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哲琦
(山西大同大學 山西 大同 037009)
電影插曲《漁光曲》以其優美婉轉的曲調流傳于世,曲作者任光先生也因此被大眾熟知。任光先生不僅是一位優秀的音樂家,而且還在偉大的革命斗爭事業中毅然決然地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任光先生的革命精神和創作經歷使后人能夠擁有更堅定的步伐和更敏銳的眼光,其對于中國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任光作為我國著名作曲家,不僅推動了我國無產階級音樂運動的開展,而且成為我國電影音樂的開拓者,任光之所以會走上音樂道路,是由其自身的音樂天賦所決定的。
1919 年,任光先生年僅19 歲,前往法國里昂大學就讀音樂系,完成學業回國后,任光進入了上海百代唱片公司,開啟了他的音樂事業,隨后擔任了百代唱片公司音樂部主任。在抗日戰爭期間,任光曾經遠赴法國,組織開展了巴黎華僑合唱團的相關活動,并前往南洋進行了抗日救亡歌詠宣傳活動,是一位全力奔走在抗日救亡運動前線的先驅者。在其一生的音樂事業發展中,他的愛國精神無處不在,對于家國命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充分體現在其創作的抗日救亡主題歌曲中。任光追隨著葉挺將軍奔赴抗日戰場,在愛國情感的驅動下加入新四軍的音樂文化工作中。但是在1941 年,任光的生命卻戛然而止,留給了后人無限的懷念和遺憾。任光在其音樂創作之路上,先后參加了多個不同的進步音樂組織,受到了左翼人士、左翼觀念的影響,逐步成為進步音樂組織中的實施者、推進者,例如左翼劇聯音樂小組、歌曲研究會等。任光以革命音樂為主要創作目標,并加入了革命音樂的傳播宣傳中。
在面對國民黨的文化圍剿時,任光和聶耳一同加入了對新陣地的開辟和探索中,主動對左翼電影音樂開展實踐。在百代公司工作的任光先生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堅持宣傳左翼音樂。在抗日戰爭期間,任光曾先后前往新加坡、法國等地組織抗日音樂活動,加大了抗日戰爭歌曲的傳播力度,將一生都貢獻給了偉大的抗戰事業。任光先生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歌曲,數量超過了四十首,此外還有一部五幕歌劇、十三首電影配樂以及四首民族器樂曲,這些作品創作主要集中在抗日戰爭時期里,例如《漁光曲》《抗戰歌》《打回老家去》《別了皖南》《彩云追月》等均是任光先生著名的代表作品[1]。
任光先生對我國電影音樂的貢獻主要體現在了以下兩方面,一是任光先生創作的大量電影歌曲均富有民族性,二是任光先生為多部電影配樂,取得了中國電影史上多個“第一”的成績,對中國電影音樂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任光先生創作了大量的電影歌曲,均帶有十分明顯的民族性特征。任光從小受到越劇演出的熏陶,在鄉土氣息的感染下,早早地就愛上了這個民間劇種,這也奠定了其在電影歌曲事業發展中的基礎。越劇音樂的細膩表現和優美唱腔深深感染著任光,在日后創作中,任光通常以抒情為優勢進行創作,善于將南方的鮮明特色展現出來,能夠運用委婉、流暢的旋律,細致入微地描述女性心理活動。
受到越劇音樂的影響以及家鄉民間音樂風格的熏陶,任光先生創作的音樂作品獨具特色。在中學時期,任光已經學會了唱紹劇、拉胡琴、吹銅號,被周圍的人們稱為“小音樂家”。20 世紀50 年代,中國音樂研究所收到了柯正和先生的捐贈,其中一批舊剪報資料中詳細記錄了任光和安娥在收集民間音樂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剪報標題為《集老幼鄉民于一堂,灌制民歌唱片,白發垂髫,相映成趣,悲歌喜曲,亦莊亦諧》,其中記錄了任光和安娥為學生灌制留聲機片的舉動,將之稱為“給沉寂之平市音樂教育注入了活躍和動力”?!把輪T共二十一人,系由河北省保定,定縣、望都、束鹿等約請來,完全鄉村裝束,由一名馬俊英者率領而來,其中有達六十九歲之老者二人,未滿十五歲幼童一,白發蒼蒼,與活潑亂蹦小孩,混于一處演唱,頗為有趣。”
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我們可以發現,任光先生十分重視我國的民間音樂藝術。任光先生認為民間音樂對于音樂教育來說有著特殊而深遠的意義,并且他還將自身對于民間音樂的深厚情感巧妙融入了電影音樂創作中。
以《漁光曲》為例,其作為一首電影歌曲,使任光先生受到了廣泛認可,這也是任光先生第一首具有代表意義的電影歌曲,流露出任光先生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4/4 拍律動形成了舒緩的藝術感受,這一旋律貫穿了全曲,形成了獨特的節奏音型,每一個小節都是氣息悠然的長腔,從強拍到次強拍,最終在第四拍降落為弱拍,由此形成了一個節奏點。該節奏點起伏有致,進而營造出波濤起伏的場面,側面反映了人物的內心情感特征,對于電影場景來說起到了有效的助推作用。由于電影內容令人悲傷,整體氛圍比較壓抑,漁光曲作為主題曲也是在哀怨惆悵的基調下進行情感表達的。作品巧妙運用了民間歌曲《孟姜女》的旋律基調,保留了原有的結構特點和起承轉合的特色,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江浙風格,通過五聲音階宮調式將旋律跳進的方式和級進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帶給人們深刻的審美感受。作品的三個不同樂段都是按照起承轉合的四句結構進行創作的,使用了民間魚咬尾的形式,增強了歌曲的連貫性和旋律線條的流暢性[2]。
該電影歌曲所運用的創作手法和特點都是我國民間音樂中常見的音樂語言,并且在當時形成了極大的影響,甚至造成了影片必須與音樂相互配合才能夠賣座的潮流。這首歌曲的成功也在電影制作行業引發了巨大的變革,對整個音樂領域內的創作活動都產生了影響。除此之外,《新鳳陽歌》作為影片插曲,是創作者在安徽民歌鳳陽花鼓的基礎之上進行改編的,也是在影片《迷途的羔羊》插曲《新蓮花落》的基礎上進行創作的,曲調具有說唱性質,與歌詞之間形成了巧妙配合[3]。
大量的此類作品說明任光先生是一位在民族音樂基礎上具有創新意識的音樂家。任光先生主張作曲家要深入最下層的地方去認真觀察和體驗,充分了解勞苦大眾的生活狀況,并運用大眾熟悉了解的聲音進行創作?!恫缮徃琛肥怯砂捕鹋孔髟~的一首歌曲,被分為兩段,是影片《紅樓春深》的插曲。這首插曲的第一段講述了碧蓮的愛情故事,因此歌曲內容始終圍繞著蓮藕、蓮花、蓮心,以此表達出了真摯纏綿的感情。第二段展示的是以采蓮為生的勞動人民生活困苦,歌曲內容也逐漸從愛情過渡到了現實生活,表達了作者的深切同情。該歌曲使用的是民族五聲宮調式,節奏較為舒緩,有著質樸的風格和悠長的旋律。從第二拍開始,創作者恰到好處地對四分休止符進行運用,將飄來蕩去的感覺充分展現了出來,也形成了切分音的效果,民族音樂風格愈發明顯,耐人尋味[4]。
任光先生對于我國電影音樂事業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任光先生從越南回到國內以后,成為中國電影產業文化協會執行委員,自此任光先生和電影音樂之間產生了密切的關聯,并逐步成為我國電影音樂發展的領頭人。
任光先生的音樂創作生涯雖短,但是卻有著突出的貢獻,任光先生創作的歌曲成為多部電影的經典配樂。這些電影歌曲有著十分明顯的政治傾向,具有一定的進步性,社會底層民眾生活的悲慘和痛苦在任光先生所創作的作品得到了充分體現[5]。任光先生在短暫的音樂創作生涯中,在中國電影配樂領域創造了多個第一,為我國電影音樂事業開路,成為左翼電影音樂的先鋒?!独巧洁┭洝分械摹独巧街{》以及《空谷蘭》中的《抗敵歌》等作品在當時社會廣受歡迎[6]。
任光先生和聶耳先生一樣,都是左翼電影音樂的開路先鋒。在電影《漁光曲》中,任光先生創作的同名主題曲在當時極具影響力,隨著影片收獲國際榮譽,該歌曲的歷史地位也被奠定。該作品具有極強的民族性,成為當時十分流行的電影歌曲,受到了很多人的喜愛,也牢固確立了任光先生在中國電影音樂發展史上的地位?!睹酝镜母嵫颉肥且徊坑涗洺鞘辛骼藘和瘧K生活的電影,題材較為新穎。隨著電影大受好評,主題曲《月光光歌》也受到了大眾的喜愛。
此外,任光先生還為該電影創作了插曲《新蓮花落》,這兩首歌曲和電影情節緊密相關,起到了一定的渲染作用,使人物情緒和音樂旋律之間相互協調配合,從而營造出特定的情緒氛圍,恰當地服務于電影總體構思。這兩首歌曲是我國第一部城市流浪兒童悲慘生活題材影片的配樂,也使得任光先生再次成為中國電影音樂發展史上的“第一”[7]。
綜上所述,任光先生創作出了大量的抗日革命歌曲,有力地推動了中華民族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作為我國電影音樂事業的偉大開拓者,音樂家任光先生始終保有激情地發揮自身的杰出音樂藝術才華和滿腔愛國熱情,進而創作出了大量閃耀著不朽光輝的美妙樂章,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精神和意志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