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說“距離能產生大愛”,的確如此。身處太空,你所見到的世界會讓你得到升華——在你心中,有很多東西會變得很“小”,比如得失;有很多東西則變得很“大”,比如對家人、對祖國的愛和牽掛。
——航天員王亞平
工夫穩實,見地明白。
——出自《續傳燈錄》,英文語境里也有類似的表達,如“平衡的常識,批判的精神”
團隊加油干,領導說得對,合作真愉快,放心沒問題。
——工作群的“謊言四騎士”
支付越來越簡單,錢卻依舊難賺。
——生活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知識雞湯”反映的不是學術理論的繁榮,而是理解的模式化。
——當各種現象有了所謂的標準答案,知識反而成了另一種“雞湯”
搖滾樂的盡頭是宋詞元曲。
——隨著搖滾歌曲《宋詞輯貳》走紅,樂迷們發現,搖滾樂雖是舶來品,但其中那種浸潤在骨子里的憤怒、激情、敢愛敢恨,和中國古代詩人、詞人的心境是契合的
人生是一邊在修船,一邊在開船。
——學者劉擎談生命的歷程
通過呈現一個艱難的世界,你能夠顯露光明,你能夠顯露陽光。
——作家石黑一雄說,作品需要探求,才能讓人獲得慰藉
不用一些超出自己經濟實力的產品,你是不會覺得有效果的。
——護膚玄學
刻舟求劍往往導致真相衰落。
——如果習慣于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維定式,對世界的認知難免會出現偏差
人在疲于奔命的生活節奏中創造了時間的威權,并使自己成為時間的奴隸。
——何謂“時間暴政”
手機的收藏夾里,有每個人蒙灰的理想。
——收藏只是開始,行動才是關鍵
那些當初說好要“白頭偕老”的小伙伴,早早就相繼禿了頭。
——成年人的心酸
每周閱讀3.5小時,死亡率降低23%。
——由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3位學者發表在《社會科學與醫學》雜志上的論文指出,經常閱讀的人有更好的社會認知,這對個體的生存質量非常重要
眼睛能看見一切,唯獨看不見自己。
——所謂“我”,就是我不能理解的東西
親愛的上帝,別讓我死在這里!請求你聽我這唯一的一次!我要死在外面。我還年輕,請讓我死在外面!我還想看一眼自由!請求你,讓我看一眼自由再死。我知道自己不會活多久,可是,我想死在外面的草地上。
——奧斯威辛集中營里的一段祈禱
2020-1024=996。
——10月24日是中國程序員日,據說這就是程序員的命
不允許我在辦公室談戀愛,那我出了辦公室也不要跟我談工作。
——這才是真的公私分明
用1%的寂寞換取99%的自由。
——“空巢青年”的生活哲學
熱愛生活的人=把美食和旅行的照片拍得好看的人。
——現代人的定義
我喜歡的東西有三種:要么很貴,要么長胖,要么不回微信。
——求而不得
已經有小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攻克癌癥了,而我小時候連“癌”字都不會寫。
——一檔綜藝節目中,脫口秀演員龐博的段子實力吐槽現代社會中的神童教育
早起是身體的需要,熬夜是靈魂的需求。
——魚和熊掌很難兼得
明面上是關心,實際上是八卦。
——論家庭聚會中親戚們的催婚行為
知道你脫發秘密的,除了頭皮,還有搜索引擎。
——電腦前的脫發青年越來越多,脫發的搜索熱度近年來暴增
社交破產。
——“已經懶得去經營每一段感情”的謔稱
每一次我們重讀一本書,這本書就與從前稍有不同,而我們自己也與從前稍有不同。
——博爾赫斯理解的“人書俱老”
像大人一樣生存,像孩子一樣生活。
——安·蘭德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但不要忘了,在成功一半之前根本不存在開端。
——結果決定開始的意義
翟志剛:“我已出艙,感覺良好!”
王亞平:“我一會兒出艙,感覺良好!”
葉光富:“我下次出艙,感覺良好!”
——2021年11月7日,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先后從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
EDG是什么?
——有網友回答“何謂代溝”
我吹過你吹過的風,這算不算相擁?我走過你走過的路,這算不算相逢?疫情防控:“算,都算。”
——網友解讀“時空伴隨者”
我們認識的人屈指可數,認識的衣服和褲子卻不計其數。
——梭羅曾如此諷刺時尚
我尊重我的工作,它是我用一只腳參與社會的方式,也給了我錢,讓我用另一只腳來完成自己,還養活了我的貓。
——語出李盆《羊呆住了》
“吃飯了”“洗洗手過來吃飯吧”“多吃點”“晚上想吃啥”。
——父母道歉的方式,基本都跟吃有關
戴上耳機和目鏡,找到連接終端,就能夠以虛擬分身的方式進入由計算機模擬,與真實世界平行的虛擬空間。
——1992年,美國著名科幻大師尼爾·斯蒂芬森在其小說《雪崩》中這樣描述“元宇宙”
既過得了豐年,也受得住荒年。
——知乎上就“一個人真正成熟的標志是什么”這一提問,有網友如此回答
故事可以天花亂墜,多么離奇都可以,但是價值觀不能離奇。
——鄭淵潔談應該給孩子帶去怎樣的作品
莊稼養根,育人養心。
——家庭教育,就是對“根”的教育、“心靈”的教育,只有“根壯”“心靈好”,才能“枝粗葉肥”
始乎博,終于精。
——面對信息爆炸與信息繭房,怎樣做一個好讀者
當人們被輕易操控時,還以為只是運氣不好。
——無論哪一種盲盒,其本質都是,讓渡自己選擇的自由,接受商家強塞的結果
我們不是世界的觀察品評者,而是世界的參與者。
——互聯網上不斷上演“反轉劇情”,讓人們對“真誠”抱有極大懷疑,但生活的目的不只是分辨真假,人更需要與其他人發生真實交互
生死,光陰,離合,都有人賦予它們意義。
——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于這一點“意義”
人與人的接觸正成為一種奢侈品,對人際關系的處理能力,未來也許會成為新的身份標識和地位象征。
——網絡時代面對面的交流越來越少,以文字為主導的間接交流越來越多
云中輯自《南方農村報》《讀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