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漫子
火遍全網的藝人劉畊宏和他的毽子操,憑借極富感染力的神情、動作、口號,吸引了超4000 萬網友的在線觀看和模仿。網友跟跳的視頻很快引發了二次傳播。同樣出圈的還有跟隨王心凌跳起甜心舞蹈的“王心凌男孩”。他們的魔鬼舞步盡管在自家客廳錄制,但并不影響其在網上刮起互動的颶風。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行為錯位,表達一個人做了反常于自己身份的事,讓人不免眼前一亮或眼前一黑的情形。
研究者發現,很多時候,行為錯位會給自己和周邊人帶來意想不到的歡樂。
人們有時需要簡單的快樂。時至今日,人們雖然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社交工具,卻越來越難以擁有一個豐富的精神世界。為情緒尋找出口的人很快發現,不論身在哪里,一塊瑜伽墊、一身運動服,或者一部手機、一個音樂App,甚至隨便走進一家肯德基排隊買套兒童餐……模仿一下“對岸”的人,尋找另外一種人格,是多么簡單而易得的快樂。
在“身份互聯網”時代,人們在互聯網上的身份、偏好、行為多少是可以被預測的。網絡上“被社交化”了的行為軌跡,構成了“身份”的一部分。性別、地域、職業、教育程度、生活方式等標簽以或剛性或柔性的方式,揭示和強化“你是誰”。
可是,“劉畊宏女孩”“王心凌男孩”“孤勇者小孩”“可達鴨大孩”的到來,都快把互聯網的算法給“整不會”了。沉迷于勵志歌曲的不是高校里的莘莘學子和職場人士,而是一群小孩;當“王心凌男孩”跟隨充滿少女感的旋律眨眼拍手、旋轉跳躍時,“劉畊宏女孩”已經在暴汗中甩肉、調整呼吸、凹出馬甲線了……文化消費的“對角線圈粉”不斷出現,一個群體的文化選擇越來越脫離大眾對其身份的刻板印象。
如果向人群投去足夠的關注和理解,任何一個群體都不能被簡單粗暴地用標簽化的印象進行概括。如果把目光置于我們身邊更加廣闊的現實,身份和行為的對撞就更屢見不鮮了。
成年人、未成年人,男性、女性,對應群體之間雖無交叉,訴求取向卻有交集——掙脫身份的窄墻。去標簽化的個體需求背后,是文化的足夠包容。人是生活的創造者,而不是某個身份的派生物。身份不是作為限制而出現。每一個身份都可擁有各種模樣,而不是特定的樣子。
大眾文化生活,不正因為這些參差與繽紛而精彩嗎?(選自《半月談內部版》,內容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