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曹 楊
(吉林師范大學 音樂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2014 年,光明日報就人類接收信息的媒介形式從傳統媒體形態擴展到傳統媒體和網絡等新媒體的融合形態這一現象,首次提出了“融媒體”一詞,定義了覆蓋人們生活、生產、學習、交流、消費等方方面面的新的媒體融合形式。這種融合不僅僅指傳播信息媒介在生活中被融合使用,還指媒介形態、新舊媒介傳播內容、傳播方式以及新舊媒介功能等要素之間的相互融合。所以從狹義上來說,融媒體可以被理解為“媒介融合”,即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保留分歧、合作共存的融合狀態。這種狀態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技術變革與不同媒介優勢的變化而不斷發展。這種融合不是隨機融合,而是利用不同媒介的優勢實現資源通融、宣傳互融和利益共融[1]。
中小學音樂教學屬于基礎音樂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音樂教學非語義性和非視覺性的教學特點,決定了音樂不僅要通過聽覺器官被感知,更要通過意識的組織器官使學生得到情感和思想上的體驗[2]。大多數學校都開設了音樂課程,這表明大多數學校都能夠貫徹“素質教育”理念。但是由于音樂教學的特殊性以及不同地區教育資源的差異性,四平市中小學音樂教學效果并不理想。融媒體能夠實現資源融通,能夠為四平市中小學音樂教學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通過多種媒介融合教學的形式能夠豐富四平市中小學音樂教學方式,完善教師的教學策略;通過人機互動能夠增強四平市中小學生的音樂學習體驗,給予他們主動探索的機會。融媒體與音樂教學的有機融合能夠拓展四平市中小學生的音樂視野,使中小學生能夠在多種感官的作用下獲得更加豐富的音樂學習體驗,更全面地培養他們的音樂美感,提高音樂審美能力,最終使其成為全面發展的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者。
通過對四平市中小學音樂教師進行問卷調查,我們發現87%以上的教師會使用計算機、電視、投影等進行教學,而這些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的目的上存在較大差異。一部分教師利用多媒體是為了向中小學生展示教學課件、歌詞或樂譜;一部分教師利用多媒體是為了吸引中小學生的注意力;一部分教師利用多媒體是為了讓中小學生更全面直觀地了解音樂知識;還有極少數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只是因為學校有要求。教學媒介的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教學效率。此外,60%以上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會使用樂器,且大多數教師仍然更傾向口頭講授和以身示范的方法。由此可見,即使在融媒體背景下,大多數音樂教師的音樂教學方法仍然停留在教師領唱、中小學生跟唱層面,教學方式過于單一。
從受教育者角度分析,融媒體時代的到來意味著信息更加開放,信息傳遞速度更快。中小學生的自我意識和平等意識不斷增強,然而部分音樂教師未能及時調整自身心態,沒有以平等身份與中小學生進行交流。融媒體背景下,中小學生更樂于表現自己,如果教師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命令中小學生,容易令其反感,甚至使其產生逆反心理,不利于音樂教學活動的開展。在融媒體時代,中小學生接觸到的信息多種多樣,在獵奇心理和個人興趣的驅動下能夠不斷探索新型樂器和新的曲藝風格。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咨詢音樂教師,但是四平市中小學的部分音樂教師故步自封,不能及時更新自身的音樂知識體系,無法有效為中小學生答疑解惑。時代的變革,不僅使中小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發生變化,也帶來了音樂教學方式、音樂教學理念和音樂教學內容方面的變革。但是根據對四平市中小學生音樂教師的了解我們發現,在融媒體背景下由于教學媒介不斷增多,相關功能原理一時難以掌握,部分音樂教師的學習積極性受到一定打擊[3]。此外,部分音樂教師缺乏積極的學習態度,欠缺認真學習的品質,甚至沒有相應的責任感。
融媒體背景下,教育媒介層出不窮,部分音樂教師還完全未掌握教育媒介的使用方式就將其應用在音樂課堂中,導致教育媒介的作用并未得到有效發揮。這主要表現在音樂教師應用教育媒介時不夠靈活,對教育媒介的使用局限在使用電腦制作PPT、下載音樂視頻等層面,未能將教學平臺和音樂教學有機結合,缺乏與中小學生的有效互動。雖然教學內容的呈現形式較為新穎,但是教師未能完全發揮融媒體背景下教學媒介的真正功能。中小學生在使用教學媒介時,往往忽略其學習功能,而過分注重其娛樂功能。比如部分家長會購買學習平板供中小學生使用,而實際上大多數中小學生缺乏足夠的自制力,導致教育媒介功能被濫用。
融媒體背景下,中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的資源配備對音樂教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根據對四平市中小學的調查,大部分學校的音樂教學場所是班級教室,只有少部分音樂課程會在音樂教室里開展。此外,在音樂課堂多媒體使用情況方面,大多數學校在音樂課教學中都會使用多媒體,還有少數學校在音樂課教學中仍以課本為主。在中小學音樂教學設備的配備情況方面,鋼琴、電子琴、豎笛、口琴、小鑼、堂鼓等教具的配備情況差異較大,有些學校設備齊全,而有些學校的設備則十分單一,這樣顯然十分不利于音樂教學效果的提升。音樂是一門操作技能較強的藝術課程,融媒體背景下的音樂教學不僅需要傳統教具,更需要專業的多媒體設備,從而為中小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實踐體驗。但是根據對四平市中小學校的調查,大多數學校都具備多媒體資源,但是專門針對中小學生音樂課的多媒體資源則幾乎沒有,針對音樂教學活動的資源更是欠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缺少相應的教具,那么音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在融媒體背景下,媒介的多樣性和媒介資源的通融性為四平市中小學音樂教學提供了更多的教學方式。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講授法來介紹聲樂知識;通過討論法引導中小學生鞏固音樂知識;通過展示實物或視頻演示法將器樂發聲原理和演奏方式展示出來,讓中小學生獲得最直觀的視覺體驗[4];借助移動APP 模擬練習指導,校正調式和旋律細節;通過電子媒介指導使中小學生獲取更多的音樂擴充知識,讓中小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過課堂討論法針對音樂教學中的難點進行討論,明確基礎理論和疑難問題的解決方法,加深音樂學習體驗等等。多種教學方式的運用有利于吸引中小學生的注意力,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率。
四平市中小學音樂教師應該緊跟時代發展,結合融媒體時代的特點,發揮資源通融的優勢,不斷學習優秀教學理念,充分發揮教育主導作用,走在融媒體時代的前沿。首先,音樂教師的音樂專業知識必須及時更新。教師要能夠根據社會熱點拓展自己的專業技能范圍,爭取成為一名全能的音樂教師;其次,音樂教師要利用融媒體捕捉世界教育風向,通過摸索和實踐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要能夠抓住融媒體時代中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身心發展規律;然后,教師要養成勤于總結、勤于反思的習慣,利用新型媒介記錄中小學生的成長軌跡、學習情況并及時總結分析,適當給予表揚來增強中小學生的自信心,同時還要記錄自身的發展情況并及時反思,力求在教學過程中處理好各要素之間的關系,更快更好地掌握教學規律;最后,音樂教師還要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保持對中小學教育的熱愛和專注,以中小學生為中心選擇符合其心理發展特點的教學方法,如針小中小學生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這一特點,音樂教師應該利用多種媒體形式以“聲形結合”來吸引其注意力,或者針對中小學生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音樂教師應該在音樂教學練習給予中小學生更多表現機會。
融媒體背景下,四平市中小學音樂教學要發揮資源優勢,通過整合傳統媒介和新興媒介,使這兩類教育媒介能夠發揮各自特點,從而形成教育合力。傳統媒介具有權威性,因其能夠促進師生面對面的交流,使得教師能夠直接觀察到中小學生的反應,更好地針對中小學生的性格展開進一步教學。而利用新興媒介有利于音樂教師直接或間接深入了解中小學生的音樂學習和音樂生活。融媒體背景下音樂教學應該通過傳統媒介增加新興媒介的權威性,通過新興媒體拓展傳統媒介的傳播面,靈活應用傳統媒介和新興媒介,進而多方面、多層次地開展中小學音樂教學,最終提升融媒體背景下中小學音樂教學質量。
融媒體背景下四平市中小學音樂教學質量要想獲得質的提升,加大音樂教學資源的投入至關重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加大音樂教學資源的投入不僅是縮小教育差距的重要舉措,也是融媒體背景下音樂教學發展的必然途徑[5]。每所學校至少購置一臺鋼琴,至少配置一間音樂教室,每間音樂教室必須配齊電腦、投影、五線譜黑板、音響系統、相應樂器等。這樣通過對網絡藝術影片的觀賞可以增強中小學生的代入感,加強對音樂知識的認知,形成良好的審美體驗。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配備學習平板,利用融媒體背景下豐富的音樂軟件如GarageBand 等,對中小學生進行音樂教育,不僅能夠使音樂創作和音樂學習突破時空限制,而且還能為音樂學習增添更多趣味。
四平市中小學音樂教師要緊跟習近平主席提出的“素質教育”路線,結合社會發展趨勢,在已有教學水平的基礎上結合融媒體時代的發展情況,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時培養“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為四平市中小學音樂教學開辟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