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慧,劉清明
(長春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關于音樂的教育功能的理論研究,有以下代表成果:侯樂萌的《論音樂的社會功能》一文將音樂的社會功能大致概括為認識功能、娛樂功能、審美功能、社會與組織功能、教育功能等多種功能。呂云路在《音樂的社會功能》一文中,將音樂的教育功能作為第一個板塊進行論述,他認為音樂的教育功能與音樂所具有的情感特性分不開。
距今最近的一篇有關音樂的教育功能的代表性理論文獻是李天桐于2020 年發表的《音樂的教育功能》,文章指出,在不同時期,音樂的教育功能不同。音樂的教育功能如何發揮是一個熱門話題,音樂的教育功能是指音樂對人有政治思想和道德倫理方面的教化作用,可以激發人們的愛國熱情和奮發向上的精神,音樂是極具教育功能的一種藝術形式。黃碩撰寫的《試論音樂的功能及其在現今社會中的經濟效用》一文論述了音樂的審美功能、認知功能、教育功能的內容及作用。在音樂的教育功能板塊,作者認為音樂的教育功能主要體現在德育、智育和體育三個方面,并分別對這三個方面的作用進行了論述。夏凡撰寫的《社會音樂教育的功能與定位研究》一文指出,音樂的教育功能主要是指人們通過欣賞音樂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水平,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其中,音樂的教育功能是音樂的社會功能中最主要的功能。
有關學堂樂歌的理論研究,有以下代表成果:陳燕婷撰寫的《學堂樂歌研究綜述》一文表明,學堂樂歌是中國新音樂的源頭,此文對學堂樂歌的研究情況進行了系統梳理。周瑩在《學堂樂歌研究》中指出,學堂樂歌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翟夢秋在《學堂樂歌歷史意義與相關的音樂審美教育思考》中提出,學堂樂歌是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音樂文化發展的最初成果,作者對當時的中國社會進行了研究,梳理了學堂樂歌在早期、晚期的表現形式及內容,探究了學堂樂歌的審美價值。黃藝林在其發表的《淺談學堂樂歌的歷史意義》一文中指出,學堂樂歌具有思想啟蒙作用,推動了中國教育的改革,促進了我國近現代音樂的發展。齊柏平撰寫的《“學堂樂歌”的歷史演變及其影響》一文認為,學堂是中國近代教育轉型的重要支撐點和轉折點,對于教育領域的知識發展有極大的推動作用,學堂樂歌影響之廣體現在音樂語言、素質教育等方面,作用之大體現在開啟民智、改變思想、培養人格等方面。
學堂樂歌是20 世紀初在中國出現的一種音樂文化。在當時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向西方學習成為中國大眾的一致呼聲,一些愛國主義人士從日本或者歐洲留學歸來,在國內的新式學校開設樂歌課,教唱一些歌曲,這些歌曲被稱為“學堂樂歌”。其中,大量的樂歌都具有愛國主義思想,深刻體現了當時環境下的音樂教育形勢。
劉再生先生在《中國近代音樂簡史》中將學堂樂歌的發展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這也是最為大眾所接受的劃分。下面根據這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分析學堂樂歌作品的音樂教育功能。
學堂樂歌的早期發展形式主要體現為教會學校中的“樂歌”課堂。1840 年以后,大量的西方傳教士涌入我國,開設了大量的教會學堂,這些教會學堂培養了我國最早的一批接受西方音樂文化的知識分子。在當時的教會學堂中,大量的樂歌被創作出來,并廣為流傳。其中,《文會館唱歌選抄十篇》是現今看到的最早的“學堂樂歌”,這十篇分別為《樂赴天城》《賞花》《夏日》《快樂詞》《逍遙曲》《恢復志》《仁壽》《得勝歌》《快活之日》《愛國歌》。本文以《賞花》為例,分析學堂樂歌早期作品的音樂教育功能。
《賞花》是我國現今所知最早的一首“樂歌”,作者周書訓。此曲的歌詞有四句,為長短句形式,極具詩詞歌賦之韻,朗朗上口,具有經典文人寫作的歌詠自然、借景抒情的特點。歌曲為四部合唱曲,曲調選自圣詠歌曲,降A 大調,4/4 拍,全曲一共16 個小節(8+2+6),分為兩個樂句,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減縮再現,第一樂句跟第二樂句之間有兩個小節的插句,第一樂句抒情優美,插句中高聲部、中聲部運用長音,次中音聲部、低音聲部出現了合唱的歌詞,節奏緊湊,高聲部與低聲部形成了明顯的對比。第二樂句節奏比第一樂句更加緊湊、跳躍。《賞花》是當時最早的“樂歌”,在教會學堂被納入學生的必修課,由教堂的教父進行教學,這一樂歌的教學也是我國音樂教育雛形初現時的經典案例。由于“學堂樂歌”早期發展階段我國處于被動接受西方音樂文化的時期,像《賞花》這類歌曲的出現激發了當時學生學習樂歌的熱情,充分調動了社會成員的能動性,為我國后期主動接受西方音樂文化奠定了基礎,也對音樂教育的興起作了鋪墊。
學堂樂歌的中期發展形式主要體現為近代新式學堂中的“樂歌”課堂。從1898 年開始,我國開始在全國建設新式學堂,并推行近代學校制度,新制度規定,“音樂”是新式學堂必須開設的課程之一。此時,日本剛剛完成了“明治維新”,我國大批愛國主義音樂人士紛紛效仿日本,力圖找到中國發展之路,如沈心工、李叔同等人。本文以極具代表性的沈心工的樂曲《體操—兵操》為例,分析學堂樂歌中期作品的音樂教育功能。
《體操—兵操》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第一首“學堂樂歌”,其后來更名為《男兒第一志氣高》。這首“樂歌”是我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第一首用白話文寫作歌詞的樂歌,歌詞所歌唱的是做軍操,內容重在教化,簡單易懂。曲調音域較窄,最高音為la,最低音為do,音距只有六度。全曲節奏以八分音符為主,有少量的四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全曲都是一字一音,不加花飾。這首樂歌在我國近現代音樂史具有開創性的意義,是我國“學堂樂歌”的優秀代表作,具有里程碑性的意義。
學堂樂歌的晚期發展跟中期基本一致,時期是在辛亥革命前后,晚期的學堂樂歌最突出的特征是曲調選擇大多趨向于歐美歌曲。我國學堂樂歌的早期曲調大多選自日本,發展到后期則多選于西洋,這標志著學堂樂歌的音樂風格在發展中已經發生變化。此時,學堂樂歌將音樂教育推向了高潮。下面以李叔同根據美國約翰·P·奧德威的歌曲《夢見家和母親》依曲填詞的《送別》為例,分析學堂樂歌晚期作品的音樂教育功能。
《送別》是我國著名音樂家、作曲家李叔同創作的一首學堂樂歌,曾風靡全國,是我國音樂的經典之作,直到今天也廣為傳唱。《送別》使用借景抒情的創作手法,極具抒情性,同時,又有很高的藝術性。作品使用了“長亭”“古道”“芳草”“晚風”“柳樹”“笛聲”“夕陽”等意象,讓人感到心曠神怡,而后,歌詞從第一部分的景色中跳出來,寫人在送別時候的心理感受,體現了在分別之時依依不舍的情感。這首歌曲音域較寬,最高音為do,最低音為xi。全曲節奏以八分音符與四分音符為主,有少量的附點節奏,基本上是一字一音。
李叔同的這首歌曲將中國古代詞曲中的詞匯與音樂緊密結合,卻又獨立展現了兩者的美,這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對音樂教育的最好詮釋。此時,中國的音樂教育已達到高潮。
學堂樂歌對我國的音樂教育有深遠的影響。清代早期的教育制度與明代基本一致,此時的學堂教育與科舉制度相輔相成。清代的教育制度未將音樂教育包含在內,一直到晚清時期,朝廷也沒有建立覆蓋全民的音樂教育機構。也就是說,清代音樂,不論是宮廷音樂還是民間俗樂,又或者是琴樂,都跟明代一樣,由藝人進行教習。
明代及明代以前,我國的音樂教育主要分布在宮廷、知識階層和民間。在宮廷中,有兩種音樂教育傳承方式:一種是“官學”音樂教育,其主要針對宮廷貴族子弟,屬于普及通識的音樂教育;一種是“官辦”音樂教育,其主要為了朝廷樂工選拔,屬于技能專業的音樂教育。在知識階層,音樂的傳承以文人為主,文人通過交流、探討、學習的方式進行音樂教育,這種音樂教育的傳承不再依附于教習者,教學者和學習者具有平等的地位。而民間的音樂教育則更加世俗化,沒有固定的方式、方法和場所,以娛樂性為主。學堂樂歌出現前,音樂教育主要通過口傳身授、著書立說、自然傳承和樂譜傳承這四種方法進行。每種傳承方式都有其優勢和劣勢,其中,最為常見,至今也一直被大眾認可的是口傳身授的傳承方式。
直到清末民初,出現了一種新的音樂文化——“學堂樂歌”,最初,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創辦教會學校并教唱樂歌,而后發展成為在近代新建的學堂中教唱“樂歌”。學堂樂歌出現后,我國出現了最早的一批音樂教育家如沈心工、曾志忞和李叔同等。這些音樂教育家基本都曾去西方留學,他們學習了西洋音樂的創作手法,與此同時,又有著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于是,他們便投身于把中國的傳統音樂與西方的音樂創作技巧相融合的偉大事業中。“學堂樂歌”出現后,我國的音樂教育得到快速發展,如1922 年通過的“新學制”的課程設置中,音樂課被設為小學與初中的必修課程。由此可見,學堂樂歌不僅推動了我國近代音樂教育的發展,也把我國的音樂教育推進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學堂樂歌的出現作為我國古代音樂教育與近代音樂教育的分水嶺,在我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