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成
(甘肅省隴劇院 甘肅 蘭州 730030)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藝術欣賞水平也在隨之上升。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文化環境,人民群眾對滿足精神需求的渴望也愈發強烈。因此,如何滿足各類觀眾的精神需求,如何創新發展現代戲曲藝術是新時代戲曲打擊樂相關工作人員的重要任務。相關工作人員應當深刻理解打擊樂在戲曲演奏中的重要作用,立足于創新發展戲曲表演藝術,從而為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添磚加瓦。
打擊樂在我國擁有悠久的發展演變歷史,《尚書》中就對打擊樂有所提及,“戈擊鳴球,擊石拊石”正是關于它的鮮明寫照。我國歷史悠久的打擊樂器有土鼓、磐等,其中,鼓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就被廣泛應用于祭祀、演奏、戰爭中。到了盛唐時期,由于唐玄宗的青睞,鼓的地位進一步得到提升,成為眾多器樂之首,并帶領打擊樂藝術發展至今。這些不僅說明了打擊樂器在我國的歷史地位,更是關于我國打擊樂發展過程的鮮明寫照[1]。
傳統戲曲的音樂組成主要以各類藝術形式和藝術體系為劃分依據。傳統戲曲音樂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發展沉淀下來的藝術結晶,具有極為重要的文化意義。而打擊樂在其中更是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它的存在推動我國戲曲藝術發展至今。戲曲打擊樂的繼承與創新,對于我國傳統文化的長久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其是推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若從傳統戲曲演繹的角度對打擊樂進行觀察我們會發現,只要戲曲演出一開場,熟悉的打擊樂聲音一定會伴隨而至,進而將觀眾迅速帶入戲曲表演中。不僅如此,不同的節奏變換也能夠間接為觀眾展現戲曲表演的情節內涵與主題氛圍。值得注意的是,打擊樂對于戲曲表演氛圍的烘托作用無論在文戲演出還是武戲演出中都十分明顯,從而使戲曲演出深入人心。與此同時,通過有效地利用打擊樂,我們可以在戲曲表演過程中營造出良好的舞臺氛圍,進而保證在更好地展現戲曲作品內在思想情感的同時,有效引發臺下觀眾的情感共鳴。
戲曲表演過程本身兼有表演技法與藝術要求,除了多樣化的表演方法外,人物塑造在整個戲曲表演中同樣扮演著非常關鍵的角色。為了生動地塑造戲曲人物,一方面戲曲表演者要通過自身的肢體動作進行表達,還包括化妝、著裝等等,這些都是生動塑造戲曲人物的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基于戲曲表演過程中打擊樂的有效應用,我們可以配合戲曲表演者的肢體動作來播放相關背景音樂,這樣可以將某些戲曲人物的動作變得更加“感情化”,能夠更好地使觀眾感受到戲曲表演藝術的強大魅力。從傳統戲曲表演過程進行分析,戲曲中不同角色之間的差異性導致他們在劇情中的地位也有所不同,為方便觀眾充分理解戲曲人物地位之間存在的差距,打擊樂便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伴隨著戲曲表演者的演繹,對于打擊樂的應用也要恰到好處,要與戲曲表演者的舞臺節奏保持同步。由此可見,打擊樂在傳統戲曲表演過程中充當指揮者的重要角色,其能夠有效推動戲曲情節發展,成為傳統戲曲表演中的重要一環,因而精彩的戲曲表演是無法脫離打擊樂演奏而獨立存在的[2]。
傳統戲曲表演過程中常常會出現急促緊張的場景氛圍,或者因為情節的快速變化等因素,需要打擊樂的配合演出來保證舞臺效果的協調性。只有相關人員在戲曲舞臺表演過程中將音響、布景、燈光等舞美設計要素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夠全面提升戲曲表演藝術效果。而打擊樂演奏實際上就是音響設計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助力戲曲表演質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因此,利用打擊樂配合傳統戲曲舞臺表演成為烘托舞臺氣氛、帶動觀眾情緒的主要手段。這種演繹手段也伴隨著角色轉換而有所差異,通過這種手段能夠有效集中觀眾的注意力,使觀眾全身心投入戲曲情節當中。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打擊樂在傳統戲曲表演中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它本質上仍然是為了塑造戲曲人物而存在的,因而不能凌駕于戲曲表演者的角色演繹之上。簡單來說,打擊樂在傳統戲曲表演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陪襯作用。
戲曲打擊樂演奏的傳承和創新始終是一個艱巨且漫長的過程。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當今社會觀眾的審美水平同過去相比有了顯著提升。戲曲工作者應當自覺傳承和發揚戲曲音樂文化內涵,為我國傳統戲曲文化的現代化發展鋪平道路。此外,伴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進步,傳統打擊樂演奏者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在現代化演出手段的影響下,打擊樂演奏也必須與時俱進,相關人員要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加以創新,將現代化、科技化的新音色融入打擊樂演奏中,帶到戲曲演出舞臺上。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打擊樂演奏者不能僅憑已掌握的老套路來應對不斷發展的新局勢,而要在技藝方面銳意進取、開拓創新、與時俱進,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3]。
打擊樂演奏者需要將創新思維帶入打擊樂相關藝術創作中,在保證戲曲打擊樂傳統根基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發揚和創新,讓打擊樂這門藝術不斷與時俱進,只有這樣才能為戲曲打擊樂演奏藝術的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如今,戲曲舞臺已經不再同過去那樣套路化、程式化,這不僅影響了戲曲表演者的動作展示,也影響著他們的表演手段。因此,戲曲打擊樂演奏者應當依據作品與演員的需求,通過對傳統打擊樂器的發展與創新,在保證傳統根基的基礎上,整合相關配置,進而使打擊樂展現出獨特的藝術表現力。從演出角度出發,大力發展打擊樂以及重新組合相關配置不但能夠使戲曲情節更有張力,還能使戲曲節奏更加流暢。
我們要準確總結戲曲打擊樂的優勢,對戲曲打擊樂中的優點進行提煉升華,最終在保證戲曲打擊樂自身藝術性的同時,使其能夠融合時代特性。在以往的戲曲表演過程中,由于表演場地等諸多限制,戲曲表演團隊多通過打擊樂渾厚的音色來招攬客人,通過歡快的節奏增強演出效果。但這樣長此以往會讓人們對于打擊樂產生一定誤解,認為打擊樂就意味著豪放疏狂的音樂類型,缺乏柔和的美感。但是,中國傳統戲曲同其他現代舞臺劇的區別主要就表現在音樂方面。在突出舞臺環境、營造場景氛圍、塑造戲曲人物時都會大量應用打擊樂,而當傳統戲曲與打擊樂割裂開后,就會導致戲曲演繹失去生動性,讓觀眾很難投入其中。當觀眾無法理解傳統戲曲內涵時,戲曲藝術的發展自然也會受到限制。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戲曲演出效果在現代科技手段的輔助下也有所提升,如此一來觀眾對于戲曲表演的要求自然也水漲船高。
因此戲曲打擊樂演奏者必須對如何發揮戲曲打擊樂的音樂性進行改進,思考如何在保留戲曲打擊樂傳統藝術特色的基礎上,融合現代音樂特色,優化傳統音色帶來的局限性,豐富傳統打擊樂技巧并增強戲曲打擊樂的舞臺表現力,使打擊樂表現出更符合現代音樂美學的新姿態。想要實現這樣的效果我們需要從多方面出發,首先應當培養傳統打擊樂演奏者的音樂素養和藝術鑒賞力,磨煉他們的傳統技能,讓他們能夠精確把握打擊樂的各種節奏,最終實現重而不燥、疏而不松、密而不亂的演出效果。在平時的練習過程中,相關人員不光要注重以打擊樂來營造壓迫感,而且還要注意情感抒發,通過對打擊樂的運用充分展現戲曲演員的風采,豐富傳統戲曲表演的層次感,真正將故事背景、情節發展、人物命運和情感變化緊密結合起來。[4]
打擊樂人才隊伍是傳承與創新戲曲打擊樂這一門表演藝術的重要基礎,離開了專業的戲曲打擊樂表演隊伍就無法保障戲曲打擊樂的可持續發展。無論是對于戲曲打擊樂表演,還是對于其傳承和創新發展,專業人才隊伍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立足于宏觀層面為戲曲打擊樂培養新生力量,才能夠有效應對當下戲曲打擊樂在新時期傳承與發展中所面臨的各種困境,以及助力該表演藝術實現繁榮發展。當下戲曲表演藝術在發展中面臨著專業人才斷層的問題,年輕人對戲曲藝術越來越不感興趣,因而必須培養專業的戲曲打擊樂傳承人,才能夠為戲曲打擊樂乃至戲曲表演藝術的繁榮發展做好鋪墊。
基于上述分析可知,除了器樂相關的創新外,人才培養也是戲曲打擊樂演奏突破與發展的關鍵。無論何時,戲曲打擊樂人才的儲備都是決定其創新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在當下各種娛樂方式與藝術浪潮的沖擊下,民眾的相關選擇空間越來越大,這對于戲曲打擊樂的發展來說必然是一個極大的阻礙。很多戲曲打擊樂學習者面臨著就業方向單一等一系列問題,這對于戲曲打擊樂未來的發展十分不利[5]。為保證戲曲打擊樂的創新與發展,我們應當從如下兩個方面出發:第一,戲曲打擊樂相關教育工作者應當重點培養專業素質較好的尖子學員,增加他們的實習機會,為他們提供更廣闊的實踐平臺;第二,建立學校劇團,鼓勵學生涉獵更廣泛的專業領域,進而掌握各種戲曲打擊樂相關的演奏技巧,這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戲曲打擊樂表演水平,而且還能為他們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使戲曲打擊樂的突破與創新也成為可能。
綜上所述,戲曲打擊樂相關工作者只有堅定信念、腳踏實地,在繼承戲曲打擊樂傳統技巧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堅持培養戲曲打擊樂專業人才,不斷在現代化音樂道路上進行探索,才能實現戲曲打擊樂的突破與創新,使我國優秀的戲曲打擊樂文化得以完整留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