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方增,馬振江,譚國勝*,蔡鴻杰,龍偉清,羅燦嶠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1放射介入科,2東院腫瘤科,3檢驗科,4病理科,廣東 廣州 510080)
MYC結合蛋白(MYC-bingding protein,MYCBP)通過與原癌基因MYC結合,調節c-MYC蛋白在腫瘤形成和發生過程中的作用。已有相關研究[1]表明MYCBP的異常表達與多種腫瘤細胞的增殖、轉化、侵襲及轉移等生物行為相關。有關MYCBP與原發性肝細胞癌(HCC)內容的文獻仍屬少量。本研究通過檢測HCC標本中MYCBP含量,分析MYCBP在HCC中的變化與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及臨床意義。
1.1 臨床資料及組織標本收集經外科手術切除并經病理學確診的62例HCC患者的腫瘤組織和癌旁組織標本。本研究通過我院臨床科研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的臨床數據資料完整,臨床分期采用中國肝癌分期方法,病灶大小測量采用RECIST 1.1標準,病理分級依據WHO分級系統標準。患者術前均未接受放化療、靶向及免疫治療等。標本取材方法:于腫瘤組織內及癌旁組織(距腫瘤邊緣≥0.5 cm)隨機取樣,大小約0.5 cm3。標本組織以福爾馬林固定。
1.2 免疫組化法檢測MYCBP含量應用兔抗人MYCBP檢測試劑盒對腫瘤組織及癌旁組織行免疫組化(IHC)染色檢查。采用免疫組化IRS(immunoreactive score)評分標準[2]判讀染色結果,并對MYCBP作相對定量,比較兩組標本IRS評分。取62例腫瘤組織樣本,依據IRS評分中位數將患者分為MYCBP高含量組和低含量組,分析患者多個臨床病理指標與MYCBP含量的關系;術后隨訪36個月,比較患者無病生存期(DFS)。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DFS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線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免疫組化法檢測MYCBP含量腫瘤組織免疫組化IRS評分 (5.76±1.28)分,明顯高于癌旁組織的 (2.63±0.61)分(t=17.46,P<0.05),即腫瘤組織MYCBP含量明顯高于癌旁組織。見圖1。

圖1 腫瘤組織與癌旁組織MYCBP含量比較
2.2 MYCBP含量與臨床病理特征及DFS的關系將患者分為MYCBP低含量組(n=32,I RS評分≤6分)和高含量組(n=30,IRS評分>6分)。MYCBP含量與患者病理分化程度、病灶數量、門靜脈癌栓形成等臨床病理特征相關(P<0.05)。見表1。MYCBP低含量組的術后中位DFS明顯長于MYCBP高含量組 (26個月vs.17.8個月,P<0.05)。見圖2。

圖2 MYCBP低含量組與高含量組患者的DFS比較

表1 MYCBP含量與患者臨床病理特征的相關性[n(%)]
MYCBP是11 kDa的蛋白,具有與c-MYC癌基因結合并激活其轉錄的作用。研究[1,3-4]表明,MYCBP與肺癌、胃癌、乳腺癌及膠質瘤等腫瘤的發生及預后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腫瘤組織MYCBP含量明顯高于癌旁組織,表明MYCBP在HCC中呈上調表達,提示MYCBP含量增加可能對HCC的發生及進展產生促進作用,與Zhu等[5]的研究結果基本相同,HCC中的MYCBP含量明顯高于正常肝組織。相關研究[1,3-5]表明,MYCBP含量增加可提高c-MYC轉錄活性,促進c-MYC靶基因的表達,從而促使細胞發生惡變、侵襲及遷移等,故MYCBP在HCC中的含量高于癌旁肝組織。同時,MYCBP表達含量也受多種生物因子及物質的調節。
本研究結果顯示MYCBP含量與HCC患者病理分化程度、病灶數量及門靜脈癌栓形成等臨床病理特征存在關聯。病理分化程度越低、病灶數量越多、合并門靜脈癌栓形成等因素使患者總體MYCBP含量偏高。一般而言,腫瘤病理分化程度越低,則惡性程度越高;病灶數量越多,提示多中心發病或早期發生周邊轉移的可能;門靜脈癌栓形成則預示腫瘤具有較強的侵襲性[6]。該結果提示MYCBP含量與HCC的腫瘤生物學行為存在一定的相關性,HCC腫瘤惡性度越高,MYCBP含量也相對增加。本研究中,MYCBP低含量組的術后中位DFS明顯長于MYCBP高含量組,也提示MYCBP與HCC的預后密切相關,即腫瘤MYCBP含量越高,外科手術預后有可能更差。
綜上所述,MYCBP在HCC中含量增加,與某些臨床病理指標及術后DFS存在關聯,對HCC預后判斷有一定臨床意義。