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文,吳麗華
(蘇州科技大學 圖書館,江蘇 蘇州 215009)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為落實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關于依法科學精準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教育部組織編寫并印發高等學校、中小學、幼兒園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南,進一步指導各地教育部門和學校做好疫情防控和應急處置工作[1]。高校圖書館在加強校園疫情防控工作期間,為廣大師生的教學、科研、學習等做好保障服務工作,眾志成城打贏這場全球性的疫情阻擊戰。中國疫情控制較好,具有一定的相關經驗,但全球疫情還沒結束,為了解高校圖書館防疫期間的服務現狀,筆者對我國42所有代表性的“雙一流”高校圖書館進行調研,分析其特點及存在的問題,以期為高校圖書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借鑒。
筆者以國內42家“雙一流”大學圖書館作為調查對象,主要采用網絡調研方法,通過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發布的防疫相關內容信息逐一進行調查,輔以文獻調查、在線咨詢等方法來共同搜集資料。調查內容主要包括防疫專欄設置、疫情期間圖書借閱規則、電子資源應急保障能力、新冠資源指南、線上防疫講座活動、線上教學科研支持等學科咨詢服務、空間防疫管理服務以及應急創新服務。調查時間為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
“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具有一定的實力和代表性,能反映疫情期間這個特殊時期的特殊處理政策及開展防疫服務工作狀況。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國內“雙一流”大學圖書館戰疫服務調查情況
筆者調查的42所高校圖書館都開展了防疫服務,其中8所圖書館在其官網主頁設置有專欄導航,5所圖書館微信公眾號設置了抗疫專欄,武大和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同時在官網和微信公眾號都設置有專欄,占比26.2%。其余通過站內和微信公眾號搜索,都能搜到圖書館有相關服務指南或通知推文。
1.2.1 電子資源服務。調研的42所高校圖書館電子資源都是每天24小時不間斷提供服務并且多種遠程訪問方式,校外訪問途徑主要包括虛擬專用網絡(VPN)、圖書館電子資源統一訪問系統、Shibboleth認證、Remote Access遠程訪問、SSLVPN、臨時賬號、短期校外漫游、數據庫商直通方式、ScienceDirect、Scopus平臺的遠程訪問、CARSI認證、MYLOFT等。除遠程訪問多途徑外,調查的各圖書館電子資源推介服務也很及時。多數圖書館按資源發布時間推送,少數圖書館匯總整理分類,如:四川大學圖書館設立了OA資源分類匯總專題;北京大學圖書館“宅家抗疫,免費資源新體驗”系列推送,分類整理了中文學術論文、中文電子書、調查與統計數據庫、多媒體4種類型共計36個數據庫的免費資源;浙江大學圖書館在官網主頁浮動宣傳“校外訪問電子資源指南”等。
1.2.2 新冠資源在線指南。新冠肺炎作為當前最受關注的研究主題,不僅得到了全球生物醫學界研究者的高度重視,也同樣吸引了其他學科領域的科研人員,相關研究成果持續增長。了解新型冠狀病毒知識可讓師生做到科學防疫,進行正確體育鍛煉、心理疏導,讓健康生活得到保障,各高校圖書館推送在線新冠資源指南,全方位及時獲取新型冠狀病毒防疫知識很有必要。在調研的42所“雙一流”大學圖書館中,有29所高校圖書館開設了在線新冠專題資源推送,占比69%。如:中國海洋大學“新型冠狀病毒相關資源專題推介”[2];清華大學圖書館推介COVID-19(新冠肺炎)專題類數據庫和新型冠狀病毒研究信息資源匯總[3];浙江大學圖書館開通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知識庫試用,預防新型冠狀病毒知識庫屬于“大學生素質教育O2O資源服務平臺”的子庫,內容包含疫情動態、防控知識、心理疏導、體育鍛煉、安全出行等方面[4]。南開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同濟大學圖書館、東北大學圖書館等多所高校圖書館已申請加入并試用愛思唯爾公司為高校用戶開通的ScienceDirect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相關高品質期刊及圖書免費試用3個月資源服務。大連理工大學圖書館、廈門大學圖書館、四川大學圖書館、鄭州大學圖書館等高校圖書館將數據庫中新型冠狀病毒相關學術資源歸集[5]。
1.2.3 在線防疫培訓講座活動。42所“雙一流”高校圖書館在官網主頁或微信公眾號都有推出在線抗疫主題活動宣傳。如: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積極應對后疫情時代,為館員開設心理健康講座“2020年春季學期‘云端’信息素養講座”[6];蘭州大學的“‘抗擊新冠,共克時艱’:Wiley攜手李蘭娟院士對話頂級專家”,Wiley特別邀請到了曾經奮戰在抗疫第一線的李蘭娟院士、余祖江教授和徐小微主任醫師,以網絡直播的方式為大家分享他們的抗疫經歷,介紹新冠肺炎的臨床診斷、救治經驗、預防建議,以及國內外疫情的發展形勢和最新研究進展[7];華中科技大學圖書館醫學分館為營造書香校園、提高圖書利用率,開展“醫圖同閱”主題的線上線下系列薦書活動[8];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參觀“交醫+戰疫”展覽,學習偉大抗疫精神,致敬最美逆行者[9];天津大學圖書館開展的系列“戰疫”活動最為豐富,包括了“同心戰疫,齊盼春天”征稿、書畫作品“情系戰‘疫’武漢加油,中國加油”以及聯合優谷朗讀亭發起“為愛助力——致敬逆行者”行動,向這場“戰疫”中努力和奉獻的天使們告白[10];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圖書館舉辦線上讀書沙龍[11]等。
1.2.4 線上學科咨詢服務。大部分圖書館開展了線上科技查新、學科服務、文獻傳遞、在線論文檢測、論文收錄等各項工作。如:華中科技大學館員們開展遠程在線辦公,通過新上線的“科技查新及信息服務管理系統”,從受理委托、溝通到報告完成、交付,全程在線上進行,做到了及時服務,也實現了全程“零接觸”[12]。各高校文獻傳遞等常規服務持續進行,有效保障讀者便捷獲取各種資源以及電子文獻館外獲取。
1.2.5 預約入館。調研的42所“雙一流”大學圖書館中有31所圖書館在疫情期間預約入館,占比73.8%。大部分高校圖書館都充分做好預約入館、錯峰入館、測溫通行、間隔入座、提供必要的防控物品、館內消毒工作等防控措施。讀者在圖書館官網或微信公眾號上“入館預約系統”進行預約座位,當在館讀者人數達到數量上限時,為保護師生健康安全,將暫停讀者進館。
1.2.6 創新服務。調研的42所“雙一流”大學圖書館中有10所圖書館在疫情期間提供了獨具特色的服務內容,占比23.8%。創新服務主要有:北京大學圖書館的“疫情無情,圖書傳情:‘送書到樓’服務”[13];四川大學圖書館面向全校“戰疫”一線工作者提供專項服務[14];華中科技大學等圖書館為方艙醫院捐贈書刊助力抗疫,“書香抗疫”帶去精神慰藉[15];中國海洋大學圖書館“穿越千年的凝眸——云岡石窟藝術線上展”[16];蘭州大學圖書館“甘鄂守望 同心戰‘疫’——向武昌工學院圖書館捐贈疫情防護物資”[17];武漢大學圖書館館員在雷神山做志愿者[18]等。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之后,各個高校圖書館都及時給出了響應措施,然而各個圖書館都是各自為政,缺乏統一部署。究其原因,在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中,并沒有明確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圖書館應急管理的相應條款。現行法律法規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第十五條“設立公共圖書館應當具備下列條件:……(六)安全保障設施、制度及應急預案”[19]《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第十一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有義務參與突發事件應對工作”[20]《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第四十四條“高等學校應重視圖書館公共安全管理,采取多種防護措施,制訂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保護人身安全”[21]都僅籠統提到,并未深入細化圖書館或者作為其他組織的防疫主體責任。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真假消息滿天飛。在如今的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去中心化,一方面信息自由了,另一方面也使得滋生謠言的土壤更為肥沃。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這種前所未有的緊急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的不透明和不及時極易造成民眾的恐慌,為謠言的飛速傳播創造條件。新時代高校圖書館作為信息素養教育與發展中心[22],在公布第一手官方信息、及時科普辟謠方面尚有欠缺。
①國家層面。相關部門應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圖書館法》及《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中詳細制定應急情況下圖書館的防疫主體責任,完善制度機制,圍繞實行嚴格的防疫保護制度。②高校層面。應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闡明在突發緊急事件如公共衛生事件時圖書館的權責,明確應急辦法、應急資金來源使用、應急人員配備等,確保應對突發事件時有章可循。③圖書館層面。設立書記負責制,劃分責任到人,加強日常培訓,開展應急事件演習。
未知滋生恐懼,打破謠言最好的辦法就是徹底了解真相。新時代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的知識中心、信息中心,應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開辟防疫專欄,及時發布官方信息。同時開展健康信息素養教育服務,幫助讀者掌握應急相關知識和自我保護方法,如增設“健康信息素養教育”“COVID-19防治” 相關專欄,將新冠肺炎相關知識和防護措施等資源匯總集中方便讀者快速獲取規范化信息,傳播防疫知識和防范技能,減輕心理壓力,提高讀者知識儲備及自我防護能力。
人在重大災難環境下,易產生焦慮、擔心、郁悶、急躁等情緒,如不加干預,可能產生心理應激反應。圖書館可以開展線上文化活動,如閱讀活動、書畫征文、知識競賽等,豐富防疫期間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減輕心理壓力;同時聘請專業心理咨詢老師,開辟心理咨詢專欄,為已有情緒問題的讀者提供“一對一”的心理疏導服務,助力“心理防疫”。
國內高校圖書館應急服務尚處于初步摸索階段,通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發現,還需要制定長遠規劃,就其中出現的問題采取有效的解決辦法,仍需要摸索和改進的過程。至今新冠疫情在國外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感染者出現了增長的態勢。未雨綢繆,一方面要借鑒國內外高校圖書館應急服務的經驗,另一方面要構建一套完整的高校圖書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服務體系,以便后期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提供更好的服務、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