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妍 孫龍吉 陶慶文 鄢澤然 羅靜 王建明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皮膚、肌肉、肺及關節等多個器官和系統。抗黑色素瘤分化相關基因5抗體(anti-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 5 antibody,anti-MDA5 Ab)陽性的皮肌炎是其中一種特殊亞型,以致命性快速進展型間質性肺病(rapidly progressive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PILD)為主要臨床表現,甚或以RPILD首發起病,常出現胸悶氣短、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短時間內肺功能疾速下降,發展至呼吸衰竭,甚至死亡,患者6個月內死亡率可超過50%[1-4]。關于抗MDA5抗體的產生機制和致病機制尚未明確,推測可能與病毒感染后觸發的自身免疫反應及細胞因子風暴相關[5]。目前該類型皮肌炎屬難治性疾病,治療用藥尚無指南規范可循,臨床多采用激素聯合免疫抑制劑療法。筆者衷中參西,結合溫病學理論,從衛氣營血辨治一例MDA5型皮肌炎相關快速進展型間質性肺病患者,聯合西藥治療,療效良好,現報告如下。
患者,女,59歲,2018年8月25日初診。主訴:發熱、咳嗽喘憋伴額面、甲周皮疹10天。患者10天前出現發熱,體溫37.8~38.6℃,惡風寒,伴頭痛、咳嗽、手指甲周及額面皮疹,當地醫院予頭孢拉定治療,癥狀無明顯緩解,遂來就診并收治中日友好醫院中醫風濕病科。入院癥見:高熱,體溫最高39℃,微惡風寒,頭痛,咳嗽,咳黃痰,胸悶喘憋,活動后加重,手指甲床兩側和底部、額頭、眶周可見暗紫色皮疹(見圖1),多關節疼痛,伴口干口渴、汗出增多,舌紅苔薄黃,脈數。中醫診斷考慮風溫,屬衛氣同病,辨為風熱犯肺、痰濁阻肺證,治以辛涼解表、清熱宣肺化痰、調理氣機之法,方選銀翹散、麻杏石甘湯合升降散加減。處方:銀花15 g、連翹15 g、竹葉10 g、蘆根30 g、炙麻黃9 g、生石膏30 g、杏仁10 g、炙甘草5 g、桔梗10 g、僵蠶5 g、蟬蛻5 g、生大黃9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丹參15 g,5劑,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進一步完善輔助檢查:免疫相關:抗MDA5抗體(+),抗Ro-52抗體(+),涎液化糖鏈抗原829 U/mL,血沉27 mm/h,C反應蛋白1.03 mg/dL,血清鐵蛋白267.3 ng/mL。胸部影像學:胸部CT(2018年9月3日):雙肺胸膜下多發索條及斑片影,雙肺下葉為著,縱隔內多發輕度腫大淋巴結影,與2018-08-17比較間質病變明顯加重(見圖2)。感染、腫瘤、血液病相關檢查未見異常。結合典型皮疹、胸部CT及肌炎抗體譜結果,西醫明確診斷為MDA5型皮肌炎相關RPILD。西藥給予丙球20 g靜脈點滴每日1次,連續3日(每月1療程,共用3月),口服醋酸潑尼松1 mg/(kg·d)、環孢素A 75 mg每日2次、環磷酰胺100 mg每日1次,抑制免疫。
住院治療期間,患者間斷發熱,仍有皮疹,惡風寒,口渴,舌紅苔薄黃,脈數等癥狀,病情反復波動,宗前法衛氣同治,中藥守方加減。
至2018年9月17日復查:患者仍有發熱,體溫最高38.8℃,咳嗽、喘憋繼續加重,頭面部、發際線處新發大量紫紅色斑丘疹,伴胸悶胸痛,關節疼痛,身熱躁擾,舌絳紅,苔黃膩,脈滑數。復查血清鐵蛋白1750.45 ng/mL,病情仍在進展。病邪乘虛,內傳深陷營血,而氣分證仍在,屬氣血兩燔、熱毒蘊結證,治以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氣血兩清之法,方選清瘟敗毒飲加減。處方:生石膏30 g、知母15 g、炙甘草6 g、水牛角30 g、生地15 g、赤芍15 g、黃連10 g、黃芩10 g、竹葉10 g、桔梗10 g、蘆根30 g、丹參25 g、魚腥草30 g、連翹12 g,5劑,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隨病情波動,酌調中藥處方。同時,調整西藥方案為口服醋酸潑尼松1 mg/(kg·d)、環磷酰胺100 mg每日1次、他克莫司1 mg每日3次。
至2018年10月8日復查:患者低熱,顏面部、手指甲周皮疹較前減少,咳嗽癥狀減輕,痰少而粘,但仍有較為明顯的氣短及活動后喘憋,伴有口干喜飲,舌紅,少苔,脈細。此時考慮邪熱漸退,余熱未凈,肺胃陰傷,給予甘寒清養、滋潤肺胃之法,方選沙參麥冬湯加減。處方:北沙參15 g、麥冬15 g、玉竹10 g、天花粉15 g、炒扁豆10 g、陳皮6 g、炙甘草5 g、桑葉10 g、知母10 g、蘆根15 g,7劑,日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患者癥狀逐漸改善后出院,門診規律復診,維持治療,宗前法,中藥隨癥加減,西藥方面激素規律減量,患者病情明顯緩解。
至2019年7月19日隨診:患者無發熱,咳嗽顯著好轉,皮疹完全消退(見圖1),偶有活動后氣短,伴疲乏無力,倦怠頭暈,食少納差,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復查:抗MDA5抗體(-),抗Ro-52抗體(+),涎液化糖鏈抗原443 U/mL,血沉18 mm/h,C反應蛋白0.361 mg/dL,血清鐵蛋白192.7 ng/mL;胸部CT示雙肺下葉實變灶對比2018年9月3日吸收明顯(見圖2);患者活動耐量明顯增加,肺功能較前改善。隨訪至今,目前激素、他克莫司、甲氨喋呤均已減停,健脾益肺、保津護液中藥維持治療,患者病情穩定。

注:A 額部皮疹治療前;B 額部皮疹治療后。
該患者以發熱、咳嗽、喘憋伴皮疹入院,結合患者典型皮疹、快速進展的肺間質病變及肌炎抗體譜結果,符合MDA5型皮肌炎相關RPILD的診斷。該病作為皮肌炎特殊亞型,其病情更重、進展更快、死亡率更高。本病中醫無特定病名,可歸屬于“皮痹”“肺痹”范疇,目前尚無中醫治療MDA5型皮肌炎相關論述,僅有部分皮肌炎相關肺間質病醫案報道和名老中醫經驗。

注:A 胸部CT(2018年8月17日):雙肺胸膜下多發條片致密影,雙肺下葉為著。氣管及主支氣管通暢。縱隔內多發腫大淋巴結影。B 胸部CT(2018年9月3日):雙肺間質性炎癥,與2018年8月17日比較間質病變加重。C 胸部CT(2019年7月19日):雙肺胸膜下可見實變影及索條,并可見胸膜下線及斑片影,左肺下葉背段支氣管受牽拉輕度擴張。雙肺下葉實變灶吸收明顯。
參考皮肌炎相關肺間質病治療經驗,醫家多從臟腑辨證進行治療。王冉然[6]將皮肌炎合并肺間質病的發病分為三個時期:初期(肺熱熾盛,迫血妄行)、中期(肺熱葉焦,肺痿始生,肢痿始成)、末期(脾腎不足,正虛血瘀),分期治療。王會仍[7]認為本病初起病位在肺,日久由肺及脾及腎,致肺脾腎俱虛,治療以清熱養陰、益氣潤燥、活血化痰為主,后期注重健脾以旺氣血生化之源,補腎以納氣固本平喘。范永升[8]根據本病臨床特點,將其分為急性期(風熱犯肺證、寒邪襲肺證、痰熱郁肺證)和慢性期(肺脾氣虛證、陰虛血瘀證、陽虛絡痹證),亦提倡分期分型論治。
筆者學習中醫經典,結合臨證實踐經驗,認為MDA5型皮肌炎病機總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該患者素體正氣不足,風熱邪氣乘虛侵襲,邪熱郁閉皮膚、肺臟,釀瘀成毒,邪毒壅盛,充斥表里,壅滯氣機,深陷營血,熱盛津傷,是其起病、傳變的關鍵。且MDA5型皮肌炎起病急驟,傳變迅速,熱象偏重,易傷陰耗氣,易于內陷生變的致病特點與溫熱病相似,其病位由表入里,病情由淺及深、由輕至重,發生發展過程與所致的臟腑功能失調表現亦符合衛氣營血傳變規律,故而筆者打破傳統論治皮肌炎相關肺間質病單純從臟腑辨證的局限,以衛氣營血辨證指導該例MDA5型皮肌炎患者的中醫診療,收效良好。
清代名醫葉天士創立衛氣營血辨證,其在《溫熱論》中提出“衛之后方言氣,營之后方言血”,將溫熱病發展分為衛分證、氣分證、營分證、血分證四個階段,高度概括了其傳變規律,并提出“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的治療原則[9]。而在臨證時,由于感邪性質、輕重程度、患者體質差異,失治誤治等因素的影響,其發病并非遵循固定模式演變,也可不循表里次序,出現衛氣同病、氣營(血)兩燔、衛氣營血俱病等[10]。面對越期或重疊變化,更應知傳防變,早逐客邪,截斷、扭轉病勢。
現代醫家劉景源教授進一步提出衛氣營血辨證實質就是氣血辨證,衛分證是氣分證的輕淺階段,二者并無本質區別,均屬功能活動障礙,邪淺病輕,統歸“氣病”;營分證是血分證的輕淺階段,二者均屬營養物質損傷,病勢深重,統歸“血病”[11]。根據“溫邪則熱變最速”,溫熱病邪不僅起病急驟,而且化熱入里、傳變內陷極其迅速,不少醫家提倡以衛氣同治理論指導溫熱病診療,在疾病早期防微杜漸,先安未受邪之地,截斷病程進展[12]。名醫孔少華指出風溫初起邪在衛分時間極短,大多迅速轉化為衛氣同病,因而治以辛涼輕劑之桑菊飲、平劑之銀翹散、重劑之白虎湯同用,辛涼解表與泄熱清里并施,以達藥進熱退之效[13]。姜春華教授亦提倡“扭轉截斷重祛邪,先證而治勿因循”,強調重癥溫病更需藥先于證,截病于初,迅速阻斷病邪蔓延[14]。
衛氣營血辨證體系的實質是探析病位表里、病情淺深的動態變化,雖是針對溫熱病指導治療,但實際上對臨床內科多種疾病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15]。MDA5型皮肌炎起病急驟,化熱入里、傳變內陷疾速,且證候錯綜復雜,其不同于尋常外感熱病,病情更為深重。邪毒壅盛,初起即充斥表里,衛分熱邪郁而不解,亦盛于陽明氣分,壅滯氣機,里熱蒸騰,煉液為痰,熬津為瘀,致痰瘀阻絡、熱蘊成毒,而呈衛氣同病之象。而且傳變疾速,極易內陷生變,快速進展期邪毒易疾速內傳深陷營血,而氣分熱盛仍在,致氣血兩燔,故可從衛氣營血辨證施治。如王孟英[16]所云:“然氣血流通,經絡貫穿,邪之所湊,隨處可傳,其分其合,莫從界限。故臨證者,宜審病機而施活變,弗執死法以困生人。”臨證時需靈活掌握衛氣營血傳變規律,兼顧邪正虛實、臟腑功能失調與衛氣營血證候的急緩輕重,方能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
初起、快速進展期以祛邪為主,治療注重救急截變,積極施以衛氣同治、氣血兩清之法,抑制邪熱深陷,截斷、扭轉病勢;緩解穩定期以扶正為主,注重除邪務盡,保津護液。“治溫以存陰液為第一要義”“留一份陰液, 便有一份生機”,氣化保津,積極救液思想應當貫穿診療始終[17-18]。包括初起及快速進展期,雖急則治其標,以祛邪截變為主,處方用藥仍間接保津以防變。
患者素體臟氣虧虛,正氣不足,衛外不固,風熱邪氣乘虛侵襲,邪熱郁閉皮膚、肺臟,釀瘀成毒,邪毒壅盛,初起即充斥表里,致衛氣同病。一方面肺失宣降,衛分熱邪郁而不解,衛氣“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合”功能失司,表現出發熱、惡風寒、頭痛、咳嗽、舌紅苔薄、脈數等衛分證。另一方面邪熱盛于陽明氣分,正邪激烈交爭,而熱勢更高;里熱蒸騰,煉液為痰,熬津為瘀,致痰瘀阻絡、熱蘊成毒,肺氣痹阻,而見胸悶喘憋、咳嗽痰多;熱盛津傷,肺胃陰液耗損,則口干口渴、咽干鼻干。
結合本案,四診合參,初起患者衛分證未解,而氣分證已起,屬衛氣同病,辨為風熱犯肺、痰濁阻肺證。治以銀翹散、麻杏石甘湯為主方辛涼解表、清熱宣肺化痰,合用升降散調理氣機。銀翹散為辛涼平劑,用藥輕靈質輕,可解上焦在表之邪合“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意,發散表邪,透熱外出。麻杏石甘湯中以辛甘大寒之石膏清透肺熱、泄熱保津,配伍麻黃宣肺平喘,共奏辛寒清氣之功。又因本病傳變迅速,易影響氣機,組方中加入升降散,宣陽中之清陽,降陰中之濁陰,使陽升陰降,內外通和。三方相伍,清透合用,衛氣同治,寒溫并施,兼顧痰濕、氣機。
邪熱熾盛,氣分熱邪郁而不解,并迅速內傳深陷,波及營血,形成氣血兩燔證,此為MDA5型皮肌炎快速進展期,病情深重階段,易導致臟腑組織實質性損傷。氣分熱盛仍在故而高熱反復;熱毒蘊結,迫血妄行,溢出脈外,而見肌膚黏膜泛發大量紅斑、皮疹;血熱熾盛,擾亂心神,則躁擾不安、心煩難寐;熱壅血滯亦成瘀,熱毒、瘀血、痰濕諸邪相合,進一步壅滯氣機,而見胸悶胸痛、氣短喘憋加重等表現。此時病情最為兇險,累及他臟,易生變證、壞證。
本案患者雖經積極救治病情快速進展勢頭有所減緩,但病情仍在進展過程中。快速進展期,患者癥狀出現反復,熱勢仍較高,咳嗽、喘憋加重,頭面部、發際線處新發大量紫紅色斑丘疹,胸悶胸痛,關節疼痛,身熱躁擾、舌絳紅、苔黃膩、脈滑數,此時病邪乘虛,內傳深陷營血,而氣分證仍在,致氣血兩燔,熱毒蘊結,治療上調整立法為氣血兩清,方予清瘟敗毒飲加減。清瘟敗毒飲乃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三方化裁而來,取白虎湯清陽明氣分熱盛、保津護液之法,合黃連解毒湯清熱解毒、通泄上中下三焦火熱之力,再伍犀角地黃湯涼血解毒、養陰散瘀、清血分熱之效,三方合用,清氣涼血散瘀,蕩滌血分熱毒,分消搏結瘀熱,以截斷病勢進展。此外,該階段還需根據病變波及臟腑、部位的不同,積極治療兼證,保護重要臟腑,防止變證、壞證的發生。
本患者雖然邪熱傳變迅速,發病開始即出現衛氣同病,隨后迅速傳入營血分而氣分仍留,表現出氣血同病,但并未出現“逆傳心包”等變證、壞證,故在積極施以氣血兩清之法后,患者病情逐漸緩解。
病情緩解后,血分熱毒漸解,邪盛已退,但退而未凈,且正氣受損,肺胃陰傷未復,而成正虛邪戀之候。余熱伏于陰分,伺機而動,故見低熱反復;氣血津液耗傷,而見口干喜飲、舌紅而干、少苔等表現。因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運化功能尚弱,氣血生化乏源,又因其本在肺,肺脾氣虛則咳嗽,活動后氣短,疲乏無力,倦怠頭暈,食少納差。且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痰濕之邪內生,疾病遷延難愈,日久五臟六腑皆可受累。
緩解期隨診,本患者低熱,皮疹較前減少,咳嗽減輕,痰少而粘,但仍有較為明顯的氣短及活動后喘憋,伴有口干喜飲,舌紅,少苔,脈細。此乃正虛邪戀階段,余熱未凈,肺胃陰傷,治以沙參麥冬湯加減清熱生津,滋養肺胃,積極救液,養陰而不留邪,祛邪而不傷正。在病情緩解穩定階段,因久病臟氣虧虛,易復感外邪加重甚或誘發疾病,故而治療更加注重扶正固本,清盡邪熱余濕,防止復發。余邪盡祛后以健脾益肺、保津護液中藥維持治療,亦體現先安防變思想。
從衛氣營血辨證論治MDA5型皮肌炎過程中,筆者時刻注重攻守兼施,攻中寓補,防治并重。一方面扶正固本,保津護液,調理氣機;另一方面既病防變,除邪務盡,令邪去正安。該患者中年女性,素體正氣不足,臟氣虧虛,外邪得以乘虛而入,此乃發病內因。而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在未病及病后恢復階段,均應立足人體氣血陰陽平衡,形神兼養,扶助正氣,調理氣機升降而使內外通和,氣化則津液自生,從而達到防微杜漸,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目的[19]。
MDA5型皮肌炎致病特點與溫熱病相似,發生發展過程與所致的臟腑功能失調表現亦符合衛氣營血傳變規律。筆者打破傳統論治皮肌炎相關肺間質病單純從臟腑辨證的局限,以衛氣營血辨證指導該例MDA5型皮肌炎患者的中醫治療,中西協同,優勢互補,療效確切,期為臨床診療本病提供有效的經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