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順,馬秀峰
(1.曲阜師范大學 傳媒學院,山東 日照 276800;2.曲阜師范大學 繼續教育學院,山東 曲阜 273165)
學術評價就是權威的學術主體依據一定的標準,采用科學的方法,按照公正的程序,對學術成果進行評價,從而考核學者以及機構對研究所做出的貢獻。學術評價對研究人員、研究機構、研究領域乃至整個國家的發展都有著重大意義。學術評價涉及所有的與學術研究相關的領域,學術評價中包含的研究對象數量多、種類雜,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如何更好地進行學術評價,如何使評價結果更加公正客觀,一直都是亟待解決的難題。
國內目前雖然已經存在大量研究有關學術評價的文獻,但是近年來對這些文獻進行計量研究的文獻并不多見。任增元、徐婧和姜春林(2016)利用CNKI數據庫對1998年—2015年之間發表的1 429篇研究主題為學術評價或科研評價的CSSCI期刊文獻進行了計量分析[1]。張容和李勇文(2017)也是利用CNKI數據庫對1998年—2016年之間發表的977篇研究主題為學術評價的CSSCI期刊文獻進行了共詞分析[2]。這些計量研究都是以CSSCI期刊文獻為研究數據樣本的,缺乏其他類別的學術期刊文獻,并且還缺少最近幾年的有關學術評價研究的文獻。
在目前已有的學術評價研究的基礎上,筆者采用文獻計量的方法,利用CNKI數據庫,運用CiteSpace等軟件,對CNKI數據庫中收錄的2011年—2020年近十年的全部學術期刊中主題為學術評價的中文文獻進行分析。分析的內容主要包括發文量、期刊、作者、機構和關鍵詞等,并對近十年來學術評價的研究熱點和趨勢進行總結,以為今后的學術評價研究提供參考。
本文全部文獻均來自中國知網數據庫(CNKI),檢索方式采用高級檢索,檢索主題為“學術評價”,時間范圍為“2011年—2020年”,來源類別為學術期刊中的全部期刊,語言為中文,檢索時間為2021年1月31日,一共檢索到4 003篇文獻。手動剔除沒有作者名、作者名是“本刊訊”“本刊編輯部”、訪談、賀詞、廣告等與學術評價研究無關的文獻,重新整理后得到2 680篇有效文獻,作為本文的研究數據樣本。
將選中的文獻分別以xls和RefWorks格式導出,將xls格式的文獻利用Excel進行歷年發文量、期刊分布、作者發文量、機構發文量排名的計量分析,將RefWorks格式的文獻利用CiteSpace進行作者合作、機構合作、關鍵詞詞頻共現和聚類的計量分析。CiteSpace中的各類參數除了下文中特別提及的,其余的均為軟件默認設置。
首先,從圖1總體來看,2011年—2020年近十年有關學術評價研究的發文量整體起伏不大,發文量多集中在200篇~300篇之間,說明國內學術評價研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趨于成熟,進入穩定發展階段。其次,從各個階段來看,可以看出,2011年—2015年這前5年的發文量是逐年增加的,2015年發文量達到309篇,是這十年來發文量的頂峰;2015年—2020年,發文量略有起伏,由2015年的309篇逐漸下降到2018年的194篇,達到這十年來的最低值,隨后又逐漸上升到2020年的300篇。

圖1 2011年—2020年近十年發文量分布
將數據進行統計后發現,這2 680篇主題為學術評價的論文總共來源于954種期刊,平均每種期刊的刊文數約為2.8篇。將刊文數前20名的期刊整理成表1,從表1中可以發現,刊文數排名第一的是《中國科技期刊研究》,高達64篇。其次分別是刊文數為61篇的《圖書情報工作》、52篇的《情報雜志》、50篇的《情報理論與實踐》以及41篇的《科技與出版》等。排名前20的期刊刊文總數為645篇,約占到954種期刊刊文總數的24%。對刊文數前20名的期刊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發現,其中有17種期刊都是核心期刊。除此之外,普刊中排名最高的是第6名的《云夢學刊》,刊文數為40篇。這些期刊大多來自圖書情報領域的學術期刊,其次為教育領域,可以看出圖書情報學和教育學對學術評價研究的重視程度非常高。

表1 刊文數排名前20位的期刊


表2 發文量≥7篇的作者
將數據導入CiteSpace進行作者合作分析,將c,cc,ccv值均設為2,2,4,一共納入了246個節點,101條連線,合作密度為0.003 4,這表明作者之間的合作關系很少。閾值設為2,并將沒有合作關系的節點隱藏,得到作者合作可視化網絡,即圖2。從圖2中可以看出,國內學術評價研究作者團體較為分散,并沒有形成較大的作者合作網絡,多為各個地域或機構內部的小部分團體。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徐海燕、王偉明等人組成的團體,大連理工大學的姜春林和張立偉等人組成的團體,南京大學的楊建林和朱惠等人組成的團體。

圖2 作者合作關系
表3為統計過后的學術評價相關研究的發文量排名前10位的機構,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南京大學,發文量總計117篇,是唯一一所超過100篇的大學,且發文量是第二名的將近2倍。這說明南京大學在學術評價研究領域發揮了很好的學術帶頭作用。除了第一梯隊的南京大學外,中國人民大學和武漢大學屬于高產機構的第二梯隊,發文量也分別高達65篇和63篇。第三梯隊分別有北京大學、吉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東師范大學等,發文量也有20多篇到30多篇。通過觀察表3可以看出,這些機構均屬于高校機構且都是“211”“985”的國內一流大學。

表3 發文量排名前10位的機構
將數據導入CiteSpace進行機構合作分析,將c,cc,ccv值均設為2,2,4,一共納入了194個節點,55條連線,合作密度為0.002 9,這表明機構之間的合作關系很少。閾值設為3,并將沒有合作關系的節點隱藏,得到機構合作可視化網絡,即圖3。從圖3中可以看出,國內學術評價研究團體網絡較為稀疏,并沒有形成較大的機構合作網絡,多為機構內部的分屬機構合作。如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機構與機構之間的合作有南昌大學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武漢大學和北京工業大學等。

圖3 機構合作關系

圖4關鍵詞知識圖譜
關鍵詞是論文核心觀點的集中體現,對關鍵詞進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學術評價研究領域的熱點、主題和方向。將數據導入CiteSpace進行關鍵詞可視化分析,得到488個節點,2 018條連線,將閾值設為20,按頻次顯示,并進行關鍵詞聚類,得到圖4。根據圖4制成表4,即詞頻≥20的高頻關鍵詞統計表。從表4中可以看出,除了因學術評價為檢索主題詞出現次數最多以外,學術期刊、期刊評價、學術影響力、評價指標、學術共同體、高校、同行評議、評價、學術評價體系、學術道德、h指數、研究生、學術不端、影響因子等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較高,說明這些是國內學術評價的研究熱點。

表4 高頻關鍵詞統計
從圖4的聚類圖譜可以看出,國內學術評價研究可以大致劃分為10個大類,分別是:學術腐敗、學術影響力、學術評價、評價體系、學術期刊、質量評價、學術共同體、比較研究、代表作評價、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根據10個聚類的具體信息制成表5。第0類聚類的文獻篇數為97篇,文獻緊密度為0.741,文獻發表的平均年份為2013年,根據LLR算法得到的具有代表性的標簽有:學術腐敗、學術不端行為、學術規范、學術道德等。其余9個聚類的具體信息均在表5中可以看出。從緊密度看,各個聚類的緊密度都比較高。平均年份比較新的有7號的比較研究、8號的代表作評價和9號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平均年份分別為2017年、2018年和2017年,說明這3個主題是近幾年國內學術評價的新的研究熱點。

表5 各聚類標簽詞表
期刊評價是基于期刊形式和所有論文的整體進行的影響力評價,而學術評價是基于個別學術成果的內容進行的價值評價。兩者之間有聯系,但是不能相互取代。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之間的聯系早在學術評價出現初期就已經存在,國內的學術評價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的職稱評定。當時,評委們需要評價申報材料中論文的學術水平,經過反復權衡和商議,最終決定以論文所發表的期刊的影響力來衡量論文的學術水平[3]。之后國內陸續出現了各種研究與評價期刊的機構,對期刊影響力的評價也逐漸成熟,根據期刊影響力來衡量論文的學術水平的方法也沿用至今。但有些人簡單地將期刊評價與論文評價、學術評價等同起來也滋生了許多問題,如“以刊評文”“唯論文”“SCI至上”等學術評價的異化問題。
不可否認的是,期刊評價對學術評價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但上文中提到的異化問題也對學術評價的良性發展造成了危害。“以刊評文”使有的學者一味追求發表SCI、CSSCI、北大核心等“核心論文”,忽略了學術研究本身,甚至不惜以身犯險做出造假抄襲等學術不端行為。除此之外,“SCI至上”導致國內大量優秀論文外流,使得國內的人才選拔和學術研究受到國外期刊的影響,也使得國內期刊缺少優秀論文,不利于國內期刊質量的提升[4]。這些問題在近年來一直飽受詬病,針對這些問題,學術界提出了一些改進的方法,如建立“以文評文”“以文評刊”的評價機制,完善同行評議制度等。
目前,國內的學術評價體系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政府部門主導的學術評價體系,另一種是專業學術評價機構主導的學術評價體系。學術界主要倡導以同行評議為主的定性評價和以引文分析為主的定量評價結合起來的評價方式[5],這兩種評價方式也是學術評價體系的基礎。同行評議是一種定性的學術評價方式,指的是某一領域的同行專家對該領域科學研究中的知識成果進行專業評價的活動。國內的同行評議制度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雖然同行評議難免會受到專家自身的局限和國內人情社會的影響,但就目前來看,同行評議依然是學術評價中不可或缺的且首選的評價方式。引文分析是利用數學及統計學的方法和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等邏輯方法,對科學期刊、論文、著者等各種分析對象的引證與被引證現象進行分析,進而揭示其中的數量特征和內在規律的一種文獻計量分析方法[6]。由于引文分析結果直觀、有著較強的可比性,所以引文分析成了學術評價的一種重要方法,在學術評價中發揮重要作用的SCI就是一個典型的引文數據庫[7]。
關于學術評價的改進,學術界進行了一些探索,引入了一些新的方法,包括替代計量、分類評價和代表作評價等。①替代計量。隨著網絡上的學術交流活動越來越普遍,傳統的以論文為度量指標的文獻計量顯得愈發片面,因此基于在線社交媒體數據的替代計量應運而生。替代計量關注的是學術的社會影響力,通過對網絡中的學術成果傳播路徑和使用進行追蹤與評價,使學術界來關注和認可學術成果的社會影響力。替代計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文獻計量的不足,但其自身仍存在數據源穩定可靠性存疑、缺乏權威指標、與傳統評價方法結合力度不夠、評價方法與理論研究還不夠充分等問題,這需要專家學者進一步的探究[8]。②分類評價。目前,有的學術評價活動過于單一, 同一種評價方法、標準和程序應用于不同類型的學科、教師、成果類型和成果形式,這種“大一統”的學術評價忽視了學術活動的差異性和特殊性,由此得到的評價結果也受到質疑,對此有學者提出了分類評價的3個劃分標準:依據學科分類評價;依據教師崗位分類評價;依據研究類型分類評價。分類評價可以使學術成果呈現出不同的學科特色,能夠更好地激勵人們開展多樣的學術活動,推動學術質量的提高[9]。③代表作評價。代表作評價指的是在學術評價活動中,對科研人員的一個至幾個水平最高或最能體現其特色的代表性學術成果進行評價的相關規則設計,其核心是淡化數量,突出質量和貢獻[10]。推行代表作評價制度的意義在于把現有的學術評價思路朝著注重質量的方向引導,正確發揮評價的“指揮棒”作用,促進學術評價回歸價值、回歸科學[11],代表作評價是目前我國學術評價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由于學術評價的結果與職稱評定、科研獎勵以及經費申請等實質性利益掛鉤,因此催生了一部分人和機構枉顧法律與道德的約束,做出違反學術規范的行為。學術失范、學術腐敗與學術不端大致屬于同一類的學術問題,其主要表現為:①抄襲剽竊,即未經他人許可就將別人的學術成果隨意復制或采用;②東拼西湊、粗制濫造,甚至為了獲得“理想”的實驗結果進行數據造假,篡改信息;③學術霸權現象,即一些導師對所帶的學生提出各種不合理的要求、壓榨學生來為自己牟取利益甚至對學生造成了身心上的傷害,學術霸權還表現在一些所謂的專家對與自己持不同觀點的學者進行打壓,遏制新生力量和學術創新[12];④評價腐敗和評價過度,評價腐敗即在學術評價活動中存在靠關系、走后門、權錢交易、暗箱操作等行為,評價過度則是指學術評價過于量化和頻繁,導致人們越來越急功近利、學術風氣也更加浮躁[13]。
學術失范會嚴重阻礙學術的健康發展,因此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就學術失范問題提出了一系列的解決措施:如改進現有的學術評價體系,不以數字為標準,而是以質量為導向;加強學術道德教育,廣泛開展優良學風建設宣傳活動,發揮優秀榜樣的模范帶頭作用,提高研究人員的個人素質,增強學術責任心,強化學術自律觀念;嚴懲學術失范行為,一旦發現失范行為,要在查實后給予相應的處罰,嚴重時應移交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完善學術監督機制,現有的學術監管機制存在較大漏洞,許多學術機構為了自身的利益存在包庇縱容學術失范的現象,因此要由相關部門成立專門的學術監管機構,對學術失范行為進行調查和處理[14]。
為了厘清近十年國內學術評價研究的發展狀況,筆者采用文獻計量的方法,利用CNKI數據庫,運用CiteSpace等軟件,對CNKI數據庫中收錄的2011年—2020年近十年的全部學術期刊中主題為學術評價的中文文獻進行分析,最終得到以下幾點結論:①就發文量來看,每年發文數量都保持在200篇~300篇之間,說明國內學術評價研究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趨于成熟,進入穩定發展階段。除此之外,從期刊分布來看相關研究多集中在圖書情報學和教育學領域。②通過機構和作者合作網絡分析可以發現,相關研究的合作網絡分布較為分散,多為少數人員之間的合著,缺乏大規模合作群體。③通過進行高頻關鍵詞分析和關鍵詞聚類分析,可以發現國內學術評價研究熱點和趨勢,總結為4個方面,即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的關系、學術評價體系的構建、學術評價新方法的研究以及學術失范與規范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