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蓓蓓
(烏蘭察布市正方建筑工程質量檢測有限公司,內蒙古 烏蘭察布 012000)
國有檢測機構的職能是依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行業強制性標準,對涉及行業項目進行抽樣檢測,對現場進行見證取樣檢測,依資質開展相應檢測義務,獨立出具檢測報告或鑒定結論。隨著機構改革不斷推進,檢測機構資質審批全面放開,國有檢測機構已脫離原有行政事業單位職能,劃轉為自主經營、自擔風險、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企業法人。在脫離行政背景前,受益于地方行政背景,其業務量來源依靠監督、抽查質量行政紅利,無須主動開發市場[1]。雖然部分國有企業已經在市場化背景下脫穎而出,但與技術裝備優良、市場化運營經驗豐富靈活的民營企業相比,其市場份額在脫離行政背景前后出現很大差距。
近年來各級國資監管部門對國有企業管理水平制定嚴格考核標準,如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量化指標、工資總額預算指標、廉政建設指標等,面對市場競爭和監管部門考核雙重壓力,對于脫離原行政隸屬關系后不久的地方國有檢測企業,如沿用原有財務管理模式,已無法滿足企業在項目決策、成本核算、績效考核和資產管理等方面的需要。
管理者對企業經營活動中資金運用、精細化成本控制、固定資產管理及績效考核等作用不夠重視,認為只要在既定條件下做好日常成本費用支出審批,完成國資監管部門監督報告即可,而在實際工作中,市場份額嚴重萎縮,人員績效考核方式和權重設置與實際情況不符,制約企業拓展業務和提升生產經營積極性。
隨著行業內國家有關監管標準不斷更新,市場對檢測項目需求也會發生變化,這就需要檢測企業緊跟市場變化,對現有設備、檢測能力不斷進行更新培訓,而部分企業項目上馬前主要依靠書面文件精神和粗放型測算,對外沒有提前做好同類企業檢測能力調研,對內企業自身業務線收支比、舊設備與新設備運營情況沒有經過細致測算,盲目上馬新項目,事后沒有反饋,造成資金浪費。
轉制后企業完全脫離原隸屬行政事業單位監管,在靈活的市場化運營背景下,原有書面制度無法與企業內外部環境相適應,很容易成為一紙空文,難以發揮崗位之間制衡監督作用,容易引發道德風險、經濟風險及財務風險[2]。
《財政部關于印發〈管理會計基本指引〉的通知》(財會〔2016〕10號)中明確指出:“管理會計活動是單位利用管理會計信息,運用管理會計工具方法,在規劃、決策、控制、評價等方面服務于單位管理需要的相關活動”“單位應將管理會計信息化需求納入信息系統規劃,通過信息系統整合、改造或新建等途徑,及時、高效地提供和管理相關信息,推進管理會計實施”,為解決以上問題,企業需要在信息化建設中融合管理會計信息化功能,賦予財務人員相應的權限,加深財務與業務部門協作,通過對系統數據準確分析,提供精準的成本核算、正確的業績考核、可靠的項目決策依據,發揮財務管理創造價值作用。
某地國有檢測機構于2018年轉制為地方國有企業,資產總額8 760萬元,58名員工,專業類中級工程師36名,高級工程師6名,其中財務人員3名。為盡快適應改制后市場化運營模式變化,該企業于2019年開始建設信息化管理系統,根據行業特點,業主方提供建設目標和思路,軟件服務商完成系統設計和調試運營。完成后XH軟件功能包括:客戶管理、訂單管理、報告質控、設備管理、內部申請。配套終端設備有二維碼自動賦碼綁扎器、數據服務器、掃描槍。
財務管理功能嵌入不同模塊中,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XH軟件模塊與財務管理架構
2.2.1 合同進度與應收賬款管理連接。因行業特殊性,同一客戶涉及不同合同編號,每個合同編號對應多個檢測項目,每個項目涉及多項檢測參數,客戶送檢次數、單次送檢量和送檢時間不固定,合同履約進度無法精準控制,應收賬款管理效率低下。信息化系統建設前合同進度僅參考傳統紙質資料交付,導致紙質報告和實物檢測脫節,內部控制存在很大漏洞,財務部門在客戶交款后索要發票時也無法確定合同實質進度如何,也無法準確及時統計出應收款情況。在實現信息化后,財務人員在客戶送檢前收到付款后可以在系統中標記可用額度,收檢人員在可用額度下對客戶送檢樣一一打碼,上傳系統,對應檢測項目收費自動核算,如實際收樣額度超過標記額度,提醒客戶充值付款,可以及時查看合同中每項履約情況、報告送達情況、發票交付情況,加強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和客戶管理,合理制定折扣比例,防止出現長期掛賬和壞賬,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2.2.2 成本核算。以往企業成本構成以傳統會計核算科目為核算標準,各檢測室業務量與消耗成本在事前沒有細分,也無法對成本細化到各檢測室。以單個檢測室主要檢測業務受理為例,在信息化系統上線后,檢測室工作人員在接到技術負責人訂單分配后,以訂單號為起點,根據實際檢測任務量,在內部申請模塊申請檢測日常物料及主要維保費等,在設備管理模塊中登記設備運行記錄和維保需求,采購人員按照采購流程完成用料采購后,由庫管人員進入內部申請完成采購入庫,檢測室采購申請人領用物料。完成檢測任務后,生成結果提交報告質控模塊,由質量負責人核驗后計入正式報告,最終完成時客戶登錄網上大廳或業務大廳完成報告打印,將訂單、機物料成本、人員、費用有效關聯,財務人員根據統計的關聯數據,合理分配各檢測室主要費用、機物料以及人工成本,生成以檢測室為單位作業成本歸集,與對應檢測業務收入進行對比分析,為不同檢測項目市場化定價提供數據依據,約束合同折扣隨意性;歸集后成本與完成業務量、業務收入對比數據,為人員績效考核、成本控制提供參考,也能為是否引入自動化程度更高的檢測方式或新增檢測項目提供決策依據。
2.2.3 固定資產管理流程。在信息化系統應用前,部分設備因購置前論證不足而長期擱置,或因超期服役、疏于管理,性能大幅下降,使用壽命縮短,而財務部門對固定資產年底集中盤點只能從外表和原始記錄去判斷使用狀況,對設備申購、報廢往往在事后才能知曉,對主要儀器設備狀況、資產狀況無法準確反映,轉制后企業又必須完成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量化指標,只能依靠擴大收入、壓縮成本來完成,財務在資產管理上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在信息化系統輔助下,財務能查看某設備從申購、使用、維保到大修報廢、校驗任一時間信息,深入了解設備運行狀態。可依據服役中舊設備投入產出情況,合理評價新購設備投入產出效率,避免盲目上馬新設備或舊設備高位運行;也為符合加速折舊設備提供原始依據,減少不良資產,逐步提高凈資產收益率。
2.2.4 績效考核。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強企業活力,國務院出臺《國務院關于改革國有企業工資決定機制的意見》(國發〔2018〕16號),地方各級國資部門隨之制定工資總額管理辦法,明確提出要遵循堅持效益導向與促進公平相結合的分配格局,增強企業活力、堅持分類管理的原則。為有效發揮績效考核作用,帶動企業職工精益求精工作積極性,在信息化平臺中,以輔助部門為業務部門服務為主線,將業務收入作為全員考核基準線,考核權重指標向一線、向技術難度大、價值創造多、工作量大的崗位傾斜,將業務量、檢測耗時、項目難度級別、客戶反饋意見等作為考核指標,薪酬會計從系統中提取相應指標數據,按照薪酬考核管理要求核算職工工資和獎勵等,徹底打破原有管理模式下激勵分配不合理局面,調動員工生產和技術改進積極性,提高檢測機構公正、獨立的行業信用管理要求。
檢測業務涉及專業門類多,檢測、認證、咨詢等業務調用資源不同,需要集合專業能力、實際操作能力、談判能力等,呈現多樣產品線、學科線[3]。另一方面,檢測標準更新較快,各企業間檢測項目報價差異較大,從合同中一個項目涉及的參數采集至報告認證完成中間持續時間較長。信息化模塊運行后,系統會產生大量數據,經系統化分析后才能挖掘數據背后價值,在數據分析方面就需要有既熟悉業務又能熟練運用數據分析工具的財務類專業人員,大部分企業原有財務人員能力無法滿足這一要求,分析報告參考價值較低,財務人員業績考核辦法中忽略員工成長和培訓相關指標,考核結果是財務工作量加大工資不漲反跌,出現負面情緒影響日常財務工作效率,顯然新的考核辦法對財務人員激勵效果不大。另外,受限于原財務工作限制,財務人員遇到業務部門提出一些問題時,缺乏對專業了解和業務全面考慮,提供的建議可操作性不強。
現有用友財務軟件與XL軟件獨立運行,沒有數據交換接口,實際工作數據采集、格式轉換、統計整理需要專人去完成,業務與財務融合前端效率低下。而業務數據處于隨時變化中,有時分析結果和實際情況偏差較大。
盡管在信息化建設中已經將財務管理功能嵌入各個模塊中,但面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時,企業管理者往往會優先選擇完成訂單簽訂和業務量任務,具體的操作流程是否嚴格執行只能停留于紙面規定,財務管理功能成為配合業務模塊的附屬流程,導致事后采集數據可靠性不足,最終分析結果無法應用到實際工作中,這一問題成為阻礙企業業財融合的一道障礙。
現有的財務管理制度設計集中在費用和成本支出審批環節,容易忽視收入與折扣管理、績效考核管理。例如在XH軟件各個模塊中,對合同價款折扣審批沒有形成嚴格的“申請→審批→檢查分析→監督”流程,一旦權限過于集中而沒有嚴格的日志審核監督機制就很容易產生道德風險。盡管對送檢物料實行一物一碼制,嚴格約束送檢物料流轉過程,以確保人員績效考核公平性和報告真實獨立性,但還會出現后臺數據和最終報告檢測業務量不符、實物復檢與報告參數不符情況,排除客觀因素外還可能涉及人為干預情況,以上情況均表明在業務流程內部控制設計上存在不足。
對于地方國有檢測機構,筆者認為除考慮高薪聘請有相應經驗人才以滿足企業需求外,企業應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從內部業務部門競選部分有意愿者與財務人員組成新的財務管理團隊,加強其在管理會計業務能力方面的培訓,以快速破解企業遇到的用人難的問題。同時,賦予其合理的組織職能和權限,使其能快速適應業務項目要求,承擔起相應職責,充分發揮與業務部門之間管理協同作用。
管理會計可以為企業提供充分的項目決策依據,不斷促進改善經營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服務,可以說管理會計是幫助企業實現戰略、業務、財務一體化最有效的工具。為充分發揮管理會計作用,需要企業全員參與。財務與業務部門要能從客戶體驗、企業質量控制和內部控制等角度評價業務流程設計水平,逐步減少冗余業務流程,不斷優化,并設置反饋流程。在組織結構和職責分配上,企業管理者能賦予財務管理人員相應的職責,設置科學合理的業財職能,使其充分發揮管理會計在事前預警、事中管控和事后反饋分析的參考作用。財務人員也要積極轉變思想,及時更新業務知識儲備,配合業務部門流程改造并盡快熟悉各個業務流程特點,對業務提出的問題能更加全面、專業地分析,為不同業務線給出合理建議,在價值創造中發揮雙方協同作用,實現企業整體增值。
業財融合一體化下的信息平臺建設能有效推進企業管理模式迭代,應盡快解決業務軟件與財務軟件數據無法采集等具體問題,配合流程再造,將“合同+報告單+現收應收賬款+發票”全流程貫通,在數據前端實現“四流合一”,促進業務部門加快合同履約進度,提高企業應收賬款管理水平,降低壞賬比例,實現財務管理系統、業務管理系統、供應管理系統的數據有效對接,及時反饋企業運營活動中的問題,為企業全業務流程化管理和可視化管理提供參考[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