱“海洋學院”)需要從“應用編程證書”和“集成應用證書”兩個證書中二選一,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增加“操作與運維證書”,其中的工業機器人系統安裝與運行維護模塊將彌補“應用編程證書”和“集成應用證書”中工業機器人系統安裝與運行維護內容不足的缺點。這樣兩個證書基本涵蓋4個證書的內容。
通過以上分析對比,考慮到威海及周邊地區產業需求,“海洋學院”作為“應用編程證書”試點院校,書證融通情況、原有設備與“應用編程證書”考證標準契合度高,最終選擇“應用編程證書”。主動對接工業機器人產業行業需求,與行業內知名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積極推進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書證融通工作,在2020級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專業核心課程授課內容與“應用編程證書”標準對接。
當前高職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核心課程主要包括“工業機器人實操”“工業機器人虛擬仿真”等[4]。人才培養模式上基本上采用了基于工作崗位能力的工學結合。基于“1+X”證書制度的“培養模式”目前還存在以下問題。
1)當前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設置的課程體系與“1+X”證書的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相比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雖然當前的人才培養方案是按照專業技術崗位確定典型工作任務,根據崗位能力要求構建課程體系,但是其課程體系是依據專業教師和企業員工調研討論的結果。而“1+X”證書的職業技能等級標準是教育、行業、企業技術專家經過長期調研、反復論證的結果,更加權威。
2)教師是“1+X”證書制度實施過程中的“導演”,當前高職院校的專業教師雖然大部分都是具有教學和實踐經驗的“雙師型”教師,但是目前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教師主要是從機械、電氣、控制等相關專業轉崗而來,教師的理論知識、技術技能水平和綜合能力參差不齊,師資配置不能適應“1+X”證書制度的要求。
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自2016年開始招生,從“培養模式”、課程體系、師資隊伍建設開始構建人才培養體系。2020年將“應用編程證書”標準融入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進行“培養模式”改革、課程體系構建、師資隊伍建設等一系列的教學改革,逐步形成了基于“1+X”證書制度的“培養模式”,構建了較為完善的“應用編程證書”書證融通體系,重構了校企深度融合的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課程體系[5]。
為了讓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更加符合威海地區經濟發展需要,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教師會同行業專家、企業高管、企業技術專家調研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以及崗位供求關系。通過問卷調查、企業走訪、專家專訪、專題討論、網絡搜集等方式方法對本地區具有代表性的企業、行業協會進行調研,并形成調研報告,確定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通過調研報告中的職業能力與崗位標準分析,確定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對應的核心崗位為工業機器人安裝調試崗和維護維修崗,拓展崗位為工業機器人工作站系統設計崗;根據崗位確定專業核心課程體系以及教學團隊,依據崗位工作任務和工業機器人應用編程中級證書標準要求的技術技能,選取當地企業廣泛應用的實踐項目[6]。實施“專業圍著產業轉,人才培養圍繞著需求轉”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書證融通,并建設了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數字化課程平臺。
以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專業教學標準為基礎,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支撐,融入“應用編程證書”標準,選取本專業領域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的典型項目,結合當地機器人產業鏈發展情況,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綜合大量行業、企業調研結果,分析工業機器人崗位群的工作任務,梳理崗位群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由教育專家、行業專家、企業高管、企業技術專家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重構職業能力和綜合素養遞進的課程體系[7]。
將“應用編程證書”考核內容融入專業核心課程中。根據“應用編程證書”標準,將其中級證書考證內容分解為工業機器人操作編程模塊、工業機器人虛擬仿真模塊、PLC編程模塊、工業組態模塊、視覺檢測模塊。將工業機器人操作編程模塊的基本技能融入“工業機器人操作編程”課程中、工業機器人虛擬仿真模塊的基本技能融入“工業機器人虛擬仿真”課程中、PLC編程模塊和視覺檢測模塊的基本技能融入“PLC項目化應用與實踐”課程中、工業組態模塊的基本技能融入“工業組態與現場總線技術”課程中。通過“工業機器人工作站系統集成”課程將中級證書所需的PLC編程、觸摸屏組態、視覺檢測、工業機器操作編程、工業機器人虛擬仿真等模塊內容系統地串聯起來。最后通過兩周的“工業機器人綜合實訓”課程,讓學生集中訓練兩周并完成考證。同時,學生獲得工業機器人相關“1+X”證書可免修獲得相應課程學分。
威海海洋職業學院工業機器人“1+X”證書能夠順利推進的關鍵是擁有一支教學理念先進、教學能力高超、師資結構合理的專業教師隊伍。要在制度保障、選拔培養、校企合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1)學院出臺合理的保障措施。學院高度重視“1+X”證書試點工作,將“1+X”證書試點工作列入學院“十四五”年發展規劃,成立了由校長牽頭組成的工作領導小組,鼓勵教師積極參與“1+X”證書試點工作,設置了專項資金和獎勵資金并在職稱評聘時予以傾斜。制定了《“1+X”證書試點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暫行)》《“1+X”證書試點培訓管理辦法(暫行)》等一系列制度。
2)選拔優秀教師參與,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院出臺激勵措施增加了教師參與的積極性,注重選拔師德高尚、技藝精湛、年富力強、盡職盡責的教師。將其分為工業機器人“1+X”證書培訓師、考核師、考務管理人員三類教師,分批分類選拔優秀教師到評價組織參加師資培訓、考核師培訓、考務管理人員培訓,并考取相應證書,保證所有教師持證上崗[8]。
3)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構建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1+X”證書師資隊伍。發揮行業和龍頭企業“領頭羊”作用,聘請教育專家、行業專家、企業高管、企業技術人員、技術能手參與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人才培養全過程[9]。
“1+X”證書制度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一項頂層制度設計,能夠有效推進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目前,教育部已公布的與工業機器人有直接關聯的“1+X”證書有4個,通過對比4個證書面向專業、崗位對象、工作任務、標準等分析,結合當地產業需求和學院實際情況,選擇“應用編程證書”進行書證融通[10-11]。當前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設置的課程體系與“1+X”證書的職業技能等級標準相比,存在缺乏科學性、系統性和完整性以及師資配置不能適應“1+X”證書制度要求的問題。探索基于“1+X”證書制度的“培養模式”改革,實施“專業圍著產業轉,人才培養圍繞著需求轉”的人才培養模式;以專業教學標準為基礎,融入“應用編程證書”標準,選取工業機器人技術領域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的典型項目,重構職業能力和綜合素養遞進的課程體系;建設一支教學理念先進、教學能力高超、師資結構合理的專業教師隊伍,為高職院校實施“培養模式”改革探索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