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鵬飛,王 蕾
(1.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戰略研究中心;2.內蒙古生態環境大數據有限公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規上企業“三清零” 是指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無研發投入、無研發機構、無發明專利實現“清零”。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5%;到2030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2.8%。據2020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為2.4%,比2019年提高0.16個百分點。當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超過千億元的省(市)有8個,分別是廣東、江蘇、北京、浙江、山東、上海、四川和湖北。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的省(市)有7個,分別是北京、上海、天津、廣東、江蘇、浙江和陜西。
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是衡量一個地區科技創新競爭力的關鍵指標,也是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的主要指標,其中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總量和投入強度直接關系到地區自主創新發展的水平和能力。作為內蒙古創新發展的“排頭兵”、內蒙古工業經濟發展的“火車頭”,近年來,鄂爾多斯市把加大研發投入作為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以實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三清零”行動為抓手,狠抓企業研發投入,推進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全市科技創新能力和實力顯著提升,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據2020年鄂爾多斯市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當年全市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28.53 億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0.81%。財政科學技術支出7.09 億元,比上年增加2.16 億元,增長43.9%,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重的1.1%。分產業部門看,規模以上工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27.4 億元,投入強度(與營業收入之比)為0.65%。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超過億元的行業大類有7個,分別為煤炭開采與洗選業(428 247.9 萬元),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業(46 855.6 萬元),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71 253.5 萬元),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54 383.6 萬元),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18 459.5 萬元),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16 245.4 萬元),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12 373.1 萬元)。分地區看,當年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超過2 億元的旗區有5個,分別為東勝區(4.17 億元)、達拉特旗(3.11 億元)、鄂托克旗(7.4 億元)、杭錦旗(4.55 億元)、伊金霍洛旗(2.68 億元)。
“十四五”期間,鄂爾多斯市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為主線,協同推進呼包鄂區域創新,重點突破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發展關鍵技術。優化高能級創新平臺、壯大科技人才隊伍,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重點技術領域創新,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格局,打造全國營商環境優秀城市、西部對外開放新高地。力爭到2025年,全市社會研發(R&D)經費投入年均增長25%以上,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超過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與營業收入之比達到1.6%。建成科技企業孵化器15家、高新技術企業270家,新增自治區級以上技術創新中心、重點實驗室7家。
2021年,鄂爾多斯市新增“三清零”企業40家,帶動全社會研發投入34.7億元;新增高新技術企業7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70家、企業研發機構50家,同比分別增長28%、53%、51.5%;當年申請發明專利1 030件,同比增長46.7%;積極爭取自治區各類科技計劃項目59項,實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137項、獎補項目151項。全市452戶規上工業企業中,實現“三清零”的77戶,具備“三清零”條件的40戶,具備“三清零”一項條件的44戶,完全不具備“三清零”條件的291戶,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17%、9%、10%、64%。

表1 2021年度鄂爾多斯市規上工業企業“三清零”工作情況
在總結成績的同時,必須清醒認識到,思想認識不足、研發投入強度不高、高技術人才隊伍匱乏依然是制約企業創新發展的最大瓶頸。另外,從外部環境看,全市創新政策和生態環境仍需進一步改善。以2017年鄂爾多斯市規上工業企業(R&D)項目情況統計數據為例,399戶規上工業企業中開展R&D活動的企業僅為54戶,占13.5%;從行業分布看,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以及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四大行業占全市R&D經費支出的90.8%,其他行業R&D經費支出總和占全市R&D經費支出的21.9%;當年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人員652人,其中,博士畢業39人,占機構人員的6%;開展R&D活動的54戶企業中僅有6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
不斷延伸清潔能源、新型化工、節能環保、裝備制造等產業和礦山生態修復、風光氫儲同場等領域技術需求鏈條,引進、建設一批以數字經濟、新能源汽車、智能制造、新材料等為重點的新興產業項目。搶抓生物醫藥、區塊鏈、5G等未來產業布局發展機遇,加快推動西北大數據中心基地、國家數據災備基地建設。加快呼包鄂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鄂爾多斯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示范區和“雙碳”綜合示范區的建設步伐,以高端創新要素集聚強化對企業創新發展的科技支撐。深化科技興蒙“4+8+N”主體創新合作,重點推動與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礦業大學等高校共建高能級創新平臺。實施科技項目“揭榜掛帥”機制,通過“企業出題、政府張榜、人才解題”的方式,構建開放式研發創新體系,引導企業事業單位開展技術研發,落實企業研發投入財政科技獎補制度。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雙倍增”計劃,鼓勵有條件的規上工業企業投資興辦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瞪羚企業。充分發揮鄂爾多斯眾創孵化聯盟優勢,進一步集聚行業龍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高能級創新平臺、金融機構創新資源,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流動。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力度,完善科技人員股權激勵機制,引導企業建立主導產品“生產一代、研制一代、探索一代”的創新模式。面向規上工業企業技術需求,選派科技特派員,幫助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產品升級。
重點支持達拉特旗、鄂托克旗、準格爾旗等旗區,加大研發機構扶持力度,培育一批阻礙突破區域內產業發展關鍵技術瓶頸,彌補創新鏈短板的新型研發機構。按照自治區新型研發機構備案工作指引,引導企業采取不同模式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以解決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的“信用”和“利益”問題為導向,支持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為研究開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注入“金融活水”。制定鄂爾多斯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扶持政策,進一步明確發展重點和工作機制。大力實施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解決產業發展中核心技術缺乏、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鼓勵鄂爾多斯羊絨集團等龍頭企業參與國家和行業標準的起草修訂,許可其他企業依法合理使用自身知識產權,面向所在行業組織開展技術培訓、交流和成果推廣工作,推動行業共同進步。
推進設立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專利審查協作鄂爾多斯中心,進一步提高全市專利申請和授權量。加大力度做好知識產權從業人員培訓。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各類專業化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緊扣清潔能源、現代煤化工、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節能環保等戰略新興產業,深挖知識產權,提升企業專利申請、專利培育等方面效能,助力企業轉型升級。分層次、多形式開展《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貫標認證等專題業務培訓和規上工業企業一線走訪服務,宣傳知識產權貫標的重要性及相關知識,輔導企業做好貫標流程及體系的實施運行、管理體系構建及管理文件編制等有關內容,指導企業提高知識產權意識和保護能力,推進企業貫標。積極落實鄂爾多斯市促進科技創新若干政策,對新認定的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和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分別給予50萬元和30萬元獎勵。對通過《企業知識產權管理規范》標準認證的企業,給予50萬元獎勵。
貫徹落實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和企業研發費用稅前計扣除、創業投資企業抵扣應納稅所得額、技術轉讓所得稅減免等稅收優惠政策,完善細化自治區關于加快推進“科技興蒙”行動支持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措施及鄂爾多斯市“科技新政30條”配套舉措。開展源頭治理,對無研發投入的規上企業,財政科技資助(補貼)資金不予資助,并將企業研發投入比例同優惠政策落地、科技項目資助、創新載體申報等掛鉤,倒逼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科學制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三清零” 行動計劃實施方案,進一步明確目標任務和推進舉措,落實工作責任。
推行規上工業企業“三清零”行動定期通報制度,加大各項工作任務推進力度。 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加大對科技創新“三清零”行動專題宣傳,深挖工作中先進典型專題報道,不斷擴大“三清零”行動的影響力。重點支持大中型工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著力發揮鄂爾多斯碳中和研究院等高能級創新平臺支撐作用,進一步加強創新主體協同配合,不斷提升企業自主創新意識和主觀能動性,積極營造創新發展氛圍。
持續加大鄂爾多斯市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研發機構建設、發明專利申請摸排工作力度,做到底數清晰、不漏一戶。加強部門協作,各級科技、經信、財政等管理部門要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協同推進。 加強科技統計信息共享制,及時掌握規上企業研發經費投入、科技研發項目、專利發明申請等動態信息,實現科技統計信息入口、出口“一盤棋”“一攬子”,做到家底清楚、應統盡統。
建立“一對一”對接機制,鼓勵有條件的旗區科技管理部門,委托第三方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深入轄區內無研發投入、無研發機構、無發明專利的規上工業企業一線,指導幫助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強化研發投入財務科目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深入開展各類研發活動。啟動重點企業建檔立卡,加強動態跟蹤服務,實施“一企一策”。開展科技創新政策宣講培訓,結合企業提出的具體問題創新培訓方式,著重幫助企業解決研發費用歸集、企業研發機構建設、專利信息利用等方面遇到的難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