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福善(永州市第三中學語文教師)
適用話題:美育 課堂成長 教育改革
2022 年8 月的一天,在云南昭通的一所學校,班主任李老師發現,天空飄來一片“七彩祥云”。她沖進教室,暫停了晚讀課,叫學生們一起到走廊上欣賞美景,學生們看得興致勃勃。“能看到七彩祥云,是一件很幸福、很幸運的事情。這么美好的東西,大家要一起分享才好。”李老師的這番話,以“語文老師的浪漫”登上了熱搜榜。
李老師暫停晚讀課,讓學生們去看云,看似無用,實則“有用”,甚至讓學生一生受用。讓學生去摸樹皮,聞花香,走進大自然,穿越一座古城……這些在知識和分數之外的“無用”之舉,恰恰是在為他們的人生打下精神底色。比爾·蓋茨在上學時“不務正業”,干了許多“無用”之事,卻創造和書寫了微軟神話。心理學家游桂乾的童年是在爬樹、游泳、垂釣中度過的,這些“無用”之事,卻是他“活至現在為止最美的時光”。
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看云,是生活;讓學生“認領”校園里的樹木,觀察樹木的生長,也是生活;學生和食堂師傅結對,師傅到課堂里講烹飪技法,亦是生活……生活即美,美即教育。校園不僅僅是學習之所,也是美的詩意棲居地。
愿我們也能常看見“數學老師的浪漫”“科學老師的浪漫”,讓教育多一些詩意。“有用”之外,也應該擁抱“無用”。畢竟,教育首先是育人,育人要從培養一個有正常情感的人開始。
“停課看云”的李老師讓我們思考:教師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在貴州省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小學,老師顧亞帶著孩子們,組了兩支搖滾樂隊。在互聯網上,他們練歌的視頻被廣泛傳播。這兩支大多數成員是留守兒童的樂隊也因此被廣泛關注。
有人說,教育的本質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點亮的意義既在于打開封閉的視野,看到更遠的世界,也在于觸動內心的潛能,釋放更大的力量。像李老師、顧亞這樣的教育人無疑是“燃燈者”,他們是點亮星星的人,開啟學生的潛能、點亮學生的無限可能。
以點亮、啟迪為目的,教育的格局從此打開,教育的方式也大不相同。“雙減”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全面發展;在課堂教育之外,生活中處處都有合適的教育場景;在學校老師之外,孩子接觸到的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老師”。
多年以后,學生可能忘記了學到的知識,但一定不會忘記那個傍晚的祥云和老師。“停課看云”,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感到幸福和美好,讓更多的孩子成長為有能力帶給自己和他人幸福的人。
以美育人,方能讓我們生活美、心靈美。
美育調和知識與情感,滋潤我們的人生。袁隆平一生致力于雜交水稻研究,辛勤勞作,但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興趣愛好:拉小提琴、游泳、讀書……他說,小提琴優美舒緩的旋律,不僅能夠放松心情,還能夠放飛思維,對科學研究益處多多。
一手主持設計,改建了上海豫園、蘇州拙政園、西湖郭莊、昆明南園等的園林學家、古建筑學家陳從周,以園林設計馳名海內外,卻熱愛文學,曾出版過《說園》《書帶集》等散文集。他更喜愛花鳥畫,其筆下的工筆畫、寫意畫各有風致……
聽聽音樂,翻翻雜文,抬頭看月亮,低頭望螞蟻……這些看似無用的行為,實際卻有大用。它們讓生活豐富,情感豐盈,人生有詩情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