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寧,徐 茹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指出鄉村振興要實現的五個目標,即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1]。鄉村振興,產業振興是關鍵,要活化利用當地的遺產資源發展地方產業,促進村民致富增收。紅色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鄉村振興建設的“助推器”。景德鎮荷塘鄉域內擁有著豐富的紅色文化遺產資源,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活化利用與動態保護這些紅色文化遺產資源,促使其“活起來”“亮起來”“火起來”,走出一條適合當地發展的新路子,是目前當地政府需要認真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筆者通過系統考察和調研,梳理出當前荷塘在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助推鄉村振興建設方面的經驗做法,為江西乃至全國革命老區的鄉村振興建設總結了“荷塘經驗”,以供全國類似鄉村的振興建設提供參考。
荷塘鄉位于江西省景德鎮市昌江區南部,距景德鎮市區15 公里,面積63.03 平方公里,現有4個行政村,40個自然村,總人口5 200余人[2]。地形屬丘陵山區,群山起伏,生態優良,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之說和“小廬山”之美譽。這里自然資源富贍,物產多種多樣,森林覆蓋率高,尤其是毛竹資源十分豐富,為荷塘竹編技藝的發展提供了優良樹材。2009年,荷塘“手工藝竹編”被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域內還保存有古民居、古驛道、古橋、古碓、古礦等眾多古跡資源。荷塘鄉有著豐厚的紅色文化底蘊,這里曾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革命老根據地之一,開展過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和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無產階級革命家方志敏曾到荷塘親自指導革命。1957 年12 月,國家成立了荷塘墾殖場,荷塘人民發揚抗戰時期的南泥灣精神,把荷塘墾殖場建設成為全國農墾系統的紅旗單位。1965 年7 月11 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社論文章,贊稱荷塘是社會主義時代的南泥灣。1966 年,國家農業展覽館特設專館來展示荷塘墾殖場的輝煌成就[3]?!稗r墾學荷塘”與“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一道成為時代標桿,荷塘農墾創業者們鑄就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荷塘精神。
近年來,景德鎮荷塘鄉通過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這些紅色文化遺產,成為當地鄉村振興建設新的發力點。當地政府與地方人士注重修繕歷史遺存,挖掘并活化利用紅色文化遺產資源,包括多方收集整理了一批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建設完善了一系列革命舊址,先后修繕了革命烈士紀念塔、銀杏樹瞻仰臺以及古驛道、古橋、古碓、古礦等,同時改造了古村落建筑,整治了古村落環境。該鄉將紅色記憶與荷塘精神相結合,先后建立了荷塘紅色記憶展覽館、荷塘農墾展覽館、荷塘廉潔教育展覽館,打造了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荷塘山房”研學基地等。這些地方均對游客免費開放,吸引了周邊眾多高校師生以及企事業單位黨員干部前來參觀學習,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接受紅色教育洗禮。荷塘鄉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遺產資源,以紅色參觀為引領,因地制宜地開發全域旅游,打造生態旅游鄉鎮,建設了荷塘生態旅游區、楊灣風景區、百稷生態園、山門陶藝村等一批旅游項目,帶動了當地鄉村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該鄉還充分發揮村落、土地、生態等多種資源優勢,致力于整體打造紅色文化旅游、綠色休閑農業、生態體育旅游、研學教育等紅、綠、古三色相融合的特色發展產業,并形成了“一村一品”的特色化、差異化發展格局。如楊灣萬畝毛竹、倉下萬畝油茶、童坊百畝有機蔬菜、山門百畝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的形成,有效推動了當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增強了其經濟造血功能,同時為當地村民提供了許多就業創業的機會,改變了當地村民原來以務工和傳統農業為主的謀生方式,增加了他們的經濟收入,助推了當地鄉村振興建設。
在鄉村振興建設的背景下,荷塘鄉活化利用域內“紅色文化遺產”資源,探索出“紅色文化遺產+”的鄉村振興建設新舉措。從綠色休閑農業、生態體育旅游、研學教育等多方面進行改革,將文化與產業經濟相結合,延伸鄉村經濟發展的產業鏈,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紅色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增加當地村民收入,助推鄉村振興建設,同時也為荷塘鄉紅色文化遺產的活態傳承帶來了新機遇。
推進鄉村振興建設,必須緊緊抓住產業發展這一關鍵要素,大力促進農村“產業興旺”?!班l村振興的關鍵和重點是產業振興”[4],只有鄉村實現產業振興,才有可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崗位,為農民增收和農村富裕拓展持續穩定的渠道[5]。在鄉村產業振興實施過程中,應當依托當地的特色資源優勢,注重業態融合發展,因地制宜地培育鄉村發展的新產業,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村民就業,促進村民增收。近年來,景德鎮荷塘鄉依托“紅色文化遺產”帶來的旺盛人氣,將域內紅色文化遺產資源與綠色休閑農業深度融合,促成了紅色文化旅游、休閑觀光農業、鄉村特色體驗項目、綠色農產品等產業的聯動發展模式,走出了一條“紅色文化遺產+綠色休閑農業”的“紅+綠”融合發展的鄉村產業振興之路。其具體舉措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發展綠色休閑觀光農業,延伸產業鏈。如荷塘鄉百荷園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利用鄉村擱置多年的荒地,發展荷花和奇異瓜果種植、觀賞、鰱魚立體養殖于一體的休閑觀光農業實體。百荷園的開放,為荷塘鄉帶來了大量的人氣,從而帶動了當地農村柴火灶自助體驗、農家樂、特色手工粉皮加工、特色餃子、民宿酒店等鄉村特色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當地第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優化了經濟產業結構,助推鄉村產業振興。這一舉措盤活了大量資源,為當地村民創造了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使當地閑散勞動力可在家門口就業,增加其經濟收入,也給當地老人們提供了就業就會,所得收入可以滿足其基本生活需求,由此改善了當地的養老狀況。同時,還吸引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改變了近年來鄉村“空心化”的窘況。
二是以紅色文化遺產資源與農業產業為基礎,大力發展綠色農產品,形成了“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專業化、特色化產業發展規模。荷塘鄉改變了過去單一種植水稻這一低經濟效益農產品的狀況,開始大量種植有機蔬菜、油茶、金絲黃菊等高經濟附加值的綠色農產品。當地政府在政策方面對農戶與合作社給予了大力支持,如減免稅收、邀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等,逐步打造了童坊百畝有機蔬菜、倉下萬畝油茶、楊灣萬畝毛竹、“荷塘雨眉”茶葉品牌等綠色農業產業項目,形成了既具市場競爭力又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農業產業體系,延伸了鄉村產業發展鏈條,創新了鄉村產業發展模式。
鄉村振興戰略為鄉村文化旅游提供了發展基礎和目標導向,而鄉村文化旅游的體系要素正好切合了鄉村振興戰略的總體要求,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6]。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7]。生態是發展旅游的獨特資源優勢,生態振興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將紅色文化遺產與鄉村旅游、生態保護、體育運動相結合,依托自然生態景觀,以景區為中心,通過與第一、二、三產業之間的融合發展,為游客帶來復合型的旅游體驗。積極推進當地村民參與到旅游接待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中來,努力促成景區與村民共促共融、共同發展的局面,助推鄉村生態振興。近年來,景德鎮荷塘鄉注重走綠色發展之路,探索出“紅色文化遺產+生態體育旅游”的發展模式,將鄉村產業發展與生態宜居緊密結合,促進鄉村人文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助推鄉村生態振興。其具體舉措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依托域內紅色文化遺產資源和優質生態資源,荷塘鄉采取了多元融合的發展模式,打造了一個集生態休閑觀光、戶外挑戰體驗于一體的生態景區,在此開展水上漂流、森林探險等生態旅游項目,建設荷塘戶外基地,開設高空攀巖、卡丁車、射箭等戶外運動項目,豐富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的新業態。荷塘鄉生態景區增強了鄉村旅游的體驗性,培育了人們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帶動了鄉村餐飲、特色民宿、旅游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發展。
二是依托山地資源,荷塘鄉生態景區開展了山地車騎行、叢林穿越、徒步古驛道等體育旅游活動。不同于傳統的景區觀看式旅游,這些體育旅游活動讓游客更能切身親近自然、感受自然,更重要的是傳承了“荷塘精神”,發掘了當地獨特的旅游資源,使紅色文化遺產在旅游產業發展中煥發新機。
三是改善了鄉村居住環境和生態環境。在改善居住環境方面,荷塘鄉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了鄉村危房改造、道路硬化、自來水安裝、路燈安裝、房屋墻體墻繪美化等。在改善生態環境方面,荷塘鄉政府引進了專門的物業管理公司,對鄉村生活垃圾進行了集中收集和無害化處理,加強了村莊綠化、荒山綠化、防洪溝治理、休閑步道、河道護欄等方面的建設,使荷塘鄉的生態環境變得更加優美。其中,景德鎮荷塘鄉童坊中心村被評為省級紅色名村和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
鄉村振興建設,人才是保障。紅色文化遺產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和輻射效應,是進行黨性素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資源。荷塘鄉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不僅留存眾多的紅色文化遺跡,還擁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荷塘精神,這些都是鍛煉青年、培養人才的重要資源。近年來,荷塘鄉將紅色文化遺產與研學教育進行了深度融合,提升了黨員干部、青年學生、鄉村居民的文化修養,助推鄉村人才振興。其具體舉措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打造了新時代文明實踐點“荷塘山房”。近年來,荷塘鄉通過整合荷塘精神以及文化、生態等資源,量身打造了集主題教育、黨建活動、研學旅游、民俗體驗于一體的全新共享空間,即荷塘鄉殊源塢實踐點“荷塘山房”[8]。景德鎮依托“荷塘山房”這一實體平臺,開展了宣講培訓、主題教育、黨性教育、“學習強國”進村入戶推廣等活動,增強了紅色文化教育的影響力,提升了黨員干部與鄉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修養。
二是依托荷塘農墾展覽館、荷塘山房等實體平臺,荷塘鄉為周邊居民以及大中小師生提供了紅色文化學習空間,開展了愛國主義主題教育活動,使這些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文化洗禮,學習“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荷塘精神,提升了個人的思想道德修養,并由此促進了荷塘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弘揚,培養了一批熱愛紅色文化的青年人才,助推鄉村人才振興。
近年來,荷塘鄉通過對當地紅色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在鄉村振興建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建設過程中也存在開發模式單一、基礎設施薄弱、資源布局分散、創意產品稀缺等諸多問題。
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是一項政治工程和社會文化建設工程,也是一項涉及老區群眾的民生工程和經濟工程[9]。荷塘鄉域內紅色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以其良好的教育功能和輻射效應,受到當地政府和社會人士的高度重視。但是,從荷塘鄉發展的總體情況來看,仍存在著對紅色文化遺產的粗放式開發、深層次發掘欠缺、文化內涵彰顯不足等問題。一是荷塘鄉紅色文化研究人才嚴重匱乏,現有研究人員不僅數量稀少,而且素質參差不齊,使當地紅色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缺乏強有力的智力支持。許多厚重的紅色文化歷史、優秀的紅色文化根脈、豐富的紅色文化內容等未能被完全梳理發掘出來,荷塘紅色文化和農墾文化特色也未能被充分展現出來。二是對荷塘鄉紅色文化遺產的展陳方式單一,以“故事+照片+展板”的傳統靜態展陳方式為主,缺乏創意和吸引力。在當前新媒體時代,這種展陳方式已經無法給參觀者帶來深度的感官沖擊,更無法帶來情感上的共鳴共情,使紅色文化的宣傳效果不佳,更無法充分展現出荷塘紅色文化和農墾文化的深刻內涵。三是講解大多模式化、說教化,解說員由于缺乏對荷塘紅色文化故事的深入解讀,大多是照本宣科,不夠生動鮮活,這使聽者很難進入到他們所講解的情節之中。
荷塘鄉地域廣闊,山林居多,紅色文化遺產分散在不同的村落,加上總體規劃不成熟、建設資金不到位等,促使這里的鄉村依然存在著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配套服務不到位、旅游服務質量偏低等問題。一是交通基礎設施薄弱。目前荷塘鄉域內只有一條主干道,山高路窄,轉彎較多,車流量大時極易造成擁堵。通往市區的公交專線少,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沒有貫穿域內,游客基本上是景德鎮市區及其周邊居民,對景德鎮之外的游客缺乏吸引力。二是荷塘鄉景區游客中心、購物場所、停車場、醫療服務機構、景區公廁等基礎設施建設也比較薄弱,配套服務缺位。三是荷塘鄉域內通信和網絡設施建設不夠完善,沒有實現WiFi全覆蓋。這些薄弱之處,直接導致景區整體服務質量較低、游客接待能力不足、游客體驗滿意度偏低等,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當地紅色文化旅游的可持續向好發展。
荷塘鄉盡管是江西省重要的革命老區,紅色文化資源豐富,但是仍然存在著對這些資源保護利用“頂層設計”不足的問題。一是荷塘鄉的旅游觀光景點比較分散,缺乏詳細的旅游線路規劃,區域聯動性不足,沒有形成發展合力,尚未形成紅色文化旅游的知名品牌。二是荷塘鄉仍有不少未被系統合理開發的紅色文化遺產和自然資源,未能深度融合當地的民俗特色和傳統手工藝特色,從而導致其發展業態單一,缺乏以紅色文化為基底的產業鏈條,發展速度緩慢。三是對外傳播推廣的力度不夠,宣傳方式比較陳舊,目前仍以傳統的新聞媒體宣傳為主,未能廣泛采用諸如“三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微視和客戶端)之類的新媒體進行宣傳,更未能形成全方位的傳播推廣體系,其影響范圍較小,傳播效果不佳。
荷塘鄉文化產業比較單一,創新業態不足,目前還存在著域內紅色文化創意產品稀缺、傳統手工藝創造性轉化不足等問題。一是荷塘鄉域內缺少甚至有些鄉村根本沒有紅色文化旅游紀念品,更沒有相關的文創產品。二是荷塘鄉傳統竹編手工藝人群體老齡化趨勢嚴重,加上受當時生活條件的限制,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更沒有接受過系統的專業技術教育和藝術教育,竹編產品款式比較老舊,缺乏現代的設計美感,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明顯不足,產品附加值極低,如此則難以滿足當前消費者的市場需求和審美需求。
荷塘鄉在產業振興、生態振興、人才振興等方面的經驗做法,與當前國家的鄉村振興要義十分契合。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盡管依然要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但相信荷塘鄉通過充分保護與活化利用當地富有特色的紅色文化遺產,通過一系列改革舉措,一定能夠打造一個“幸福富?!钡男潞商?。具體而言,其發展舉措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
荷塘鄉具有歷史悠久的紅色文化遺產資源,要善于運用設計的力量,通過科技、工藝等多種方式,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樣本保護與活態生產。首先,要打造一批具有荷塘特色的紅色文化創意產品。通過深入地挖掘域內紅色文化遺產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元素,從而進行視覺化提煉與轉化,開發具有地域特色、時代特征、實用且富有創意的紅色文化旅游紀念品和文創產品,并申報國家專利,使紅色文化遺產資源轉化成紅色文化產業,帶動紅色文化旅游的綜合消費,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紅色文化的間接傳播。其次,要推動荷塘紅色文化遺產與科技的融合,豐富紅色文化旅游內容。將現代網絡技術、VR虛擬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當代高新技術手段,運用到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上,以主題式情景再現、沉浸式感官體驗等創新方式展現,為游客提供全新的參觀互動體驗,以此來增強紅色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與感染力。最后,要注重對當地紅色文化遺產的深度挖掘,將其轉化為公共性文化產品。創作一批反映荷塘紅色文化的影視作品、演藝作品、圖書典籍等公共性的文化產品,如邀請國內外知名編劇、導演、音樂人等到荷塘采風調研,在深入挖掘荷塘紅色文化遺產的基礎上,將荷塘紅色文化和農墾文化的故事改編成影視、話劇、歌舞等文化旅游演藝作品,講好荷塘紅色故事,以擴大荷塘紅色文化的影響力,并由此豐富當地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其精神文化需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2018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中亦明確指出,要讓革命文物活起來,把革命文物利用好、革命傳統弘揚好、革命文化傳承好,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推進體制機制、方法手段改革創新[10]。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具有長期性、復雜性等特點,因此需要多方融合,建立聯動機制,形成保護合力。政府層面,要發揮其主導作用,全面推進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體制機制改革,加大對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扶持力度。首先,實行屬地管理原則,制定荷塘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明確管理保護的責任主體。建立組織協調機構,成立紅色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統籌細化職能分工,并將其納入干部考核評價體系,樹立保護紅色文化遺產也是政績的理念。其次,加大對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資金的投入,多渠道籌措資金。將荷塘農墾展覽館、荷塘廉潔教育展覽館納入財政預算,建立保護維護的專項資金,切實為其良好運行提供保障。積極爭取中央財政紅色文化保護專項資金,以補助革命老區紅色文化遺存以及紅色博物館、展覽館等紅色文物保護、展示和建設活動。同時,加大招商引資的工作力度,通過制定優惠政策、公開招標等方式,規范引入社會資本,推動投資主體與服務主體的融合發展,形成互助合作、互利多贏的發展新格局。最后,要加大對人類學家、社會學家、高校專業人才、紅色旅游專家等專業人才的引進力度,積極開展實地調查和學術研究,設立專項課題,系統梳理荷塘紅色歷史脈絡,為荷塘紅色文化遺產保護與規劃提供學術支持和智力支持。社會層面,要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成立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志愿者小組,鼓勵當地村民積極參與到紅色文化遺產保護之中,激發當地村民對紅色文化遺產保護的熱情,提高當地村民對紅色文化遺產的認同感。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智慧旅游以個性化需求為導向,幫助游客及時準確地感知和使用各類旅游信息,從而實現旅游服務、旅游管理、旅游營銷、旅游體驗的智能化,為鄉村旅游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11]。針對荷塘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的智慧化建設,至少要做到兩點:一是融入5G、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地理位置服務等現代技術手段,建設紅色旅游信息服務平臺,實現數字化管理模式。通過對游客消費、景區人流量、熱度區域等大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感知游客的消費需求,從而進行服務流程與體驗設計,實現旅游信息的精準推送,提供更加便利有效的優質服務。如為游客推薦旅游攻略和地方特色美食,制定精品旅游線路,提供酒店、旅行社查詢預定等服務,以全面提升游客的滿意度。二是推動景區服務智能化建設,如打造多種語言的智慧導覽服務平臺,實現景點的全智能講解,建設全域智慧旅游平臺,開展在線觀光游覽等,以全面提升景區線上線下的影響力。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印發的《關于大力振興貧困地區傳統工藝助力精準扶貧的通知》中明確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是傳統工藝聯系千家萬戶,遍布城鎮村莊,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具有帶動貧困地區群眾就近就業、居家就業的獨特優勢,是助力精準扶貧的重要抓手[12]。關注傳統手工藝發展,推動傳統手工藝適應時代需求,有助于創造高層次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助力文化發展和鄉村振興[13]。荷塘鄉以林地為主,毛竹資源十分豐富,當地手工竹編技藝已有數百年的歷史,2006 年入選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當前鄉村振興建設的背景下,大力推進傳統手工竹編技藝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這些非遺資源有效轉化為文化產業,當地政府、非遺傳承人和高校科研單位等亟待進行一系列改革探索。首先,依托傳統手工竹編技藝,設立傳統手工藝工作站,招收當地貧困閑散勞動力,組織當地優秀的手工竹編技藝傳承人對其進行技能培訓,使其掌握一技之長,激發內生動力,帶動就業增收,達到“以藝致富”的目的。其次,加強對傳統手工竹編技藝傳承人的扶持力度,向傳承人群體開展免費研修研習培訓,如創意研發課程,設計美學知識等,拓寬傳承人的視野,提高其文化素養、文化自覺和設計審美能力。再次,強化校地合作,建設一批高校教學的實習實訓基地,吸引藝術院校的師生到此進行藝術創作,依托高校先進的設計理念,豐富現有產品的樣式和功能,提高產品品質,從而推動當地產業的優化升級。最后,提升手工竹編技藝傳承人的產品研發能力和設計創新意識,結合當代審美訴求和生活方式,創新竹編產品,使傳統竹編產品轉化為趣味性、時尚性的文化旅游商品。同時,鼓勵傳統竹編技藝與其他工藝的跨界融合設計,如以瓷胎和竹編技藝相融合的“竹絲扣瓷”工藝,就完全超越了竹編和瓷胎這兩種材質本身的工藝束縛,形成了多形態的產品,實現了產業的跨界延伸。
紅色文化蘊涵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價值理念和文化基因,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荷塘鄉域內紅色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不僅具有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還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勇于開拓”的荷塘精神,這些都可以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之中,成為優化人才培養質量的獨特優勢資源。因此,需要大力推進荷塘紅色文化進校園進社區,以此來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首先,推動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將荷塘紅色文化融入青年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通過組織紅色文化研學、開展紅色文化專題講座等活動,使青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禮,加深對荷塘紅色文化的理解和認識,這樣可以更有效地傳承和弘揚荷塘紅色文化基因,激發他們熱愛家鄉、服務家鄉的熱情,并以此來鼓勵他們學成畢業后能積極參與到荷塘鄉村振興建設中。其次,推動紅色文化進社區,創新紅色文化傳播方式,須以村民喜聞樂見的方式講好紅色文化故事,讓村民在寓教于樂中自覺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和洗禮,激發村民愛鄉敬業的熱情,從而培養出一批愛鄉村、懂農業、通技術的高素質新型農民。
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荷塘鄉紅色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紅色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思想理念,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為荷塘鄉村振興建設提供了獨特的資源優勢。荷塘鄉立足自身的這一優勢,因地制宜地實施了“紅色文化遺產+”的發展新舉措,進一步延伸了當地發展的產業鏈,使紅色文化遺產資源與當地產業融合發展,形成了利用紅色文化遺產保護助推當地鄉村振興的“荷塘經驗”。盡管荷塘鄉在紅色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方面,還存在著開發模式單一、內涵彰顯不足、基礎設施薄弱、配套服務缺位、資源布局分散、未成規模效應、紅色文化創意產品稀缺、創新業態不足等諸多問題,但是我們應當采取更加積極有效的舉措,如大力推進文化創意再造、智慧旅游建設、傳統手工藝傳承創新、紅色文化進校園進社區等,努力將荷塘鄉打造成為當地鄉村振興建設的“樣板”,為全國類似鄉村的振興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