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少鳳,韓 剛,賈凡梅,牛春朋
(1.上海應用技術大學,上海 310000;2.曲阜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3.曲阜市實驗學校;4.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山東 曲阜 273100)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 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快速發展。其中,作為我國最發達的經濟區,長三角地區發展尤為突出,GDP由1978年的759.8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95 321.8億元。按不變價格估算,1978年—2017年期間,長三角地區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為11.2%,超出全國1.7%。但是,自2007年起,區域經濟增長率表現出持續下降的趨勢,至2017年降為7.4%。這意味著經過多年的快速經濟增長,長三角早已步入工業化后期,經濟面臨從高速增長常態到中高速增長常態的階段性轉換,經濟增長也從速度增長轉向質量增長。
中央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賦予了“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的使命,使長三角地區成為全國經濟發展強勁活躍的增長極,成為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引領區和區域一體化發展的示范區,成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高地。因此,系統科學地研究長三角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狀況,有助于挖掘和總結區域發展中取得的成效和經驗,發現短板和瓶頸,對推動長三角城市群向更高質量一體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研究將技術創新增進、要素配置效率改進和要素質量提升作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3個評價維度,將要素數量增長作為經濟數量增長的評價維度。構成各評價維度的基礎指標及計算方法如表1所示。
本研究選用1991年—2016年的數據進行分析,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上海統計年鑒》《江蘇統計年鑒》《浙江統計年鑒》《安徽統計年鑒》。
利用SPSS 25.0對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長三角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測度。報告使用第一主成分來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具體計算結果見表2和表3。選取主成分累計貢獻率大于95%的前5個主成分,進而計算綜合主成分指數值。

表2 總方差解釋

表3 成分矩陣
由表2可知,第一主成分與原始變量指標關系均為密切,18個原始指標的因子載荷均較大,其變化范圍為-0.916到0.985,最為明顯的指標有勞動力數量、人力資本、研發投入、產業的高級化程度、投資率、存貸款總額/GDP、勞動生產率、資本存量;第二成分與第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消費率關系密切,其最大因子載荷為0.853;第三成分與TFP增長率、資本生產率、第一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最為密切,其最大因子載荷為0.729;第四成分與工業化率、外貿依存度、第三產業比較勞動生產率最為密切,其最大因子載荷為0.375;第五成分與TFP增長率、消費率、外貿依存度最為密切,其最大因子載荷為0.456。根據總方差解釋,科研人員數量、專利授權量、勞動生產率對長三角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性最大??蒲腥藛T數量、專利授權量分別為技術進步投入與產出要素;勞動生產率是綜合性指標,與經濟質量的增長為同向指標,反映了區域技術水平、勞動者素質水平、勞動者熟練程度、經濟管理水平。這也進一步表明,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的質量核心在于加快提高技術進步率。
具體計算方法如式(1)所示。
(1)
其中,Zi表示i主成分指數值,ωi表示第i主成分系數,λi表示第i主成分對應的特征值,Xi表示經過無量綱化處理后的基礎指標值。經計算,各指標的權重指數見表4。

表4 各指標的權重指數
(2)
其中,Z為經濟增長綜合指數,Zi表示第i主成分得分,Ci表示第i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Cn為方差貢獻率之和。
根據所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對長三角的經濟高質量發展進行了測度,其中經濟高質量發展為要素質量、要素配置效率、技術進步效率三者之和,投入要素為要素數量與要素質量之和。具體結果見表5、圖1、圖2。

圖1 長三角地區1991年—2016年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分析

圖2 長三角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分指標指數

表5 長三角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測度結果
總體上看,1991年—2016年的長三角地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數、投入要素增長均呈穩步上升的趨勢,從趨勢上看,兩者總體趨勢較為一致,持續上升,只是增長的質量相對波動較大,質量波動與要素配置以及技術進步率聯合作用的結果。
1991年—2002年長三角地區投入要素的數量指數一直大于質量指數,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該時期本地區經濟增長主要是靠要素數量驅動的,即通過擴大投資和就業人員數量來促進經濟的增長,屬于“粗放型”的增長模式。
2003年之后,質量指數超過數量指數,即長三角經濟的增長已往質量增長的方向轉變。這也表明2003年之前長三角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于要素投入,而要素數量中,勞動力資源貢獻率較高,這與長三角發展的特征事實較為吻合。一方面,長三角地區以民營經濟為主體,勞動密集型產業占據主體地位,長三角有著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大量的勞動力從第一產業轉移出來,投入到第二、三產業中去;另一方面,在這種經濟格局下,很容易出現相應的路徑依賴現象,一旦經濟出現波動,政府便傾向于擴大投資以促進經濟發展,長三角地區的固定資產的投資率由1991年的25.3%增長到2016年的63.6%①,經濟長期增長趨勢由資本持續投入來維持。進入2003年投入要素質量增長超過數量增長,經濟增長側重于質量增長,其中資源配置的效率貢獻較大。市場需求空間大,勞動力和生產資源供應充分,通過購買設備和技術引進,企業極易組織并擴大生產;此時資源的配置率提高,勞動力從較低的生產部分轉向較高的非農生產部分,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快速積累;企業和社會所支付的成本低,從而更多經濟剩余投入積累,產業技術和資本密集程度越來越高,居民消費結構、城鄉結構、出口結構不斷優化升級,形成高投資、高增速良好循環。
2010年后,由于基礎設施建設、居民消費、出口增速等需求增速逐步下降,傳統市場空間已經飽和,規模經濟和專業化分工的效用減弱,生產要素供應緊張、價格大幅上漲,生產的綜合成本已接近國際水平,原有的比較優勢不斷縮小,外沿擴大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企業通過前沿創新,創造新商品、構建新的商業模式等來提高勞動生產率;而政府需要投入更多的社會先行資本,建設完善的教育、科研、金融等全方位的服務體系,此階段,經濟增長速度必定回落。此時期資本積累速度下降,投資率進一步下降,企業的優勝劣汰成為常規現象,簡單的創新與技術設備的引進已無法抵消不斷上漲的生產要素價格,只有通過自主創新,才能獲得比較優勢,產業發展轉向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經濟增長質量動力中,技術進步率貢獻不斷增強,而投入要素質量不斷減少。2012年,要素質量、要素配置效率、技術進步率三者對經濟質量增長的貢獻率分別33%、29.6%、37.4%。技術進步率對經濟質量增長占主導作用。總體看來,技術進步對經濟質量影響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②,長三角地區仍處于要素-資本驅動發展階段。
未來長三角經濟增長要素投入還會持續增加,在經濟增長質量越來越重要的今天,高質量經濟發展要求改變傳統的增長模式,突破“路徑依賴”,積極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源。①三方聯動,構建“政府-市場-社會”三位一體的要素提升系統。以政府輔助、市場主導和社會推動為特征,從不同的角度對提升路徑進行完善,三者充分發揮各自的功能,全面促進要素質量提升,最終通過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質量的提升達到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并確保提升路徑的高效性和持續性。②實施高級要素集聚與培育工程,打造要素集聚高地。長三角地區要進一步提升吸引和集聚國際、省際要素尤其是高級要素的能力,形成集聚廣義生產要素的強大的引力場。③效率優先,打造效益導向型的軟環境優勢。我國經濟發展方略已從第一代的政策優勢、第二代的勞動力要素優勢,轉向第三代的軟環境優勢。
注釋:
① 從國際經驗看,固定資產投資率一般在18%~25%,不宜超過30%。
② 發達國家中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